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4章~第15章【圣才出品】

一、单项选择题 1.乾嘉有三大考史名著,不在其列的是( )。 A.《十七史商榷》 B.《廿二史札记》 C.《廿二史考异》 D.《文史通义》 【答案】D 【解析】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 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索、整理、归纳,并称为乾嘉三大考史名著。同时期的章学诚的《文 史通义》未在其列。
6.下列说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战国时期新兴城市的兴起 B.五代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汉唐以来人头税被废除 【答案】B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商业兴盛,封建城市兴起;明朝江南一些城 市出现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汉唐以来税制改革的特点就是逐渐取 消人头税,在雍正帝在位时,“摊丁入亩”正式取消人头税,废除人头税让农民的封建依附
11.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突出后果 是( )。
A.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B.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C.农民购买力低,缩小商品销售市场 D.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意思是指地主和商人把赚来的钱又用于旧的投 资方式——够买土地,导致手工业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9.明代宋濂在《銮坡集》中指出:“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最所切 者惟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则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本强不能对。”造 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答案】C 【解析】明代成华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大大变更,改为八股取士。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 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 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 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
《中国古代史上》朱绍侯版考研题精选与2021考研真题

《中国古代史上》考研题精选与2021考研真题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宋代学术思想活跃,流派纷呈,计其要者有蜀学、洛学、关学、闽学等,其中关学的代表人物是()。
[统考2019年研]A.苏轼B.程颐C.朱熹D.张载【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苏轼为蜀学代表人物,程颐为洛学代表人物,朱熹为闽学代表人物,张载为关学代表人物,因此答案选D。
2王莽改制在经济方面的新举措是()。
[统考2016年研]A.算缗告缗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五均六筦【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社会矛盾而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在经济方面的举措为五均六筦,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的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
算缗是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最早实行于汉武帝时期。
盐铁官营是指中国历史上对盐铁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最早始于春秋时期。
均输平准是指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始于汉武帝时期。
3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六千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其中江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是()。
[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A.河姆渡文化B.仰韶文化C.马家窑文化D.红山文化【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A项,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是江南地区迄今较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
B项,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的文化。
C项,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
D项,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
4下列考古学文化中,与后来游牧文明有密切关系的是()。
[统考2013年研]A.马家窑文化B.红山文化C.仰韶文化D.屈家岭文化【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
1935年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距今5000~6000年,它是中原仰韶农业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结合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11章【圣才出品】

第9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220~581年)9.1 复习笔记一、三国鼎立1.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1)汉末军阀混战①董卓之乱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的矛盾加深,外戚何进拉拢袁绍,密召董卓进京,准备铲除宦官势力,事泄被宦官诛杀,袁绍又尽杀宦官,结束了东汉长期以来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但中央权力出现真空。
董卓乘机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独揽朝政。
②军阀混战a.过程190年,关东军阀、豪强起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
董卓不敌,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后被部将吕布与司徒王允合谋杀死。
董卓死后,关东豪强地主的军事联盟宣告瓦解,各自割据,相互混战。
b.结果军阀混战近十年后,便剩下孙策、刘表、刘璋等较大军阀,其中最强的是袁绍和曹操。
(2)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①曹操扩大势力a.拉拢地方豪强武装,打败青州黄巾军,将其收为麾下,军事力量得到扩充。
b.迎献帝,“携天子以令诸侯”。
C.募兵屯田,初步解决军粮问题。
