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Linux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linux系统管理实训报告

linux系统管理实训报告

linux系统管理实训报告《linux 系统管理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本次 Linux 系统管理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Linux 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常用命令和系统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工作中运用 Linux 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环境在本次实训中,我们使用了虚拟机软件虚拟机软件名称来搭建Linux 系统环境。

所安装的 Linux 发行版为具体发行版名称,版本号为具体版本号。

虚拟机的配置为:详细的配置信息,如内存、硬盘大小等。

三、实训内容(一)用户和权限管理1、用户创建与删除使用`useradd` 命令创建新用户,如创建用户名为`user1` 的用户:`useradd user1` 。

通过`passwd` 命令为新用户设置密码。

使用`userdel` 命令删除用户,如删除`user1` 用户:`userdel user1` 。

2、用户组创建与管理使用`groupadd` 命令创建新用户组,如创建组名为`group1` 的用户组:`groupadd group1` 。

使用`usermod` 命令将用户添加到用户组或从用户组中删除。

3、文件权限设置通过`chmod` 命令设置文件和目录的权限。

权限分为读(r)、写(w)、执行(x)三种,分别用数字 4、2、1 表示。

例如,将文件`filetxt` 的权限设置为所有者具有读写执行权限,所属组和其他用户具有读和执行权限,可以使用命令:`chmod 755 filetxt` 。

(二)进程管理1、进程查看使用`ps` 命令查看系统中的进程信息,包括进程的 ID、CPU 使用率、内存占用等。

常用的选项有`ps ef` 可以查看系统中所有进程的详细信息,`ps aux` 可以显示系统中所有用户的进程信息。

2、进程控制使用`kill` 命令终止进程。

首先通过`ps` 命令获取要终止的进程ID,然后使用`kill 进程 ID` 命令来终止进程。

linux实验报告

linux实验报告

linux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Linux操作系统的实践,掌握基本的Linux命令和操作方法,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实验一:Linux环境搭建在实验一中,我们首先需要搭建Linux操作系统的环境。

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我们选择了Ubuntu作为实验平台。

通过下载Ubuntu镜像文件,并利用虚拟机软件创建一个虚拟机,将镜像文件安装到虚拟机中。

在安装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分区和网络配置等,并设置root用户的密码。

实验二:基本命令的使用在实验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Linux的基本命令的使用方法。

首先,我们了解了Linux文件系统的结构,包括根目录、用户目录、系统目录等。

然后,通过命令行终端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比如查看文件内容、创建目录、复制文件等。

这些命令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对Linux操作系统的理解。

实验三:软件安装与卸载实验三主要涉及到Linux的软件安装与卸载。

我们首先学习了使用APT工具进行软件包管理,通过安装命令行界面的方式安装了一些常用的软件,比如文本编辑器、终端工具等。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卸载已安装的软件包,清理不需要的文件,以保持系统的整洁性。

实验四:权限管理在实验四中,我们学习了Linux的权限管理机制。

Linux操作系统采用了基于用户和组的权限模型,通过设置文件和目录的权限,实现对文件的读、写、执行的控制。

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创建了新的用户和组,并为不同的用户和组设置了不同的权限。

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系统的文件和数据的安全性。

实验五:网络配置与服务搭建在实验五中,我们主要学习了Linux的网络配置和服务搭建。

通过设置网络接口、IP地址和网关等参数,实现了网络的正常连接。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常用的网络命令,比如ping、ssh等。

此外,我们尝试搭建了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通过浏览器访问,可以查看服务器上的网页。

实验六:系统监控和故障恢复在实验六中,我们学习了Linux的系统监控和故障恢复方法。

linux 基本操作 实验报告

linux 基本操作 实验报告

linux 基本操作实验报告《Linux基本操作实验报告》Linux操作系统是一款开源的操作系统,具有稳定性高、安全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服务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初学者来说,熟悉Linux的基本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将分享一份Linux基本操作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登录和退出Linux系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如何登录和退出Linux系统。

在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系统。

在系统中,我们可以使用命令“exit”来退出系统。

实验二:文件和目录操作在Linux系统中,文件和目录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使用命令“ls”来查看当前目录下的文件和目录,使用命令“cd”来切换目录,使用命令“mkdir”来创建新的目录,使用命令“rm”来删除文件或目录。

实验三:文件编辑在Linux系统中,我们可以使用命令行工具来编辑文件。

比较常用的编辑器有vi和nano。

我们可以使用命令“vi”或“nano”来打开文件进行编辑,然后保存并退出。

实验四:用户和权限管理Linux系统中的用户和权限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使用命令“useradd”来添加新用户,使用命令“passwd”来修改用户密码,使用命令“chmod”来修改文件或目录的权限。

