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_红字_主题道德意义探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第2课 弘扬真善美》

这两件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铁肩担道义 (中国画) 潘荣本
木头人 (招贴) 陈冰青
作品赏析
• 表现了2008年汶 川大地震中,抗 震救灾的情景。
• 集中显示了中国 人民众志成城, 一方有难八方支 援的崇高品质和 精神面貌。
作品描绘的是法国侵 略军枪杀西班牙革命 者的场景。
揭露了侵略者的杀人 罪行,歌颂了起义者 英勇无畏的精神。
小结:
美术作品具有弘扬真善美, 揭露和鞭挞假恶丑的作用。
NO.
请思考:我们在欣赏任何一幅作品时,作品的 艺术表现形式,绘画语言与内在意蕴有什么样 的关系?
> 表现形式 > 绘画语言 > 内在意蕴
铜奔马(青铜雕塑)[东汉]
作品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点, 塑造出腾空飞奔的骏马形象。马呈 奔驰状,头高昂,尾上扬,张口作 喘息状;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一 只疾飞的鸟背上,更加衬托出骏马 奔驰的神速。
塑像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给人以 传神的美感,是享誉中外的著名青 铜雕塑杰作。
1808年5月3日夜起义者被枪杀(油画)1814 戈雅[西班牙]
第一单元 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你能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下美术作品吗?
王 文 彬 《 夯 歌 》
• 仰视的角度,人物发散给人以高大升腾的感觉。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 暖色反光映照的纯动场面的勃勃生机,这是对劳动的虔诚赞美和热情讴歌。
西班牙皇家壁毯工场的女工劳动场景 画面以平视角度拉开远近关系
作
有什么意义和影响?也就
品
是作品的倾向性。
美
03
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 否和谐统一,是否具 有艺术个性,是否有 创新和发展?即艺术 的完美型。
“真善美 假恶丑”社会良知感知体验 政治

课题名称:“真善美、假恶丑”社会良知感悟体验研究时间: 2012年1月15日-2012年3月1日学校:青岛第三十一中学“真善美假恶丑”社会良知感悟体验【内容摘要】:2012年寒假期间,我们这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要充分利用寒假期间,进行“真善美假恶丑”社会良知感悟体验,为此我们采取了社区访谈、新闻热点集锦、进入大商场对消费者进行随机采访、以及上网搜寻典型案例的形式,完成了本次寒假期间的研究性学习,这次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演练和实践,也很好的提升了我们作为中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良知的深度挖掘和体验。
【关键词】:真善美假恶丑社会良知研究性学习随机采访社区访谈一、寒假之初,恰逢社区的“暖心行动”正在开展,于是我们决定采取“社区访谈”的形式,进入社区正式启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
自青岛电视台“生活在线”发动“暖心行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各种温暖物资均陆续发放到社区贫困家庭中。
我们一行4同学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社区访谈机会,我们应该亲身体验到这次活动中,这将极大地提升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感知力。
1月20日,青岛妇婴医院院长助理、微创中心主任王铁英一行4人带着价值8000元的山鸡蛋来到李沧区振华街道办事处,为这里的“爱心超市”添上了200份新春礼品。
我们一行同学对王铁英主任及时进行了采访。
她说:“我们只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困难家庭献上一份爱心。
”通过对她的采访,以及现场困难家庭领取礼品感动的场景,我们被深深感染了。
据我们了解岁末年初,振华路街道认真做好春节慰问走访工作,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暖心行动。
振华路街道时刻将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头,以春节慰问走访活动为契机,借助新闻媒体的宣传力量,整合了社会资源,筹集到的物资迅速充实了振华路街道的爱心超市,街道配合区民政局第一时间将爱心年货发放给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采取入户走访和集体发放两种形式,共向辖区内60多户困难家庭发放了花生油、面粉、挂面、牛奶、棉被等各种爱心年货千余件。
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一、引言文学创作的目的之一是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描写引起民众的共鸣,丰富其思维,提高其认识水平。
而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将自身对世俗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变为文字,从而抒发自身的思想感情,并在一定程度上给民众以引导。
二、《红字》背景《红字》的作者是美国小说家霍桑,17世纪其祖辈在清教殖民统治下,参与了相关的教徒屠杀。
霍桑对祖辈对清教徒的做法抱有极大的不认同,也因为这样使得他自身的潜意识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罪恶的源头,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霍桑在创作的小说中,其设计的主体的故事情节和社会道德、社会风气都有直接的关联。
