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有感

合集下载

程浩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程浩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程浩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近年来读的书里,没有哪一部像刚出版的程浩《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如此震撼人心。

程浩有着特别的人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职业病人。

他从1993年出生后就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言他活不过5岁。

结果,他活了20年,吃药、打针、进急救室是生活的常态,母亲曾把厚厚的一沓病危通知书用一根10厘米长的钉子钉在墙上,说这很有纪念意义。

今年8月21日,程浩走完了他的人生。

电脑里留下了各类完成的和未完成的作品,多达44万字。

程浩生前希望能够出本书,并给书取好了名字《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没有比这更恰当的名字了,他站在那里,能够看到我们的世界;而他的世界,我们无论怎么想象都不确切。

好在,这本书在他离世后出版,在序言中程浩写着:欢迎你走进我的世界,认识你真好。

程浩出生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半岁左右,家人发现他不太爱动。

求医多年,没有医院诊断出他得了什么病。

来北京检查,医院的诊断书上写着脑瘫,后面画了个大问号;天津医院诊断书上写着肌无力,后面也是个问号。

程浩的父亲曾是一名司机,每年大江南北四处奔波;母亲在给几家公司当会计,公司相隔数百公里,每月有一半时间花在路上。

因此,程浩写道:我常笑说,父母一生跑了太多的路,最后使我lsquo;无路可走rsquo;。

6岁之前,程浩一直被父母带着在全国各地看病,还去求诊过一位气功大师。

在那次荒诞的求医过程中,程浩认识了一个失明的小姑娘毛毛,两个小孩后来成为好朋友。

毛毛最喜欢晒太阳,她说:只有吸满了阳光的眼睛,才能照亮世界。

后来,毛毛在一次意外中跌下18级台阶,生死未卜,两个小伙伴就此失去了联系。

那件事对程浩有很大影响。

16岁时,程浩胃出血被送去抢救,母亲不眠不休三昼夜,把他从死神那里抢回来。

医生怀疑他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母亲于是连家庭聚会也不让他参加了。

程浩写道:原本就有限的生活范围,因为医生的一句话变得更小,小得就像陷进了这个世界的酒窝里。

所以我常常想,也许这就是自己爱笑不爱哭的原因吧。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给你推荐一本书,书名是《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是咱们新疆博乐的一个孩子写的,书不错,你有时间看看……”朋友曾经在电话中向我推荐。

没多久,咱们单位就发了这本书。

带着好奇与不解,我仔细的阅读了这本书。

读过之后,就爱不释手。

我被作者程浩深深的感动了。

这段话我认真读了好几遍,他在面对病魔时写道:“我想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他的生命虽然很短暂,但他用他短暂的生命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陷入沉思中。

他对生命的理解是我们很多人做不到的。

他感激每一天升起的太阳、感激父母、感激一切帮助过他的人。

人活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纯生命的延续,多吃一口饭,多睡一觉;另一种是像一个活人一样,充实的活下去。

当我们为没有一双漂亮鞋子而烦恼时,还有一些人没有双脚。

当我们抱怨工作辛苦时,很多人还在找工作的道路上历尽艰辛。

这个时候再想想我们自己,有着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逢年过节拿福利回家时,邻里羡慕的神情……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我们的企业吗?
感恩,首先就要从我做起。

怀着感恩企业的心,我们的工作热情自然会高涨,有了积极的工作热情,才会尽心尽力的去做好每件事,尽自己所有能力去回报企业。

在企业艰难时我们要学会坚守,在企业困难时,我们要与企业同在,我们更应该怀着感恩的心,与企业共进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们的团结,我们共同的智慧就是致胜法宝,企业会再一次辉煌壮大,同时成就我们精彩的人生。

[读后感]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

[读后感]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

[读后感]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和《生命的单行道》,两本书的名字都那么有诗意,也同时有一种悲壮和凛然。

