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综合知识
林业类知识点总结归纳

林业类知识点总结归纳1. 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森林植被、野生动物和微生物。
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和空气。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所决定的。
2. 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是保护和维护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植被、土壤、水资源和野生动物。
这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防治森林火灾、防治木材盗伐、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等。
3. 可持续林业管理可持续林业管理是指在保持森林资源生产力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满足人类的需求,并且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
可持续林业管理包括森林资源的评估、规划和经营管理等方面。
4. 森林经济森林资源是人类的重要经济资源,提供了木材、竹材、果实、药材等各种产品。
森林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森林经济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 森林政策和法规各国都有相关的森林政策和法规来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
这些政策和法规包括森林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保护权等方面。
6. 森林保健森林保健是指预防和治理森林病虫害、林火、旱害等灾害,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措施。
7. 森林科学研究森林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森林资源而进行的研究。
这包括森林生态学、森林资源学、森林经济学、森林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总的来说,林业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生态学、资源管理、经济学、政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对林业知识点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345 林业基础知识

345 林业基础知识林业是指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利用森林资源进行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综合性行业。
林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森林生态、森林资源、森林保护、森林经营、森林生产等方面知识。
下面就对林业基础知识做一下总结:一、森林生态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是碳循环和氧气产生的重要场所,对调节气候和稳定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
森林生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能级和生态特征。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包括森林的植被、土壤、动物以及其他相互作用的生物群落;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地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等。
森林的生态特征与森林所处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有关。
二、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指可供人们利用的森林面积、木材、草药和其他森林产品。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生态和经济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森林资源的富集和利用需要遵循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森林保护森林保护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和治理,以保障森林的生态功能。
森林保护需要从屏障保护、综合治理、灾害防治、资源优化等方面着手,从源头上保障森林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四、森林经营森林经营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经济利用,生产森林产品的活动。
好的森林经营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
森林经营需要按照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利用原则来进行,使得森林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森林生产是指在森林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种植、培育、管理和收获等方式,生产森林产品的过程。
森林生产是森林经营的核心环节,质量和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森林经济的发展。
森林生产需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来进行。
以上就是对于林业基础知识的总结,林业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学科,但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大家在学习中要更加认真,做好林业相关的学科和实践工作。
林业工程师综合复习资料-植物学基础知识

林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复习资料(综合知识部分)第一章植物学基础知识第一章植物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植物细胞和组织1. 所有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植物形态结构、功能及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原生质:细胞内具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原生质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 植物细胞虽然大小不一,形状多样,但其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均由细胞壁和原生质体构成。
(1)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位于细胞外层。
(2)原生质体:由原生质分化形成的,位于细胞的内层。
原生质是体细胞内有生命的部分,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3. 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1)有丝分裂;(2)无丝分裂;(3)减数分裂。
4. 植物组织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
第二节植物的器官1. 被子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2. 根的功能:(1)吸收(主要功能),即从土壤中吸收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无机盐等;(2)固着,将植物体固着在土壤中;(3)合成、分泌、贮藏物质,根能合成多种氨基酸、植物碱、植物激素,分泌有机酸,贮藏营养物质;(4)营养繁殖等。
3. 根的分类:按照根发生位置的不同划分:(1)主根(由胚根直接萌发);(2)侧根(主根上的各级分级);(3)不定根(生长位置不固定)。
4. 根系的分类:直根系、须根系。
(1)直根系:主根粗壮发达,侧根的长短明显次于主要的根系(如,大豆、黄麻等双子叶植物及用种子繁殖的果树)。
(2)须根系:主根生长缓慢或早期生长停止,主要由不定根及其分枝组成。
(如,小麦、玉米、葱、蒜等多数单子叶植物,用扦插、压条等营养繁殖长成的植株)。
5. 根发生形态变化的类型:(1)贮藏根(如萝卜、甜菜等的肉质直根和红薯、木薯的块根);(2)气生根(分为支持根、攀援根、呼吸根。
支持根:如玉米、榕树的一些不定根;攀援根:如常春藤、凌霄花茎上的不定根;呼吸根:如红树、水松等向上植物暴露于空气中进行呼吸的根);(3)寄生根(菟丝子、桑寄生等不定根发育为吸器,侵入寄主体内吸取水分和养分)。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试题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试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40分)1. 天然林是指A)人工造林B)天然生成的原始林C)间伐阶段的林木D)纯经济林2. 林业的主要功能包括A)经济功能B)生态功能C)社会功能D)以上都是3. 下列属于乔木的是A)稀树草B)灌木C)藤本D)棕榈4. 下列哪个不属于林木的生长环境要求A)土壤B)水分C)光照D)高温5. 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位于A)亚马逊流域B)刚果流域C)东南亚D)北美洲6. 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A)巴西B)俄罗斯C)加拿大D)澳大利亚7. 我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是A)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B)九寨沟国家森林公园C)黄山国家森林公园D)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8. 以下哪种树木属于速生树A)柚子树B)橡胶树C)柳树D)果树二、填空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生态学中,林地被称为___________生物群落。
2. __________是减少树木枝干上的树皮和树木的初始攻击表皮的工具。
3. 我国国家森林公园个数最多的一个省份是___________。
4. 从地面到陆地最上层的正常状态是____________。
5. 林木茎干的形状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 以下不属于森林土壤分层的是___________。
7. 林业是一门___________学科。
8. 树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两个方向的应力,即横向应力和___________应力。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解释造纸浆的概念,并简要说明造纸浆的制作过程。
2. 什么是抚育间伐?抚育间伐的目的是什么?3. 解释林木的抗风机制,并举例说明。
4. 什么是人工修剪?请说明人工修剪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现在全球林业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
请选取一个国家或地区,论述该国家或地区的林业资源现状、现存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此处省略300字)总结: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了林业的基本概念、生态功能、林木分类、全球林业现状等多个方面。
常用林业法律法规知识100问-综合知识部分

