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中和实验的操作方法;2、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和活动实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仪器:试管、滴管、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创景设疑(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展示:图片:“蚊子叮人”思考:夏季,当你被蚊虫叮咬后,为什么会痛痒?你知道怎样处理吗?为什么?回答:会用驱蚊水,没有的话肥皂水也可以。
师: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蚊子口器中会分泌一种蚁酸,而肥皂水是显碱性的。
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如果发生化学反应,又会有什么特点?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一起探究。
展示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后振荡。
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实验现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反应学生活动一讨论:1. 酚酞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2. 为什么在操作中必须逐滴滴入稀盐酸?动画展示:NaOH与HCl微观反应示意图师生互动分析:HCl和NaOH在水中电离出离子HCl→H ++ Cl-NaOH→OH-+ Na+化学方程式:NaOH + HCl == H2O + NaCl中和反应的实质:酸中的H +和碱中的OH-,结合成了__ H2O ___。
小试牛刀: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活动二讨论:这三种物质在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师:1、什么是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初中中和反应实验教案

初中中和反应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并能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能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4.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 教学难点:(1)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2)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酸和碱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1)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试剂。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准备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
4. 实验结果分析:(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学生讨论如何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及应用。
(2)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
2.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能力。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概念及其性质;2.掌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原理;3.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重点:1.酸和碱的概念及其性质;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原理。
教学难点: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你们是否了解酸和碱呢?你们能举出几个酸和碱的例子吗?2.引导学生回忆酸和碱的定义和特性,以及酸的常见例子(如柠檬汁、醋等)和碱的常见例子(如肥皂水、石灰水等)。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分享幻灯片或黑板演示相关知识:a.酸的定义:能产生H+离子的物质;b.碱的定义:能产生OH-离子的物质;c.酸和碱的性质:酸具有酸味、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碱具有苦味、能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d.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三、实验演示(30分钟)1.实验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示例演示。
a.准备:悬浮柠檬汁和酸性指示剂的盛装瓶,以及悬浮肥皂水和碱性指示剂的盛装瓶。
b.操作:分别向两个盛装瓶中滴加少量的酸性指示剂和碱性指示剂,并观察变化。
c.结果:酸性指示剂变为红色,碱性指示剂变为蓝色。
d.分析:酸和碱反应后,中和产生了水,并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2.实验2:酸和碱的体积反应实验。
a.准备:酸性溶液、碱性溶液、酸碱指示剂、容量瓶、滴管、酸碱气球。
b.操作:将酸性溶液滴加到容量瓶中,加入少量的酸碱指示剂,然后逐滴加入碱性溶液,直到酸碱指示剂颜色发生变化。
c.结果:记录下加入碱性溶液的滴数和体积。
d.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酸和碱的摩尔比例,从而可以推算出酸和碱的化学式。
四、实验归纳和总结(15分钟)1.学生自主归纳分析两个实验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总结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学生提出和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不确定因素。
五、小结和展望(10分钟)1.简要复习课上的重点知识,强调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和中和反应的原理。
化学教学设计酸碱中和反应

