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解释

合集下载

钢筋保护层厚度标准

钢筋保护层厚度标准

钢筋保护层厚度标准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保护层是保证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重
要因素。

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标准直接影响着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
寿命。

因此,合理确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标准对于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根据《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验收规范》(GB 50204-2015)的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
得小于规范规定的数值。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应不小
于钢筋直径的最小值,同时也要考虑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以
确保钢筋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次,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使用环境的不同,钢筋保护层的厚
度也会有所差异。

在一般建筑结构中,一般要求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为25mm,而在一些特殊的工程中,如化工厂、海洋工程等恶劣环境下,需要考虑加大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以提高结构的抗腐蚀能力和
耐久性。

另外,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还需要考虑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工艺。

优质的混凝土和严格的施工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小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同时也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

总的来说,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标准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设计规范来确定。

合理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标准可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对于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来确定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同时也要加强对混凝土质量和施工工艺的控制,以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符合要求,为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提供保障。

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锚固长度

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锚固长度

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锚固长度
混凝土保护层是指混凝土构件表面与其中的钢筋之间的距离,它的作用是保护钢筋免受外部环境的侵蚀和损坏,并提供足够的保护以防止钢筋锈蚀,从而确保混凝土构件的持久性和强度。

在设计和施工混凝土结构时,通常会根据结构的用途、环境条件和钢筋的直径等因素来规定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

一般来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标准:
1. 钢筋直径小于等于25mm:保护层厚度通常为至少25mm。

2. 钢筋直径大于25mm:保护层厚度通常为钢筋直径的1倍或1.5倍。

这些标准可以根据具体的结构设计规范和建筑代码来调整。

混凝土保护层的确保是为了防止钢筋暴露在外部环境中,避免钢筋锈蚀,从而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至于钢筋锚固长度,它是指钢筋埋入混凝土内部的长度,用于确保钢筋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牢固连接。

钢筋锚固长度的计算通常会考虑钢筋直径、混凝土强度、受力状态等因素,并且会
根据不同的结构和设计要求而有所不同。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会根据需要进行具体的钢筋锚固长度计算,以满足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锚固长度等设计参数应该由专业的结构工程师根据具体项目的要求进行计算和确定,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可靠。

