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专项复习8课外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①,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寄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XXX,XXX,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正人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XXX外形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XXX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正人是矣第1页,共5页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予)D.后更无盗(强盗)..3.XXX为何不惩罚梁上正人?(用原词句子回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XXX是一个怎样的人。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1)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案】(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根据文意: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

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可据理/臆断/欤(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棹数小舟________③是非木柿________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答案】(1)C(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3)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4)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解析】【分析】(1)C项,“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的正确句读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杨生畜犬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犬引颈下视井中/下车引之B.生知其意/意暇甚C.犬时时顾/顾野有麦场D.遂应之/遂成枯落(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3)你怎样评价“犬夜走归杨生家”的行为?【答案】(1)D(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3)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②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解析】【分析】(1)A.伸/ 拉。

B.意思/ 神情。

C.回头张望/ 环顾。

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故选D。

(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翻译为“有人经过,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

过去一看”据此断句为: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3)本题可从正反两方面去作考虑:正面可以从动物有灵性,不要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角度来谈;反面可以从狗对于新主的角度来谈,因为这可以说是不诚信的行为。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D;⑵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⑶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②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义理解一词多义。

(18题)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18题)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王子猷见戴安道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注释] 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之子。

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③《招隐》:左思的一首田园诗。

④剡:读shàn,今浙江嵊县。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人问其故.②兴尽而返.2、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译:3、试举例说出王子猷的性格特点。

4、给下列句子断句。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二)司马光逸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退.为家人讲() (2) 光持石击瓮破.之() (3) 同列语.之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4. 给下列句子断句。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三)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七下语文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下语文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下语文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七下语文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市砚明有陆公庐峰,于( )京城待用①。

尝( )于市( )遇一佳砚,议价未定。

既( )还邸②,使( )门人③往,以( )一金④易( )归。

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 )门人坚称其是。

公曰:“前观砚有鸲鹆⑤眼,今何( )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 )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 )之。

”公大( )惋惜。

盖( )此砚佳于鸲鹆眼也。

【注释】①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②邸(dǐ):官办的旅店。

③门人:仆人。

④一金:一两银子。

⑤鸲鹆(qú yù):俗称“八哥”。

1、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用“/”标出。

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

3、陆庐峰和仆人的分歧在哪里?具体说说。

(二)大脖子病人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②,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

”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注释】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②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

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

③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1.断句(断3处)。

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2.翻译下列句子:(1)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2)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三)妇人夫饰灵公好( )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 )服之。

公使( )吏禁之( ),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 )其衣,断( )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 )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表带,相望而不止者何( )也?”晏子对曰:“君使服( )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 )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初中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①溉灌。

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④之。

【注】①余浆:剩下的水。

②豚:小猪。

③翕赫:轰动。

④斫: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①顾见空桑________②因植种________③意欲持去________(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B.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C.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D.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就是,原来是;②仅仅、只。

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①个义项,就是、原来是。

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②个义项,仅、只。

因为①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

【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2)A(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绝类弥勒________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③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④皆有机能动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像;同“屈”弯曲;相对饮酒;机关(2)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专项复习8课外文言文阅读(六)四知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闻其贤而辟之闻:听说B.当之郡之:到、去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遗:遗留D.故旧长者故:老朋友(解析:C.遗:赠送,给)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2)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种为人清白的风气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吗?3.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拒绝下属夜怀金十斤相送,拒绝采纳“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的建议,表现出杨震清正、廉洁、自律的可贵品质。

附参考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四次升迁,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

在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夜深了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种为人清白的风气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吗?”(七)(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②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③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④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⑤,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纴:织布机。

②发:打开。

③简练:挑选。

④说(shuì):游说,劝说。

⑤期(jī)年:满一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皆秦之罪也是:这(2)安有说人主安:怎么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标两处)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苏秦刻苦读书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三字词是:锥刺股。

古人讲刻苦读书的故事还有:头悬梁、孙康映雪、车胤囊萤(举两个即可)等。

4.简要列举苏秦在学习方面的优点。

有毅力、有恒心,刻苦勤奋,学有所成。

附参考译文:苏秦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

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打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选择、熟习、研究、体会。