答:集体林权制度规定:集体所有的森林未经集体经济组织代表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擅自转让森林资源的,其转让行为无效。
�
5.问:未经批准把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改变为其他林种会受到什么处罚?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改变为其他林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收回经营者所获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并处所获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倍以下的罚款。
(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1)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
(2)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
(3)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
(4)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
依照前款规定转让.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的,已经取得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可以同时转让,同时转让双方都必须遵守本法关于森林.林木采伐和更新造林的规定。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9.问:林农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怎么办?
(4)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
(5)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与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与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与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与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与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就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与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就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与其她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就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与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她灌木林地就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与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与其她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她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
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就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就是经营与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得野生动物、植物与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与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与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与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与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就是指具有明显直立得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与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得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得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得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得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得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得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得41%~79%得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得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得天然起源得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就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得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得小杂竹丛组成得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得灌木林地与其她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就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得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得灌木林地与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得灌木林地;其她灌木林地就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得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与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得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与其她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得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她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得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得乔木树种。
林木得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得原木,它就是构成森林产量得主体,就是经营与利用森林得主要对象。
林业专业知识(专业术语知识完整版)

林业专业知识(专业术语知识完整版)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
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综合知识第一部分自然保护区相关知识(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
特点:A整体性;B有限性;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2、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尽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海水等。
3、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
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
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4、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自然保护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5、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6、自然保护区的结构:①核心区:它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
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②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
③实验区: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
(旅游活动)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全国或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8、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对象能代表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并确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9、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0、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物分布的区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历史的演变着,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11、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狭义:在一定空间中,能相互进行杂交、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个体总和。
