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复习《孙权劝学》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四)课文分析1/ 10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

(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骑鸣啾啾)2/ 10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带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带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②不若己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

②说:谈论。

③化:融为一体。

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则商也日益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水陆草木之花一老河兵闻之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陈康肃公善射(2)用“/”给乙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人生在世,应该如何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②阅金经(________)③有仙则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

伤仲永复习要点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二、词类活用: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奇:以……为奇;对……感到奇怪。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三、一词多义: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2、有才能有道德(如此其贤百姓多闻其贤)贤者能勿丧耳)3、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见贤思齐焉选贤举能作1、写作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当作作青云白鹤观3、奋起,有所作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制作设酒杀鸡作食5、发生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6、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7、劳作其中往来种作8、振作一鼓作气9、像……一样马作的卢飞快10、建造作亭者谁就1、完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趋向、接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3、靠近(引申为观赏)还来就菊花4、开始从事蒙乃始就学四、古今异义: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与词句方面的条理是古:此、这(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判断动词五、其它关键词:(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奇:以……为奇。

对……感到奇怪。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环谒:四处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闻:名声。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⑾收族:收,聚,团结。

⑿文理:文采和道理。

⒀泯然:完全消失。

⒁受之于天受:承受。

⒂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⒃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⒄伤仲永伤:为……哀伤、伤感六、关键句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实词积累。

- 当涂:当道,当权。

如“当涂掌事”。

- 辞:推托。

“蒙辞以军中多务”。

-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见往事耳”。

- 及:到,等到。

“及鲁肃过寻阳”。

- 过:经过。

- 更: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 见事:知晓事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 虚词用法。

- 以:- 用。

“蒙辞以军中多务”。

- 认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

- 为:- 成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 古今异义。

- 孤:- 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今义:孤单,孤独。

- 博士:-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今义:学位的一种。

- 但:- 古义:只,只是。

“但当涉猎”。

-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 往事:- 古义:历史。

- 今义:过去的事情。

5. 特殊句式。

- 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状语后置,即“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1. 文学常识。

2. 实词积累。

- 户:门。

“木兰当户织”。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不闻机杼声”。

- 惟:只。

“惟闻女叹息”。

-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

- 忆:思念。

“问女何所忆”。

- 军帖:军中的文告。

“昨夜见军帖”。

-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可汗大点兵”。

- 市:买。

“愿为市鞍马”。

-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南市买辔头”。

- 旦:早晨。

“旦辞爷娘去”。

- 溅溅:水流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暮宿:晚上宿营。

“暮宿黄河边”。

- 啾啾:马叫的声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戎机:战事。

“万里赴戎机”。

- 朔气:北方的寒气。

“朔气传金柝”。

-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 寒光:清冷的月光。

“寒光照铁衣”。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

4.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 说 ” 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 章以一个“ 爱 ”字贯通全文,使得文 章结构严谨。 5.“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流露出作 者对当下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 风的鄙弃、厌恶和讽刺。
6.下列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3 分)
A. 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B. 香远益清
托物言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44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3分aa有仙则名名落孙山bb斯是陋室逝者如斯cc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dd惟吾德馨德高望重55下列语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33分a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文言文专题复习
本文是北宋欧阳修 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 寓言故事。出自《欧阳 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 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 人物的性格特点。如: 康肃公的“忿然”、 “尔安敢轻吾射”,自 矜傲慢之态溢于言表。
C√、尔安敢轻吾射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惟手熟尔 尔安敢轻吾射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释担而立 放下,同“手不释卷”
中的“释”的意思。
B√、但微颔之

C、康肃忿然曰 ……的样子
D、徐以杓酌油 慢慢地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 论于一体;而且压韵,韵律感 极强。文章表现了作者洁身自 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 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 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陈尧咨:骄傲自大,性格急躁, 但受卖油翁的启发,认识不足, 知错能改。
卖油翁:技术高超,性格沉稳, 不骄不躁,镇定自若,善于引导 启发。
启示:熟能生巧。不要因有长处 而骄傲自满。
练习自测
1、下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久而不去 而钱不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课前准备:1、提前两三天(视文言文课文多少、篇幅长短而定)布置文言文复习任务,背诵原文、疏通文意。