实验五:系统管理最后,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命令来管理系统。

比如使用命令“ps”来查看当前系统进程,使用命令“top”来查看系统资源占用情况,使用命令“shutdown”来关闭系统。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Linux系统的基本操作。

当然,Linux系统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和命令,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Linux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linux实验报告总结与体会

linux实验报告总结与体会

linux实验报告总结与体会
一、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是Linux系统的安装、配置以及使用,包括Linux系统的安装、操作系统的配置、文件和目录的管理、文件系统权限管理以及进程和用户管理等。

二、实验结果
1、配置 yum 源
在配置yum源时,我参照了一些网上的教程,使用了Cent OS7 的网络镜像源作为yum源。

使用yum命令可以调取网络上的软件仓库,并自动下载安装,避免了手动下载并安装的麻烦,使安装更加便捷。

2、部署 Apache服务器
Apache服务器是一款功能强大的web服务器,是许多开源网站或网站开发项目的经典选择。

从yum库中安装apahce 服务器非常的方便。

在部署好Apache服务器之后,成功在浏览器中显示出Apache 的测试页面,表明Apache服务器配置成功。

三、实验体会
由于Linux是一款开源软件,因此拥有更为强大的功能和更高的性能。

本次实验,我学会了Linux的安装、文件和目录管理、文件系统权限管理以及进程和用户管理等,这些都是Linux系统里的基本操作,我也学会了如何配置 yum 源,以及如何部署 Apache 服务器等。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Linux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Linux的基本操作技能,对深入研究Linux有了更大的兴趣。

Linux操作系统实验实验报告

Linux操作系统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1:安装Linux系统【实验目的和要求】:安装Linux系统,掌握操作系统的系统配置,建立应用环境的过程。

【实验内容】:1、首先在windows系统中安装虚拟机。

在网上找到VMwareWorksttionPro版本,确定安装目录。

一直下一步,不需要太多的说明。

2、图为安装完成后的界面。

3、然后在阿里巴巴开源镜像网站下载centos系统镜像,然后虚拟机创建新的虚拟机,进行一些简单的虚拟机设置,设置了网络链接nat模式等等。

安装完成后的界面实验2:Linux下c语言开发【实验目的】:学会和掌握用c语言开发一个应用程序的全过程,包括,编译,调试等等。

【实验步骤】:首先在系统中查看是否已经安装有gcc,输入查看命令发现没有,于是需要安装gcc。

在centos系统中可以使用比较简便的yum命令。

在之前已经配置好了yum源。

直接输入yuminstallgcc。

回车自动安装程序和需要的依赖包。

因为虚拟机中和电脑很多地方切换使用不方便,所以安装了xshell软件。

图为xshell中的截图。

安装完毕。

然后使用vi或者vim编写hello.c运行,在屏幕上打印出hello,world。

实验3:进程创建【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进程的概念及意义;2.了解子进程和父进程3.掌握创建进程的方法。

【实验内容】1.子进程和父进程的创建;2.编写附件中的程序实例【实验步骤】一1、打开终端,输入命令gedit1_fork.c,在1_fork.c文件中输入1_fork.bmp中的代码;2、输入命令gcc1_fork.c-o1_fork,回车后显示无错误;3、输入命令:./1_fork运行程序。

二、1、打开终端,输入命令gedit2_vfork.c,在2_vfork.c文件中输入2_vfork.bmp中的代码;2、输入命令gcc2_vfork.c-o2_vfork,回车后显示无错误:3、输入命令:./2_vfork运行程序。

从上面可以看到两次的运行结果不一样。

linux实验报告1

linux实验报告1

linux实验报告1《Linux 实验报告 1》一、实验目的本次 Linux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熟悉 Linux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命令,了解其文件系统结构,并能够在终端环境下进行一些简单的任务处理。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是虚拟机软件 VirtualBox 中安装的 Ubuntu 2004LTS 操作系统。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用户登录与系统信息查看1、打开虚拟机,进入 Ubuntu 系统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2、在终端中输入命令“uname a”查看系统内核信息,包括操作系统类型、内核版本等。