三、《红字》讲述内容小说以十七世纪美洲殖民地中祖辈参与塞莱姆女巫审判事件为题材,从侧面揭露霍桑所处的十九世纪里,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下,美利坚合众国所起草和实施的社会典法的残忍和宗教的欺骗及人性道德上的虚伪。
整个故事以海斯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为故事发展的主要角色,而海斯特的女儿珠儿则是作为全文中的引线,使整个故事有实际介质的联系和情节背景有对应开展的前提条件。
霍桑在对人物描写的过程中,将女主人公海丝特描写成道德高尚的化身,其拥有不畏惧宗教的压迫的精神,在教会的精神压迫和欺辱中,其心中的善念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也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
她法律上的丈夫齐灵渥斯是一个面容苍白、性格阴郁的年长医生,霍桑将其描写成一心想要复仇的黑暗影子。
他们的婚姻结合在没有爱情的前提下,不幸的婚姻加上齐灵渥斯两年的音讯全无和葬身大海的噩耗使海斯特在孤苦无依的情况下,与才貌相当、德高望重的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产生爱情,并诞下女儿珠儿。
原本两人的爱情和结合是合情合理的,但在世俗和宗教的束缚和压迫下,海斯特的行为被宣判为通奸,且在拒不供认珠儿的父亲是谁的同时,其被宣判要终身佩戴象征着“通奸”罪名的红字,在精神和现实受到折磨和屈辱的过程中,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爱情可以说是一种飞蛾扑火的牺牲精神,在浓重悲剧色彩的衬托下,他们象征着对真理道路探索的殉道士,同时也是在教会统治下的牺牲品。
西游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析

西游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有趣的情节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西游记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是一个核心主题,本文将通过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析,探讨西游记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一、真善美的体现与意义1. 真真实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也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准确理解。
在西游记中,真实不仅指事物的真实性,还指的是人物的真实性。
以孙悟空为例,他是一只天生的石猴,具有超人的能力和聪明才智。
他在面对危险和困境时,始终保持真实的态度,坚持自我,从不做作虚伪的事情。
这种真实性使得他成为了读者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2. 善善良是人们对待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正面态度。
在西游记中,善良不仅是对待他人的态度,更是一种修养和境界。
如唐僧师徒四人,他们奉行慈悲为怀的佛教思想,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都始终保持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他们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都持有宽容和善意的心态,这种善良的态度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并在后来的旅程中获得了来自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3. 美美是人们对于事物的审美情感和价值判断。
在西游记中,美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作者以细腻、生动的描写,将西游的旅程和自然风光形象化,并赋予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同时,人物形象也是美的载体,他们的品质和内在境界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教益。
通过这种美的创造与塑造,西游记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也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假恶丑的探究与批判1. 假假指的是人们对待事物的虚伪和伪装。
在西游记中,假主要表现在一些妖怪和恶人的行为上。
这些人物经常使用伪装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智取妖精、化身他人等。
他们的行为虽然看似聪明和机智,但却无法掩盖其阴险和狡诈的本质。
与之相对,真实的主人公孙悟空则以真实的态度和正直的行为与之形成对比。
2. 恶恶指的是人们对于邪恶行为的评价和态度。
在西游记中,恶主要体现在一些妖怪和坏人的行为上。
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作文自媒体

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作文自媒体
咱们先聊聊这真善美的事儿。
你知道吗,真善美就像那阳光雨露,滋润着咱们的心灵。
真的东西,让人信任;善的行为,让人感动;美的事物,让人心生欢喜。
所以啊,咱们得好好弘扬这真善美,让咱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再来说说这假恶丑。
哎呀,这假恶丑就像那阴暗角落里的老鼠,让人看了就烦。
