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 - 呼吸衰竭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呼吸衰竭呼吸是吸入外界气体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通过呼吸摄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维持血液气体分压于正常范围内。
气体交换过程分为通气、弥散、灌流和呼吸调控4个功能部分。
通气是指空气从外界进入体内,在气管支气管系统内分布到气体交换单位即肺泡。
弥散包括O2和C O2经肺泡毛细血管膜在肺泡腔和肺毛细血管之间运动。
灌流是指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经肺循环分布到肺泡毛细血管,再回到肺静脉的过程。
呼吸调控即通气调节,通常与代谢需要的变化一致。
呼吸衰竭的概念在海平地区静息时吸入空气的条件下,由于呼吸功能障碍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低于60m m H g(8.0 kPa),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超过50m m H g(6.7kPa),同时有呼吸困难表现者,称为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我们将从轻到重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都称为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严重阶段。
本章阐述呼吸衰竭的分类、原因、发病机制、机能代谢变化,并专门介绍急性呼吸衰竭的一个例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一节呼吸衰竭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出发,可将呼吸衰竭分成各种类型。
一、急性和慢性根据发生的速度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可在数分钟到数日内发生,常出现明显症状。
见于呼吸中枢病变、呼吸道阻塞和肺的急性病变。
慢性呼吸衰竭的发展历时数月到数年,在代偿功能不足时出现呼吸衰竭的各种表现。
最典型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二、通气性和换气性根据发生机理,将呼吸衰竭分为通气性和换气性两类。
通气性呼吸衰竭是因肺的舒缩受限或气道阻力增加所引起;换气性呼吸衰竭多因肺内分流、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和气体弥散障碍所引起。
三、低氧血症型和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型低氧血症型又称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仅有低氧血症,P a C O2正常或降低。
低氧血症同时伴有高碳酸血症又称为Ⅱ型呼吸衰竭。
四、中枢性和外周性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呼吸衰竭。
病理生理学习题——呼吸衰竭

病理生理学习题——呼吸衰竭呼衰单5选1 (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1分]平静呼吸时呼吸运动的特点是A: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B:呼气是主动的,吸气是被动的C:吸气和呼气都是被动的D: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E:吸气由吸气肌收缩所致,呼气由呼气肌收缩所致标准答案:D2.[1分]下列关于人工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可通过周期性升高和降低外界气压的方式进行B:可通过周期性升高和降低肺内压的方式进行C:口对口式人工呼吸为负压人工呼吸D:节律性地举臂压背为负压人工呼吸E:节律性挤压胸廓为负压人工呼吸标准答案:B3.[1分]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之一是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B:胸膜腔的密闭状态C:肺内压低于大气压D:吸气肌收缩E:呼气肌收缩标准答案:B4.[1分]下列哪种情况下,胸膜腔内压可高于大气压A: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力吸气B: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力呼气C:关闭声门并用力吸气D:关闭声门并用力呼气E:正常呼吸时,用力呼吸标准答案:B5.[1分]以下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生理意义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降低吸气阻力B: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C: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D:降低表面张力E:降低肺顺应性标准答案:E6.[1分]在肺部,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哪个因素成反比关系A:气体分压差B:气体扩散面积C:该气体在血浆的溶解度D:气体扩散距离E:温度标准答案:D7.[1分]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安静时正常值为0.84B:通气/血流比值下降,意味着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C: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D:直立位时,肺尖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大于肺下部E:通气/血流比值小于0.84,不利于肺换气,大于0.84时,则利于肺换气标准答案:E8.[1分]完整的呼吸过程是指A:肺通气功能B:肺换气功能C:细胞呼吸功能D:内、外呼吸功能E:内、外呼吸功能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标准答案:E9.[1分]关于呼吸衰竭说法最合适的是A:通气障碍所致B:换气障碍所致C:V/Q比例失调所致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标准答案:D10.[1分]成人在吸入气氧含量(FiO2)不足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A:PaO2<8.0kPa(1kPa=7.5mmHg)B:PaO2>6.67 kPaC:PaO2<9.3 kPaD:RFI(呼吸衰竭指数)≤300E:PaO2<8.0 kPa伴有PaCO2>6.67 kPa标准答案:D11.[1分]在海平面条件下,诊断成年人有呼吸衰竭的根据之一是PaO2值A:<5.3 kPa (40mmHg)B:<6.7 kPa (50mmHg)C:<8.0 kPa (60mmHg)D:<9.3 kPa (70mmHg)E:<10.6 kPa (80mmHg)标准答案:C12.