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八)物各有短长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

船人②曰:“河水间③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

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④,可事主不施用兵⑤;骐骥、⑥,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⑦;干将⑧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⑨,子亦不如戊矣”(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注释】①甘戊:战国秦武王时丞相。

②船人:船夫。

③间:间隔。

④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

⑤不施用兵: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

施,使用。

⑥骐骥、:四种骏马的名称。

⑦小狸:小野猫。

⑧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

⑨千乘之君,万乘之主:指小国、大国君主。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A.甘戊使于齐(到)B.不然,汝不知也(这样)C.物各有短长(短小)D.说千乘之君(高兴)(解析:D.“说”应解释为“劝说,说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比不上斧头(锋利)。

3.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船夫对甘戊出使齐国的能力很佩服,但对甘戊连一条河都过不去很瞧不起。

B.甘戊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其长处与短处,应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C.甘戊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万事万物的长处与短处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D.甘戊认为自己的才能是善于游说君王,而船夫擅长在河里撑船。

附参考译文:甘戊出使齐国,要乘船渡过一条大河。

船夫说:“河水间隔,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怎样说服齐王呢?”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而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野猫;干将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比不上斧头(锋利)。

现在用桨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说服小国、大国君主,你就比不上我了。

”(九)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①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②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于人也。

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③难及也?”吴生曰:“所谓不在三更早、五更迟,只怕一暴,十日寒。

读书者当观此。

”(选自《晏子春秋·内杂下》)【注释】①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

②常:一定。

③故:同“胡”,何,什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婴闻之闻:听说(2)常为而不置置:弃置,放弃(3)故难及也及:达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无论多么难做的事)总去做,就一定能做成;(无论多么遥远的路)总是走,就一定能到达。

(2)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只要你)总去努力而不中断,总是前进而不休止,还有什么难以赶上的呢?3.晏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目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

4.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示例】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成功。

附参考译文: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无论多么难做的事)总去做,就一定能做成;(无论多么遥远的路)总是走,就一定能到达。

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

(只要你)总去努力而不中断,总是前进而不休止,还有什么难以赶上的呢?”吴生说:“这就是所谓不在乎每天起早起晚,而要防止一曝十寒吧。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十)(唐山模拟改编)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

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

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民有饥冻,全不抚恤。

大夫石祁子,贤臣也。

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

”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

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①。

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

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

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

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

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

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节)【注释】①即戎,指参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倶不听倶:全,都(2)即时敛兵授甲甲:盔甲(3)百姓始稍稍复集始:才(4)命鼓行而进鼓:擂鼓,击鼓2.下列各句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述卫侯悔过之意A.何陋之有(《陋室铭》)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C.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D.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他)向老百姓征收重税,来充当鹤的粮食。

4.文中卫国全军覆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去了民心(国君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管百姓疾苦,战争时又急躁冒进,中了埋伏)。

附参考译文:鹤颜色洁白,形态清雅,能鸣叫,善跳舞,卫懿公非常喜欢鹤。

所养的鹤,都有品位和俸禄。

(他)向老百姓征收重税,来充当鹤的粮食。

老百姓饥寒交迫,他一点儿也不安抚体恤民众。

大夫石祁子是一个贤臣。

他多次进谏,但卫懿公全然不听。

当时,卫懿公想要带着鹤出去游玩,传来情报说:“外族的敌军入侵。

”卫懿公非常惊慌,立刻收集兵器,发放盔甲,做出战和防守的计划。

老百姓全都躲避到村庄和野外,不肯参军。

石祁子亲自前往街市,向老百姓陈述卫懿公有悔过的想法,百姓才又渐渐集结。

(战争时)大夫渠孔作为卫将,他命令擂鼓行军出击敌军。

敌军假装溃败,把卫国的军队引诱到埋伏圈中,把卫兵截成三段,使得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卫国的军队本来就没有心思作战,他们看见敌军来势汹汹,全都丢弃战车和兵器逃跑。

卫懿公被狄人的军队重重包围。

不久,卫懿公与渠孔先后被杀死,全军覆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