3、输入“lsb_release a”命令查看系统的发行版信息,如发行版名称、版本号等。

(二)文件和目录操作1、使用“cd”命令切换到不同的目录,如“cd /home”切换到用户主目录,“cd /etc”切换到系统配置目录等。

2、使用“ls”命令列出当前目录下的文件和子目录,结合“l”选项查看详细信息,包括文件权限、所有者、大小、修改时间等。

3、创建新目录,使用“mkdir testdir”命令在当前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testdir”的目录。

4、在新创建的目录中创建一个文本文件,使用“touch testfiletxt”命令创建一个空的文本文件。

5、使用“cat”命令查看文本文件的内容,由于文件为空,此时没有输出。

6、使用“vi”或“nano”编辑器编辑文本文件,输入一些内容后保存退出。

7、使用“cp”命令复制文件,如“cp testfiletxt testfile_copytxt”复制文件并命名为“testfile_copytxt”。

8、使用“mv”命令移动文件,将“testfile_copytxt”移动到其他目录。

9、使用“rm”命令删除文件和目录,注意删除目录时需要使用“r”选项,如“rm r testdir”删除“testdir”目录及其包含的所有文件。

(三)文件权限管理1、使用“ls l”命令查看文件的权限信息,了解权限的表示方式,如“rwrr”等。

linux实验系统实验报告

linux实验系统实验报告

linux实验系统实验报告Linux实验系统实验报告一、引言Linux实验系统是一个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实验平台,旨在提供一个实践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我在使用Linux实验系统进行实验时的经验和收获。

二、实验环境1. 硬件环境:我使用的是一台配备Intel Core i5处理器和8GB内存的个人电脑。

2. 软件环境:我下载并安装了Linux实验系统的最新版本,该版本基于Ubuntu操作系统,并预装了一系列常用的开发工具和软件包。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Linux基础命令的使用在这个实验中,我通过终端窗口使用了一些常用的Linux命令,如ls、cd、mkdir、rm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熟悉了Linux文件系统的结构和基本操作,掌握了如何在Linux中创建、删除和移动文件夹,以及如何查看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

2. 实验二:Shell脚本编程这个实验要求我们使用Shell脚本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实现对指定文件夹中所有文件进行备份的功能。

通过这个实验,我学会了如何使用Shell编程语言,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法和命令,比如if语句、for循环和cp命令。

我还学会了如何将Shell脚本保存为可执行文件,并在终端中运行。

3. 实验三:网络配置与管理这个实验主要涉及Linux系统的网络配置和管理。

我学会了如何配置网络接口,包括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

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接,以及如何使用ifconfig命令查看和管理网络接口的状态。

通过这个实验,我对Linux系统的网络配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实验收获通过使用Linux实验系统进行实验,我获得了以下收获:1. 对Linux操作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际操作,我对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文件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在Linux中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以及如何使用命令行界面进行各种操作。

linux实训报告总结

linux实训报告总结

linux实训报告总结在本次Linux实训中,我深入学习了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并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练习,提高了自己在Linux环境下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下是我对整个实训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一、实训背景与目的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Linux作为一种优秀的开源操作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被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用户。

因此,为了提高我们在Linux操作系统上的开发和维护能力,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系统地学习、实践和项目练习,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安装配置、常用命令等知识,以及运维和应用的技巧,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内容与过程1. Linux基础知识学习通过教材、课堂授课和自主学习,我系统地学习了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特点与优势,以及与其他操作系统的对比等内容。

通过这些学习,我对Linux的定位和应用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Linux环境搭建与配置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会了如何在虚拟机或物理机上安装Linux操作系统,并进行相应的配置。

通过多次实践,我掌握了不同Linux发行版的安装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Linux发行版进行安装。

3. Linux常用命令学习与应用在掌握了Linux环境的安装和配置之后,我们开始学习Linux的常用命令,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和记忆。

我学会了基本的文件和目录操作命令、文本处理命令、网络命令以及用户和权限管理命令等,这些命令对于后续的Linux应用和运维至关重要。

4. 实验项目练习在实训的最后阶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项目练习,包括搭建Web服务器、配置网络服务、部署应用程序等。

通过这些实验项目,我深入了解了Linux操作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并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实训成果与收获通过本次Linux实训,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收获:1. 对Linux操作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练习,我对Linux操作系统的结构、核心原理和基本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一步”(11)选择虚拟硬盘容量,若硬盘空间较大可适当增加其值,然后点击“下一步”,根据提示完成操作,并返回虚拟机主界面(12)在虚拟机主界面点击如图所示的图标,编辑虚拟机设置(13)选择系统安装文件(ISO)的位置(14)在虚拟机主界面启动虚拟机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完成了安装 VMware Workstation,并汉化,在 VMware Workstation当中创建一个新的虚拟机,指定安装包的路径,安装定制 Redhat Enterprise Linux 5.0。