[1分]以PaO2<60mmHg为在海平面条件下吸入室内空气时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是根据A:临床经验制定的B:此时外周感受器方可被缺氧刺激兴奋C:此时会引起酸中毒D: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开始出现不可逆性变化E:氧离曲线特性,在此时SaO2显著下降,组织将严重缺氧标准答案:E13.[1分]海平面条件下,I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一般为A:PaO2<4.0kPa (30mmHg)B:PaO2<5.3 kPa (40mmHg)C:PaO2<6.7kPa (50mmHg)D:PaO2<8.0kPa (60mmHg)E:PaO2<8.0 kPa (60mmHg),PaCO2>6.7 kPa (50mmHg) 标准答案:D14.[1分]海平面条件下,Ⅱ型呼吸功能不全诊断指标是A:PaO2<8.0kPa (60mmHg)B:PAO2<8.0kPa (60mmHg)C:PACO2>6.7 kPa (50mmHg)D:PaO2<6.7kpa, PaCO2>8.0kPaE:PaO2<8.0 kPa (60mmHg),PaCO2>6.7 kPa (50mmHg) 标准答案:E15.[1分]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是A:上呼吸道急性感染B:炎症使中央气道狭窄、阻塞C:过量麻醉药、镇静药应用D:肺栓塞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标准答案:E16.[1分]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之一是A:白喉B:支气管哮喘C:气管异物D:多发性肋骨骨折E:肺泡水肿标准答案:D17.[1分]限制性通气不足引发呼衰的机制A:中央气道阻塞B:外周气道阻塞C:肺泡膜面积减小,膜厚度增加D:肺泡扩张受限制E: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标准答案:D18.[1分]阻塞性通气不足引发呼衰的机制A:肺顺应性降低B:气道狭窄或被压迫C:非弹性阻力增加D:肺泡扩张受限制E:气流形式标准答案:B19.[1分]下列哪种情况会造成阻塞性通气不足?A:肋间神经炎-呼吸肌活动障碍B:结核性胸膜炎-胸廓顺应性降低C:肺纤维化-肺顺应性降低D:支气管炎症分泌物增多-气道阻力增加E:肺水肿-弥散障碍标准答案:D20.[1分]影响气道阻力增加最主要因素是A:气道内径B:气道长度和形态C:气体密度和粘度D:气流速度E:气流形式标准答案:A21.[1分]外周气道阻塞是指气道内径小于多少的小支气管阻塞?A:<0.5mmB:<1.0mmC:<1.5mmD:<2.0mmE:<2.5mm标准答案:D22.[1分]胸内中央型气道阻塞可发生A:呼气性呼吸困难B:吸气性呼吸困难C:呼气吸气同等困难D:呼气吸气均无困难E:阵发性呼吸困难标准答案:A23.[1分]喉部发生炎症、水肿时,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A:吸气时气道内压低于大气压B:吸气时胸内压降低C:吸气时肺泡扩张压迫胸内气道D:小气道闭合E:等压点上移至小气道标准答案:A24.[1分]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机制是A:中央性气道阻塞B:呼气时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C:胸内压升高压迫气道,气道狭窄加重D:肺泡扩张,小气道口径变大,管道伸长E:小气道病变阻力增加,等压点移向小气道标准答案:E25.[1分]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是A:肺潮气量B:PaO2值C:PaCO2值D:PAO2值E:肺泡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标准答案:C26.[1分]通气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为A:PaO2下降B:PaO2下降,PaCO2下降C:PaO2下降,PaCO2升高D:PaO2正常,PaCO2升高E:PaO2下降,PaCO2正常标准答案:C27.[1分]胸膜广泛增厚的病人可发生A:限制性通气不足B:阻塞性通气不足C:气体弥散障碍D:功能分流增加E:真性分流增加标准答案:C28.[1分]肺水肿病人仅在运动时产生低氧血症,是由于A:肺泡膜呼吸面积减少B:肺泡膜增厚C:肺泡膜两侧分压差减小D:血液和肺泡接触时间过于缩短E:等压点向小气道侧移动标准答案:D29.[1分]肺内功能性分流是指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B:部分肺泡血流不足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E:肺动-静脉吻合支开放标准答案:C30.[1分] 死腔样通气是指A:部分肺泡血流不足B:部分肺泡通气不足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E:生理死腔扩大标准答案:D31.[1分]真性分流是指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B:部分肺泡血流不足C: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D:部分肺泡完全无血流但仍有通气E:肺泡通气和血流都不足标准答案:C32.[1分]正常人PAO2略高于PaO2的主要原因是A:生理性通气/血流比例不协调B:功能性死腔增多C:功能性分流增多D:解剖分流增多E:正常静息时仅部分肺泡参与气体交换标准答案:A33.[1分]因部分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大于0.8而发生呼吸衰竭可见于A:肺不张B:肺水肿C:肺动脉栓塞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E:支气管肺炎标准答案:C34.[1分]为了解患者肺泡换气功能,给予100%氧,吸入15min,观察吸纯氧前后的PaO2,如变化不大,属下列何种异常?A:功能性分流B:解剖性分流C:弥散障碍D:死腔样通气E:通气障碍标准答案:B35.[1分]呼吸衰竭伴发右心衰竭的机制主要是A: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静脉回流量增加B:慢性缺氧所致血量增多C:血液粘滞性增高D: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E: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标准答案:E36.[1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中下列何种细胞在呼吸膜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A:肺胞Ⅰ型上皮细胞B:肺胞Ⅱ型上皮细胞C:中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巨噬细胞标准答案:C37.