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知识要点1、透镜成像规律:透镜种类物的位置(物距u)像的位置(相距v)像的性质应用凸透镜u→∞v f→与物异侧焦点附近,实像望远镜的物镜2u f>2f v f>>与物异侧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2u f=2v f=与物异侧倒立、等大、实像精确测焦距2f u f<<2v f>与物异侧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u f=不能成像得到平行光u f<与物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口诀:(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2)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物近像近像变小(虚像);3、凸透镜成像实验:(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2)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使像完整地成在光屏中央);(3)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的可能原因:①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②蜡烛放在了一倍焦距内③光具座不够长(4)凸透镜破了一块(或遮住一部分)的后果;不影响像的完整性,像会变暗;(5)使光屏上的像变大或变小的方法:物近像远像变大.4、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1)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被照景物离照相机的距离应大于照相机镜头的二倍焦距;像成在胶片上,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要想使胶片上的人像大些,人离照相机的距离要近些,同时胶片离镜头的距离要调大些。
(2)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
投影片(或幻灯片)上的图像是物,投影片(或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成在屏幕上,屏幕离投影仪(或幻灯机)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
(3)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
被观察的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必须小于焦距,才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4)望远镜、显微镜也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5、眼睛人的眼睛是一个高精度的光学器官,相当于一个可以自动调焦的照相机,其中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整理归纳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
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总结(最全)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总结(最全)八年级上册物理笔记一册是打牢基础的好工具,整理者有十年经验,倾心整理。
以下是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二、机械运动三、速度四、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一章介绍了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在第一节中,我们研究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在第二节中,我们讨论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在第三节中,我们研究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第四节中,我们介绍了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我们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
我们还研究了声音的特性,例如音调和音量。
二、声音的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它具有频率、振幅和波长等特性。
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波长越短,声音越高。
此外,声音还具有传播速度、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特性。
改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具有频率、振幅和波长等特性。
高频率的声音更尖锐,大振幅的声音更响亮,短波长的声音更高。
此外,声音还有传播速度、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特性。
三、声音的利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如通讯、音乐、语言、报警等。
人们利用声音的特性,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设备,如扩音器、录音机、电话、雷达等。
改写:声音在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如通讯、音乐、语言、报警等。
人们利用声音的特性,发明了各种设备,如扩音器、录音机、电话、雷达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是一种有害的声音,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听力损失、心理压力增加等。
为了控制噪声,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如隔音、降噪等。
改写:噪声是一种有害的声音,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听力损失、心理压力增加等。
为了控制噪声,人们采取了隔音、降噪等措施。
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温度是衡量物体热量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当物体受到热量作用时,温度会升高;反之,当物体失去热量时,温度会降低。
改写:温度是衡量物体热量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

中考指引: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实验主要分为机械运动实验、物态变化实验、光学实验和测量密度的实验四大类,从实验性质上来说,第一项和第四项属于测量型实验,第二项和第三项属于探究性实验。
(物态变化实验又可精细为探究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探究液体沸腾条件的实验,光学实验又可精细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八年级上册属于物理基础部分,实验要求更加侧重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操作等,牵涉到的设计性实验并不太多,在中考题中常在第18题出现,所占分值为4——5分。
考生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中,对此部分基础实验必须有一个侧重点,紧抓住这部分基础分。
一、实验场景重现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重点掌握知识:速度的公式、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测量小车下半程平均速度的方法。
(1)测量原理:(2)实验器材:求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所以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和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或手表(机械表可以读到0.1s ),在计时过程中尽量保证停表的操作与物体运动的始终同步。
除了刻度尺和停表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斜面、小车、垫块和金属片。
(3)实验表格:(4)实验注意事项:① 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向下的动力 ②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计时③ 斜面角度不能过大,以防小车运动过快不好计时。
(5)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
2、探究晶体熔化(凝固)特点的实验重点掌握知识:温度计的使用、各仪器的作用、晶体熔化图像的画法及分析、晶体熔化条件及特点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试管(装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
(2)实验表格:(3)实验注意事项:● 石棉网的作用:均匀热量。
● 搅拌器的作用:使物质均匀受热。
次数 路程(m ) 运动时间(s ) 平均速度(m/s ) 全程 1.6 5.0 0.32前半程 0.8 2.8后半程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 图表的作用:将规律反映在图上,便于总结。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知识点重点难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四章 光现象4.1光的直线传播 (1)4.2光的反射 (11)4.3平面镜成像 (23)4.4 光的折射 (40)4.5光的色散 (55)4.1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提炼知识点一:光源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等)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点燃的蜡烛)。