②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企图渡河与曹军主力决战。
次年,袁、曹两军相峙在官渡,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烧尽其军粮。
袁军乱,曹军出击,大败袁军。
此战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③曹操统一北方袁绍死后,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完全平定了冀、青、并、幽四州,并自领冀州牧,将袁氏的老巢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建安十二年(207年),为了稳定后方,曹操又亲率大军远征乌桓,基本上统一北方。
(4)赤壁之战①过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企图扫平南方割据势力。
刘表身亡,其子刘琮降曹,刘备退守夏口,派谋士同孙权结盟。
曹率大军东进,与孙刘联军5万人遭遇于赤壁。
吴主帅周瑜派黄盖诈降,因风纵火,焚毁曹军舰船。
然后水陆并进,大败曹军。
②意义赤壁之战后初步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
(5)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①赤壁之战后的三方势力a.曹操转为对内经营,先后取得了关中、凉州和汉中地区,对南方采取防御方针。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一章石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化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至今发现的有三、四百处,分布于全国各地。
大量的人类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中国古代居民人种的形成,华夏民族体质的演进、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众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居民的社会生活、文化内涵、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一、与人类起源有关的古猿类化石的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开始之前,我国大地上已经生存着作为人类远祖的几种古猿。
目前我国已经发现了这些古猿的化石。
这些古猿化石的发现,对于了解人类遥远的直系祖先或其旁支,研究他们演化发展的谱系,探讨人类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6-1957 年,在云南开远县小龙潭第三纪褐煤层里,与三棱齿象、利齿猪等化石伴生,两次共发现古猿牙齿化石 10 颗。
前一次发现的 5 颗牙齿,是属于同一个下颌的左、右前臼齿和臼齿;后一次发现的是下颌右侧的前臼齿和臼齿。
地层年代测定为中新世晚期。
起初,这些古猿化石全部被划归为森林古猿类,定名为“森林古猿开远种。
” 20 世纪 60 年代,学术界重新综合研究了 50 多种第三纪古猿,把腊玛古猿 ( 腊玛古猿最早发现于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区 ) 从森林古猿中划分出来,明确地归入人的进化系统——人科,作为人科的早期成员。
我国开远小龙潭 1957 年发现的古猿化石中的 5 颗牙齿化石,被认为是属于腊玛古猿的,应归属为人科。
禄丰腊玛古猿化石更为重要。
1975 ~ 1980 年,在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的第三纪褐煤层里发掘出不少腊玛古猿的化石:一个破裂成数十块的头骨,头骨上连有部分上颌骨和牙齿;若干块颌骨,其中一块为保存着除中门齿以外的全部牙齿的下颌骨。
除此之外,还发现上百颗单个牙齿。
那块完整的下颌骨具有从猿到人转变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它的形态比开远腊玛古猿更进步,更接近人类的早期类型。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8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

第8章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5~220年)一、单项选择题1.《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
”西海是指()。
A.地中海B.红海C.巴尔喀什湖D.波斯湾【答案】D【解析】甘英于汉和帝永元九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
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出发,经条支、安息等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但未能到达他的目的地大秦。
甘英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一行程丰富了当时汉朝对中亚的认识,是中西方交流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2.汉中平年间,汉中爆发了五斗米道首领巴郡人()领导的农民暴动,被称为“米贼”。
汉灵帝时期,道教的一支太平道在流民中广泛传播,巨鹿人()是其首领。
A.张修,张角B.张陵,张衡C.张宝,张梁D.张鲁,张陵【答案】A【解析】五斗米道是张陵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在蜀中创立的,当时入道之人须缴五斗米,世俗遂称之为五斗米道。
张陵死后传其子张衡,张衡又传其子张鲁。
巴郡(治今四川重庆)人张修也在巴郡、汉中传授五斗米道,并领导了农民暴动。
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人张角。
汉灵帝在位时,他领导了著名的太平道起义,又称“黄巾起义”。
二、名词解释题1.光武中兴答:光武中兴是指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间,经济恢复、政治稳定的现象。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削平群雄,统一中国,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对功臣厚予爵禄而禁止其干政;对诸侯王和外戚也予多方限制;行政体制,仍置三公,事归台阁;减省地方官吏。
其次,安定民生,恢复经济,重行西汉初年三十税一旧制;遣散军队还乡务农;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兴修水利等。
其三,比较适当地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本人也勤政节俭,遗诏薄葬。
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2.王充答:王充是东汉著名哲学家。
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在太学学习,师事班彪,博通百家之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

研真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社会
第版
名校
国家
教材
发展
笔记
真题
古代史 笔记
建立
古代史
典型
帝国
真题
民族
复习