假的东西,欺骗人心;恶的行为,伤害他人;丑的
事物,让人心生厌恶。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得飞快,假恶丑也更
容易被放大、传播。
所以啊,咱们得抨击这假恶丑,让正能量充满
网络空间。
自媒体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让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机会。
但
是啊,有些人却利用这个平台传播假恶丑,污染网络环境。
这就像
在清澈的河水里扔石头,搅得大家都不得安宁。
所以啊,咱们得擦
亮眼睛,辨别真假,不传播不实信息,不跟风炒作,让自媒体成为
传播真善美的正能量平台。
咱们要做个有责任感的自媒体人。
写东西得真实可信,传播信
息得负责任。
别为了点击量、关注度就胡编乱造、夸大其词。
要知
道啊,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能影响到别人的生活和观念。
所以啊,咱们得用心写、用情传,让真善美的力量在自媒体平台上
绽放光彩。
最后啊,我想说,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咱们每个人的责任。
不管是自媒体人还是普通网友,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初中美术_弘扬真善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弘扬真善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价值观念,他们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也具备了一定预习查找资料的能力。
他们对美术兴趣浓厚,,但初中生两极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还处在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
因而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必须做好预习,教师也需要做适当的预习指导,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比如:思维形式比较单纯,部分学生不善于交流等。
学生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自我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学生有一定的思维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应提高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能较好地理解作品并使自己能够初步树立和形成必要的正确价值观念。
效果分析本课通过欣赏与评述、讨论与总结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使学生认识了解了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进行了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尝试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通过《夯歌》和《纺织女》我们可以看出:作品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表现出了劳动人民质朴、勤劳的美,《铁肩担道义》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2004 陈冰青的作品《木头人》(招贴)尖锐地讽刺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某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明确应当坚持倡导和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
以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了作品的美和价值。
引导学生欣赏活动的逐步深入与发展,和学生一起找出每件作品中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部分,并能对其做出深刻分析,引导学生在一次次剖析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红字》人物性格多面性探析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开创了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新时代。
《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 是霍桑的一部不朽之作, 被誉为美国两部道德文化寓言之一(另一部是菲次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 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也是一部集中体现霍桑的“原罪”意识的代表作。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红字;人物性格;多面性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开创了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新时代。
《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 是霍桑的一部不朽之作, 被誉为美国两部道德文化寓言之一(另一部是菲次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 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也是一部集中体现霍桑的“原罪”意识的代表作。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十七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人的恋爱悲剧,但小说一开始时爱情故事已经结束, 而因爱而产生的罪恶对人造成的影响则是小说的要旨所在。