作者坦言:“上帝给了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

”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

程浩,网名伯爵在城堡。

知乎著名ID。

2021年8月21日中午,走完了他短暂的20岁的一生。

1993年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五岁。

二十年间,不知道收到过多少张医生下给病危通知单。

病魔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什么心脏衰竭、肾结石、肾积水、胆囊炎、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等。

”他写道:“我想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我没有登录过知乎,所以此前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牛逼”的人。

生前他已经拥有了一批粉丝。

这两本书,在他去世后的三个月,2021年11月出版,我今年4月从当当网买来,这几天一直在读。

由于身体原因,程浩没有上学,从很小起,妈妈就教他读书认字,10岁起,他阅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自此开始了他如饥似渴的阅读生涯。

他每天的平均阅读量是10万字,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作品。

17岁左右,他开始写作。

两三年间,他用变形的身体,写下了44万字的作品。

这44万字绝对不是因为他的逝去而显得很有价值,是他写的文字本身具有很大的价值。

虽然被疾病折磨的狼狈不堪,几无体面,但是我看不到他任何的怨愤或忧伤,他自称“职业病人”却从不诉苦,他觉得自己牛逼的地方是“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我活不过五岁。

然而就在几分钟前,我还在用淘宝给自己挑选二十岁的生日礼物”。

这是他2021年的文字。

其实,他并不喜欢“身残志坚”,他坦白曾经迷惘,沉迷游戏。

而后来读书写作,也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能做的”。

他的文字并不稚嫩,但是有个性,能感受到他的率性与真诚,不人云亦云,时不时展现智慧的光芒,到处都体现他的悲悯情怀,甚至还有幽默。

书本里有很多诸如“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其短暂”这样格言警句式的程氏语录。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程浩,他一出生就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5岁,可他却奇迹般的活到了20岁。

在程浩在世的20年间,各种疾病不停地折磨着他,很多人说他不幸,认为命运不公平,可他却回答:“命运嘛,休论公道!”
最令我震惊的是,程浩不能打字,这本44万字的书,都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两三年用鼠标一下一下点出来的。

虽然支气管炎、心脏衰竭、肾结石、胆囊炎等疾病伴随着他一生一世,可他却写道:“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程浩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就在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面带着呼吸机,脸上依旧保持着微笑。

程浩在书中留下的句子,至今打动着我:
“也许我们无法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我们已经为‘活着’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我们已经为梦想流下了太多泪水。

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绝不能回头。

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


“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字是时间的凝固,生命的延续。

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的精神,将在这些文字中永存。

”这两句话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活着不是为了什么,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让我能一直乐观、快乐地生活,能坦然面对残酷的现实,接受命运。

程浩说过:“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
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

”生命如此短暂,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一分一秒,不应该把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幻想和抱怨命运的不公上,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不会虚度年华,浪费时间。

读书征文微笑着直面人生——读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作文

读书征文微笑着直面人生——读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作文

[读书征文]微笑着直面人生——读《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真正的牛逼,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题记无意中看到程浩写的这本书,这本书是他生前各类文字书信的结集。

这本书可谓是他给世人留下的最后一笔财富了。

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是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作者程浩,一名职业病人,知乎着名的,却由于身体原因;出生后便没下地走过路,甚至不曾上过学,二十岁就在边地的小城猝然而逝。

自从小时候起,他就发现自己与别的小朋友不一样,针孔整天在他身上游走,那痛苦常人难以想象。

但他从未向朋友提起过,再大的痛苦也被他一笔带过。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真正的牛逼,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我们总喜欢拿自己自认为伟大的事迹与别人攀比,事实上那才最滑稽可笑,昨天不能代表今天,但是如果我们微笑着看待困境,今天就有可能决定明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困境面前,我们不能一蹶不振,也不必灰心丧气,只有真正做到充满希望,微笑直面才能在困境中成为生活的强者。