知识点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射击瞄准等。
知识点三:光的传播速度: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105km/s ;2.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43c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32c ; 3.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光年是长度单位。
重点难点解析一、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射击瞄准等。
二、重点记忆真空中的光速1.真空中的光速约为3×108 m/s。
2.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光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4天文学中,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叫光年,所以光年是长度的单位。
对点例题解析知识点一:光源【例题1】(2020齐齐哈尔模拟)能够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现有①星星、②月亮、③太阳、④钻石、⑤电灯、⑥电视屏幕、⑦无影灯、⑧萤火虫、⑨灯笼鱼、⑩交通路牌.将所举例子中的光源进行分类,其中属于天然光源的有_______,分类依据是______;属于人造光源的有_______,分类依据是________。
【答案】发光,③⑧⑨,自然界中存在的光源,⑤⑥⑦,人为制造的。
【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分组实验: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详解

实验三:《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关键:让学生知道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搞清楚实验中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测物理量时所用工具有哪些 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2、注意事项:斜面不要过高也不要太低 过高会使小 车速 度过快,不容易记录时间 ;要保证小车从斜面上 滑下来沿直线运动;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相同高度释 放。
四、光现象 共5个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水中的传播
第二节 光的反射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四节 光的折射
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
第五节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
演示 分组 分组 分组 演示
实验一:《用激光器演示光的直线传播》 器材 激光器,香烟,火柴 操作 1 接通激光器电源,使激光器工作。激光器射出一束光束 在清洁的室内空气中悬浮的微粒少,光 束径迹看不太 清 ,在黑板的左面 或右面 墙 上打出一个红色的光斑。 2 向激光束经过的空间喷烟,立即显现出一条鲜艳 的 红色光束。 3 断开电源,使激光器停止工作。 注意事项 严禁有意识地把眼睛直接对着激光束观察,以免 损伤眼睛。
时间/min
0
温度/C
1
2
3
4
…
注意事项
1、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一开始就使用热水或减少水的质量;
2、如果烧杯擦得特别干净或用烧杯中的水曾煮开过,这时,由 于气泡产生条件不足,致使沸腾时气泡发生不太剧烈。如在 水 中投入少许碎瓦粒,则沸腾现象格外醒目。
3、引导学生了解水的沸点为什么不是100摄氏度.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1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不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 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呢 提示:这种加热方式叫作“水浴加热”,目的是: ①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②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缓慢,从而 使其慢慢熔化,便于观察温度变化的规律。 2 比较图甲和图乙,会发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有什么不同 提示:晶体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即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 的熔点。 3 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提示: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逐渐变软、变稀,最后全部变成液 态,此过程中吸热,温度逐渐升高;非晶体凝固过程中,逐渐变稠、 变黏、变硬,最后全部变成固态,此过程中放热,温度逐渐降低。
全面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版)

一、力学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体现,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力的单位:牛顿(N),1N是使1kg物体产生1m/s²加速度的力。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分类:按作用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浮力等;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5.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为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重心。
6. 弹力:物体因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形变处。
7. 摩擦力:物体间相互接触时,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8.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9.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公式为F=ma。
10.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11. 力的平衡:物体受到的力相互抵消,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2. 杠杆原理:杠杆在平衡状态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为F1L1=F2L2。
13. 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可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14. 功的概念:力在物体上产生位移的过程,公式为W=Fs。
15.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16. 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公式为P=W/t。
17. 功率的单位:瓦特(W),1W=1J/s。
18. 能的概念:物体具有的做功的本领,分为动能和势能。
19. 动能: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公式为K=1/2mv²。
20. 势能:物体因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1. 能的转化和守恒: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总量保持不变。
二、热学1.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为摄氏度(℃)。
2. 热量:物体传递的能量,单位为焦耳(J)。
3.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需吸收的热量,单位为J/(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题归纳一、测平均速度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例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2)给你的器材有:米尺、皮尺、天平、量筒、秒表,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_.(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二、熔化、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3)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例:1、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AB:固态(吸热升温)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液态(吸热升温)DE:液态(放热降温)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固态(放热降温)该图说明:①该物质是晶体。
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1、某物理兴趣学习小组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他们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海波温度/℃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3 59石蜡温度/℃40 41 42 44 46 47 48 50 52 55 58(1)从表中数据分析得出,海波是晶体,其熔点为48℃,熔化的时间是 4 min。