[1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致病因子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B:致病因子损伤肺泡上皮细胞C:致病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D: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E: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蛋白酶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标准答案:E38.[1分]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呼吸衰竭的中心环节是A:肺顺应性下降B:支气管粘膜水肿C: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D:小气道阻塞E:肺组织弹性下降标准答案:C39.[1分]呼吸衰竭引起的缺氧类型是A:循环性缺氧B:低张性缺氧C:组织性缺氧D:血液性缺氧E:组织性缺氧+血液性缺氧标准答案:B40.[1分]不能引起呼吸衰竭而致机体缺氧的是A:气道阻塞B:支气管哮喘C:贫血D:胸膜纤维化E:严重胸廓畸形标准答案:C41.[1分]呼吸衰竭时最常发生的酸碱平衡紊乱是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混合性酸碱紊乱标准答案:E42.[1分]某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血pH 7.02,PaCO260mmHg,PaO237.5mmHg,HCO3-15mmol/L ,问并发何种酸碱平衡紊乱?A:急性呼吸性酸中毒B:慢性呼吸性酸中毒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D:代谢性酸中毒E: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标准答案:C43.[1分]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性损害的PaO2值为A:PaO2<8.0kPa(60mmHg)B:PaO2<6.7kPa(50mmHg)C:PaO2<5.3kPa(40mmHg)D:PaO2<4.0kPa(30mmHg)E:PaO2<2.7kPa(20mmHg)标准答案:E44.[1分]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发生的最关键的是A:缺氧使脑血管扩张B:缺氧使细胞内ATP生成减少C:缺氧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D:缺氧使细胞内酸中毒E:CO2分压升高使脑血流量增加和脑细胞酸中毒+缺氧标准答案:E45.[1分]呼吸衰竭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最重要机制是A:缺氧直接损伤肾脏功能B:反射性肾血管收缩C:并发心功能不全D:并发DICE:并发休克标准答案:B46.[1分]肺原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用力呼气使胸内压升高,影响心脏舒张功能B:用力吸气使胸内压降低,使心脏外负压增加,增加右心收缩负荷C:缺氧、酸中毒导致肺小动脉收缩D:血液粘度增加E: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标准答案:C47.[1分]肺动脉栓塞患者发生呼衰是由于A:功能性分流B:死腔样通气C:弥散障碍D:通气功能障碍E:肺内真性分流增加标准答案:A48.[1分]氧疗对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病变无效A:通气障碍B:气体弥散障碍C:功能性分流D:死腔样通气E:肺动-静脉瘘标准答案:E49.[1分]下列哪一项不是弥散障碍的特点A:可因肺泡膜面积减少引起B:可因肺泡膜厚度增加引起C:常在静息时就可引起明显的PaO2降低D:PaCO2正常甚至低于正常E:严重时尤其在肺血流加快时可引起PaO2降低标准答案:C50.[1分]有关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可以是部分肺泡通气不足B:可以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C:是肺部病变引起呼吸衰竭的最重要机制,此时肺总通气量可以不减少D:常引起PaO2降低,而PaCO2不增加E:可见于气管阻塞,总肺泡通气量下降而肺血流量未减少时标准答案:E51.[1分]下列哪一项与“功能性分流”不符A:又称静脉血掺杂B:是部分肺泡通气明显降低而血流未相应减少所致C:正常人肺也有功能性分流D:肺不张时也引起功能性分流E:功能性分流部分的静脉血不能充分动脉化而PaO2降低,PaCO2增加标准答案:D52.[1分]下列哪一项与“死腔样通气”不符A:明显增多时可引起呼吸衰竭B: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未相应减少所致C:正常人肺没有死腔样通气D:可见于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E:是因大量肺泡为死腔样通气,其余肺泡的血流多而通气少,因此PaO2降低标准答案:C53.[1分]慢性II型呼吸衰竭病人输氧原则是A:慢速输入高浓度纯氧B:间歇输入低浓度氧C:正压输入低浓度氧D: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E:持续高流量高浓度给氧标准答案:D54.[1分]呼吸衰竭引起肺动脉高压的最主要机制是A:血液粘滞性增高B:缺氧所致血量增多C: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D:外周血管扩张血液回流增加E:肺小动脉壁增厚标准答案:C55.[1分]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宜低浓度氧疗这是由于A:PaO2低于60mmHg(1mmHg=0.133kPa)对化学感受器作用才明显B:PaO2为30mmHg时肺通气量最大C:PaCO2超过80mmHg时呼吸运动主要靠低氧刺激D:缺氧对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大于反射兴奋作用E:低浓度氧疗能增强呼吸动力标准答案:C56.[1分]呼吸衰竭产生胃溃疡、胃出血的基本机制错误的是A:胃粘膜屏障作用降低B:减弱胃壁细胞碳酸酐酶活性C:胃酸分泌增多D:使胃壁血管收缩E:合并DIC标准答案:B57.[1分]患者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时造成全肺产生PaO2、CaO2显著降低,而PaCO2变化可正常、降低或升高,关于其机制论述不正确的是A:病变区肺泡VA/Q可低至0.1以下B:病变区肺泡VA/Q可高达10以上C:病变区PaO2,但氧含量没有显著升高D:健肺区VA/Q低于正常E:氧离曲线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特性标准答案:A串5选1 (每组>2题共用题干,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患者,女,65岁。
