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海洋学复习题教学文稿
海洋中的化学习题型复习课件

►纯碱的性质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碱的是( B ) A.火碱 B.纯碱 C.消石灰 D.氨水
2、下列物质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D ) A.CaC03→Ca(OH)2 B.Fe2O3→Fe(OH)3 C.AgCl→AgNO3 D.Na2CO3→NaOH
高温
Ca(OH)2+Na2CO3=CaCO3 +2NaOH
►纯碱的性质 8、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 室发现一瓶保管不当,盛有无色溶液 的试剂瓶,且标签破损(如图12-4), 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字样。 老师告诉他们,这瓶溶液中的溶质可 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或碳酸钠。同 学们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 究。
考点4 海底矿物
1.天然气水合物 海底的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含有常规的化石燃料,还 含有新发现的新型矿产资源和多种金属的矿物。
形成 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冰状固 可燃冰 体,极易燃烧,又称为“________” 比同等条件下的煤或石油发热量高且无残留, 未来能源 21世纪能源 被誉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在发酵面团中加入下列某种物质的溶液揉 和,既能除去面团中的酸.又能使蒸出的 馒头疏松多孔。这种物质是( A ) A. Na2CO3 B. Ca(OH)2 C. NaCl D. CaO
4、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 A.海水晒盐 B.小苏打热解 C.侯氏制碱 D.纸张炭化
5、鉴别碳酸钠和氯化钠,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B ) A、加入稀盐酸 B、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加入澄清石灰水 D、加入酚酞试液
海洋化学 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化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1. 海洋化学的定义是什么,研究内容是什么?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以及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化学问题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定义)。
研究内容概括:含量、迁移、过程、通量①海洋环境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存在形式、化学组成及其迁移变化规律;②控制海洋物质循环的各种过程与通量,特别是海-气、海-底、海-陆、海-生等界面的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
2. 海洋化学和化学海洋学的定义与区别。
化学海洋学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科学,是海洋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海洋化学包括:化学海洋学、海洋资源化学区别: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水或是海洋里物质的化学,是以化学为主。
化学海洋学是用化学的方法来研究海洋。
3. 海洋中广泛存在五大化学作用分别为:氧化还原作用、沉淀溶解作用、酸碱作用、络合作用、界面作用第二章1. 海水中包含各种各样的物质,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p16,元素存在形态)颗粒物质:包括由海洋生物碎屑等形成的颗粒有机物和各类矿物所构成的颗粒无机物;胶体物质:包括多糖、蛋白质等构成的胶体有机物个Fe、Al等无机胶体;气体:包括保守性气体(N2、Ar、Xe)和非保守气体(O2、CO2);真正溶解物质:包括溶解于海水中的无机离子和分子以及小分子量的有机分子。
2.Marcet-Dittmar 恒比规律是什么?海水中常量元素基本保持恒定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海水中常量元素恒定性的原因是什么?Marcet-Dittmar恒比规律,即表示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比值基本上是不变的。
(意味着不管盐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何变化,海水中常量元素的比值几乎是恒定的。
)海水中常量元素基本保持恒定的原因是:水体在海洋中的迁移速率快于海洋中输入或迁出这些元素的化学过程的速率。
(加入和迁出不改变海洋中元素总量,只改变离子浓度和盐度)海水常量成分恒定性成因:混合作用――大洋海水通过环流、潮流、垂直流等运动,连续不断地进行混合。
2024版中考化学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十二海洋化学资源练习新版鲁教版

