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辨析技巧点拨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技巧讲解虚词

文言文翻译技巧讲解虚词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以其简洁、含蓄而著称。

然文言文之难,亦在于其简而意赅,往往一字一句,便含深意。

其中虚词,尤为翻译之难点。

虚词者,无实际意义,而用以构成文句之词也。

故翻译虚词,需得法度,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今略述文言文翻译中虚词之技巧如下:一、辨明词性文言文虚词,其词性多变,翻译时须先辨明其词性。

如“之”字,作助词时,无实义,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代词时,代指事物;作动词时,意为“到、往”。

故翻译时,须根据上下文,辨明其词性,再行翻译。

二、理解语境虚词之意义,往往取决于语境。

翻译时,需深入理解原文语境,方能准确把握虚词之意。

如“其”字,若在句中指代前文提及之人或物,则翻译为“他的”;若指代后者,则翻译为“那个”。

又如“乎”字,作助词时,用于句末,表疑问,翻译为“吗”;作语气词时,表感叹,翻译为“啊”。

三、注意修辞文言文虚词,常用于修辞,翻译时需注意。

如“也”字,既可表句末语气,又可表停顿,使文句节奏分明。

翻译时,可根据语境,将“也”字译为“呢”、“吧”等语气词,以体现修辞效果。

四、把握语气文言文虚词,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

翻译时,需把握语气,传达作者之意。

如“矣”字,表肯定语气,翻译时可用“了”、“呢”等语气词。

又如“乎”字,作感叹词时,表惊讶,翻译时可用“啊”、“呀”等语气词。

五、灵活变通虚词翻译,无一定之规,需根据语境灵活变通。

如“者”字,作助词时,用于句末,表停顿,可译为“……的人”、“……的事物”;作代词时,指代事物,可译为“这”、“那”。

翻译时,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六、总结归纳翻译虚词,需总结归纳。

将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进行归纳,形成表格或笔记,以便在翻译时快速查找。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虚词的处理,需结合语境、词性、修辞、语气等多方面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唯有如此,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使翻译之文通顺、流畅。

夫翻译之道,在于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高考语文来说,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其中虚词的理解与运用更是关键。

掌握好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提升高考语文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高考文言文虚词在高考文言文考查中,常见的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不同的语法作用和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二、虚词的语法作用1、连接作用“而”字常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温故而知新”中表示承接。

“则”字也有连接的作用,可表示顺承、假设、转折等关系。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表顺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假设。

2、助词作用“之”字在很多情况下充当助词,如“怅恨久之”中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者”字常作助词,用在主语后,表停顿,引出判断;或用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

3、代词作用“其”字可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吾视其辙乱”中的“其”,代指对方的军队。

“焉”字有时也作代词,相当于“之”。

4、语气词作用“也”字通常作为语气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乎”字也能表达多种语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反问语气。

三、虚词的解答技巧1、结合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将虚词所在的句子放入整个文段中,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从而推断出虚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而”字在“蟹六跪而二螯”中表示并列,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示转折。

2、积累常见用法平时学习中,要对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进行系统的积累和归纳。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熟悉每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形成一种语感。

遇到新的句子时,就能快速联想和判断。

3、比较分析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虚词,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区分。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一定语法功能但没有明确含义的词语。

研究文言虚词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研究文言虚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方法一: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些虚词包括“之”、“乎”、“者”、“也”、“之所以”等。

通过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语境,可以逐渐掌握它们的含义和功能。

方法二:研究虚词的常见搭配文言虚词经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特定的固定搭配。

例如,“之所以”常与“乃至”、“为”等词语搭配,“乎”常与疑问词如“何”、“谁”搭配。

通过研究这些固定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方法三: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接触到大量使用文言虚词的语境,提高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

技巧一:结合上下文理解虚词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周围的句子和段落,推测虚词的含义。

同时,可以结合字典查询相关释义和例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技巧二:比较现代汉语的对应语法结构虽然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可以更快地理解虚词的功能和用法。

总结学习文言虚词需要通过熟悉常见虚词、学习虚词的固定搭配、阅读经典作品等方法来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上下文和比较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文言文虚词语义辨析全解析

文言文虚词语义辨析全解析

文言文虚词语义辨析全解析文言文中存在许多虚词,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衔接等作用。

然而,由于虚词的语义较为模糊,使用不当会导致句子意思不明,表达不准确。

因此,对于文言文虚词的语义辨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和义项进行全面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虚词。

一、强调句中名词的程度:甚、极、余甚:表示程度深或次于所限;用于形容词、副词、量词之前。

例如:“甚远”、“甚微”。

极:表示程度极深,用于形容词之前。

例如:“极善”、“极微”。

余:表示程度稍微高于所限,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前。

例如:“余寿”、“余昼”。

二、表示程度的虚词:尤、渐、稍、稍微尤:表示某种情况比其他情况更突出、更显著,通常用在“尤其”之后。

例如:“尤以主谓相同者难辨”。

渐:表示趋向程度的逐渐增加或减少,通常用于“渐渐”或“渐至”之后。

例如:“渐渐消失”、“渐至极大”。

稍:表示程度较轻微,稍微。

例如:“稍纵即逝”。

稍微:与稍义同,表示程度较轻微,稍微。

例如:“稍微马虎”。

三、表示方式或状态的虚词:如、苟、但、乃如:表示比喻、似乎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同”、“似的”。