锚固钢筋保护层及横向构造钢筋的超全面归纳

锚固钢筋保护层及横向构造钢筋的超全面归纳

锚固钢筋保护层及横向构造钢筋的超全面归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8.3.1第3条:当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时,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筋,其直径不应小于d/4;对梁、柱、斜撑等杆状构件间距不应大于5d,对板、墙等平面构件间距不大于10 d,且均不应大于100mm,此处d为锚固钢筋的直径.使用者对这条规定理解困难.我初步解析一下:1、“锚固钢筋保护层”指锚固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边的距离.2、“当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时”是指锚固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边的距离小于等于5d,d为锚固钢筋直径.举例:锚固钢筋直径为25,5d=5*25=125㎜,如果锚固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边的距离小于125时,需要设置横向构造钢筋.3、“横向构造钢筋的直径不小于d/4”.以刚才所举例子,d/4=25/4=6.25.可采用直径6.5的钢筋.如果有两种以上锚固钢筋,d为较大规格钢筋直径.4、“横向构造钢筋间距,梁、柱、斜撑不大于5d”.以刚才所举例子,5d=5*25=125㎜.规范要求间距不应小于100㎜,即min(5d,100㎜).这里取100㎜.如果有两种以上锚固钢筋,d为较小规格钢筋直径.5、“对板、墙等平面构件间距不大于10d,且均不应小于100mm”.板、墙锚固钢筋间距为min(10d,100㎜).如果板、墙直径为8㎜,横向构造钢筋间距为80㎜.那么,具体如何应用呢?我们针对各种构件分别讲解.6、柱锚固钢筋在基础内或转换梁、框支梁内.如果基础外伸,柱在基础内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存在小于5d的情况.如果基础不外伸,那么柱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一般情况下不会大于5d,遇到这种情况,就需在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筋,一般以箍筋形式,而不是仅在保护层范围内设置.柱在转换梁、框支梁内锚固原理与在基础内锚固构造相同.7、梁锚入柱内或墙内,柱的截面一般大于梁宽,如果梁中心线与柱中心线重合,梁锚固钢筋保护层通常不会小于5d.当梁与柱一边平齐时,梁锚固钢筋保护层会小于5d.根据规范要求,如果小于5d,须配置横向构造钢筋.但因为柱梁节点内柱箍筋对梁锚固钢筋产生约束,无需增设横向构造钢筋.当然,横向构造钢筋应是垂直于梁锚固钢筋,而柱箍筋是平行于梁锚固钢筋,所以,按规范要求可以配置横向构造钢筋,以开口箍的形式.预算时可以计取,施工时一般不放.8、墙锚固钢筋在基础内或转换梁、框支梁内,如果基础外伸,墙在基础内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存在小于5d的情况.如果基础不外伸,那么墙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一般情况下不会大于5d.遇到这种情况,就需在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筋(此时,墙在基础内外侧水平筋可省略),仅在保护层范围内设置.墙在转换梁、框支梁内锚固原理与在基础内锚固构造相同.举例:外墙外侧保护层为50㎜,墙纵筋为16,基础无外伸,5d=5*16=90,50小于90,墙在基础外侧保护层内须配置横向构造钢筋,直径为d/4=16/4=4㎜,间距100㎜.9、板的支座为梁和墙,板下部纵筋一般情况下保护层大于5d.板上部纵筋锚固钢筋位于梁上部纵筋之上,梁的保护层25㎜,板的保护15㎜.举例:板纵筋为10㎜,5d=5*10=50,梁板的保护层小于5d,故在板锚固钢筋段配置垂直于锚固钢筋的横向构造钢筋,直径为d/4=10/4=2.5㎜,间距100㎜.锚固长度=34d=340,横向钢筋根数=340/100=4.实际上市场上没有这么小规格的钢筋,施工时一般不会在锚固钢筋上配置横向构造钢筋.预算时可以计取.规范作此规定一定有是它的道理.当锚固钢筋保护层小于5d时,配置横向构造钢筋的作用是防止保护层混凝土劈裂时锚固钢筋突然失锚.但理论与实践明显有脱节,实际可操作性差,锚固区保护层本来已小于5d,增加横向构造钢筋无异于减少保护保护层,这对本来就狭窄的保护层更是“雪上加霜”.我认为,应该对锚固区保护层作不小于5d的底线限制,如板上部纵筋锚入梁上部纵筋之下就能满足,这比增加横向构造钢筋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也是经济节约的.但施工习惯板筋置于梁筋之上,这个似乎很难改变,再说,板上部纵筋锚入梁上部纵筋之下就显得很不平顺.两难,你们认为呢?在找不到更合理的做法时,我们就按规范吧.。

中美规范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钢筋锚固长度介绍

中美规范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钢筋锚固长度介绍
0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与土壤接触 或露天的混凝土
梁或柱 壳体和
主筋、 箍筋 、 柱 梁箍筋或螺旋筋
15i (8 1m . 3 . m) n
6号或更大直径的钢筋 07 ( 9 1m . 5i 1. m) n
三 b
4 0
5 0
折板构件 5 号钢筋、 3 或 D 1 W1 3 号钢 丝和更小直径的钢筋或钢丝 0 5i (2 7m . 1 . m) n
周川中规 混 土 护 厚 和 筋 固度 绍 思 : 范凝 保 层 度 钢 锚 长 介 美
・・ 6 1
从表 1一表 3可以看出 , 国规 范 G 0 1-0 0确定 的混凝 我 B50 02 1
土保 护层厚度 的方法 比较 简单 , 考虑 了环 境类 别 、 构件 类型 和混 凝土 的强度等 级。美 国规 范 A I 1 .5确 定混 凝土 保护层 厚度 C 80 3 的方法相对细致 一些 , 分别考虑 了构件的制作 条件 ( 现浇 、 工厂预 制 ) 暴露条件 、 、 构件形式及钢筋 品种 和直径 。
( . hn d utr T ui ige i oi lT w ee p e t C nt c o o , t C e g u6 0 0 C i ; 2 S h a s tt 1 C eg u C l e& o r m e  ̄ l H s r a o n D vl m n & o s u t n C . L u s t c o r i d, h n d 1 0 0, hn a . i u nI t u c ni e
啬 琴以 劳
( 7 )
其 中 为规定的钢筋抗拉强度 ,s 为规定 的混凝 土抗压 pi 强度 ,s; 为钢筋的定位系数 , pi 当横 向钢筋使得延伸长度下新 浇