2024版中考化学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十二海洋化学资源练习新版鲁教版嘿,同学们,备考中考化学的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份超级实用的复习方案,专攻海洋化学资源这一部分。
准备好了吗?那就跟着我一起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揭开海洋化学资源的奥秘吧!一、海洋化学资源概述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洋化学资源。
简单来说,就是海洋中蕴含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这些资源包括海水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
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复习。
二、复习要点梳理1.掌握海洋资源的分类和分布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海洋资源,如海水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以及它们的分布特点。
2.理解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考化学的重点。
我们要掌握海水淡化、海洋石油开采、海洋生物制药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关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我们要了解海洋污染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4.掌握相关化学知识当然,复习海洋化学资源,还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如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溶液的浓度等。
三、考题训练策略1.题目分类(1)选择题:考查对海洋资源分类、分布、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填空题:考查对海洋资源的具体数据、原理等方面的掌握。
(3)解答题:考查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力。
2.训练方法(1)针对选择题,我们可以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2)针对填空题,我们要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加强对相关化学知识的记忆。
(3)针对解答题,我们要学会分析题目,找出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四、实战演练下面,让我们来做几道关于海洋化学资源的题目,检验一下自己的掌握程度吧!1.选择题(1)下列属于海水资源的是()A.海洋生物资源B.海底矿产资源C.海水淡化D.海洋石油(2)下列关于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海水淡化可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B.海洋石油开采需要用到复杂的工程技术C.海洋生物制药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D.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没有影响2.填空题(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______资源。
海洋化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化学海洋学的研究内容:(p2)研究海洋环境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存在形式,化学组成及其迁移变化规律以及控制海洋物质循环的各种过程与通量,特别是海——气,海——底,海——陆,海——生等界面的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可用“含量,迁移,过程,通量”来概括化学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2.化学海洋学的奠基者-挑战者号的意义(p3,p6)化学海洋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以英国的“挑战者”号调查为起点。
挑战者号航行了13万千米,调查了南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日本及数百个大西洋和太平洋岛屿,获得了大西洋,太平洋和南大洋大约1.3万种不同的动物和植物样本以及1441份水样,成功地确定了海底的两个主要路标:大西洋中脊和马里亚纳海沟。
挑战者号对深海的勘测以及对世界海洋的温度,洋流,化学成分,海洋生物的调查,开启了人们对海洋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了解。
第二章1.水的性质❖水具有异常高的冰点和沸点,导致其具有高的热容量❖水具有异常的密度变化❖水中盐分的增加导致渗透压增加❖水中盐分的增加导致冰点的降低以及达到最大密度的温度降低❖水是极好的溶剂2.现代海水的种类:颗粒物质,胶体物质,气体,真正溶解物质颗粒物质:由海洋生物碎屑等形成的颗粒有机物和各种矿物所构成的颗粒无机物;胶体物质:多糖、蛋白质等构成的胶体有机物和Fe、Al等无机胶体;气体:保守性气体(N2、Ar、Xe)和非保守气体(O2、CO2);真正溶解物质:溶解于海水中的无机离子和分子以及小分子量的有机分子。