七、讨论、心得本实验通过对 Linux 操作系统的定制安装,建立对 Linux操作系统的初步认识,为后续实验的进行提供基础平台,掌握了 Linux操作系统的虚拟机定制安装,熟悉了Linux文件目录的结构,在实验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通过网上搜索和同学帮助最终还是完成了。

对应的实验结果如下(截图):1.在运行了1.sh这个脚本之后,会执行脚本中的命令。

2.在运行之后,输入的内容会被2.sh脚本读入并以命令的形式输出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bzero(&client_addr,sizeof(client_addr)); //把一段内存区的内容全部设置为0 client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internet协议族client_addr.sin_addr.s_addr = htons(INADDR_ANY);//INADDR_ANY表示自动获取本机地址client_addr.sin_port = htons(0); //0表示让系统自动分配一个空闲端口 //创建用于internet的流协议(TCP)socket,用client_socket代表客户机socket int client_socke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if( client_socket < 0){printf("Create Socket Failed!/n");exit(1);}//把客户机的socket和客户机的socket地址结构联系起来if( bind(client_socket,(struct sockaddr*)&client_addr,sizeof(client_addr))){printf("Client Bind Port Failed!/n");exit(1);}//设置一个socket地址结构server_addr,代表服务器的internet地址, 端口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bzero(&server_addr,sizeof(server_addr));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if(inet_aton(server_IP,&server_addr.sin_addr) == 0) //服务器的IP地址来自程序的参数{printf("Server IP Address Error!/n");exit(1);}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HELLO_WORLD_SERVER_PORT);socklen_t server_addr_length = sizeof(server_addr);//向服务器发起连接,连接成功后client_socket代表了客户机和服务器的一个socket连接if(connect(client_socket,(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 server_addr_length) < 0){printf("Can Not Connect To %s!/n",server_IP);exit(1);}char buffer[BUFFER_SIZE];bzero(buffer,BUFFER_SIZE);//从服务器接收数据到buffer中int length = recv(client_socket,buffer,BUFFER_SIZE,0);if(length < 0){printf("Recieve Data From Server %s Failed!/n", server_IP);exit(1);}printf("From Server %s :/t%s",server_IP,buffer);bzero(buffer,BUFFER_SIZE);sprintf(buffer,"Hello, World! From Client Thread NUM :/t%d/n",(int)thread_num);//向服务器发送buffer中的数据send(client_socket,buffer,BUFFER_SIZE,0);//关闭socketclose(client_socket);pthread_exit(NULL);}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if (argc != 2){printf("Usage: ./%s ServerIPAddress/n",argv[0]);exit(1);}server_IP = argv[1];pthread_t child_thread;pthread_attr_t child_thread_attr;pthread_attr_init(&child_thread_attr);pthread_attr_setdetachstate(&child_thread_attr,PTHREAD_CREATE_DETACHED);int i=0;for(i=0; i<10000; i++){if( pthread_create(&child_thread,&child_thread_attr,talk_to_server,(void *)i) < 0 )printf("pthread_create Failed : %s/n",strerror(errno));}return 0;}2.线程并发服务器端#include <netinet/in.h> // for sockaddr_in#include <sys/types.h> // for socket#include <sys/socket.h> // for socket#include <stdio.h> // for printf#include <stdlib.h> // for exit#include <string.h> // for bzero#include <pthread.h>#include <sys/errno.h> // for errno#define HELLO_WORLD_SERVER_PORT 6666#define LENGTH_OF_LISTEN_QUEUE 20#define BUFFER_SIZE 1024#define THREAD_MAX 5void * talk_to_client(void *data){int new_server_socket = (int)data;char buffer[BUFFER_SIZE];bzero(buffer, BUFFER_SIZE);strcpy(buffer,"Hello,World! 从服务器来!");strcat(buffer,"/n"); //C语言字符串连接//发送buffer中的字符串到new_server_socket,实际是给客户端send(new_server_socket,buffer,BUFFER_SIZE,0);bzero(buffer,BUFFER_SIZE);//接收客户端发送来的信息到buffer中int length = recv(new_server_socket,buffer,BUFFER_SIZE,0);if (length < 0){printf("Server Recieve Data Failed!