这场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饱受着精神的折磨, 一个终生佩戴着象征“通奸”罪的红字,忍受着世人的指责和辱骂,另一个则在良心的自责中逐渐虚弱,直至耗尽了生命。
故事围绕着四个中心人物展开———海丝特、牧师丁梅斯黛尔、海丝特的丈夫白兰(后化名为奇灵沃斯) ,以及海丝特和丁梅斯黛尔所生之女珠儿。
这四个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联,息息相关,故事在主人公的爱与恨、对与错、赎罪与复仇、忏悔和质疑、自我折磨和自我救赎的矛盾中逐步展开, 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性格层面,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思想,揭露了清教的伪善和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抑, 宏扬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鞭笞了人性中的假恶丑,显示了霍桑对人物性格多面性和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力和感悟力。
《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个性分析

《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个性分析摘要《红字》是19世纪美国作家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女主人公海丝特美丽动人、敢爱敢当,勇敢地冲破婚姻的枷锁。
但由于19世纪清教严格戒律的禁锢,海丝特的爱情理想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经了由生发、破灭、沦落的过程。
面对世俗和清规戒律的压抑,海丝特选择了反抗,她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在嘲讽和辱骂中,刚毅不屈地生活着。
尽管最后她的生命在各种压力下沦落了,但她勇敢、坚强、百折不挠、反叛的个性依然熠熠生辉。
关键词:海丝特个性红字勇敢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长篇代表作。
小说自1850年出版,就吸引了全世界无数读者青睐,并在近年引发了各种富有新意的读者解读。
小说《红字》以17世纪美国东海岸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镇上早期移民生活为题材,以殖民时期的严酷教权统治为故事的大背景,讲述的是一个违背清教(加尔文教)教规而犯下通奸罪并处以终身胸前佩带红色字母“a”的女子海丝特·白兰一生坎坷的爱情悲剧故事。
霍桑从人性论出发,介绍了女主人公海丝特勇敢地冲破婚姻的枷锁,试图从这一女性形象来讲述人性在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下的脆弱和悲哀。
海丝特和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秘密相爱,生下一名叫珠儿的女孩;结果触犯清教严禁的通奸罪,被判处示众受辱,并终生佩带象征通奸耻辱的红色“a”(adultery,意为通奸)字母。
人性与宗教、社会的冲突与摩擦贯彻在小说当中。
《红字》大力颂扬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真善美,无情地揭露和鞭笞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假恶丑,对残酷地压抑人性的宗教统治进行了批判。
一海丝特·白兰勇敢地追寻爱情爱的力量是自然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和情感结晶,而爱情永远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最为重要,最为可贵,最值得推崇的。
《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就是一个为了爱情永不放弃,勇敢追求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 第3期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Vol.4 No.3 2002年9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 ocial Science )Sep.2002 文章编号:10082603X (2002)0320090205颂扬真善美 鞭笞假恶丑———《红字》主题道德意义探析周建平(南京邮电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 210003)摘 要:《红字》问世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外评论界就其主题研究见解颇多。
在探讨其主题的道德意义上,西方评论界较普遍地认为《红字》中宣扬的是人生来皆有罪的清教教义,小说的主题是论罪恶。
本文探析了《红字》主题的道德意义,即《红字》主题思想的主旋律不是论罪恶,而是论人性(包括善与恶),论道德行为(包括德行与恶行)。
它不仅无情地揭露和鞭笞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假恶丑,而且大力颂扬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真善美。
关键词:道德;清教教义;真善美;假恶丑中图分类号:Ⅰ106.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2208228 《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惊世之作。
