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类整理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三、简介“乃”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例讲解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副词,“于是,就”)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副词,转折,“竟、却”)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连词,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动词,表判断, “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的”)
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 ,抒难抑之情,绝矣。
七、简介“所”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例讲解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名词,“处所、地方” ·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玉”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三)课堂趣味训练:
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何疑(问代词,怎么 )能及君也”本谬也 ,懂其理者,何疑(问代词,怎么 )可胜道也哉?
然其妻如此言者,何疑(问代词,什么 )也?其所 据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为?原其理,当为爱之
深也。可见,情之误,何(副词,多么 )其大也 !然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人能忘情耶?何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动词,“似、好像”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
之事》):代词,“这样”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代词,第二人称,表领属,“你的”
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动词,“及、比得上”
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此为(是 )至理,当为(向 )世人言之,
切勿使之为(被 )巫所惑。巫者,以诡为(当做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 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二)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 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 短语),可译?quot;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 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quot;因为"。例如: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 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 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 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与(欤) "与"可作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等。 "与"作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 1.作连词。相当于"和"、"跟"、"同"。如: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2.助词。通常写作"欤"。 (一)助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比较委婉,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疑问中有推测) (二)助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如: 其可怪也欤!(《师说》) 3."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 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 是""却";。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者 (一)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二)"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 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用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三)"者"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四)"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之
1. 副词。可译为"就""这才"等;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2.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 的"(包括复数)。例如: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 语。如: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的"。如: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 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 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 阳马生序》表假设) 然 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 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类整理 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 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