3.海水的元素组成: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常量元素:在海水中的浓度一般高于0.05mmol/kg,其中包括钠,钾,钙,镁,Sr等5种阳离子,氯,硫酸根,溴,碳酸氢跟(碳酸根),氟等5中阴离子和H3BO3 分子,它们构成了海水溶解态组分的99%以上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浓度一般小于0.05μmol/kg,包括Li,Ni,Mn,Fe,Zn,Pb,Cu,Co,U,Hg等金属元素4.Marcet-Dittmar恒比定律,原因(p18-19)Marcet-Dittmar恒比定律:尽管各大洋各海区海水的含盐量可能不同,但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的含量间有恒定的比值原因:水体在海洋中的迁移速率快于海洋中运输或迁出这些元素的化学过程的速率。
单元复习《海水中的化学》

单元复习《海水中的化学》一、教学内容单元复习《海水中的化学》二、学习目标1、运用图示、列表等方式认识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学会蒸馏法分离物质,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热点)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
认识溶解度的含义,绘制溶解度曲线。
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初步学会合理控制实验条件。
(重点、难点)3、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重点)。
了解食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4、学习氨碱法制纯碱的简单原理和主要流程,探究纯碱的性质,了解纯碱的主要用途,初步理解盐类的含义。
(重点、难点)三、全面突破知识专题(一):海水淡化知识专题(二):海水提镁知识专题(三):海水“晒盐”1、原理:2、粗盐的提纯:知识专题(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溶解度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2、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
(1)晶体:具有天然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3、溶解度知识专题(五):氨碱法制纯碱原理:在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变成饱和的氨盐水,然后在氨盐水中通入足量的CO2生成NaHCO 3,由于NaHCO 3在该状态下溶解度很小,呈晶体析出,同时NaHCO 3不稳定,受热后生成纯碱、水和二氧化碳。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Cl+NH 3+ CO 2+H 2O=NaHCO 3+NH 4Cl 2NaHCO 3∆Na 2CO 3+H 2O+CO 2↑知识专题(六):纯碱的性质、盐的性质 1、纯碱的性质(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与指示剂的作用②与酸反应:Na 2CO 3 +2HCl=2 NaCl+ H 2O+CO 2↑③与氢氧化钙反应:Na 2CO 3 +Ca (OH )2= CaCO 3↓+ 2NaOH2、盐的性质(1)盐的溶解性:口诀:钾钠硝铵盐溶快,硫酸盐中除钡钙,盐酸盐不溶氯化银,碳酸盐中大都沉。
海洋化学复习

⎪⎪⎪⎪⎪⎪⎪⎪⎪⎪⎪⎪⎪⎪⎪⎪⎪⎪⎪⎪⎩⎪⎪⎪⎪⎪⎪⎪⎪⎪⎪⎪⎪⎪⎪⎪⎪⎪⎪⎪⎪⎨⎧⎪⎪⎪⎪⎪⎩⎪⎪⎪⎪⎪⎨⎧⎪⎩⎪⎨⎧+↓=++↓=+↑++=+⎪⎪⎩⎪⎪⎨⎧⎪⎩⎪⎨⎧+↓=+↑++=+⎪⎩⎪⎨⎧⎪⎩⎪⎨⎧↑++=+↓=+++⎪⎪⎪⎪⎪⎪⎪⎩⎪⎪⎪⎪⎪⎪⎪⎨⎧⎪⎪⎪⎪⎪⎩⎪⎪⎪⎪⎪⎨⎧⎩⎨⎧⎪⎩⎪⎨⎧⎩⎨⎧42243232224242323232222322232343223)(22)(CO O H SO Na :2)()(CO O H 2NaCl 2HCl 7PH CO O H 2NaHCO Cl NH NaHCO NaCl CO O H NH NaCl SO Na OH Cu NaOH CuSO NaOH CaCO OH Ca CO Na SO H CO Na NaOH CaCO OH Ca CO Na OH Ca CO Na CO Na 与碱反应:与酸反应性质溶解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定义:由金属离子与酸盐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用途:重要化工原料,反应:与与酸反应:>与指示剂作用:化学性质纯碱原理、石灰石、氨等原料:碱海水制碱:氨碱法制纯生物资源动力资源矿产资源结晶法蒸馏法海水淡化多金属结核(锰结核))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油、天然气常见化石燃料:煤、石海底矿物水盐分--“海水提镁”海水中物质化学资源海洋资源第六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 了解海水淡化、海水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
2、 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会根据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认识食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4、 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简单原理和主要流程,掌握纯碱的性质。