病理生理学~呼衰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一、肺通气功能障碍:1、限制性通气不足2、阻塞性通气不足:①中央性气道阻塞表现为吸气困难②外周性气道阻塞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二、肺换气功能障碍(一般为I型呼衰):1、弥散障碍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失调(功能分流比例降低,死腔样通气比例升高)3、解剖分流增加:I型呼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I型呼衰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一、酸碱平衡紊乱1、代谢性酸中毒2、呼吸酸中毒3、呼吸性碱中毒。二、呼吸系统变化。三、循环系统变化,导致血压下降、心收缩力下降、心律失常等。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1、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的作用2、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五、肾功能变化: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六、胃肠反应
II型呼衰肺性脑病发病机制:1、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的作用2、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
肺性脑病:由呼衰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1、肺泡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肺动脉压升高,增加右心后负荷2、肺小动脉长期收缩导致和加重右心负荷4、肺部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5、缺氧和酸中毒降低心肌舒缩功能6、呼吸困难时用力呼吸影响心脏舒缩功能,促使用心衰竭。
提高PaO2时I、II型呼衰给氧原则有何不同,为什么:I型呼衰只有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一般不超过50%);II型呼衰的吸氧浓度不宜超过30%,并控制流速,使PaO2上升到50-60mmHg即可。
病理生理学呼吸衰竭思维导图

呼衰●肺功能不全●肺的功能●外呼吸●通气与换气●防御●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滤过●代谢●表面活性物质与血管活性物质●肺的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外呼吸功能障碍●肺部疾病●防御功能障碍●滤过功能异常●代谢功能障碍●呼吸衰竭●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出现PaO2↓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病理过程●分类●发病机制———通气性和换气性呼衰●发病部位———中枢性和外周性呼衰●病因和发病机制●肺通气的原理●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运动●肺通气的阻力●呼吸运动产生的动力,在克服肺通气所遇到的阻力后,方能实现肺通气●分类●弹性阻力●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肺弹性阻力●肺泡表面张力:2/3●肺弹性回缩力: 1/3●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粘滞阻力●常态下可忽略不计●惯性阻力●常态下可忽略不计●通气功能障碍---动力↓阻力↑●限制性通气障碍●定义●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引起的通气不足●呼吸肌活动障碍:呼吸中枢抑制、周围神经病变,呼吸肌病变●胸廓顺应性↓●胸腔积液和气胸●肺的顺应性↓●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顺应性 =1/弹性阻力●顺应性大→ 易扩张→弹性阻力小●顺应性小→不易扩张→ 弹性阻力大●阻塞性通气不足●定义●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影响气道阻力最主要的因素●气道内径●气道阻力↑●管壁痉挛、肿胀、纤维化●管腔被粘液、渗出物、异物阻塞●气道阻力↑肺组织弹性↓→对气道壁的牵引力↓●分类●根据气道阻塞解剖位置可分为●中央性气道阻塞-气管分叉以上●胸外阻塞:吸气性呼吸困难●胸内阻塞:呼气性呼吸困难●外周性气道阻塞-内径小于2mm的小支气管●呼气性呼吸困难●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特点●PaO2 ↓ PaCO2 ↑(Ⅱ型呼衰)●肺换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常见原因●肺泡膜面积↓●肺泡膜异常增厚●弥散时间缩短●血气变化● PaO2↓ PaCO2 N / ↓(Ⅰ型呼衰)●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正常值●0.8●部分肺泡通气不足→功能性分流●部分肺血流不足→死腔样通气●V/Q失调时的血气变化● PaO2↓ PaCO2 N / ↓/↑(Ⅰ型呼衰为主)●解剖分流增加●解剖分流(真性分流)●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吸入纯氧可鉴别功能性分流和真性分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肺损伤(肺泡 - 毛细血管膜损伤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衰竭●原因●化学性因素:吸入毒气、烟雾等●物理性因素:广泛的肺挫伤●生物因素:SARS●全身性病理过程:休克、大面积烧伤●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引起的慢性气道阻塞,简称慢阻肺●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PaO2 < 60mmHg 代偿反应为主< 30mmHg 代谢、机能严重紊乱●PaCO2 > 50mmHg 代偿反应为主> 80mmHg 代谢机能严重紊乱●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K+]↑、[Cl-] ↑●呼吸性酸中毒●[K+]↑、 [Cl-]↓●呼吸性碱中毒●Ⅰ型呼衰的病人缺氧引起的肺过度通气●呼吸系统变化●原发疾病对呼吸的影响●呼衰早期,呼吸幅度、频率和节律与原发疾病的特性有关●限制性通气障碍-浅快呼吸●阻塞性通气障碍-深快呼吸●中枢性呼衰-呼吸浅慢(潮式、间歇、抽泣样、叹气样呼吸)●PaO2↓ PaCO2 ↑引起的对呼吸的影响●循环系统变化●轻度PaO2 ↓PaCO2 ↑ 可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使HR↑心收缩力↑,外周血管收缩,促进静脉回流;●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抑制心血管中枢BP↓心收缩力↓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可累及心脏,主要引起右心肥大与衰竭——肺源性心脏病●中枢神经系统变化●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PaO2 <60mmHg:智力和视力减退●40~50mmHg:头痛、不安、记忆障碍精神错乱、嗜睡、惊厥、昏迷●<20mmHg: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CO2潴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重度 (>80mmHg):言语不清、肌肉震颤、昏迷、嗜睡,呼吸抑制等。