12、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生化合物,化合物随物种的参差分布而彼此镶嵌,形成的复杂体系。
13、独立食物网:食草性昆虫和食草性脊椎动物由于具备某种解毒机制,而对某些次生物质产生了特化,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的现象。
(植物的次生物质产生与动物的解毒机制协同进化)14、协同进化食物网: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具有次生物质,动物由于具有了解毒机制,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形成彼此共同进化的现象。
15、可动连锁种:能够从群落中的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另一丛或另一株植物运动,从而成为群落植物生存繁衍因素的动物种。
16、核心共生种:是指能够维持可动连锁种及多数其他动物生存的关键性植物种。
17、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
局限性(其他因子:生活史、自然资源的分布、遗传变异、群落共存)18、种群脆性分析:是对物种种群的绝灭进行的系统和综合的分析过程,其目的是建立最小生存种群,使该种群的绝灭危险减少到可接受水平。
19、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在传播能力上或定居能力上的差异和岛屿隔离程度相互作用引起的现象,其迁入率随其与大陆种库的距离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20、面积效应:面积越大,种群越大,种的绝灭率随岛屿面积的减小而增大的现象。
21、物种平衡数目:当迁入率与绝灭率相等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时的物种数目22、周转率:平衡状态下,在数值上等于当时的迁入率或绝灭率的种类更新的速率23、半岛效应:群岛通常比同等大小的陆地具有更少的种,且物种的丰富度常从半岛的基部到顶部呈下降趋势。
24、样本效应:一个10km2的保护区,开始时可能会失去100km2的生境中所见到的每10个物种中的3个,这种最初的排除作用为样本效应。
25、监禁种群:濒临物种的恢复常将物种残存的个体人工饲养起来,待这些物种的数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考虑是否野化和放归自然,这样的种群。
监禁种群特点:寿命长;死亡因素低;遗传衰退力大但潜力高;建群效应弱;“野性”差。
26、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①南迦巴瓦:云中的天堂②贡嘎:风停止了脚步③珠穆朗玛:心灵的守望④梅里:雪神的仪仗队⑤黄山:上帝的盆景⑥稻城三神山:香格里拉的地标⑦乔戈里:遥远的秘境⑧冈仁波齐:众神的居所⑨泰山:华夏的图腾⑩峨眉山:从盆地升向天庭27、中国最美的五大湖:①青海湖:陆心之海②喀纳斯湖:上帝的调色板③纳木错:与神耳语的地方④长白山天池:盛怒之后的平静⑤风雅西湖28、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①雅鲁藏布大峡谷②金沙江虎跳峡③长江三峡④怒江大峡谷⑤澜沧江梅里大峡谷⑥太鲁阁大峡谷⑦黄河晋陕大峡谷⑧大渡河金口大峡谷⑨太行山大峡谷⑩天山库车大峡谷29、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①天山雪岭云杉林②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③尖峰岭热带雨林④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⑤波密岗乡林芝云杉林⑥轮台胡杨林⑦西双版纳热带雨林⑧荔波喀斯特森林⑨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⑩蜀南竹海(二)知识点1、自然资源按固定特色分:有限资源、无限资源2、自然资源分类:①耗竭性资源(有限):A:再生性资源:森林、作物、牧场及饲料、野生及家养动物、水产渔业、土壤 B:非再生性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煤石油等②非耗竭性资源(无限):A:恒定资源:太阳能、原子能 B:易误用及污染资源:大气、广义的自然风光3、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4、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5、国际上的保护区类型:自然保护区|||荒漠区、国家公园、自然遗迹(纪念)保护区、生境|||物种管理保护区、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6、自然保护区的评价标准:①典型性、②自然性、③稀有性、④脆弱性、⑤多样性、⑥面积的大小、⑦科研的潜力、⑧感染力、⑨潜在的保护价值、⑩有效性7、自然保护区的分级: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世界保护区8、自然保护区的命名:①双名制:国家级:省、地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省、地名+自然保护区②三名制:省名(+县名)+保护对象名称+自然保护区(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9、生物圈进化的重大事件:①单级生态系统——生命的产生,原始异养生物和原生环境②二级生态系统——20亿年前绿色藻类产生③三级生态系统④人类产生——地球生物圈演化的质变10、种群脆性分析的三个方面:PP:环境表现型、E:环境(生境数量,生境质量)、PSF:种群的结构和适应性(PP与E相互作用的产物)11、两种灭绝的过程:①确定性灭绝:森林砍伐和冰川作用、②随机性灭绝:被削弱的种群面临的绝灭危险将大大升高;种群越小这种随机性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越短,脆性越大12、种群的绝灭过程分析:绝灭环、反馈环、反馈系统、环境变化13、环境随机性:N:种群大小、 Ne:有效种群大小、 r:种群的增长率、 Var(r):种群增长率的变异、 D:种群分布范围R绝灭环(环境干扰):Var(r)的增大和N的偶然性减小,使种群在面对进一步的环境干扰显得更脆弱,进一步导致var(r)增大D绝灭环:N减小和var(r)增大改变种群的分布,斑块状分布,种群在空间分布上的碎裂,对种群有许多不利因素F环与A环:种群的Ne减小到足够严重的程度,2个基于遗传学的绝灭环将被启动,它们都是遗传漂变增加和杂合性与遗传变异丧失的结果14、八个生物地理界:①新北界、②古北界、③非洲热带界、④印度马来亚界、⑤新热界、⑥大洋洲界、⑦澳洲界、⑧南极界(中国:②④之间,②为长白山④为台湾省)15、中国保护区类型划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①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②野生生物类:野生植物类型、野生动物类型;③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古生物遗迹类型。
16、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展示生态系统的原貌、物种基因库、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公众教育的博物馆、旅游活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17、自然保护区的优劣比较:①自然保护区的范围②保护区的大小:物种越多,面积越大③其他指标(物种数的大小):圆形保护区较其他形状好;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其相同面积的几个小的隔离状的好;小面积连接的比相同面积相分离的好;相近的比分离的疏远的好④保护区划面积注意的问题:确定面积(最小),必须能维持群落类型。
18、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前提:①是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时间需要满两周年;②是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一般要大于10000公顷;③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要有典型意义或特殊价值。
19、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伦理(规范)原理①伦理基础:世界是相互依存的整体,由自然和人类组成;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物种都具有固定的生存权利;可持续发展是所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
②伦理的原理:有机体的多样性是好的;生态复杂性是好的;进化是好的功能原理①进化原理(核心是物种):物种是相互依存的;许多物种是高度特化的;关键种的灭亡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广泛适应性物种的引进可能会减少多样性②生态学原理:生态和演替阶段持续的时间依赖其规模的大小;爆炸减少多样性;种群的存活能力依赖其种群的大小;自然保护区对于大的稀有生物存在内在的失去平衡的危机。
20、物种与面积关系的解释——3种学说:①生境多样性学说: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呈正相关;面积与生境多样性呈正相关,生境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②被动样本学说:岛屿生物类群可看作是来自种源生物群落的子集或样本;物种丰富度是取样面积和频度的函数。
③动态平衡学说:物种丰富度完全取决于迁入与绝灭(生物地理学理论主要内容)21、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发展过程:(四个阶段)①法律保护阶段:保护区处于自然存在状态②保护阶段:法律上、管理上起保护作用。
如雾灵山、乌岩岭和黑石顶等处于这一阶段。
③保护与发展相结合阶段:由单纯保护向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④保护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阶段: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山区半山区的开发;2.一个地区或一类资源的开发;22、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①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②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的保护区更好③对于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距离越近越好④自然保护区之间用通道相连,以增加种的迁入率⑤避免半岛效应,自然保护区以圆形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