余秋雨都江堰赏析
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

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都江堰余秋雨最新课件

历代修缮
都江堰在历史上经历了多 次修缮和改造,以适应自 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需求。
文化意义
中华文明的瑰宝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 华文明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水
利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
水文化与生态保护
都江堰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工程 技术的价值,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水 文化和水生态保护理念。
《都江堰》中的思想内涵
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余秋雨通过都江堰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思考,认为中华文化具 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批判和反思
余秋雨在文章中指出,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如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 ,这些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和解决。
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承传统文化
都江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应通过教育、宣传等途 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 感。
创新文化发展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注重文化创新和发展,推动 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 的文化品牌。
培养文化人才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培训和文化交流等途径,培养具有创 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文化人才,为都江堰的文化传承和发 展提供人才支撑。
都江堰余秋雨最新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 • 余秋雨对都江堰的评价 • 都江堰的现代价值 • 都江堰的未来发展 • 余秋雨的都江堰作品赏析
01
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
历史背景
01
02
03
古蜀文明的发源地
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是 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 文化积淀。
《都江堰》赏析

《都江堰》整体感知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余秋雨《都江堰》原文赏读

一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
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长城到了
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
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阳、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
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
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
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
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
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
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问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
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长
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都江堰余秋雨答案及赏析

都江堰整体感知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本文是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第一部分将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都江堰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长城讲排场,求低调等等。
都江堰的褒扬之都江堰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无私奉献、质朴务实、“大智”“大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其次,文章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
都江堰赏析完整版

都江堰赏析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都江堰整体感知本文是余秋雨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余秋雨《都江堰》分析与探究