混凝土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计算方法

混凝土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计算方法

混凝土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计算方法一、前言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它由水泥、砂子、石子等材料混合而成。

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是建筑结构的重要指标,其中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对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计算方法。

二、保护层厚度的定义保护层厚度是指混凝土中钢筋与混凝土表面之间的距离,也称为钢筋的保护覆盖层厚度。

保护层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钢筋不受外界环境的侵蚀,防止钢筋锈蚀,同时还能保护钢筋的加工和锚固性能,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三、保护层厚度的影响因素1.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度: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度越高,保护层的厚度就可以相应地减小。

2.钢筋的直径和数量:钢筋的直径和数量越大,保护层的厚度也相应地增加。

3.结构的使用环境:如结构所处的气候、温度、湿度、空气污染程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保护层的厚度。

4.结构设计要求:如结构的受力性质、使用寿命等要求会影响保护层的厚度。

四、保护层厚度的计算方法保护层厚度的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下面介绍常用的两种计算方法。

1.按混凝土等级计算法此方法根据混凝土等级来确定保护层的厚度。

根据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的规定,保护层厚度的计算公式为:h=(a+b)/2+δ其中,h为保护层厚度,a为钢筋直径,b为混凝土配筋中最大骨料粒径,δ为保护层厚度修正值。

保护层厚度修正值的计算公式为:δ=K1×K2×K3×K4×K5×K6×K7K1:混凝土强度等级修正系数K2:混凝土配合比修正系数K3:钢筋直径修正系数K4:混凝土保护层结构形式修正系数K5:混凝土覆盖层厚度修正系数K6:钢筋数量修正系数K7:结构使用环境修正系数以上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详见GB50010-2010。

2.按钢筋直径计算法此方法根据钢筋直径来确定保护层的厚度。

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解释

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解释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8.3.1第3条:当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 时,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筋,其直径不应小于d/4;对梁、柱、斜撑等杆状构件间距不应大于5d,对板、墙等平面构件间距不大于10 d,且均不应大于100mm,此处d 为锚固钢筋的直径。

使用者对这条规定理解困难。

我初步解析一下:1、“锚固钢筋保护层”指锚固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边的距离。

2、“当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 时”是指锚固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边的距离小于等于5d,d为锚固钢筋直径。

举例:锚固钢筋直径为25,5d =5*25=125㎜,如果锚固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边的距离小于125时,需要设置横向构造钢筋。

3、“横向构造钢筋的直径不小于d/4”。

以刚才所举例子,d/4=25/4=6.25。

可采用直径6.5的钢筋。

如果有两种以上锚固钢筋,d为较大规格钢筋直径。

4、“横向构造钢筋间距,梁、柱、斜撑不大于5d”。

以刚才所举例子,5d=5*25=125㎜。

规范要求间距不应小于100㎜,即min(5d,100㎜)。

这里取100㎜。

如果有两种以上锚固钢筋,d为较小规格钢筋直径。

5、“对板、墙等平面构件间距不大于10d,且均不应小于100mm”。

板、墙锚固钢筋间距为min(10d,100㎜)。

如果板、墙直径为8㎜,横向构造钢筋间距为80㎜。

那么,具体如何应用呢?我们针对各种构件分别讲解。

6、柱锚固钢筋在基础内或转换梁、框支梁内。

如果基础外伸,柱在基础内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存在小于5d的情况。

如果基础不外伸,那么柱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一般情况下不会大于5d,遇到这种情况,就需在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筋,一般以箍筋形式,而不是仅在保护层范围内设置。