由于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非凡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因而使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深邃,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显著特点。
在小说问世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外批评家和评论家们撰写了大量文章,就其主题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看法。
其中在探讨主题的道德意义这一层面上,西方评论界为数不少的人认为,由于霍桑的道德观受清教徒意识(加尔文主义)的影响很深,因此他在《红字》中所要表达的正是清教的教义,即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但由于亚当和夏娃犯了原罪,所以人生来皆有罪,理应受到惩罚,而要得到拯救则完全要靠上帝的宽恕。
由此而推,《红字》中的人物都有罪,只是各人对罪恶的态度不同,因而结果也就不同。
结论便是:霍桑通过故事中主要人物的不同遭遇,旨在探索谁是真正的罪人,什么是罪恶的根源。
换言之,小说的主题是论罪恶。
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商讨的问题。
首先,就霍桑的道德观而言,其中固然有清教主义的成分,但同时也有反清教主义的成分,另外还有一些非清教主义或相对独立的成分[1]。
需要指出的是,霍桑在《红字》中所表露出来的道德观,其主要成分并非清教主义的观点,而是反清教主义和非清教主义的观点。
因为他在小说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海丝特(Hester )的形象与其说是一名“罪犯”,倒不如说是一位“圣母”。
而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是一部文艺作品表达主题的主要手段,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性格、品德和精神风貌也往往是构成主题思想的主要因素。
因此,认为霍桑在《红字》中宣扬的是清教教义,小说的主题是论罪恶的看法似乎不够准确。
其次,《红字》作为一部伦理道德题材的传世之作,如果其主题仅局限于探索谁是真正的罪人或什么是罪恶的根源,而没有一点能够打动人、感染人和鼓舞人的美好的东西,那么它又何以能够震憾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而成为一部“百读不厌、开卷有得”的美国文学(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著作呢?以笔者之见,就其道德意义而言,《红字》主题思想的主旋律不是论罪恶,而是论人性(包括善与恶)、论道德行为(包括德行与恶行)。
小说中关于罪恶的描写也是为这个主旋律服务的,下面就以“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为题,并以小说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就《红字》主题的道德意义谈一点笔者初浅的理解与体会,愿与研究霍桑的专家们及喜爱霍桑和他的作品的广大读者共同探讨。
如前所说,一部文艺作品的主题思想总是与其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密不可分。
《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虽然在故事里的角色是一名犯了“通奸”罪的罪犯,但在霍桑的笔下,她一点也不象一个罪孽深重、不可饶恕而应被罚入地狱的可耻罪人,却分明是一个为争取人生权利和个人自由幸福与命运相抗争、与清教社会道德法规相抗争的叛逆女性形象。
霍桑在小说中要颂扬的人性和道德行为中的真善美也就集中体现在海丝特的身上。
她的真,主要表现在她对所爱之人的真心实意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
她出于对自己与原先丈夫之间那种无爱婚姻的不满,大胆追求与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Dimmes2 dale)既有性爱又有情爱的美好爱情。
这是她作为一个女性所应有的合情合理的自主权利,也是她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的基本要求(自然需要和精神需要)。
可是,在清教道德法规统治的社会里,海丝特的这种权利和要求不但没有得到尊重与确认,反而被无情地剥夺了。
她追求真爱的合理行为被定为与人“通奸”的违法行为,并因此遭受到监禁、示众蒙辱和终身佩戴耻辱标记红字A的严厉惩罚。
这对于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和压力。
然而,面对整个世界对她的不公、冷酷、嘲笑和讥讽,海丝特不但没有倒下,却反而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发展变得越来越坚强。
当她被强迫站在刑台上示众受辱的时候,她“竭力使自己坚强起来,以应付公众用形形色色的侮辱向她发泄愤懑,抵御投向她的匕首和毒箭”[2](P.49);当威尔逊牧师和贝灵汉总督威逼她供出“同犯”的名字时,她毫无惧色,断然拒绝;当她从未爱过的丈夫在狱中想以医生的身分骗她说出与她共坠情网之人的姓名时,她目光坚定地回答:“你永远不会知道”[2](P.65);当她拘禁期结束之后,在本可以完全自由地返回故里,或远走他乡另谋新生的情况下,她却偏偏选择了使她蒙受耻辱和痛苦的那块地方作为她的家,凭借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在一个充满冷酷、孤寂和敌意的世界里,带着她的珠儿(Pearl)在生活的征途上年复一年地艰辛拔涉;最后,为了挫败齐灵渥斯(Chillingworth)迫害她所爱之人的罪恶阴谋,争取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她冒着罪上加罪的危险,大胆鼓励丁梅斯代尔与她一起远走高飞,到大洋彼岸开辟新的天地。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使海丝特能有如此令世人惊叹的种种行为举动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深藏在她心底的那一份对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真挚而又炽热的爱。