病理生理学_陈增良_呼吸衰竭

第九章呼吸衰竭一.选择题(一)A型题1.呼吸衰竭通常是指:A内呼吸功能障碍B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C血液携带、运输氧障碍D二氧化碳排出功能障碍E呼吸系统病变造成机体缺氧2.呼吸衰竭发生机制是:A肺泡通气不足B肺泡弥散障碍C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D解剖分流增加E以上均是3.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为A PaO2低于8.0kPa(60mmHg)B PAO2 低于8.0kPa(60mmHg)C PaCO2高于6.7kPa(50mmHg)D PaO2低于8.0kPa(60mmHg),PaCO2高于6.7kPa(50mmHg)E PaO2低于6.7kPa(50mmHg),PaCO2高于8.0kPa(60mmHg)4.下列哪项不是呼吸衰竭的原因:A呼吸中枢抑制B煤气中毒C气道异物D肺淤血、水肿E肺广泛纤维化5.反映肺泡通气量的最佳指标是:A肺活量B肺潮气量C肺总量 D PaCO2 E PaO26.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A大量胸腔积水B气道阻力增加C肺泡面积减少D肺泡壁厚度增E肺内通气与血流比例下降7.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A肺顺应性降低B肺泡通气/血流比值失调C非弹性阻力增加D肺泡扩张受限E肺循环短路增加8.导致气道阻力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是:A气道内径B气道长度和形态C气体密度和粘度D气流速度E气流形式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造成A肺泡稳定性增加B肺泡回缩力增加C肺顺应性增高D肺泡表面张力减少E肺泡毛细血管中血浆外渗减少10.Ⅱ型肺泡上皮受损可产生A肺泡回缩力降低B肺顺应性增高C肺泡表面张力增加D肺泡膨胀稳定性增高E肺泡毛细血管中血浆外渗减少11.导致弥散障碍的原因有A呼吸中枢抑制B小气道广泛阻塞C喉头狭窄D多肺叶切除E肺顺应性降低12.弥散功能障碍一般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是因为A CO2溶解度>O2溶解度B CO2弥散力>O2弥散力C气道阻力降低D碳酸酐酶活性增加E通气增加13.功能性分流是指A肺动-静脉短路开放B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C死腔气量增多 D V/Q比率增高E部分肺泡V/Q比率降低14.死腔样通气是指A部分肺泡血流不足B部分肺泡通气不足C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D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E肺泡完全无血流而通气正常15.中央气道阻塞致呼吸衰竭时血气变化特点是A PaCO2升高比PaO2降低明显B PaO2降低比PaCO2升高明显C单纯PaCO2升高D单纯PaO2降低 E PaCO2升高和PaO2降低呈一定比例加重16.单纯弥散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A PaO2降低B PaO2增高C PaCO2降低D PaCO2增高E PaO2降低伴PaCO2增高17.喉头水肿引起急性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A限制性通气不足B阻塞性通气不足C肺泡面积减少D肺泡膜厚度增加E解剖分流增加18.肺动脉栓塞引起急性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A限制性通气不足B阻塞性通气不足C肺泡膜厚度增加D肺泡通气/血流比降低E肺泡通气/血流比升高19.二氧化碳潴留对下列血管的作用是:A皮肤血管收缩B脑血管收缩C眼结膜血管收缩D肺小动脉收缩E广泛外周血管收缩20.呼吸衰竭伴发右心衰竭的原因是A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静脉回流量增加B血液粘滞度增高C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D慢性缺氧致血量增多E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21.呼吸衰竭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机制是A体循环血液回流量增加B血液粘滞度增高C缺氧、酸中毒导致肺血管收缩D缺氧致血量增多E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22.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A PaO2降低使A TP生成减少B PaO2降低使脑血管收缩C PaO2降低使脑细胞内酸中毒D PaO2降低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E PaCO2增高使脑血管舒张和脑细胞内酸中毒23.ARDS时形成肺水肿的主要发病环节是A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形成B肺微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淋巴回流障碍E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通透性增加24.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开始给氧时可:A持续给高浓度氧B给纯氧C给高压氧D间断给高浓度氧E持续给低浓度、低流量氧25.某患者,男,65岁。
病理生理学 - 陈增良 - 呼吸衰竭

病理生理学 - 陈增良 - 呼吸衰竭第九章呼吸衰竭一.选择题 (一)A型题1.呼吸衰竭通常是指:A内呼吸功能障碍 B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C血液携带、运输氧障碍 D二氧化碳排出功能障碍 E呼吸系统病变造成机体缺氧2.呼吸衰竭发生机制是:A肺泡通气不足 B肺泡弥散障碍C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D解剖分流增加 E以上均是3.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为A PaO2低于8.0kPa(60mmHg)B PAO2 低于8.0kPa(60mmHg)C PaCO2高于6.7kPa(50mmHg)D PaO2低于8.0kPa(60mmHg),PaCO2高于6.7kPa (50mmHg)E PaO2低于6.7kPa(50mmHg),PaCO2高于8.0kPa(60mmHg) 4.下列哪项不是呼吸衰竭的原因:A呼吸中枢抑制 B煤气中毒C气道异物 D肺淤血、水肿 E肺广泛纤维化 5.反映肺泡通气量的最佳指标是:A肺活量 B肺潮气量 C肺总量 D PaCO2 E PaO2 6.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A大量胸腔积水 B气道阻力增加C肺泡面积减少 D肺泡壁厚度增E肺内通气与血流比例下降 7.