柱在转换梁、框支梁内锚固原理与在基础内锚固构造相同。

7、梁锚入柱内或墙内,柱的截面一般大于梁宽,如果梁中心线与柱中心线重合,梁锚固钢筋保护层通常不会小于5d。

当梁与柱一边平齐时,梁锚固钢筋保护层会小于5d。

保护层厚度规范

保护层厚度规范

保护层厚度要求根据2010年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保护层厚度不再是纵向钢筋(非箍筋)外缘至混凝土表面的最小距离,而是“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的外缘计算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因此本次修订后保护层设计厚度比原来增加!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规定是为了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满足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构件的受力钢筋粘结锚固性能、耐久性和防火性能越好。

但是,过大的保护层厚度会使构件受力后产生的裂缝宽度过大,就会影响其使用性能(如破坏构件表面的装修层、过大的裂缝宽度会使人恐慌不安),而且由于设计中是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作用的,过大的保护层厚度还必然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因此,2010年《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2.1条,规定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d,且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一般设计中是采用最小值的。

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环境类别板、墙、壳梁、柱、杆一15 20二a 20 25二b 25 35三a 30 40三b 40 50注:1.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数值增加5mm. 2.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混凝土垫层,基础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应小于40mm.关于保护层厚度的其它规定第9.2.2条处于一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9.2.1中规定减少5mm,但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处于二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表面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9.2.1中一类环境数值取用。

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预制肋形板主肋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梁的数值取用。

第9.2.3条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本规范表9.2.1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第9.2.4条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锚固长度

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锚固长度

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锚固长度1. 混凝土保护层的定义和作用1.1 定义混凝土保护层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位于钢筋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一层混凝土覆盖物。

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钢筋免受腐蚀和机械损伤,提供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1.2 作用•防止钢筋腐蚀:混凝土保护层能够阻隔外界湿氧环境与钢筋直接接触,降低钢筋腐蚀的风险。

•提供机械保护:混凝土保护层能够吸收外力、分散荷载,并为钢筋提供一定的机械保护。

•控制温度变化:混凝土保护层具有一定的隔热性能,可以缓冲温度变化对钢筋的影响。

•美观效果:混凝土保护层可以使结构表面更加平整、美观。

2.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要求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直接影响到钢筋的保护效果和结构的耐久性。

一般来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以下要求:2.1 防腐蚀要求根据不同的环境腐蚀等级,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应满足相应要求。

例如,在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中,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为20-30mm;而在酸碱性较强的化工设施中,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能需要达到50mm以上。

2.2 钢筋直径要求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还需考虑钢筋直径。

通常情况下,按照规范要求,钢筋直径与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距离为钢筋直径的1.5倍。

3. 钢筋锚固长度及其重要性3.1 定义钢筋锚固长度是指将钢筋嵌入混凝土内部以提供一定锚固效果所需的长度。

它是保证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的重要参数。

3.2 重要性•提供连接强度:钢筋锚固长度能够确保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足够的粘结力,提供连接强度,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防止滑移:钢筋锚固长度可以有效防止钢筋在受力时产生滑移,确保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不发生位移。

•提高抗震性能:适当增加钢筋锚固长度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

4. 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锚固长度的关系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锚固长度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

4.1 考虑防腐蚀要求为了满足防腐蚀要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需要达到规范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当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时,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筋,其直径不应小于d/4;对梁、柱、斜撑等杆状构件间距不应大于5d,对板、墙等平面构件间距不大于10d,且均不应大于100mm,此处d为锚固钢筋的直径。

使用者对这条规定理解困难。

我初步解析一下:
1、“锚固钢筋保护层”指锚固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边的距离。

2、“当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时”是指锚固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边的距离小于等于5d,d为锚固钢筋直径。

举例:锚固钢筋直径为25,5d=5*25=125㎜,如果锚固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边的距离小于125时,需要设置横向构造钢筋。