都江堰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文章第一部分以长城为参照系,表现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感悟;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顺应其自然天性);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
第一、三部分写“虚”,以作者独特的主体感悟为中心;第二部分写“实”,以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为重点,“虚”与“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第一部分:“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对都江堰的高度评价,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高调引出写作对象,引起读者强烈兴趣。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都江堰及长城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第二部分{先抑后扬: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对水流的描写):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对都江堰的水流作了极为生动的动态描绘。
水性本来是野蛮的,它“奔着”,“直窜出去”,“撞”,“撒起野来”,“翻卷咆哮”,“出足了风头”,一连串的动作书写了水面水性狂野的一面。
但是,人们收伏了都江堰的水,使它不能任性乱窜乱撞,因此,只见它“极有规矩”,“乖乖地”“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
作者再明确不过地肯定和赞颂了人力征服水流的功绩。
第三部分: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余秋雨都江堰]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V1
![[余秋雨都江堰]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V1](https://img.taocdn.com/s3/m/5c88434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a.png)
[余秋雨都江堰]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V1余秋雨《都江堰》阅读答案余秋雨的《都江堰》是一篇讲述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主要阐述了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及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本文将分点分步介绍作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首先,作者认为都江堰是由古代蜀国治水的传统继承发展而来的。
在文章中,他引用了《史记》中的“神农利涤天下,尝试汲取江水注于若水河中”的记载,以及《礼记·曲礼》中的“蜀之人昔为川峡”,指出蜀地地势低洼,多山多水,治水问题一直是蜀地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其次,作者详细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包括设计、修建、维护等方面。
在文章中,他详细介绍了都江堰的空间结构和工程特点,以及所用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
他还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工程队伍的组织管理和施工斗争的历程,对比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种种问题,点出了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卓越之处。
3.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最后,作者探讨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他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直接改善了蜀地水利条件,而且间接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文章中,他举例说明了水利工程给蜀地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带来的变革和进步,强调了“治水先治心”的古代智慧和水利工程的社会价值。
总之,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不仅是一篇精彩的历史故事,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深刻哲理的人文论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江堰作为一项卓越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遗产的典范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都江堰》赏析
作为一位富有使命感的学者,余秋雨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在探寻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意识烛照历史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人文精神。
学院化的经历和身份,使得他的文章带有浓厚的书卷气和深邃的文化底蕴。
读他的文章,会让人感到字里行间流淌着文化的清流,绽放着智慧的琼花。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难,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劫掠的悲哀,那么作为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
《都江堰》和余秋雨的其它文章一样,传达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观念。
在作者那里,都江堰不是一种单纯的建筑,而是一个中国文化因子的载体。
从“都江堰——李冰——中国文化”的逻辑演进中,作者难于掩饰自己内心中的兴奋、感慨、悲凉和欣慰的复杂情绪。
在作者那里,长城和都江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两端。
长城是一种蛮横的政治哲学的象征,不过是统治者壮胆和摆排场的道具;而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丰碑,因此都江堰才这样激动人心,才这样让作者击节赞赏,余秋雨那种兴奋的心情早已溢出文外。
作家从都江堰想到李冰,想到李冰所象征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想到李冰的治水哲学体现出的文化观念,想到李冰的澄明的智慧境界。
李冰的治水哲学固然泽被后人的水利事业,然而让人悲哀的是,这种哲学却被统治者扭曲利用而成为治人的阳谋抑或阴谋。
悲凉中又有着
若干亮色。
作者又从人们对李冰的纪念膜拜中产生了一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李冰父子已经成为民众心中的神,李冰的哲学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普遍的价值标准。
文章的最后一节,传达了作者所认同的一种文化理念,这就是“厚生爱民”。
在作者饱满沉实的文字中,让人们再次感受到都江堰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正是余秋雨的复杂情绪和灵动文字,使得整篇文章起伏跌宕,颇具生命力和丰富性。
从艺术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几点比较惹人注目:
一、两相对照的太极笔法。
余秋雨从文章一开始就将都江堰和长城并置,宛如太极图中的两极:一阳刚,一阴柔。
两者相互映照构成了一种对比,孕育了作者的价值判断。
文章一落笔就有千钧之力,一反人们的思维定势。
在常人的眼里,长城是人民智慧的结晶,雄壮的气势哪里是都江堰所能与之相比的?然而作者却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因为在作者的眼里,长城和都江堰在这里是中国文化系统内部两种文化的象征。
长城所代表的是统治者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雄壮、蛮横、残忍的文化,是一种僵硬、壮胆和排场的文化;都江堰所代表的是一种苍生的文化,即中国文化传统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文化,是一种浚理、消灾、滋润、濡养的文化,是一种实在而又具体的惠泽苍生的文化。
在春风化雨般的情感渗透和文化思考中,后一种文化在价值上超越了前一种文化而获得了更为普泛的意义,获得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推崇。
二、个人与山水的周旋中,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招魂。
余秋雨曾谈到自己的散文时说是“个人与山水的周旋”。
山水建筑只是是引发思索的起点,余秋雨的落脚点在于对中国文化或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个人体悟。
虽然在文章中,余秋雨借助很多文化史的知识,但是有着非常自觉的文体意识。
余秋雨并没有把文章写成简单的“文化加山水”,而是强调自己的文化思考和个人体验对于山水人文景观的渗入和穿透。
《都江堰》一文实际上并没有描写都江堰的实际情貌,只是通过写都江堰两侧水的不同态势来对都江堰进行虚写,重点还是放在对都江堰所代表的文化的体验感悟上,从而将人、建筑和历史有机地混融在一起。
人观照山水建筑,从山水建筑感悟历史文化,最后通过感慨、赞赏、希冀,为这种苍生的文化招魂。
这构成了余秋雨散文的特殊景观。
思考与练习:
1.作者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而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作者是从什么意义上讲这两句话的?
2.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为什么?
3.你如何评价余秋雨散文写作的模式?
背景知识: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中。
原名都安堰、百丈堰,元代改称都江堰。
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水利工程,也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
它的特点是: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因此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部分组成,有机配合、相互调节。
它充分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口处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动分流,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
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灌溉面积超过一千万亩,不愧为造福千秋的伟大工程。
2000年11月,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