/n");exit(1);}printf("/nSocket Num: %d /t %s",new_server_socket, buffer);//关闭与客户端的连接close(new_server_socket);pthread_exit(NULL);}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设置一个socket地址结构server_addr,代表服务器internet地址, 端口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bzero(&server_addr,sizeof(server_addr)); //把一段内存区的内容全部设置为0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htons(INADDR_ANY);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HELLO_WORLD_SERVER_PORT);//创建用于internet的流协议(TCP)socket,用server_socket代表服务器socket int server_socke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if( server_socket < 0){printf("Create Socket Failed!");exit(1);}//把socket和socket地址结构联系起来if( bind(server_socket,(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sizeof(server_addr))) {printf("Server Bind Port : %d Failed!", HELLO_WORLD_SERVER_PORT);exit(1);}//server_socket用于监听if ( listen(server_socket, LENGTH_OF_LISTEN_QUEUE) ){printf("Server Listen Failed!");exit(1);}int i;while(1) //服务器端要一直运行{//定义客户端的socket地址结构client_addr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socklen_t length = sizeof(client_addr);//接受一个到server_socket代表的socket的一个连接//如果没有连接请求,就等待到有连接请求--这是accept函数的特性//accept函数返回一个新的socket,这个socket(new_server_socket)用于同连接到的客户的通信//new_server_socket代表了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一个通信通道//accept函数把连接到的客户端信息填写到客户端的socket地址结构client_addr中int new_server_socket = accept(server_socket,(struct sockaddr*)&client_addr,&length);if ( new_server_socket < 0){printf("Server Accept Failed!/n");break;}pthread_t child_thread;pthread_attr_t child_thread_attr;pthread_attr_init(&child_thread_attr);pthread_attr_setdetachstate(&child_thread_attr,PTHREAD_CREATE_DET ACHED);if( pthread_create(&child_thread,&child_thread_attr,talk_to_clien t, (void *)new_server_socket) < 0 )printf("pthread_create Failed : %s/n",strerror(errno));}//关闭监听用的socketclose(server_socket);return 0;}上图就是一个通过多线程来完成数据的传输,由于写的是死循环,所以一直继续运行下去,Ctrl+C可退出服务1.搭建Samba服务器(1)配置Samba服务 netstat(查看网络状态) ping(测试网络连通性) ifconfig(查看或配置网卡信息) setup(系统重启后网卡才能生效)(2)安装Samba软件包(在挂载的光盘的Sever目录中)先安装samba-common-3.0.25b-0.e15.4.i386.rpm# rpm - ivh samba-common-3.0.25b-0.e15.4.i386.rpm再安装samba-client-3.0.25b-0.e15.4.i386.rpm#rpm -ivh samba-client-3.0.25b-0.e15.4.i386.rpm最后安装samba-3.0.25b-0.e15.4.i386.rpm# rpm -ivh samba-3.0.25b-0.e15.4.i386.rpm(3)添加Samba用户创建一个admin系统用户# useradd admin # passwd admin修改samba用户密码# smbpasswd - a admin重启samba服务器# service smb restart2.搭建TFTP服务器(1)安装TFTP服务器# rpm –ivh xinetd-2.3.14-10.el5.i386.rpm# rpm -ivh tftp-server-0.42-3.1.i386.rpm# rpm –ivh tftp-0.42-3.1.i386.rpm(2)建立tftp的主工作目录# mkdir /tftpboot(3)修改tftp配置文件# vi /etc/xinetd.d/tftpservice tftp {disable socket_type protocol wait server user server server_args ……} 修改tftp配置文件= no = dgram = udp = yes = root = /usr/sbin/in.tftpd = -s / tftpboot // 此时即可启动tftp服务器(4)重启TFTP服务器# /etc/init.d/xinetd restart3.安装NFS服务器# rpm -ivh nfs-utils-1.0.9-24.e15.i386.rpm配置NFS# vi /etc/exports 加入允许被其它计算机访问的目录和访问权限启动NFS服务器:# /etc/init.d/nfs start使用mount 命令挂载NFS 服务器上的共享目录# mount -t nfs servername:/shared_dir /localdir4.搭建Linux交叉开发环境(1)安装交叉编译工具# tar xvzf arm-linux-xxxx.tgz -C /(2)安装完交叉编译器后,为了方便使用需要修改环境变量:# export PATH=/usr/local/arm//xxxx/bin:$PATH(3)在Windows/linux中编写源程序(4)在Linux中编译程序:# arm-linux-gcc hello.c –o hello1.连接好开发板2.在虚拟机中写好程序,利用arm-linux交叉编译器gcc编译生成可3.通过TFTP将可执行文件复制到开发板上4.在开发板中运行可执行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