3、“横向构造钢筋的直径不小于d/4”。

以刚才所举例子,d/4=25/4=6.25。

可采用直径6.5的钢筋。

如果有两种以上锚固钢筋,d为较大规格钢筋直径。

4、“横向构造钢筋间距,梁、柱、斜撑不大于5d”。

以刚才所举例子,5d=5*25=125㎜。

规范要求间距不应小于100㎜,即min(5d,100㎜)。

这里取100㎜。

如果有两种以上锚固钢筋,d为较小规格钢筋直径。

5、“对板、墙等平面构件间距不大于10d,且均不应小于100mm”。

板、墙锚固钢筋间距为min(10d,10 0㎜)。

如果板、墙直径为8㎜,横向构造钢筋间距为80㎜。

那么,具体如何应用呢?我们针对各种构件分别讲解。

6、柱锚固钢筋在基础内或转换梁、框支梁内。

如果基础外伸,柱在基础内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存在小于5d的情况。

如果基础不外伸,那么柱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一般情况下不会大于5d,遇到这种情况,就需在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筋,一般以箍筋形式,而不是仅在保护层范围内设置。

柱在转换梁、框支梁内锚固原理与在基础内锚固构造相同。

7、梁锚入柱内或墙内,柱的截面一般大于梁宽,如果梁中心线与柱中心线重合,梁锚固钢筋保护层通常不会小于5d。

当梁与柱一边平齐时,梁锚固钢筋保护层会小于5d。

根据规范要求,如果小于5d,须配置横向构造钢筋。

但因为柱梁节点内柱箍筋对梁锚固钢筋产生约束,无需增设横向构造钢筋。

当然,横向构造钢筋应是垂直于梁锚固钢筋,而柱箍筋是平行于梁锚固钢筋,所以,按规范要求可以配置横向构造钢筋,以开口箍的形式。

预算时可以计取,施工时一般不放。

8、墙锚固钢筋在基础内或转换梁、框支梁内,如果基础外伸,墙在基础内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存在小于5d的情况。

如果基础不外伸,那么墙锚固钢筋保护层厚度一般情况下不会大于5d。

遇到这种情况,就需在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筋(此时,墙在基础内外侧水平筋可省略),仅在保护层范围内设置。

墙在转换梁、框支梁内锚固原理与在基础内锚固构造相同。

举例:外墙外侧保护层为50㎜,墙纵筋为16,基础无外伸,5d =5*16=90,50小于90,墙在基础外侧保护层内须配置横向构造钢筋,直径为d/4=16/4=4㎜,间距100㎜。

9、板的支座为梁和墙,板下部纵筋一般情况下保护层大于5d。

板上部纵筋锚固钢筋位于梁上部纵筋之上,梁的保护层25㎜,板的保护15㎜。

举例:板纵筋为10㎜,5d=5*10=50,梁板的保护层小于5d,故在板锚固钢筋段配置垂直于锚固钢筋的横向构造钢筋,直径为d/4=10/4=2.5㎜,间距100㎜。

锚固长度=34d=3 40,横向钢筋根数=340/100=4。

实际上市场上没有这么小规格的钢筋,施工时一般不会在锚固钢筋上配置横向构造钢筋。

预算时可以计取。

规范作此规定一定有是它的道理。

当锚固钢筋保护层小于5d时,配置横向构造钢筋的作用是防止保护层混凝土劈裂时锚固钢筋突然失锚。

但理论与实践明显有脱节,实际可操作性差,锚固区保护层本来已小于5d,增加横向构造钢筋无异于减少保护保护层,这对本来就狭窄的保护层更是“雪上加霜”。

我认为,应该对锚固区保护层作不小于5d的底线限制,如板上部纵筋锚入梁上部纵筋之下就能满足,这比增加横向构造钢筋更具可操作性,
精心整理
同时,也是经济节约的。

但施工习惯板筋置于梁筋之上,这个似乎很难改变,再说,板上部纵筋锚入梁上部纵筋之下就显得很不平顺。

两难,你们认为呢?在找不到更合理的做法时,我们就按规范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