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笔记
中国文史常识笔记(历史部分)

中国文史常识第一节中国历史简述一、中国古代历史简述(一)原始社会时期1.早期人类代表及文明:(1)目前所知道中国远古遗存中最早的人类是距今204万年以前的巫山人。
(2)其他史前人类包括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40~50万年的北京人。
(3)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手工业的地区之一。
2.氏族公社北京山顶洞人:进入了氏族公社阶段(1)母系氏族公社及文明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已定居生活,并学会了打井、饲养牲畜,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父系氏族公社及文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则是父系氏族公社的著名文化代表。
3.三皇五帝:女娲、伏羲、神农被称为“三皇”。
伏羲、神农、黄帝、炎帝、尧、舜也被尊为“五帝”(有关“五帝”的说法有几种)。
黄帝和炎帝分别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姬姓和姜姓两个著名部落的首领。
(二)夏——夏人已会制造青铜器和制作玉器。
夏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
主要贡献:成功治理了洪水;把全国划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
夏启:破坏了禅让制,自立为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传子制度。
我国奴隶社会从此开始。
(三)商1.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
商汤起兵推翻夏朝,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商朝。
2.商朝的文明:(1)历法沿用夏代历法,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2)青铜器的冶铸水平已经十分高超,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3)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
(4)原始瓷器在商朝时已经出现。
(5)而针灸学更是商朝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重大贡献。
3.自盘庚之后,商朝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或“殷商”。
(四)周1.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
中国历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远古时期1. 远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丰富多彩,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等。
2.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首领,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他统一了华夏族,创立了华夏族的国家制度。
3.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4.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以其青铜器、甲骨文等文化遗产而著称。
5.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公元前1046年建立,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4. 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等。
2.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3. 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皇帝,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儒家思想、开辟丝绸之路等。
4. 王莽:王莽是西汉末年的一位权臣,他篡夺了汉朝的政权,建立了新朝。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三国:魏、蜀、吴三国鼎立,形成了一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
2. 晋朝: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西晋和东晋。
3. 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南方有刘宋、萧齐、萧梁、陈朝等,北方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
4. 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建立了隋朝。
五、隋唐时期1. 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建立了隋朝。
2.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3.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杰出皇帝,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科举制度、发展经济等。
中国历史常识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常识读书笔记一、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史从夏朝算起,至清朝结束,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几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秦汉时期则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唐宋元明清时期则见证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辉煌。
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3. 诗词文化:中国古代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通过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
4. 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文字为载体,通过各种书体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内涵。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更是成为了书法的代表人物。
5. 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
三、中国古代科技常识1.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注重预防和调养。
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3. 天文地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成就斐然,如《石氏星表》、《甘石星经》等著作,以及各种天文仪器的发明和应用。
4. 建筑工程: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卓越,万里长城、故宫等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巅峰之作。
5. 农业水利:中国古代农业和水利技术发达,如《齐民要术》、《水经注》等著作,以及各种灌溉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中国古代史笔记(张传玺)

中国古代史笔记(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笔记(张传玺版)中国古代史(上)第一章中国史前社会与史前文化史第一节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原始群时期的人类按其体质形态进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原始群早期阶段的人类叫做“猿人",晚期阶段的人类叫做"古人".这两个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一,我国发现的猿人化石及其意义我国境内的猿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极其丰富,遍布南北各地.元谋猿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为两枚上中门齿化石,可能属于男性青年.共存的还有三件打制石器,炭屑和烧骨.经测定据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蓝田猿人:1963-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新发现化石为头盖骨一具,上颌骨,下颌骨各一具,还有10余枚牙齿.共存的还有打制石器.经测定距今约65-80万年.北京猿人:1927年首次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里.经过长时间的有计划的系统发掘,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以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40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的个性.还发现10万多件打制石器和石片,9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 还有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的痕迹.经测定距今约70万年. 此外,在山西,河南,贵州,湖北,辽宁等地,都发现了属于猿人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丰富的猿人化石及其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表明,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并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真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二,猿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采集植物果实,挖掘植物根块是猿人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狩猎也是当时人们重的生活来源.打制石器是猿人的主要生产工具.北京猿人的洞穴中保留有成堆的灰烬,说明当时人类不仅在使用天然火,而且能有意识对火进行控制使用.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人类在征服自然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猿人时期的婚姻形态还处于杂交状态,与这种婚姻关系相适应,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这样的群体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比较松散. 