【本章知识网络】【复习过程】考点1、海洋化学资源一、 基础知识梳理1、 人类提取海水中的多种元素来大量制备对我们有用的物质,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为: ( ) ( ) ( ) ( )上述过程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为:①②③2、 海底不仅蕴藏着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的部分常规化石燃料,还有一种新型矿产资源 ,又被称为3、海水淡化普遍采用的是 中的 。
环境海洋学化学部分复习资料[1]
![环境海洋学化学部分复习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55e6fc3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8.png)
一.名词解释1.常量元素:即海水的主要的成分。
除组成水的H和O外,溶解组分的含量大于1的仅有11种,包括、2+、2+、和2+五种阳离子,、42-、32-(3-)、和五种阴离子,以与H33分子。
这些成分占海水中总盐分的99.9%,所以称主要成分。
2.营养元素:主要是与海洋生物生长有关的一些元素,通常是指N、P和。
3.主要成分恒比定律:尽管各大洋各海区海水的含盐量可能不同,但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的含量间有恒定的比值,这就是海水主要成分的恒比定律,也称为恒比定律。
4.元素的保守性:海水中物质的浓度只能被物理过程(蒸发和降水稀释)而不被生物和化学过程所改变。
5.海水的碱度:在温度为20℃时,1L海水中弱酸阴离子全部被释放时所需要氢离子的毫摩尔数6.碳酸碱度:由32-和3-所形成的碱度7.硼酸碱度:由B()4-所形成的碱度8.海洋低氧现象:对水生生物的生理或行为,如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多样性、死亡等产生有害影响的氧环境。
通常把溶解氧浓度不大于2作为缺氧判断临界值。
9.悬浮颗粒物:简称“悬浮物”,亦称“悬浮体”、“悬浮固体”或“悬浮胶体”,是能在海水中悬浮相当长时间的固体颗粒,包括有机和无机两大部分。
10.硝酸盐的还原作用:3-被细菌作用还原为2-,并进一步转化为3或4+的过程11.反硝化作用:3-在某些脱氮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N2或2的过程12.海洋生物固氮作用:通过海-气界面交换进入海水中的溶解N2,在海洋中某些细菌和蓝藻的作用下还原为3、4+或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
13比值:海洋漂游生物对营养盐的吸收一般按照C:N:106:16:1进行,这一比例关系常被称为比值。
14.营养盐限制:营养盐比例不平衡会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制于某一相对不足的营养盐,通常被称为营养盐限制。
15.氮限制海区:一个海区含氮营养盐含量相对不足,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制于氮营养盐。
16.磷限制海区:一个海区含磷营养盐含量相对不足,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制于磷营养盐。
钦院化学海洋学期末复习(汇编)

第二章海水的化学组成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和氧。
水的性质1、具有异常高的沸点和冰点,导致其具有高的热容量。
(冬天没有内陆冷,夏天没有内陆热)2、具有异常高度密度变化。
随温度变化独特。
3、是极好的溶剂。
4、水中盐分的增加导致冰点的降低以及达到最大密度的温度降低。
5水中盐分的增加导致渗透压的增加。
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海水中,浓度大于0.05mmol/kg的元素为常量元素,11种常量元素:阳离子Na+、K+、Ca2+、Mg2+、Sr2+ ,阴离子Cl-、SO42-、Br-、HCO3-(CO32-)、F- ,分子HBO3。
微量元素:浓度小于0.05μmol/kg,Li、Ni、Fe、Mn、Zn、Pb、Cu、Co、U、Hg Marcet-Dittmar恒比定律海水中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比值基本不变。
盐度的原始定义一千克海水中,所有碳酸盐转化为氧化物,溴、碘以氯置换,所有的有机物被氧化之后所含全部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单位为克/千克,符号为S‰,克纽森盐度公式:S‰=0.030+1.8050×Cl‰,没有定义出0盐度的水体。
1969年电导盐度定义S‰=1.80655×Cl‰,弥补了0盐度。
绝对盐度海水中溶质质量与海水质量之比。
实用盐度在15°C 0.1MPa 海水样品电导率与相同温度压力下,质量比为0.0324356的KCl溶液电导率的比值K15来确定。
氯度的定义在1000g海水中,若将溴和碘被当量的氯置换后所含氯的总克数,以Cl‰表示。
盐度变化沿岸海域由于受到河流径流与地下水输入的影响,盐度变化很大。
在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主要受蒸发导致的水分损失与降雨导致的水分增加之间的相对平衡。
图2.4.1纬度分布:开阔大洋表层水在南北纬20°~30°的亚热带海域具有较高的盐度,而在赤道与极地附近海域具有较低的盐度,它们分别对应于净蒸发量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北大西洋蒸发量大,表层水盐度大,受冷后水体下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海洋学复习题化学海洋学期末考核题型填空题(约20分)单项选择题(约10分)正误判断题(约10分)概念解释(约15分)简答题(约35分)化学海洋学常识性数据1、标准海水的实用盐度通常为35;其氯度为19.475‰。
