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本课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譬如: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

2.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学会用填写关键词法概括文意。

3.通过用加点词语境义填写成语的方法,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增强对古汉语的领悟力。

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4.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春秋是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利益,翻云覆雨;秦晋之好,转眼间顿为敌国。

同学们知道,在大兵压境、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以自己超卓的胆识,只身说退强大敌军的故事吗?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转眼之间成为盟友,而盟友之间则差点发生战争的原因吗?那就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那刀光剑影,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二、检查预习1.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

(结果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与教师判断相同,通过筛选,删除了通过查阅注释和词典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譬如,关于“春秋三传”、人物称谓;对于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基本也能把握其主要特征,故此,教学时这个环节从略)2.字词积累:大屏幕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学生相互补充。

(1)解释下列词语,说说与现代汉语意义上区别越国以鄙远且贰于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解释下列加点词,了解其活用类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既东封郑若亡郑而有益于秦因人之力而弊之(3)比较辨析下列虚词意思其:以其无礼于晋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以:以其无礼于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将焉取之朝济而夕设版焉(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活学活用】请以下列加点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也(忠贞不贰)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以乱易整,不武(胜之不武)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济)夫晋,何厌之有(学而不厌)是寡人之过也(闻过则喜)(积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举一反三之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四、通假字的掌握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

(归纳:大敌当前)2、讲读第二段:⑴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

(归纳:临危受命)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1、讲读第三段:⑴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解读课文内容。

运用思维导图和图表,分析课文结构和人物关系。

练习翻译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智勇和忠诚。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启发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是一部古代兵法书籍。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述了烛之武如何以智谋退秦师的故事。

2.2 课文梗概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楚国时,楚成王款待他并询问将来如何报答。

重耳答应若晋楚交战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

2.3 重点词汇解析公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称呼。

退避三舍:比喻遵守诺言,避免冲突。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解读课文内容,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晋文公的诚信。

3.2 教学难点翻译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如“烛之武闻之,曰:‘夫晋何厌之有?’”分析课文结构和人物关系,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观念。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提供课文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3 课文复述与讨论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烛之武的画像和晋楚交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掌握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局。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时代背景和作品特点。

概述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关系。

2.2 课文解读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包括其智慧、勇气和谋略。

探讨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2.3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人物。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

3.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

3.4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场景。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质量,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查找资料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4.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和参考书推荐适合的教材和参考书,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5.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

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整体把握(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2)介绍时代背景: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

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

提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师》教学思路
一、课前布置预习
提前一天让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参照注释,参考学习辅导书《绿色通道》上的译文,对辅导书上列出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理解记忆并在书上做相关预习笔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能熟读或背诵课文,领会一词多义,学习实际应用劝说的艺术。

3、美育目标:品味学习文中有关人物劝说辞令的语言美及文章的结构美。

4、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的先国家之急后个人之忧并勇当大任的爱国精神。

三、计划安排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学习步骤:听——读——品——用
3、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4、教学风格:把“目标教学”理论与“大语文教育观”结合起来,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下各序号对应各自的课件画面)
(三)介绍背景:
、晋围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国时,国没有以礼相待;
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四)本课时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研讨课文容,理解文章结构,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放映课文朗读录音。

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语句停顿、语气语速等。

放映完毕,请大家齐读。

(五)检查预习,同学主动回答。

1、通假字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
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共其乏困
若不阙,将焉取之?
教师评价
(六)继续请同学回答3、古今异义
以为东道主
行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
4、文言句式
敢以()烦执事()许之
佚之狐言于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以乱易整,不武。

5、翻译句子
教师评价:同学们预习得不错,但有的同学掌握得欠准确,希望再认真一些。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本文的段意。