三,我国发现的古人化石"古人"生存的时间,距今约一,二十万年.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化石分布地域更广,内涵也更丰富,华北,长江流域,西南,华南等地区都发现了古人化石或遗址.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大荔人等.古人的体质形态比猿人进步,但和现代人相比还有原始性.四,古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古人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来源仍然是采集和狩猎两大部门,使用的工具仍主要是打制石器.这一时期可能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古人时期的婚姻关系,已摆脱了原1始的杂交状态,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父母和子女间不得婚配.由这样的婚烟关系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做"血缘家庭".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有关原始群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婚姻和亲族关系以及经济生活等情况的神话与传说.如《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I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韩非子五蠹》中还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和"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等记载.这些古文献的成书时间虽晚,但其中的有些传说由来已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群时期的某些社会面貌,对我们了解原始群时期的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与农业革命一,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也是主要阶段.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出现于距今约两万年之前,这时的人类体质形态已进入"新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时期,是在距今约7千到5千年左右.1,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我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及其遗存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新人化石: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左镇人.就体质形态来说,新人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了,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山顶洞人.弓箭的发明是这一时期人们在劳动技能方面的突出成就,它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新人时期人们已学会用兽皮缝制衣服;已有爱美的观念;可能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当时人们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 2,氏族制的确立新人阶段由于制造工具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过去那种不稳定的,松散的血缘家庭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求能够经常保持经济联系的,比较稳定的生产集团和生活单位的出现,以保证生产的持续和技术经验的继承和积累,这就是氏族产生的经济基础.族外婚是氏族产生的前提.族外婚的出现除了上述经济原因外,还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产生的不良后果,逐渐对婚姻从习惯上进行了限制,即禁止同胞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通婚,这种婚姻关系称为族外婚.氏族是起源于一个老祖母,有特定的氏族名号,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母系氏族制确立的经济原因是由于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因为女子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婚姻关系所决定的,因为族外婚仍然是群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留在氏族内的都是各代女儿的子孙,这就必然确立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3,星罗棋布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大约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的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文化时代.建国以来,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6千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仰韶文化:分布地区很广,目前已发现1千多处遗址,距今约5千年到7千年.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东部,距今约6千到7千年,是江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西北的甘,青地区,距今约4500年左右.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地区,近年来有许多重要的发现.除上述文化外,已经发现的还有川鄂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等. 4,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最主要的成就是原始农业的发生.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石器多经过磨光或穿孔,有石斧,石耜,石铲,石刀,石镰等,还有石磨棒,石磨盘等谷物加工工具.黄河流域以种粟(谷子)为主,江南地区则普遍种植水稻.原始农业的发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人类逐渐定居下来.同时,原始农业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副业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才得到发展的.原始农业虽然已经发生和发展,但采集依然是人们重要的生活来源.其次,家畜饲养业也已发生.家畜饲养业是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渔猎2经济在当时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原始手工业的发生和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成就.当时的手工业以制造陶器为主.5,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普遍形成了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长期定居的村落.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处就是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为我们了解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情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二,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大约在距今4千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我国境内发现的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延续时间较长.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北部部分地区.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东部和江苏省南部.此外,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还有东南沿海的几何印纹陶文化,广东境内的石峡文化和福建境内的昙石山文化等.2,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比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明了铜器.大汉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中均发现红铜器,多为小型工具或饰物.这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取得的最大成就.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有了提高,出现了冶铜业,丝织业等新兴的手工业部门.陶器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玉骨器的制造是这一时期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3,父权制的确立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男女在氏族中经济地位的变化.这一时期男子的劳动由狩猎和捕鱼转向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据了原来女子从事的经济领域,成为氏族主要经济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父权制逐渐取代了母权制.这时的婚姻形态已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度.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是父权制确立的标志.父权制确立以后,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也按父系继承,与母权制的情况正好相反. 第三节氏族制度及其瓦解一,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的财产公有制渐趋瓦解,私有制由萌芽而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主要反映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死者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现象严重.当时不仅出现了私有制,而且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阶级的出现关于阶级产生的情况,也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齐家文化中有奴隶殉葬的现象.