2、海水的总碱度约为2.3mmol/L;其中碳酸碱度所占比例最大。
3、海水的pH范围约7.5-8.5之间,所以海水一般呈弱碱性,一般认为海水得pH主要受二氧化碳体系的控制;陆地水一般呈弱酸性。
4、海水的离子强度约为0.7(单位?);密度约为1.025(单位?)。
5、化学海洋学最关注在海水中停留数天的悬浮颗粒。
6、钾40对海水中放射性贡献的百分比。
7、海水中平均停留时间最长、最短的元素及其停留时间。
8、海水中水的平均停留时间。
9、海水的更新时间。
10、到目前为止,海水中被鉴定的有机物大约占到50%。
11、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及其在海水中的含量。
12、海水的平均深度近4000米,最大深度约11000米;风混合层深度约40米,真光层深度在200以内,温跃层下缘深度0米(极锋处)~1000米(赤道附近);13、海水垂直方向上的混合强度远远弱于水平方向。
海水中分子扩散系数、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涡流扩散系数的数量级。
14、海水中的氮元素95.2%以溶解氮气的形式存在,而氮气生物与化学惰性突出。
15、海水体系中DIC、DIP、DISi、DIN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所占比例。
问答题(部分示例,具体考核内容以各章知识点为准)1、请多角度概括海水的化学组成。
2、为什么(相对于大西洋而言)太平洋深层水中硅的富集倍数,高于氮和磷。
3、河口海区水体化学环境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海水中生源要素水平分布的典型特征是什么?请解释该分布的成因。
5、请解释海水化学物质的来源和维持海水化学组成恒定的机制。
6、什么是元素在河口水体中的保守和非保守行为;它有哪几种类型,并分别解释;影响元素非保守行为的因素是什么?7、简述18O或氘的纬度效应及其成因。
填空题(部分示例,具体考核内容以各章知识点为准)1、1819年根据对各大洋海水的分析结果提出“全世界所有海水都含有同样种类的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接近的比例关系”。
2、1873-1876年英国“”号的全球性航行,对包括海洋化学在内的近代海洋科学的创立起了重要作用。
3、1961年发表题为“海水的物理化学”的论文,第一个将物理化学理论成功地用于化学海洋学研究。
4、1962年Garrels 和Thompson发表题为“25℃、1个大气压下,海水的化学模型”的文章,讨论了海水中主要成分的各种的分布情况。
5、1955年编写的《海水的化学与肥力》讨论了用化学解决生物生产力的问题,对氮磷硅的循环与浮游生物的关系作了详细的描述。
6、以赖利(J.P.Rilley)为主编辑的《》(第二版始于1975年)至今已出版10卷,成为化学海洋学经典、权威的系列著作。
7、20世纪初,在的领导下,给出了盐度、氯度和二者关系的最初表达式。
8、自1975年发表关于海水中痕量元素的评论以来,有关痕量元素在海洋中分布的知识已有了一个量的飞跃。
9、营养元素是指海洋生物生长需要的所有元素。
10、与海洋的生物生产力有关的三种元素N、P、S i浓度的大小,常常成为海洋生物生长的因素,故称为生原要素11、对生物而言 C、O、H生命必需的营养元素故称为元素。
12、像Na、Mg、K、Ca、Cl等称为营养元素。
13、狭义的营养元素是指。
14、当生原要素含量较低时,浓度大小为生物活动强弱所左右,从其化学行为上讲属于成分。
15、生原要素能被海洋生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化合物形式称为。
16、在海水中如As、Co、Cu、Fe、等等微量元素,也与生物生长密切相关,被称为。
17、三大天然放射系的始祖元素与本系其他核素相比,都是自然界中天然含量最、衰变能力最的元素。
18、大洋海水中的悬浮颗粒,以性颗粒为主。
19、1872至1876年的号环球海洋科学考察,成为包括海洋化学在内的现代海洋科学的各个学科的里程碑式的新开端。
20、海洋化学家最关心在海水中停留的悬浮颗粒,因为这样的颗粒能对海水的化学组成造成有意义的影响。
21、当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时,海水的pH 。
22、表观耗氧量AOU(Apparent Oxygen Use-up)是海水中溶解氧在标准状态下的溶解度与水体中溶解氧浓度的差。
23、海水中N2、O2、CO2气体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关系与它们在空气中含量刚好。
24、1984年中国正式采用1978年实用盐度标度,标准海水的实用盐度通常为;其氯度为。
25、海水的总碱度约为 mmol/L;其中碱度所占比例最大。
26、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Eh理论计算值为伏;pE值为。
如果某自然水体的pE值大,说明该体系更趋向于具有性。
27、海水中氘和氧18具有相似的纬度分布,即从副热带起,随纬度的增加二者在海水中的浓度。
28、一般认为,控制着海水的酸碱度(pH)。
29、海水的pH范围约在之间,所以海水一般呈弱性;其离子强度约为;密度约为。
30、由于作用,海水中碳酸根CO3=活度仅为没有这种作用时的活度的。
31、海水垂直方向上的混合强度远远于水平方向。
32、元素分离分配系数(K y(sw))的对数与元素电负性函数(Q y)呈的线性关系。
33、远洋沉积物的沉积速率约为毫米/千年。