请看大屏幕,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七)学生选择。

第一段段意概括:
1、介绍烛之武退师的历史背景。

2、晋、围
3、、晋围
答案选2。

因为围的起因来自于晋国。

(八)学生选择。

第二段段意概括:
1、伯引咎自责。

2、伯劝烛之武接受任命。

3、烛之武临危受命。

答案选3。

本文主人公是烛之武。

(九)学生选择。

第三段段意概括:
1、伯撤军。

2、伯被烛之武说服撤军。

3、烛之武说退师。

答案选3。

从主人公的角度概括。

(十)学生选择。

第四段段意概括:
1、晋师撤离国。

2、晋军撤离,国解围。

答案:两者皆可。

教师做简短评价。

(十一)展示文章结构图
晋围图略
请同学们从文中分别找出有关“三点理由”的句子。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十二)展示“三点理由”
烛之武说服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将焉取之?阙以利晋,唯君图之。

学生齐读“三点理由”语句。

(十三)感知课文中的战争形势
晋围形势图略
(十四、十五)晋围形势图(人物关系图)
先让学生看图,解释人物间的关系。

教师再做详细讲解:在本文中,晋、联军攻,国危如累卵。

值此生死存亡之际,佚之狐向伯推荐了烛之武,伯再去劝说烛之武出马解危。

烛之武慨然应允,深入敌营,对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伯退军。

在此形势下,晋国大夫子犯向晋侯建议袭击军,然而晋侯清醒地认识到利害关系,被迫撤军。

至此,国得以解围。

晋、联军由开始的大军压境变为联盟解体、无功而返,这正像现代诗人徐志摩所
说的“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学生会心微笑并与教师同步说出此句)
(十六)烛之武不像《亮剑》中云龙那样勇猛善战,他不费一枪一炮,仅凭自己的三寸之舌就取得了远胜于云龙的胜利。

这正如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那样“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有的学生在点头,表示同意)
(十七、十八)课文容探讨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文题目即是。

(“烛之武”“退师”)
(十九)继续研讨,学生谈理解,教师总结。

2、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教师提出疑问:烛之武能临危受命,是他之前很受重用,像诸亮那样以报主公知遇之恩吗?
学生齐答:不是。

教师:对,不是。

那么,烛之武当时担任什么官职呢?
(二十)画面容是一句话:烛之武,在国一直担任“圉正”。

教师强调生字的读音,然后述讲解: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国一直担任“圉正”(yǔ)。

“圉正”
是什么官呢?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剧中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前被玉皇大帝封的什么官?
学生兴奋地朗声齐答:弼马温。

教师继续讲述:是的。

烛之武当的就是养马的官,西汉汉武帝时期,也有一个养马的官后来名垂青史,这个人就是——大将军卫青。

看来历史上不少名人都喂过马,现代天才诗人海子也向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生活,那我们也去喂马吧。

(学生齐笑)再说我们的主人公烛之武被举荐使时,不但当的是喂马的小官,而且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教师深情地、抑扬顿挫地讲述如下)
然而对于自己的久未被重用的遭遇,他既没有像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那样挂冠而去,也没有像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样躬耕田园,也没有像陆放翁“心在天山,身老”那样老死病床,而是像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样勇当大任。

对于突获重用,他也没有像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样狂喜,而是像“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之既倒”那样举重若轻。

学生不约而同地鼓掌,教师略感意外,礼貌地说“”。

(目的:体现平等、促进师生和谐)
(二十一)继续研讨
3、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伯,让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二十二)感知文中人物形象(
(二十三)再看我们的主人公形象,同学们谈自己的理解。

烛之武
不计前嫌-------------- 深明大义
只身赴(军)--------勇敢无畏
娓娓词----------------智谋深广
教师述评:他像家将那样无怨无悔,像关云长单刀赴会那样无私无畏,像身在东吴的孔明那样运筹帷幄。

这正如《论语》所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样一位“心地无私天地宽”、有大智大勇的老英雄,怎不令人肃然起敬甚至顶礼膜拜?大家愿不愿意做他的粉丝?
附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该崇拜什么样的偶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拉近师生的距离,形成和谐的良好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