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A肺顺应性降低 B肺泡通气/血流比值失调 C非弹性阻力增加D肺泡扩张受限E肺循环短路增加 8.导致气道阻力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是:A气道内径 B气道长度和形态 C气体密度和粘度D气流速度 E气流形式 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造成A肺泡稳定性增加 B肺泡回缩力增加C肺顺应性增高 D肺泡表面张力减少E肺泡毛细血管中血浆外渗减少10.Ⅱ型肺泡上皮受损可产生A肺泡回缩力降低 B肺顺应性增高C肺泡表面张力增加 D肺泡膨胀稳定性增高E肺泡毛细血管中血浆外渗减少11.导致弥散障碍的原因有A呼吸中枢抑制 B小气道广泛阻塞 C喉头狭窄D多肺叶切除 E肺顺应性降低 12.弥散功能障碍一般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是因为A CO2溶解度>O2溶解度B CO2弥散力>O2弥散力 C气道阻力降低 D碳酸酐酶活性增加 E通气增加 13.功能性分流是指A肺动-静脉短路开放 B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C死腔气量增多 D V/Q比率增高 E部分肺泡V/Q比率降低14.死腔样通气是指A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B部分肺泡通气不足C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 D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 E肺泡完全无血流而通气正常15.中央气道阻塞致呼吸衰竭时血气变化特点是A PaCO2升高比PaO2降低明显B PaO2降低比PaCO2升高明显C单纯PaCO2升高 D单纯PaO2降低 E PaCO2升高和PaO2降低呈一定比例加重16.单纯弥散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A PaO2降低B PaO2增高C PaCO2降低D PaCO2增高E PaO2降低伴PaCO2增高 17.喉头水肿引起急性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肺泡面积减少D肺泡膜厚度增加E解剖分流增加 18.肺动脉栓塞引起急性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C肺泡膜厚度增加 D肺泡通气/血流比降低 E肺泡通气/血流比升高19.二氧化碳潴留对下列血管的作用是:A皮肤血管收缩 B脑血管收缩C眼结膜血管收缩 D肺小动脉收缩E广泛外周血管收缩 20.呼吸衰竭伴发右心衰竭的原因是A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静脉回流量增加 B血液粘滞度增高 C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 D慢性缺氧致血量增多 E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21.呼吸衰竭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机制是A体循环血液回流量增加 B血液粘滞度增高 C缺氧、酸中毒导致肺血管收缩 D缺氧致血量增多 E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 22.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A PaO2降低使ATP生成减少B PaO2降低使脑血管收缩C PaO2降低使脑细胞内酸中毒D PaO2降低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E PaCO2增高使脑血管舒张和脑细胞内酸中毒 23.ARDS时形成肺水肿的主要发病环节是A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形成 B肺微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回流障碍E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通透性增加24.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开始给氧时可:A持续给高浓度氧 B给纯氧 C给高压氧 D间断给高浓度氧E持续给低浓度、低流量氧25.某患者,男,65岁。
病理生理学课件-呼衰PPT课件

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发作性喘息、胸闷或咳 嗽等症状,肺功能检查显示可逆性气流受限,需 要与呼吸衰竭进行鉴别。
肺炎
肺炎患者常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 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需要根据临床表现 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05
呼吸衰竭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氧疗、机械通气等
氧疗
对于低氧血症患者,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根据病情选择低流量吸氧、中流 量吸氧或高流量吸氧。
呼吸困难
呼吸衰竭时,由于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 急促、气短、胸闷等。
发绀
由于缺氧,患者的口唇、甲床等部位可能出现发绀现象,即呈现青紫色。
体征: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
呼吸急促
呼吸衰竭患者通常会出现呼吸急促的 症状,这是由于肺通气不足或换气功 能障碍所致。
心率加快
由于缺氧和代谢紊乱,呼吸衰竭患者 的心率可能会加快,以增加心输出量 ,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
呼吸衰竭按动脉血气分类可分为I型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I型呼吸衰竭即低氧性 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II型呼吸衰竭 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2<60mmHg,PaCO2>50mmHg。
分类:急性和慢性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突然发生的严重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可能 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等,需要紧急处理。
04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等
血气分析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 量,判断呼吸衰竭的程度和类型。
肺功能检查
通过测量肺容量、通气量和弥散功能 等指标,评估肺功能状况,为呼吸衰 竭的诊断提供依据。
病理生理学-呼吸系统

功能性分流 (functional shunt)
. VA
静脉血掺杂(venous admixture)
V.A/Q.