2、将整册文言文内容根据中考说明整合勾连,印制讲义。

课上复习:第一课时一、知己知彼,考点分析(一)文言文命题重点1.重点考查文言知识,含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虚词和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和倒装句等)。

2.所选材料均为课外,以人物传记为主。

3.虚词的辨析一为课外,一为课内(注明出处)。

4.贯彻“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

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不需要句句都翻译的透彻,通读文段之后再根据题目进行二次有针对性的详细分析。

(二)以中考文言文题目为例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3分)(1)喻其为盗之言喻:(2)遂逾垣凿室逾:(3)以生吾禾,殖吾稼殖: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自宋之齐,请其术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B. 而不喻其为盗之道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C. 山泽之产育宋何罪之有?(《孟子·公输》)D. 若之盗,私心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2分)译文:(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3分)译文:4.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

(2分)答: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些题目里的考点在我们课内文言文中哪些地方有学习到?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喻”字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逾”字出自《论语》《石壕吏》,“孰”字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等,所以只要我们复习好课内文言文,了解透中考考点,在考试时联系课本,认真作答,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二、预习展示,目标定向(一)将下列句子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2.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整理

②或 :或以钱币乞之
古: 有的人
今: 或者、或许
③文理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 文采和道理今: 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④稍稍: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渐渐
今义: 稍微
(2)一词多义: ①自 : 并自为其名
自己
②闻: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
余闻之也久
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声
③其:其诗以养父母 稍稍宾客其父
【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
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 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断了,系着 地的绳子也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 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 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 流水的泥沙都流向东南方向。
三、课文理解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 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 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本文的中心: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木兰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 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乐府。”“乐府”本是 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 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 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选自宋 代 郭茂倩 编的《乐府诗集,》这是 南北朝 时北朝乐府民歌的 代表作。作品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 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文中结尾的两句话? 正面: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 反面:表现他性格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 》是一个神话故事。远古的人类还不能解释日月 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 是借助于神话,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 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伤仲永》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②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B、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C、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D、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A、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B、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C、省略介词“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D、“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木兰诗》一、通假字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旦辞爷娘去(早晨)西市买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万里赴戎机(战争)策勋十二转(记功)赏赐百千强(有余)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出郭相扶将(扶持)雄兔脚扑朔(动弹)双兔傍地走(并排跑)②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④古今异义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

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作姓氏。

)二、句式积累1.省略句“愿为市鞍马”中省略宾语“此”,可补充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2.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宾语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装,正确女所思何”。

《短文两篇》一、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通“智”,聪明)。

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饮于河、渭(黄河、渭水)北饮大泽(大湖)化为邓林(桃邻)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②词类活用“北饮大泽”中“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去北方”的意思。

“道渴而死”中“道”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为:1.化为邓林(动词,成为)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判断动词,是)为: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2. 孰为汝多知乎(动词,说)其: 1. 问其故(代词,那)2. 及其日中如探汤(代词,它)3. 弃其杖(代词,他的或是他们的)④古今异义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

今义:走路。

)河、渭不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三、句式积累省略句:①省略主语:1 .“未至,道渴而死”中“未至”前省略了主语“夸父”,可补充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②省略介词:3. “北饮大泽”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北饮于大泽”。

③省略宾语:4 .“未至,道渴而死”中省略了“未至”的宾语“大泽”,可补充为“未至大泽,道渴而死”。

〈〈.狼〉〉一、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缀行甚远(紧跟)屠惧,投以骨(惧,害怕。

以,用)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场主积薪其中(柴草)苫蔽成丘(覆盖、遮蔽)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

弛,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一狼径去(离开)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

暇,空间)屠暴起(突然)又数刀毙之(杀死)一狼洞其中(打洞)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止露尻尾(屁股)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狼亦黠矣(狡猾)只增笑耳(罢了)②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1. “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B、动词作名词:2. “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C、名词作动词:3 .“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 “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 “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D、动词作使动动词:7. “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③一词多义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2. 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2. 盖以诱敌(名词,敌人)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2.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3 .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4 .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2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2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3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4 .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5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2 .盖以诱敌(介词,用)④古今异义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三、句式积累省略句:省略宾语: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默写总复习(一)《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