如果你正受严寒,那么春意离你不远了;如果你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冰封的土壤里,那你收获的会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其实生活并不算太遭,只要微笑着直面人生——我想这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迪!罗巧怡。

《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700字

《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700字

《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700字导读:读书笔记《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7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700字:此时此刻正在去西安的路上,一鼓作气把一大本书看完了。

作者程浩,93年出生,没有上过学,刚一出生就被下了病危通知书,5岁都活不过的人,却活了整整20岁,很多人说他很励志,但我却觉得他很颓废,他每天坚持阅读十万字的量,坚持了十几年,但他是为了承诺而读书,那样是没有效果的,能够吸收的东西很少,也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不过现在市场上的书很多,很多书很大部分是为了凑章节,为了迎合市场而写作。

本书之所以叫“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是因为作者程浩和这个世界密切联系着又格格不入着,程浩从没有走过路,一出生就在轮椅上,没有童年,他童年所有的记忆都跟医院有关,他是渴望和小伙伴一起玩的,但他的伙伴不会把他当朋友,所以他很孤独,所以才会认真的读书,大人们说他很成熟,很懂事,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被逼的,所有自负的人都是自卑的人,在程浩的内心他是一个极度自卑的人。

但他又是一个很大胆的人,他敢于指出世界的不公,为残疾人、为病人、为医生发声,在国外的街上,你可以随处可见残疾人的身影,可在中国几乎见不到,是因为中国人都很健全吗?中国有近一亿的残疾人,可路面几乎见不到他们人,因为中国对残疾人的福利与保障都不健全,他们不敢出来。

现在的残疾人费用报销制度也不完善,非要本人过去,很多残疾比较厉害的,为什么政府人员不可以去家里看望他们呢?甚至很多政府人的亲戚没任何健康状况,仍然可以有残疾人补贴。

很多医院不问症状直接交钱各种拍CT,这才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很多人的治疗,所以,我愿意同他一起呼吁,希望国家提高医生护士的待遇,让白衣天使在行驶职责的同时,也可以保障他们基本的家庭。

最后,谨以最高的敬意送给程浩以及他的母亲。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这次阅读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整理的《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1 因为此书初识程浩,看完后便趁着冲动,到百度搜索程浩,希望能够对他能够有更加直接的了解。

看完这些,看到了个更加真实的程浩,不再只是存在与水墨印刷中的那个智慧男孩,而是个原也会调皮也会诙谐打趣的青春小子。

“这小小少年,在一个个孤单的长日长夜里,用这格言般的文字,写下他那超越少年的,对命运的接受,对不幸的宽容,对造物的慈悲。

”一个无比坚强的少年,自称“职业病人”的他,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微笑面对人生的愁苦,他说道:“人消除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救赎之路。

”而他那些充当救赎之路的文字,有着踏过痛苦后贴近大地的力量。

正如如金山CEO傅盛所言:看完这些文字,才理解生命的厚度各有不同。

对于程浩而言,生命的长度在于厚度不在于长度,哪怕只是一瞬,已炫然至极。

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20岁的年龄,却仿佛经历了更多更久,因为他没时间浪费,生活的细节,却是震撼心灵的坚定。

他的生命只有二十年,但对生命的理解,已完胜许多年长的人。

这部作品,可以定义为程浩的遗作,但是它于死者已无意义,更多的意义在于我们生者。

他用他的生命告诉我,死亡,是最不可逆之事,是最无力的事,是最无法挽救的事。

而偏偏,它不会提前预告任何人。

他用他的猝然长逝教会了我珍惜。

附上几句文中的语录:。

1、这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纵使不能抵挡黑夜的来临,我们也要站在星空下仰望光明。

2、一切抄捷径的行为,最后都被证明是在走弯路;一切阻挡我们的困难都应该正面解决,因为那才是走直线。

3、也许我们无法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我们已经为“活着”付出了太多代价;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已经为梦想流下了太多泪水。