化学教学设计酸碱中和反应化学教学设计:酸碱中和反应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学习酸碱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二、实验器材:1. 玻璃烧杯2. 酸、碱溶液(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铝等)3. 酚酞指示剂4. 酸碱试纸5. 塑料滴管三、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玻璃烧杯,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酸和碱溶液,如盐酸和氢氧化钠。
2. 取少量的酸碱试纸,在第一个玻璃烧杯中进行测定,并记录下试纸颜色的变化。
3. 在第二个玻璃烧杯中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并缓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到颜色变化。
4. 在第三个玻璃烧杯中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并缓慢加入盐酸溶液,直到颜色变化。
5. 记录每个试剂的用量,并计算酸碱的摩尔比例。
6. 探讨不同浓度的酸和碱溶液在中和反应中的表现和差异。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1. 实验中使用的酸碱试纸变色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试纸上的指示剂与溶液发生反应,指示剂的颜色会随溶液的pH值变化而变化。
2. 酚酞指示剂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它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无色。
3.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酸和碱的摩尔比例,进一步研究酸碱的中和反应机理。
五、实验应用: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实例:1. 咖啡因含量测定:咖啡因与酸性试剂发生中和反应,根据中和所需的酸的用量来测定咖啡因的含量。
2. 胃酸中和:胃酸过多会引起不适,服用适量的碱性药物可以中和胃酸,缓解不适症状。
3. 控制土壤酸碱度:根据土壤酸碱度进行适当的调节,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效果。
六、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中的酸和碱溶液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操作时需戴上实验手套,避免溅到皮肤和眼睛。
2. 实验室要通风良好,避免酸碱蒸气聚集,对人体造成危害。
3.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器材用稀碱溶液彻底清洗干净,以免对下次实验产生影响。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了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支配,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方案。
以下是我整理的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优秀1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知道并把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试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把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状况四、教学预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 试纸。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提出问题:洗发时,用过洗发剂后再用护发剂,这样对头发有爱护作用。
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同学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倾听老师讲解。
依据试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索、争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试验中猎取信息,并能用所学学问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察并指导同学画图。
同学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同学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同学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同学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
将化学学问与数学学问结合,培育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课堂小结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教案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教案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酸、碱及其性质。
2.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够正确地编写实验记录。
3.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判断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高实验识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技能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2.实验方法、观察结果及实验记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2.如何正确编写实验记录。
四、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基本知识(1)酸和碱的定义及性质。
酸:指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化合物,一般具有酸味、能腐蚀金属和红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性质。
碱:指能够释放羟根离子(OH-)的化合物,一般具有苦味、有碱性、能腐蚀蛋壳和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性质。
(2)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酸和碱中和时,氢离子和羟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反应公式:H+ + OH- → H2O(3)常见的酸、碱和盐。
表1 常见酸、碱和盐酸碱盐盐酸(HCl)纯碱(NaOH)氯化钠(NaCl)硝酸(HNO3)苏打(Na2CO3)硫酸钠(Na2SO4)醋酸(CH3COOH)矾石(KAl(SO4)2)亚硫酸钠(Na2S2O3)2.实验操作(1)实验器材移液管、量筒、试管、酚酞指示剂、氨水、盐酸、纯水。
(2)实验步骤① 将 10ml 盐酸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试管A和试管B)。
② 将 2-3 滴酚酞指示剂滴入试管A中,试管B中不加指示剂。
③ 分别在试管A和试管B中加入氨水,观察反应现象,记录结果。
④ 重复以上步骤,并用不同浓度的盐酸进行实验。
(3)实验结果(1)试管 A 中加入氨水后,酚酞变为橙红色。
(2)试管 B 中加入氨水后,没有发生变化。
(3)表2 为不同浓度的盐酸加入氨水的实验结果。
表 2 不同浓度盐酸加入氨水实验结果盐酸浓度 A 试管 B 试管25% 橙红色无变化50% 橙红色无变化75% 橙红色无变化(4)实验原理盐酸是一种典型的酸性物质,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而氨水是一种常见的弱碱性物质,能够释放出极少量的羟根离子(OH-)。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教学设计)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课题从实验入手,介绍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也是盐与复分解反应的基础。
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应用。
教材安排了活动和探究,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研究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酸碱中和的概念,但对中和反应的实质尚不清楚。
通过前面的研究,学生已经掌握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和正确操作实验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的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颜色由粉红色变成了无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
方案二:滴甲基橙溶液滴加稀盐酸,颜色由橙色变成了红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
方案三:滴酚酞溶液滴加NaOH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了粉红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
方案四:滴甲基橙溶液滴加NaOH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成了橙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和反应的实质和特点,并且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结论。
(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讨论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四〉归纳总结,知识梳理。
(6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和反应的定义、特点、常见指示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共6篇)

酸碱中和反响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酸碱中和反响教学设计《酸碱中和反响》教学设计顺河初中余海明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响。
(2)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响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会用分析^p 、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络实际。
(4)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响。
2.中和反响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p 、归纳、联络生活、活动理论。
四、教具准备:老师用具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五、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中和反响及其应用。
六、教学过程〔一〕知识回忆、设境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想看魔术吗〔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开场做实验•纸折好的白花→喷少量酚酞→喷适量的NaOH溶液→花由白色变红色→喷适量HCl溶液→花由红色变白色。
•观察现象,分析^p 原因你们想知道这个微妙吗?要想揭开这个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响。
〔二〕感悟新知、合作探究中和反响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响,探究借用指示剂。
•【学生实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观察:无现象•分析^p 原因: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反响了、没反响〕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前面同学们已学过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响吗?要正确答复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展活动与探究。
接着引导学生进展实验探究方案一:稀NaOH溶液〔无色〕→滴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变红→→滴加稀盐酸→振荡→溶液红色变无色方案二:稀盐酸〔无色〕→滴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无色→滴加稀NaOH溶液→振荡→→溶液无色变红色2 方案三稀NaOH溶液〔无色〕→滴石蕊溶液→振荡→→ 溶液变蓝色→滴加稀盐酸→振荡→→溶液变紫色方案四:稀盐酸〔无色〕→滴石蕊溶液→振荡→→ 溶液变红色→滴加稀NaOH溶液→振荡→→溶液变紫色3、深化探究中和反响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响和盐的概念•取适量方案1反响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网上微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
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
验探究准备了条件。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
.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
六、教学过程
.
;.
.
点拨:对于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
,通常要借助指示剂来帮助判应断反应的发生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学生回答总结归纳课堂小结:说一说你收获
归纳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1、
( )
达标练习
Zn + 2HCl = ZnCl A、 +H2↑2通过练习,引导学CuO + 2HCl = CuCl+ HO B、22生学以致用+HBa(OH)SO 2HO =BaSO4↓+ C、2224+HCl = +HNOAgCl↓、DAgNO33
下列各组物质通常借助指示剂2 、是明才能证是否反应的( )
、氢氧化铜和稀盐酸A
、石灰石和稀盐酸 B C、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 D、烧碱和稀硫酸
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
课题酸碱中和反应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O H+ NaOH = NaCl+HCl 中 2、反应表达式:2水+→+酸碱盐和
反应现象:放热、 3 反应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熟知的物质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如:通过蚊虫叮咬,如何止痒进行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学生的思维过程始终在问题情境中进行。
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
本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突破该难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电脑动画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该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相互交换成分,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感悟探究:氢氧化钙与浓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
然后提出问题: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搞清楚分析问题要全面——中和反应不仅要看生成物,还要看反应物。
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放在对中和反应的实质的关注上,通过对中和反应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关心生活。
但是化学教学实施的是新理念是以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和培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
这其中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自己的实验计划进行验证,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我由于担心时间有限,故未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