34、概念解释1、海水中的溶解气体;2、氯度;3、盐度(1902年原始定义、1978年实用盐度标度);4、分离分配系数;5、元素在海水中的地球化学活性;6、(全球)双箱模型:7、清除(scavenging);8、(解释海水化学组成的)矿物平衡假说;9、移流;10、表观平衡常数:10、CaCO3的表观溶度积;12、生物性颗粒;13、海水中二氧化碳分压(pCO2以及⊿pCO2);14、总二氧化碳;15、总碱度TA(实用碱度PA、碳酸碱度CA、硼酸碱度BA、水碱度WA、剩余碱度SA):16、文石和方解石;17、海底山脉雪线;18、元素的平均停留时间;19、气泡的注入与溶解;20、化学存在形式。
21、气体的溶解度与溶解能力;22、气体的饱和度与饱和差;23、薄膜模型24、海洋学上的一致性;25、海水组成的恒定性;26、营养盐;27、Redfield模型;28、生源要素;29、海水的更新时间;30、AOU;31、活性硅酸盐和活性磷酸盐;32、(远洋)红粘土;33、磷限制;34、海洋酸化;35、温室气体;36、归一化总碱度(NTA);37、归一化总二氧化碳(NTCO2);38、HNLC海域;39、源与汇;40、成系与散在放射性核素;41、稳定同位素的分馏;42、“海雪”;43、碳酸钙的饱和度HNLC海域:是指高营养盐低叶绿素海域,全球有三个,分别为:亚北极太平洋、南大洋、赤道太平洋,占全球海洋面积约30%,一般认为限制HNLC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因子是N、P、Si之外的Fe、温度或光照。
化学海洋学重要知识点理解1、化学海洋学定义及研究内容化学海洋学研究海洋环境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存在形式、时空变化规律、化学组成以及控制海洋物质循环的各种过程与通量。
因此可以用“含量、分布、迁移、过程、通量”来概括化学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2、化学海洋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启蒙阶段(1872年之前):有许多著名科学家进行了许多奠基性的工作2)早期探索与分析阶段(1872-1920/s):以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challenger”)环球海洋调查为起点,现代化学海洋学学科从此建立起来。
其实,以包括化学海洋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和物理海洋学等学科为代表的海洋科学学科都是从这次环球海洋调查肇始的。
3)营养盐调查与研究阶段(1920/s-1950/s)4)分析技术发展与规范海洋调查阶段(1950/s—1960/s)5)海洋物理化学发展阶段(1960/s—1970/s)6)深海大洋研究阶段(1970/s—1980/s);以海洋地球化学断面研究(GEOSECS)项目推进及触发的痕量金属测定技术改进为标志7)海洋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阶段(1990/s—)3、海水中化学物质的来源与海水化学组成的演化海水化学物质的来源:1)(形成于距今约42亿年前的)原始海水中的化学物质来源于地球诞生初期地球排气作用排出的酸性、还原性、挥发性气体。
此前,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很高,这些气体都存在于原始大气中。
2)当陆地出现(距今38亿年)以后,海水化学物质增加了一个新来源——陆地岩石的侵蚀风化产物,它取代地球排气作用成为海水化学物质的主导来源。
虽然海底岩石也有侵蚀产物产生,但由于海底温度、盐度、湿度基本恒定,侵蚀风化速度很慢产物量很少,这种来源常可忽略。
海水化学组成的演化:原始海水(距今42亿年)是由酸性、还原性、挥发性气体凝结而成,主要有H2O、CO2、NH4+、H2S、N2等,海水是酸性的,pH很低,同时水体还原性更强些;陆地出现(距今38亿年)后,岩石风化产物流入海洋,为海洋补充了大量的Na、Mg、Ca、K等金属阳离子,使得海水的酸度逐渐降低,海水逐渐演变至今变成微碱性,pH也增加至如今的8.0左右;从距今25亿年开始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氧在海水中积累,海水也由一个还原性体系逐渐转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氧化性体系。
4、海水的化学组成海水化学组成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具体介绍,1)元素构成,2)成分构成。
5、海水化学组成恒定性及其维持机制海水化学组成恒定性的表述(见教材);海水化学组成恒定性的理解:海水化学组成意味着各海域化学组成相同(空间恒定性)、海水化学组成意味着地球进入稳定期(距今30亿年)以来海水化学组成未发生实质改变(时间恒定性)、海水化学组成恒定性仅对常量元素成立对多数微量元素而言恒定性不成立(常量元素恒定性)。
海水化学组成恒定性的维持机制:本质上讲,是各个元素的特性决定了海水的化学组成。
元素的特性的不同通常缘于元素电负性的差异。
海洋化学研究领域的元素特性具体表现为1)元素各个存在形式的水溶性、2)元素各个存在形式在海洋储库中的地球化学活性、以及3)该元素在地球储库中的总量。
也有人认为是海洋中存在的某种过程维持(控制)着海水化学组成,像生物化学过程、沉淀-溶解平衡过程、吸附-解吸平衡过程等,但一般认为这些具体的过程都是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小环节,因此也可以说,是各个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控制着作为地球物质储库之一的海洋中元素的化学组成。
6、引起海水偏离恒定性的原因(8个)8、元素的存在形式相关概念元素的存在形式:存在形式(species, chemical species,chemical speciation)这个术语是指元素的原子、分子、离子、络合物等在一个化学环境中真实微观存在的形式,包含了固液气相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