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2)海波在10﹣11min温度上升快,原因是:液态海波比固态时的比热容小.2、小聪在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实验中,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线.(1)实验中选取的测量工具是秒表温度计;(2)分析图像可知:①冰的熔点是 0℃;②冰的熔化规律是冰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请从能量角度解释冰的熔化现象:冰熔化时不断吸热,内能增加。
3、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0 ℃,熔化的时间是 4 min。
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在第2min末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其中BC段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态.(3)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大。
(4)比较图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CD段吸收的热量较多。
(5)图像表明开始1min升温较快,最后1 min升温较慢,这是因为该物质处于液态时的比热容比处于固态时的大(填“密度”、“比热容”、“热值”)。
三、水的沸腾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温度/℃90 92 94 98 98 97 98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第__6______min记录的数据明显错误,判断的理由是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8__℃,此时液面上的气压___小于___1标准大气压(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3.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其中____甲____图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4.请指出丙图中实验操作的错误是:___温度计碰到烧杯的底部______。
5.3min记录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丁所示,此时温度为_96_______℃。
6.请根据上表的数据,在下图的坐标中描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
7.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提高水的初温。
8.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地的冒“白气”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_。
9.小华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都不能沸腾,你认为原因可能是火太小了,水散失的热比吸收的热还多(写出一条即可)。
10.小明和小华同学也在实验室里做“水的沸腾”实验,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她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B所示。
问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_D图比C图多了个烧杯盖子11.1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煤油的沸点是150℃,完成本实验所用的温度计液泡中的液体可能是__煤油________(选填“酒精”或“煤油”);12.分析评估C、D两套装置。
【解析】观察力:D图比C图多了个烧杯盖子。
所以,D装置热量损失少,实验耗时少,但当气体受热时,水面上盖子下的气体压强会超过当地大气压,测量的沸点可能偏高;C装置热量损失大,实验耗时长,所测水的沸点是当地气压下水的沸点。
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1.实验放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效果更好。
2.关于玻璃板 (1) 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的关系;(2)如果在实验中透过玻璃板看到两个蜡烛的像,(其中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那是因为:玻璃板太厚,蜡烛分别经过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成像。
所以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2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在实验中如果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都不能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没有和桌面垂直。
3.实验中对选择的两支蜡烛,有什么要求?为什么?答:实验中要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支点燃,另一支不点燃,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此物理研究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4.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并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
5.实验中若用两枚相同的棋子代替蜡烛,发现棋子的像不太清楚,你该怎么做?答:棋子的像不清楚,可用手电筒对准棋子照射。
6.为证实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应多次实验,你认为应怎样多次实验?()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
7. 取一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不会出现像。
说明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例题、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只相同的蜡烛⑥火柴。
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①___(填序号)。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较黑暗____环境申进行 (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3)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__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距离大小的关系。
(4)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存在两个反射面_造成的;(5)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__不能成像__,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__不变____。
(6)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2)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多次实验后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实验室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8)(2)小红做了几组实验,其中两次记录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物距/cm 像距/cm 像与物大小比较第一次12.0 12.0 等大第二次15.0 15.0 等大实验表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9)做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后,小岩展开了联想,为什么小轿车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请你帮他解释一下:轿车比较低,司机看前方时视线接近平视。
如果轿车的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在夜晚车内开灯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车内的人和物体所成的像就会在司机的正前方,从而容易使司机产生错觉。
五、凸透镜成像规律常规考点①调节三心同高及其目的:成像在光屏的中央“三心同高”不说“三心在同一直线上”,后者也可以成像在光屏的中央,但是,当改变物距时,不仅要调节像距,而且要再次调节光屏的高度,给操作带来麻烦。
例: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_,这样做可使实验中的像都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设实验中烛焰中心高度不变)②考察“测焦距”:测量光心到焦点的距离例: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亮点(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确定出焦距f= 10cm(填“5cm”或“10cm”)。
③像随物体,随透镜移动的规律:比如如果蜡烛燃烧变短应该如何调节透镜,调节光屏例: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使烛焰的像成在了光屏中心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如果只调凸透镜,应将凸透镜向下调。
调好后,烛焰中心在凸透镜主光轴上(选填“主光轴的上方”、“主光轴的下方”或“主光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