病肺 健肺
全肺
<0.8 >0.8 =0.8 >0.8 <0.8
PaO2
PaCO2
N
精选ppt
22
血液氧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Dissociation Curves
正常成人肺泡面积:70 m2
静息时换气面积: 40 m2
弥散面积减少:肺不张,肺实变,
肺叶切除等。
精选ppt
17
2. 弥散膜厚度增加(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Membrane)
肺泡膜厚度:
1 mM
弥散距离:
5 mM
弥散膜厚度增加: 肺水肿,肺泡 透明膜形成,肺纤维化,肺泡毛细 血管扩张等。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换气 gasLeabharlann exchangein the
组织换气 gas
exchange in the
细胞氧化代谢 cellular
respiration
lungs 精选ppttissues
2
精选ppt
3
Symbols
P Pressure Partial pressure
9
2. 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呼吸道阻塞或 狭窄 气道阻力增加。
气道阻力(正常人平静呼吸): 80%: 直径 >2mm 气管 20%: 直径 <2mm 气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某些致病因子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如 吸入有毒气体、细菌栓塞等。 3、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中性粒细胞和肺组织 释放的促凝物质,导致肺内DIC,阻断肺的血流, 引起肺组织损伤。 4、纤溶系统活化后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以 及血小板活化后释放TXA2等,可使肺微血管通透 性增高,从而加重肺水肿。
精品课件
[正常人吸纯氧15分钟后PaO2可达550mmHg。PaCO2 早期低于正常,晚期则可高于正常。 3、胸廓肺顺应性降低,一般低于50ml/98Pa,正 常为100ml/98Pa. 4、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逐渐发展为斑 片状阴影,甚至呈毛玻璃样。 5、必须排除由慢性肺部疾病及左心衰竭引起的 肺水肿。
于正常。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②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时,病变区VA/ VQ显著增大, 这部分血液PO2增高,而氧含量无明显增加(由氧 离曲线决定),健肺血流量增加使VA/ VQ减小, 这部分血液不能充分氧合,其氧分压合氧含量均 明显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与含量均明显增高。由 此混合而成的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而二氧化碳分 压则取决于呼吸代偿的程度,可正常、增高、降 低。
failure 川北医学院
Respiratory 病生教研室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分
类
外呼吸
广义的呼吸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内呼吸
呼吸衰竭仅针对外呼吸功能功能而言。
外呼吸
肺通气
肺换气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呼吸衰竭:指由于外呼吸功 能的严重障碍,以至动脉血 养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或 不伴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 理过程。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小气道阻塞
小气道:多指直径小于2mm的小支气管、细支气管。
特点:无软骨支撑,管壁薄,与周围的肺组织紧 密相连。 外周气道阻塞主要引起呼气性呼吸困难。
肺气肿的形成 等压点平移原理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通气功能障碍引起的呼衰血气变 化的特点:
既有低氧血症又有高碳酸血症,因此通 气功能障碍引起的呼吸衰竭属于Ⅱ型呼 衰。
3 根据起病缓急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
4 根据病变部位分类: 中枢性呼吸衰竭 外周性呼吸衰竭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原因和机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制肺泡通气不足
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肺活量:用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正常成人静息时肺通气量约为6L/min ,其中死 腔通气量占30%,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若 各种原因使肺泡通气量明显减少可以导致呼吸 衰竭。
PaCO2增高可作用于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PaCO2超过80mmHg反而抑制呼吸中枢 慢性Ⅱ型呼衰为什么不能给高浓度氧?