经济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的考生。 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的师生参考。朱绍侯主编,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中国古代史》一直被用作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材,并被大部分院校指定为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 考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该教材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制 了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的辅导用书:1.[电子书]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解2.[电子书]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 拟试题】3.[电子书]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电子书]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作为朱绍侯主编的 《中国古代史》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 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 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 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3.精编典型例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针 对每章的内容精选了典型例题,所选典型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解析详尽,并注意对 相关知识点的扩充。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脉络笔记(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脉络笔记(⼀)(先秦部分)夏1,建⽴(1)时间,公元前2070年(2)性质,我国历史上第⼀个奴⾪制国家。
(3)建⽴者,禹2,族源夏族,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古⽼部落。
姒姓,称为有崇⽒。
主要事迹:与共⼯⽒同为具有丰富治⽔经验的部落。
3,禹的时代(1)⼤禹治⽔,因治⽔有功⽽被推举为部落⾸领。
(2)巩固王权措施,A,征伐三苗 B,迁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后⼜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州市)C,涂⼭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的重要标志)注意名词解释:涂⼭之会4,启的时代(1)杀伯益、剿绝有扈⽒。
“家天下”从此开始。
(2)钧台之享,夏王朝的统治基础正式确⽴。
5,统治状况(1)国家机器的建⽴A,中央政权组织形式夏王之下,为六卿。
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
六卿之下各有僚属和下属官吏,各⾃组成⼀定的统治部门。
B,建⽴军队、刑法、监狱建⽴了⼀只有⼀定规模和⽐较严密军队制定《禹典》,我国历史上第⼀步奴⾪制法典帝芬时造的“圜⼟”,早期监狱以上事实表明,夏王朝作为⼀个国家已经形成。
(2)经济状况A,夏⼈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豫西和晋南。
(名词解释:⼆⾥头⽂化)B,⽣产⼯具,以⽯、⽊、⾻、⾓、蚌制品为主。
⾦属冶炼已经开始。
C,农业状况:⾕物产量有所提⾼,夏代出现⽤粮⾷酿酒。
D,⼿⼯业:出现了世代的专业⽣产者,如车辆制造。
E,建筑业:房屋建造技术有了长⾜进步,房基采⽤夯筑。
F,商业:⼆⾥头遗址发现有贝,当时作为货币之⽤,表明交换媒介出现。
(3)⽂化成就A,天⽂历法:a,尧舜时期,便有义和、义仲观⽇⽉星⾠以定四时的传说。
b,关于⽇⾷的记录: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晨不集于房”。
(经近代学者推算是公元前2165年,也有推算是公元前1948年。
⼆者虽相差颇远,但都公认其为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c,流星⾬的记载:《⽵书纪年》有夏桀⼗年,“夜中星陨如⾬”的记载,这是有关流星⾬的最早记录。
d,⼲⽀纪⽇:夏代末期帝王有孔甲、胤甲等,都⽤天⼲为名,表明当时⽤天⼲作为序数已经普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战争)【圣才】

2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②地方军由郡尉掌管。 (3)加强治安 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地主阶级政权,镇压农民反抗,秦始皇对商鞅变法以来的秦国法 律加以补充、修订并颁布全国,制定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秦律》,包括法律条文三种,治 狱案例一种。
4.总结 (1)秦始皇统一南方和东方,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秦朝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 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3)秦王朝虽然时间很短,但对以后 2000 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极为 深远的影响。
4 / 13
圣才电子书 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六,廷尉负责司法; 第七,治粟内史负责掌全国财政税收; 第八,宗正负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 第九,少府负责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 第十,另有将作少府负责宫廷修建工程等职务。 ③在地方行政机构上,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统治网, 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 a.郡 第一,郡守为郡的最高长官,掌管全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第二,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 第三,监御史由中央派遣,负责监察事宜。 b.县 第一,郡下设县若干,万户以上设县令,不满万户设县长; 第二,县尉掌管全县军事; 第三,县丞助理县令、县长,负责司法裁判。 c.乡 第一,县以下设乡若干,三老掌管教化; 第二,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 第三,游徼负责地方治安。 d.里、亭、邮等 (2)扩大军队 ①中央常备军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将统帅,戍守边疆,并驻守京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中国的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
1.猿人及其社会生活
(1)概述
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南方古猿纤细种被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距今300万年,古猿实现了手足分工与直立行走,学会了制造工具,成为最原始的人类。
(2)代表
①元谋人
元谋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②蓝田人
蓝田人,1963~1964年发现于陕西蓝田县,距今约80万~60万年。
③北京人
北京人,1920年代发现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万~20万年之间,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征,脑容量与四肢已经接近现代人。
周口店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