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的不断分化,人们的关系也在重新组合:富有者成为氏族贵族,成为奴隶主的前身;贫困者往往要承受富有者的剥削和奴役,从而沦为奴隶.三,国家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途径,是在各个发生了阶级分化的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的,不同于欧洲历史上任何国家兴起的形式.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存在着许多氏族部落,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是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地区是东夷族部落;长江流域是苗蛮都落.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彼此掠夺而发生战争.因此,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 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传说.如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曾"战于阪泉之野",黄帝取得了胜利;黄帝又和九黎"战于涿鹿之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亦取得胜利.黄帝部落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在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与联盟中,国家逐渐形成.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尧,舜时期.我国的历史从这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 第二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第一节中华文明探源由于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资料,后世文献对夏代历史的记述又过于简略,因此,人们对夏代的历史面貌不很清楚,过去甚至有人怀疑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夏朝.探索夏文化,即根据地下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用考古的手段来恢复和研究夏代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的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它存在的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3元前16世纪.据此推断,在上述地区和纪年之内发现的考古文化,就有可能是夏朝遗留下来的.从1958年开始,考古学界即在豫西一带展开了夏文化的探索工作,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其分布范围在夏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在夏朝的纪年之内,文化内涵亦与夏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相符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学术界终于得到基本共识,即在文献中夏人集中活动的豫西,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以及"东下冯类型"和"陶寺类型",可以确定为属于夏王朝时期的的文化.有关夏文化的探索仍在继续深化之中.但由于二里头文化没有发现文字,目前还不能完全断定这种文化就是夏文化.总之,夏文化的探索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 第二节商代文明概况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立国约600年.商朝后期,奴隶制文明高度发展,标志这一文明的,是甲骨文字的相当成熟和青铜冶炼技术的相当进步. 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商族是黄河下游地区东夷族的一支.商族的始祖名契.从契至汤,历经14世.这期间商族曾有过8次迁徙.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是商族早期活动的主要区域.商族在汤之前,一直臣服于夏朝.汤是一位颇有才能的首领,他在位时,商族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夏朝的统治已开始崩溃.商族由东向西发展,和夏朝发生冲突.商汤首先灭掉了夏朝的一些盟国,最后集中力量伐夏,灭亡了夏朝. 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向黄河中上游地区发展,统治范围以今河南中部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今湖北,湖南一带,堪称"邦畿千里"的奴隶制大国.商朝建立后,维持了一个时期的稳定局面,后因王位继承问题,贵族内部发生了长期而又激烈的争权斗争,商王朝曾多次迁都.盘庚即位后,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市郊),从此以后,直到商朝灭亡,商朝的都城再也没有迁徙.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扭转了商朝一度出现的"九世之乱"的局面,加强了商王室的统治力量,为商朝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故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 武丁是商朝后期很有名的一个国王,统治时间长达50多年,文治武功颇盛,是商王朝最强大的时期. 二,商朝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商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对全国臣民操生杀予夺之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商王下面有重要的辅佐功臣,协助商王处理政务.商代中央政权的官职有尹,傅,乍册,史,卜,多射,卫,戍,师,多马,多亚,小臣,百工等,分管政务,军事,经济等.王都所在地为王畿,王都以外的居住区叫鄙.在商王朝控制的区域内,分布着许多邑,邑是商代社会的基层组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一种外服制,即侯,甸,男,卫四服,是地方向中央必须履行的几种服役制度,既是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又是一种经济剥削关系.商王朝还把其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室直接统治的地区,畿外是众多方国分布的地区.为了对外征伐和对内镇压,商王朝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国家还设有监狱和残酷的刑罚.三,商代的经济和文化商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是当时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手工业发展迅速,青铜铸造业是商代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集中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商业在商代也有初步的发展.甲骨文是商代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因之称为"甲骨文",内容多为记录占卜之事,因之也称为"卜辞".铜器和其他器物上也有一些文学,但为数不多.甲骨文实际上是商王朝的档案资料,商代贵族对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等,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这些占卜的记录就是甲骨文.在商代后期都城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3500字左右,目前已经认识的约有20XX年字左右.甲骨卜辞对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商代已有相当水平的天文知识和较完善的历法.天文学和历法的进步,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商朝的灭亡商朝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对广大奴隶实行残暴的统治,最突出的事例就是人祭和人殉.人祭就是将奴隶以各种方式杀戮,作为祭品,以供奉祖先,鬼神.甲骨卜辞中有大量的人祭的记载.人殉就是用奴隶为奴隶主贵族殉葬,大量的考古资料亦可作为证明.商代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继位以后,生活更加腐朽,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对内实行高压政策,滥用酷刑,对外连年用兵,征服异族,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4锐.在这时,商的属国周在西方兴起,周武王乘商纣王全力征伐东夷之机,兴兵大举向殷都进攻.纣王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方,只好临时将奴录武装起来与周对抗,双方会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北),奴隶们前途倒戈,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商王朝由汤建立,到纣亡国,共传17代,30王,立国约600年. 第三节三代更迭周族是居于今陕甘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的古老部落,以善于经营农业而著称.周族的始祖名弃,号曰后稷.弃的四世孙公刘时,迁居于豳,社会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公刘之后又九世,传到古公父,他率领周人迁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对周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周文王时期,周人的势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文王一边修治内政,迅速发展国势,一边征服西北方向的游牧部落方国,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并积极准备灭商.周武王继承其父周文王的遗志,在商王朝内外交困之际,联合西方和西南方的一些与商为敌的部族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了"三监"(武王之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于商都附近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的不满,他们与纣子武庚及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叛乱,又在洛水北岸修建了一个东都,称作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中心,从而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第三章宗法农业社会的建立与演进第一节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机器一,分封制分封制是周王朝行使全国统治的一种方式,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周灭商以后,为了统治被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即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全国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代表周王统治地方,以拱卫王室.