为了这份爱,她可以忍受人间一切耻辱与讥讽;为了这份爱,她可以饱尝世上任何辛酸与痛苦,因为她始终坚信,她和他所做的事“具有自身的神圣之处”[2](P.177)。
对这种神圣的情感,霍桑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地作了描述。
在第18章中,当海丝特扔掉胸前的耻辱标记,再次向丁梅斯代尔表露她的深情时,他这样写道:“爱情,无论是新生的抑或是从昏死般沉睡中唤醒的爱情,必定要产生阳光,使内心充满光辉,满溢而出,洒向人间。
如果说森林现在仍然阴暗如故,那么在海丝特的眼里是光明的,在阿瑟・丁梅斯代尔的眼里也是光明的!”[2]([P.185)这不是在歌颂人性中最美好最圣洁的情感又是什么呢?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善良就是一种利人的品德,它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是属于“神”的品格。
这种人性中的“神性”在海丝特身上主要表现为一种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和一种自觉的行善积德意识。
她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保护她所爱之人的名誉、地位、事业和生命,她以无比的勇气顶住了当局的严厉威逼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并以宽广的胸怀独自一人承受了本来应该两人承受的痛苦与艰辛。
二是作为一位母亲,她对珠儿关心备至,爱护有加。
为了使孩子的生活稍稍宽裕些,她“自己过着最俭朴、最艰苦的生活”;为了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一点,“她自己穿的是粗布做的衣裙,颜色是最暗淡的,佩戴的唯一装饰品就是那个红字”[2](P.72)。
在七年的漫漫岁月中,她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在没有父爱的情况下,默默地为孩子奉献了一份温馨而伟大的母爱。
她的自觉行善积德意识则在她生活的过程中以诸多的方式时时表现出来。
比如,“除去打扮她的婴孩稍有花费之外,她把全部多余的收入用于救济他人,而这些人并不比她生活得更凄苦,而且还时常忘恩负义地侮辱施惠于他们的人”。
又如,“本来她可以用很多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手艺,但她却替穷人缝制粗布衣服,……主动放弃许多闲情乐趣”[2](P.72)。
再如,“在城里瘟疫流行的时候,谁也没有象海丝特那样忘我工作。
真的,每逢灾难,无论是社会大众的还是个人的,这个为社会所摈弃的人总会马上挺身而出,尽心尽责。
她来到因灾难而愁云笼罩的人家,并非作为客人,而是作为理应到来的亲人”[2](P.143)。
直到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仍然看到海丝特还在为带着种种忧伤、前来寻求她的忠告的妇女们指点迷津,帮助她们为争取幸福美好的未来树立坚定的信念。
正是上述无私的自我献身精神和一系列利人的积善行为使海丝特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由一个“耻辱的19 第3期 周建平: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典型”变成了美德的化身,她胸前佩带的那个红字也由一个“耻辱的标记”变成了德行的标志。
对于这个标记象征意义的转变,霍桑在小说中作了多次的描绘。
在第13章中,他这样写道:“在他们的心目中,那红字具有与修女胸前挂十字架同样的作用了。
这个字母赋予佩带者一种神圣性,使她在危难中安步如常,处险不惊,即使她落入了强盗之手,也会安然无恙,据说,而且有不少人都相信,一个印第安人曾经张弓瞄准那个徽章射箭,飞箭射中了,却落到了地上,她的皮肉丝毫无损。
”[2](P.145)既然红字此时已变成了行善积德的标志,那么,霍桑对它的赞美不也就是对人性中善良品格的赞美吗!海丝特的美也表现为多种形式,具有丰富厚实之感。
首先是她的外貌形体美。
她“身材颀长,体态优美绝伦。
她的秀发乌黑浓密,在阳光下光彩夺目。
她的面庞皮肤滋润,五官端正,在清秀的眉宇间还有一双深邃的黑眼睛,使之极为楚楚动人。
”[2](P.46)霍桑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地用色彩绚丽的语词描绘她那种丰姿绰约、温柔妩媚的女性美,使海丝特自始至终给人以一种自然质朴的美感。
其次是她的语言美。
她的语言有时铿锵有力,动人心弦,体现出她坚强、宽阔的心胸(如她对当局威逼所给予的回答,第3章第59页);有时则直截了当,质朴无华,反映出她为人的真诚与坦荡(如她对齐灵渥斯无爱的表白,第4章第64页);有时又激越高昂,震憾人心,洋溢着她对怯懦之人的热情鼓励(如她对丁梅斯代尔振作精神、争取新生的鼓励,第17章第180页);有时则又入情入理,细雨无声,充满着对痛苦之人的理解与同情(如她对丁梅斯代尔内心痛楚的宽慰,第17章第173页)。
再次是她的行为美。
这种美主要表现在她出于善良的动机,为他人为社会所做的一系列行善积德的好事之中,这些好事在前面已作详述,此处不再重复。
正是海丝特所做的种种不图回报的善举最终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重和喜爱。
最后是她的心灵美。
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认为,善良是一种美,品性善良的人永远是美丽的。
海丝特不仅有一颗与人为善、自觉行善的善良之心,而且有一颗对所爱之人、对纯洁爱情忠贞不渝的真诚之心,同时还有一颗对世人困难和痛苦的同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