④和县人
和县人,1980年发现于安徽和县。
(3)特征
猿人主要依靠渔猎、采集来获取食物,普遍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猿人群居生活,从原始的杂乱性交逐渐发展为班辈婚,形成了血缘家族。
血缘家族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2.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
(1)概述
古人又称早期智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于距今二三十万年前,结束于距今四五万年前。
这段时期最大特点是猿人体质上遗留下来的原始特征逐渐趋于消失,石器制作方面也有较明显的进步。
我国境内的古人有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等。
(2)代表
①大荔人
大荔人,发现于1978年陕西大荔县,是由猿人向古人过渡形态的代表,距今约20万年。
②许家窑人
许家窑人,发现于1973年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其年代约10万年前。
③丁村人
丁村人,发现于1954年山西襄汾丁村,距今10万年之内。
(2)特点
古人以采集、狩猎为主,石器多用打击碰撞法制造,学会了人工取火,实行族外婚,氏
族制度开始萌芽。
二、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
1.新人与氏族公社的形成
(1)概述
新人又称晚期智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该时期人类体质形态的原始性质完全消失,受居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分化为各色人种。
(2)代表
山顶洞人、河套人、峙峪人、资阳人等。
山顶洞人发现于1930年,距今约18000年,属于新人阶段偏晚的代表。
山顶洞人的体质形态已明显地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掌握了缝纫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已经具有原始的审美观念。
(3)特点
出现钻孔技术、骨针、弓箭,原始宗教萌芽,盛行族外婚,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公社。
(4)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氏族公社,存在于5万年前至四五千年前,分为母系和父系两个阶段。
母系氏族确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繁荣于距今1万年前后。
该时期姓氏与图腾崇拜出现,妇女居于支配地位,财产由母系继承;实行族外婚制,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后来发展为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的对偶婚。
2.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与遗存
(1)传说
女娲氏、西王母、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均来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2)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姓氏标志着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同姓不婚,由姬、姜二姓所繁衍的众多姓、氏构成了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3)黄河流域的遗址
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等。
仰韶文化,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距今7000~5000年之间,农业方面以种粟为主,同时饲养猪、狗等家畜,手工业以彩陶最著名。
(4)长江流域的遗址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是江南地区迄今较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
卯榫结构是河姆渡文化的三大发明之一。
3.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生活
(1)农业
北方集中在黄土高原,最早栽培的作物是粟,南方种植稻谷,采取刀耕火种的方式。
(2)手工业
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在石器、玉器和骨器制作中被普遍使用。
陶器分为细陶和粗陶,采用泥条盘筑法、封窑技术,器形多样,多为红陶,后期出现黑陶。
原始纺织、缝纫、编织技术普遍被使用,出现织布机。
装饰品增加。
(3)房屋建筑
北方多为半地穴式房屋,江南多干栏式木构建筑,木构件已普遍使用卯榫结构和企口板。
4.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生活
(1)概述
由一个始祖母所生的若干代最近的亲属组成氏族,由氏族组成胞族,进而结合为部落,或由氏族直接组成部落。
(2)特点
以血缘为纽带,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为生存的基础,形成定居村落。
氏族内部人人平等,由氏族民主集会决定重大事务,盛行对偶婚与图腾崇拜。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概述
父系氏族公社始于距今5000年左右,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妇女主要从事于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
婚姻形态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标志着父权制的确立。
私有制与阶级社会产生,原始社会解体。
2.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
(1)代表
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良渚文化等。
①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4000年,磨制石器更加精致,新兴农具增多,家畜种类扩大,牛、羊、鸡等开始被饲养。
陶器以“蛋壳陶”为代表,这种陶器呈黑色,陶胎极薄。
②良渚文化
距今约5300~4200年,农业工具进步,已种植水稻;手工业制品精巧,有玉琮、玉璧等象征权力的贵重礼器。
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房屋为干阑式建筑;贫富分化现象明显产生。
(2)社会组织
由同一男性所生的几代人及其个体家庭组成父系氏族大家庭,进而形成一个父系氏族公社,并逐渐组合成部落,发展为部落联盟。
氏族内部实行以集体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共产制度,血缘关系仍是维系氏族组织和成员的基础。
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宗法家长制家庭开始萌芽。
3.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文化艺术
(1)农业与畜牧业
锄耕农业,初步掌握灌溉和施肥的技术,南方普遍种植稻谷。
部落普遍蓄养家畜。
(2)手工业
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和封窑技术,以黑陶为主,形制多样,并向家庭手工业发展。
出现冶铜业。
纺织业除麻织品外出现了丝织品。
(3)房屋建筑
北方普遍出现平地起建的房屋,有窖藏,使用防潮技术。
南方房屋建于木桩群上,出现了水井。
(4)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绘画、雕刻主要内容为人面像、农作物、兽面纹以及各种图像符号,画法简练、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