这就是分封制,历史上称其为"封藩建卫"或"封建".周初分封的诸侯一是王室子弟;二是异姓贵族;三是古代圣贤或帝王的后代.受封的大小诸侯,关系有亲有疏,地位有高有低,疆域有大有小,军队有多有少,表现了等级附属关系.当时重要的封国有:鲁国,晋国,卫国,齐国,宋国,燕国等.周天子对诸侯国拥有一定的权力,诸侯国要对周王室承担一定的义务. 西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将其政治势力扩展到各地.东起海滨,西到甘肃,北达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这样广大的地区都成了周王室的统辖范围,形成了比商朝更加庞大的奴隶制国家. 二,宗法制宗法制是周代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宗法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庶子分封.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则被分封到各地去当诸侯;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位,其余的儿子则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位,其余的儿子为士.嫡长子与众庶子有双重关系,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就是这样把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用以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三,国野制(乡遂制) 周灭商后,在大分封的过程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王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方法."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具体体现."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是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或征服异族的过程中建立的,居住着大小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
中国古代历史学习笔记(详细版)

中国古代历史学习笔记(详细版)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笔记(详细版)1. 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结束的漫长历史时期。
本文档将着眼于探索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
2. 先秦时期2.1 夏朝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是夏朝的有名君主。
2.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朝代,商王朝追溯至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2.3 周朝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时期分为西周和东周。
周朝是封建制度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3.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4.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分为西汉和东汉,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科技。
5.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分为三个时期:魏晋时期、南朝时期和北朝时期。
6.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被称为"盛世"。
在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高峰。
7. 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之一,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文化繁荣,南宋时期丧失了北方领土,但文化依然繁荣。
8. 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外族建立的王朝,世界上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
蒙古族的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9. 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的统治时期。
清朝统治了近300年。
11. 结论中国古代历史承载着众多的王朝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承。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简要概述,对于更细节的信息,请参考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源。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一章石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化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至今发现的有三、四百处,分布于全国各地。
大量的人类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中国古代居民人种的形成,华夏民族体质的演进、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众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居民的社会生活、文化内涵、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一、与人类起源有关的古猿类化石的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开始之前,我国大地上已经生存着作为人类远祖的几种古猿。
目前我国已经发现了这些古猿的化石。
这些古猿化石的发现,对于了解人类遥远的直系祖先或其旁支,研究他们演化发展的谱系,探讨人类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6-1957 年,在云南开远县小龙潭第三纪褐煤层里,与三棱齿象、利齿猪等化石伴生,两次共发现古猿牙齿化石 10 颗。
前一次发现的 5 颗牙齿,是属于同一个下颌的左、右前臼齿和臼齿;后一次发现的是下颌右侧的前臼齿和臼齿。
地层年代测定为中新世晚期。
起初,这些古猿化石全部被划归为森林古猿类,定名为“森林古猿开远种。
” 20 世纪 60 年代,学术界重新综合研究了 50 多种第三纪古猿,把腊玛古猿 ( 腊玛古猿最早发现于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区 ) 从森林古猿中划分出来,明确地归入人的进化系统——人科,作为人科的早期成员。
我国开远小龙潭 1957 年发现的古猿化石中的 5 颗牙齿化石,被认为是属于腊玛古猿的,应归属为人科。
禄丰腊玛古猿化石更为重要。
1975 ~ 1980 年,在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的第三纪褐煤层里发掘出不少腊玛古猿的化石:一个破裂成数十块的头骨,头骨上连有部分上颌骨和牙齿;若干块颌骨,其中一块为保存着除中门齿以外的全部牙齿的下颌骨。
除此之外,还发现上百颗单个牙齿。
那块完整的下颌骨具有从猿到人转变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它的形态比开远腊玛古猿更进步,更接近人类的早期类型。
中国古代史笔记大一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笔记大一知识点中国古代历史是一道精彩的画卷,它凝聚着无数英雄与智慧。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理解历史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时间顺序,从早期的远古时代到晚期的明清时代,简要梳理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带你走进古代历史的世界。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篇之作,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涵盖了例如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
其中,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同时,秦始皇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为后来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汉朝则是秦朝之后的历史时期,它开创了大规模的国土开发,推动了汉文化的繁荣。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混乱时期,从公元220年到589年,分为三个时期: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国家分裂,纷争不断,但也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物,如曹操、诸葛亮等。
4. 唐宋元时期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分别从公元618年到907年、960年到1279年、1271年到1368年。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繁荣,尤其是唐朝和宋朝,被誉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5.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末代王朝,分别从1368年到1644年、1644年到1912年。
明朝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和探险活动达到了巅峰,而清朝则对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受限。
在此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动荡,如明朝的靖难之役和清朝的农民起义。
这只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简略概述,如果要深入研究每个时期,都需要更加详尽的学习。
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它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高中】中国古代史笔记