读《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有感

读《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有感

读《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有感“我吃过猪都不吃的药,扎过带电流的针,练过神乎其神的气功,甚至还住过全是弃儿的孤儿院。

”这就是程浩,一个医生预言活不过五岁,最后在二十岁带着对生的眷恋离开的坚强男孩。

我把他的书放在车右驾驶的位置上,读他的书是在我每次停车等人的时候,他的文字让我坐在车里忘记了自己,他的生命轨迹让我明白活着不是单纯的生命的延续,不只为多吃一口假,多睡一觉,多活一天。

而是像一个活人一样活下去。

我透过他的文字,感受他生命的力度和深度。

他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没有哀叹病魔的折磨。

而我,终于明白,自己拥有着最珍贵的东西却还在每日责怪上天的不公。

原来,不管我们是谁,有着怎样的身体和生活条件,我们都可以让自己的灵魂高贵,可以让自己坚强的去面对一切,这都取决于自己。

“不必可怜谁,不必同情谁。

所谓生活,不过就是一种昂着头的艺术。

”生活对谁都不容易,学会原谅别人,原谅自己,努力生活。

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心是大海,便可包容缺憾,命运如此,体论公道!程浩,他一个拖着病体的人,却签订了死后捐献眼角膜的协议书,他短暂的生命里处处透出智慧和坚定。

他说:人的一生,最难保存的,是时间,最终能留下来的是记忆,而能够同时承载两者的,唯有文字。

他的文字让我深思,让我震撼,也给我以启迪。

我从此后会选择有意义、有思考、有爱的生活。

人终有一死,现在的奔波劳累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可我一直找不到答案。

而程浩告诉我:爬山的过程,就是人生的过程。

人生在世,如果你能学有所长,业有建树,被人依靠,被人信赖,那就是赚到了。

活着就是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的书有对国家对残疾人的福利状况的描述和看法,有对给医生送红包做法的评论,也有对人性的看法,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读书的看法。

他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连正常的走路都不能,但他每天阅读不少于四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平均阅读量十万字。

这也是作为一个随时会离开世界的人,却有着丰富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有感
有这么一本书,能给人带去心灵的冲击,灵魂的震撼,对我来说,这本书就是《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程浩,被医生断言活不过五岁的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走过二十个春秋。

在读这本书之前,曾有人这么问我:“你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长度还是厚度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长度。

”当时的自己无疑还很肤浅,只是单纯的认为:“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在读完《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这本书后,我才明白:生命之可贵,在于其短暂;生命之伟大,却在于起厚度。

生命的长度可以测量,生命的厚度却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

就好比作者程浩,他的生命虽然仅有二十年,但他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他生命的厚度,却在大多数人之上。

“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已经为梦想流下了太多的泪水。

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绝不能回头。

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是的,我们为梦想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血与泪了,我们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太久,太远了,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份执著与希望,我们已注定难以回头,如果一回头,我们之前的所有努力就会化为虚无。

所以,哪怕这条通往梦想的路永远没有尽头,或是在尽头等待着我们的并非是成功,我们也必须咬着牙这下去,因为,地狱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身后。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篇文章,题目是《人终有一死,现在的奔波劳累有什么意义?》。

看到这一标题,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纵然是不可一世的帝王,到头来不过化为一抔黄土;纵然是风华绝代的佳人,几十年后也不过是一具白骨。

时间总是将一切美好吹散。

到底是什么促使我们在早已注定了结局——死亡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向前,不断奔跑呢?思索了好久,我才恍然大悟,其实这个答案不过显而易见罢了:若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人生的起点,离开世界的刹那是人生的结束,那我们不停奔波的时光无疑就是人生的过程了。

上天给我们一次宝贵的生命,为何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做一些有意义,能令自己快乐的事呢?虽然起点与终点早已注定,但人生的过程却完全是由自己去谱写的!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不仅仅是一本书,这其中蕴含着的,是作者的生命与灵魂,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可歌可泣的非凡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