精品课件
三 循环系统的变化
代偿性变化:一定程度PaO2降低和 PaCO2增高可 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 增强。
严重PaO2降低和 PaCO2增高可直接抑制心血管中 枢。
气体弥散能力 血流速度
肺实变 肺不张 肺叶切除
(2)肺泡膜厚度增加-弥散距离增加 肺水肿
肺泡透明膜形成 肺纤维化
(3)弥散时间缩短
弥散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 只引起低氧血症,无高碳酸血症,属于Ⅰ型呼衰。
精品课件
(二)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正常VA/ VQ为0.84,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原因和类型
VA/ VQ大于0.8,流经健肺的血液氧分压增高,而氧含量 则无明显增加(氧离曲线 特点决定),但二氧化碳分
压与含量均降低(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决定),结果来自
病肺与健肺的血液混合而成的动脉血的氧分压是降低的,
二氧化碳的分压与含量则可正常,若代偿性通气过度则
可低于正常,若病变范围太大,加之代偿不足,又可高
精品课件
五 ARDS的发生机制 1、中性粒细胞在肺部聚集激活,释放氧自由基、 蛋白酶和脂质代谢产物,从而导致肺泡毛细血管 膜损伤,是ARDS发生的主要机制。
氧自由基导致脂质过氧化,损害生物膜,还可破 坏巯基酶活性。蛋白酶可分解组织蛋白,损伤肺 泡毛细血管膜。脂质代谢产物如白三烯、前列腺 素等可增高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肺水肿。
2、原因和机制 公式: R8=Lη
πr4
由公式可知:气道阻力主要取决于气道内径
精品课件
(1)大气道阻塞:
大气道多指内径大于2mm的气道,其特点是有软 骨支撑。
阻塞的原因:异物、渗出物、喉头水肿、肿瘤压 迫、管腔痉挛等。
阻塞发生在大气道胸外部分,引起吸气性呼吸困 难。
阻塞发生在大气道胸内部分,引起呼气性呼吸困 难。
精品课件
2. 低氯血症 (1)红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ClHCO3-
红细胞
(2)酸中毒,肾小管泌H+和泌NH3增多,NaHCO3重吸
收增多,NaCl的重吸收减少
精品课件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PaO2在60-30mmHg时,可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 使呼吸加深加快 PaO2低于30mmHg时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精品课件
二、肺换气障碍 气体弥散障碍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肺内解剖分流增加
(一)弥散障碍
1. 概念:由肺泡膜面积减少、肺泡膜厚度增加 和气体弥散时间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精品课件
2、弥散障碍的机制 气体弥散量(交换量)
弥散障碍的原因: (1)肺泡膜面积减少:
精品课件
气体分压差 弥散膜面积厚度
多发行神经炎
脊髓灰质炎
精品课件
③肺的顺应性降低 肺严重纤维化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淤血 肺水肿 肺实变
④胸廓顺应性降低 胸廓畸形
肋骨骨折
胸腔集液和气胸
精品课件
(二)阻塞性通气不足 1、概念:由气道狭窄和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称 之为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精品课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 概念
急 性 呼 吸 窘 迫 综 合 征 (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是由于急性肺泡 毛细血管膜损伤所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 以急性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
该病死亡率极高,60%患者在发病后两周内死亡。
精品课件
四 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1、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突然发生进行性的呼吸 窘迫,其呼吸窘迫的特点在于不能用通常给氧 的方式加以改善,也不能用原发性心肺疾患加 以解释,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严重时超过 35次/分。 2、顽固性的低氧血症,PaO2低于60mmHg(8kPa), 吸 纯 氧 15 分 钟 后 PaO2 仍 低 于 350mmHg ( 46.7k Pa)。
精品课件
通常情况下有10%-20%的中性粒细胞聚集在肺 泡毛细血管中,称之为“物理性扣留”,这是因 为中性粒细胞直径大于肺泡毛细血管,其变形能 力比红细胞差,容易被扣留于肺泡毛细血管中。
ARDS发生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在肺毛细血管的聚集 不是物理性扣留,而是化学性粘付。是由于各种 趋化因子作用的结果。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总 面积可达80m2,可粘付大量中性粒细胞,以至于 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
(3)缺氧酸中毒使脑脊液pH值↓, 谷氨酸脱羧 酶活性↑, GABA↑ (4)酸中毒使磷脂酶活性升高,溶酶体水解酶 释放,破坏神经细胞。
精品课件
(四)肾功能变化 ()提高PaO2 应尽快把PaO2提高到60mmHg以上。
精品课件
Ⅰ型呼衰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 但一般不超过50%。 Ⅱ型呼衰应低浓度、低流量给氧(浓度30%左右、 流量1~2L/min)。 (三)降低PaCO2 (四)改善内环境和防治器官功能障碍。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 乱。
二氧化碳麻醉:当二氧化碳分压超过80mmHg时, 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如头痛、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乱、嗜睡、 惊厥、昏迷等,称之为二氧化碳麻醉
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概念:指由呼吸衰竭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患者 初期可表现为兴奋、躁动,继而出现记忆力和定 向力障碍、谵妄、惊厥精品、课件昏迷等表现。
判断标准:PaO2<8kPa, PaCO2>6.67kPa。
精品课件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1、根据PaCO2的变化分类:
Ⅰ型呼衰(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只有PaO2降 低。
Ⅱ型呼衰(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既有低氧 血症又有高碳酸血症。
2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类:
通气性呼吸衰竭
换气性呼吸衰竭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四)解剖分流增加:
解剖分流:正常情况下,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 静脉或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称为 解剖分流。
当肺水肿、肺不张时,部分肺泡完全丧失通气, 流经这部分肺泡的血液完全没有参加气体交换, 类似于解剖分流,称之为真性分流(true shunt)
吸纯氧可以鉴别功能性分流与真性分流。
精品课件
第四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和功能变 一、 对酸碱平衡和电解化质的影响
(一)酸碱平衡紊乱 四种单纯性酸碱中毒均可能发生,常为混合性酸 碱平衡紊乱。
1、呼吸性酸中毒:见于Ⅱ型呼衰 电解质变化:①血钾升高, ②血氯降低
精品课件
2、代谢性酸中毒:主要原因是缺氧,乳酸生成 增多。
3、呼吸性碱中毒:主要见于Ⅰ型呼衰,代偿性 通气过度,或使用人工呼吸机时通气量过大。
发生机制: 基本机制是: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碱失衡
1. 缺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对脑血管的影响
(1)缺氧和酸中毒均可使脑血管扩张、引起颅 内高压
(2)缺氧和酸中毒损伤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导致脑水肿和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