第一课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第二课前221年魏晋先秦明清隋唐秦汉宋元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社会衰落封建社会鼎盛南北朝五代十国秦朝:前221----前207年西汉:前202----公元23年东汉:25----220年一、秦汉史概述秦朝文化经济政治1、统一中国:时间、措施(灭六国、击匈奴、平百越、管西南)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秦始皇1、统一货币、度量衡2、商业: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1、统一文字2、艺术:小篆、隶书3、思想:崇尚法家4、焚书坑儒一、秦汉史概述汉朝文化经济政治1、西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郡国并行与“推恩令”②察举制2、汉武帝1、农业:①耕作工具:耦犁、犁壁、耧车②耕作技术:牛耕普及、代田法③水利工程:井渠2、手工业:①冶铸业:铁业官营、炒钢技术、水排(东汉)②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③丝织业:西汉长安东西织室3、商业:商运活跃、市有专门管理机构、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4、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1、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教育:设太学和各郡县学校,推广儒学3、科技:造纸术(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东汉蔡伦改进)4、文学:汉赋5、艺术:楷书形成实行选官局限特点时间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西周至春秋官职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汉魏晋南北朝从社会基层选用设立中正官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明清择优录取仕途开放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汉代的官吏制度二、秦汉史重点分析 1、秦汉的制度变革2、官营手工业与盐铁专营制度①归纳汉代列入国家专营的主要有哪些行业? 煮盐、冶铁、铸钱、 ②影响如何?第一,增加国家收入;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有利于民生;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和接受者、目的、内涵、实质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 商代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
生产规模大,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 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青铜文化 文 字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对尺寸、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进行了焚书坑儒。
边 疆: 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末农民战争 原因:秦的暴政。
经过: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领导贫苦农民举行起义,在陈建立政权。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秦统一六国 与中央集权的建立
大
一统的汉朝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背景:东汉衰落,军阀割据混战,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 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 ,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形成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
222年,孙权建立 ,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鼎立
民族融合
北魏建立和统一:4世纪后期,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定都平城。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迁都 原因: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其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迁都:从平城迁到洛阳
作用:洛阳迅速发展到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加速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促进了北魏的发展。
孝文帝改革 措施 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
3 将鲜卑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4 奖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6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口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第一单元 繁荣开放的社会
建 立: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 贞观之治 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勤俭、精简机构,加强国防 注意任用贤良和虚心纳谏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史称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原因: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
重视吏治,崇尚节俭。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经济繁荣 农业:
手工业发达: 商业繁荣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诞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 隋文帝正式设立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完善:唐太宗,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创设殿试,试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科举制 民族关系 影响:改善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随军南下灭掉陈,南北重归统一。
措施: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社会经济繁荣。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 隋唐对外关系
第二单元 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经
济重心南移和社会生活
蒙古兴起和元朝建立
宋元文化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的封号是班禅额尔多尼,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册封。
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8世纪中期(乾隆帝时):清军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热情接待和安置重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清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明朝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明太祖)都城:
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清朝建立: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清。
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加强君权措施 明朝:废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设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
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 文化方面:科举考试,考八股文。
清朝:清初设置内阁和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戚继光抗倭 背景:元末明初到明中期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又开赴福建、广东、剿灭了倭寇。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包围台湾城和赤嵌倭,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英雄。
1684年,清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抗击沙俄: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命令清军发动进攻,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
问题。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葡萄牙占领澳门:1553年。
抗击外敌入侵
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条件:明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时间:1405年——1403年。
经过:1405年,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点:时间早、规模大、路程远、次数多、涉及地区范围广。
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农业:农作物品种丰富。
明代引进(马铃薯、花生、向日葵),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广到北方。
丝织业:明代时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清朝时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
制瓷业:江西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明朝时已达极盛。
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实质:机户与技工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到清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明清经济的发展
闭关锁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