例如:“年如棠岁如梦”。

苟:表示假设、随便,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不论什么”。

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

但:表示转折,常放在句首,意为“却”、“可是”。

例如:“但吾从未见其人”。

乃:表示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是”、“才”、“着实”。

例如:“乃古之成事者”。

四、表示推测或假设的虚词:其、恐怕、所、即其:表示推测、揣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那个的”。

例如:“狗其已先吠”。

恐怕:表示担心、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怕是”。

例如:“恐怕难以如愿”。

所:表示推测、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所谓”的意思。

例如:“所诵作无用也”。

即:表示推测、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许”、“大概”。

例如:“即令能够决一死生”。

五、表示语气或感叹的虚词:乎、且、何、哉乎:表示疑问、反问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1.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如“和”)搭配。

【训练1】判断关联词语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而且”应改为“反而”)(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和”应改为“还是”)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即使…不过…”;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常见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同时、同样”,表递进的:“并且、况且、进而、甚至”,表转折的:“不过、却、仅仅、不过”,表因果的:“因而、从而、所以”等。

2.分清是假设口气还是既成事实。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即使”。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3)即使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

)(4)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3.分清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因为”;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不过、至于、以致”。

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

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介词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 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同步练习
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以故汉追及之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前两句的“以”与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介词。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 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 连词。
【辨析方法】 1、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2、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作连词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 ①项王与沛公饮。(《鸿门宴》) ②怀王与诸将约曰。《鸿门宴》)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⑤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 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⑦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
B

熟读必修五第四单元的文言文,立足课本, 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何”“所”“与” 这三个虚词。
以上是一节观摩课的教学内容
(一)以(因为)——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②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 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③④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 介词。
“楚国强大”,与下句连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 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 备考提示:要判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 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楚国”,“之”是定语后置 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的一个标志。 识辨析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 根据语法知识推断虚词的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 成份,再看虚词功能。
技巧一、删除推断法
•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 • ①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 B、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 C、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 D、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假如我们把①组中的“而”全部删去,则发现除 D句之外,其余三句读起来 • ②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ABC句中都是作连词(只 •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 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D句的“而”作代词。对于 ABC句,我 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 •第②组中的“与”都可释为“和”,但如果把“与”字删去,则会出现第 备考提示:对文言中用法比较容易混淆的虚词如 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 B句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 一句不通顺,句意表达也受影响的情形,这说明“与”在第一句中是作介 “而”“与”“以”“因” “焉”“者”等可适当采用“删除 是并列连词。而A、C两句“而”前后的词句不能换位,据句意可知, A句 词的,而第二句中的“与”删去并不受影响,可见第二句中的“与”是连 法” ,以快速判断其用法的相同与否或意义的相同与否。 的“而”是转折连词,解作“可是、但是”; C句的“而”是承接连词,
C

小结
文言虚词推断策略:
一、删除推断法 二、标志推断法 三、结构(对称)推断法 四、语法推断法 五、数学代入推断法 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 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课堂检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辨析方法】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 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 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 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 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 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 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 是可能是连词。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 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 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D 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 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他懂得不把丰沃的土地 看做好地)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第二 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趁机” 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C
技巧五;数学代入推断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 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大乱,若何 臣死且不避 B.吏以(之)告泚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C.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D.何敢言我 何故而至此
后两句的“以”连接两个表因果关系的分句,连词。
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以其无礼于晋,且貮于楚也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6.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7.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156是介词,2347是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同步练习
下列各句中的“与”作介词还是作连词?为什么?
①彼皆与我之所同。(《逍遥游》) 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③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⑤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鸿门宴》) ⑥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①“与”前有时间副词“皆” ②“与”前有否定副词“未”和能愿动词“得” ③“与”后省略介词宾语“之” ④“与”前有疑问词“安” ⑤“与”前时间状语“秦时” ⑥“与”前省略主语“彼”
再如: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解析: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 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 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 ,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语法结构基本相 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 “于是、就”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 A.且大乱,若何 臣死且不避 B.吏以(之)告泚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C.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D.何敢言我 何故而至此
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⑨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方法指导
①介词,“君王”是主,“沛公”是客。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 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 的。
【辨析方法】 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 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 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组成数量词组,后“顷”是表时间,所以两个“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
技巧三:结构(对称)推断法
• • • • •
推断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和意义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分析:1句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 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 2句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 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 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 3句中的“以”和“用”字处于对应位置,由此可推断“以”就 是“任用、重用”的意思。 • 备考提示: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 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 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词。 解作“就、接着”。
技巧二:标志推断法(位置、句式、词性、语气等)
“乎”,句末助反问、疑问、猜测等语气,在句中有三种情况:相当 • 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横线的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 于“于”,舒缓语气,形容词词尾。 看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