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十一章动物的免疫系统和激素

合集下载

动物免疫知识点总结高中

动物免疫知识点总结高中

动物免疫知识点总结高中导言动物免疫学是研究动物在内、外部环境影响下免疫系统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的科学。

动物免疫是指动物体内一种自然的抵抗外来病原体及其毒素侵入和生长的能力。

合理的免疫知识对于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动物免疫知识,以便更好地保护动物的健康。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动物的免疫系统是由多个器官和腺体组成的,其中包括:1. 胸腺:胸腺是淋巴细胞的发育器官,对T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起着重要作用。

2. 脾脏:脾脏是免疫器官之一,主要起着过滤、储存、分解红细胞的作用。

它对于抗原的处理和免疫记忆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淋巴结:淋巴结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二次免疫器官之一,是T细胞和B细胞活动的主要场所。

4. 纵隔腺:纵隔腺是一种充填在胸腺与肺之间的器官,是哺乳动物唯一明显可见的胸腺附件。

5. 腺体:包括颈下腺、腹腔腺等,对免疫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 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抗原的功能: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并区分自身抗原和非自身抗原,以及识别并清除异物。

2. 清除病原体的功能:当外来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会发挥作用,以清除病原体并保护机体不受侵害。

3. 免疫记忆的功能:免疫系统具有免疫记忆的功能,即一旦机体曾经接触过某种病原体,免疫系统就会对其产生免疫记忆,以便在下次再次遇到同样的病原体时,快速进行攻击和清除。

4. 免疫调节功能:免疫系统可以对机体内部自发产生的异常细胞进行监测和调节。

5. 免疫平衡的功能: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平衡系统,对机体内部免疫反应进行平衡调节,以确保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三、免疫系统的类型动物的免疫系统主要分为自然免疫和特异免疫两种类型。

1. 自然免疫:自然免疫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包括皮肤、粘膜等生理障碍,以及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补体系统等细胞和蛋白质的非特异性抗菌作用。

2. 特异免疫:特异免疫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高度特异性的防御机制,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参与。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兽医免疫学)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兽医免疫学)
9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0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1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2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3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五、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 预先储存的 介质:
1.组胺 2.激肽原酶 细胞受刺激后新合成的介质: 3.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PGD2) 4.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 5.白三烯(Leukotrinens, LTs)
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的细胞损伤; 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4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二、诱导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吸入型过敏原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预防比较困
难。如花粉、屋尘、动物皮屑、羽毛、真菌及昆虫等。 2.食入型过敏原 一些海产品及动物蛋白。 3.药物型过敏原 最常见的是青霉素,此外,磺胺、
2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963午,Coombs和Gell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速 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
Ⅰ型(速发型) Ⅱ型(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迟发型)
Ⅰ、Ⅱ、Ⅲ型由抗体介导, 可经血清转移;Ⅳ型 由T细胞介导, 可经细胞转移。
超敏反应与免疫应答在本质上都是机体对某些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Ⅰ超敏反应 第三节 Ⅱ超敏反应 第四节 Ⅲ超敏反应 第五节 Ⅳ超敏反应
1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述在ຫໍສະໝຸດ 疫系统发挥效应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一 定程度地炎症性损伤,免疫应答所引起地炎症性损 伤统称为超敏反应。

第十一章 水产免疫学基础

第十一章 水产免疫学基础

据此,有时可采用冲水、换水和充气等方法缓解病情
2) 水质:水体有毒物质可妨碍机体正常机能,免疫力下降 3) 水温:适宜的温度变化可抑制疾病的暴发
2. 营养因素
1) 营养不足,体质下降,机体抗菌力降低 2) 营养不足,机体细胞代谢下降,病毒感染率降低
3粘膜淋巴组织 MALT
b. 鱼类MALT相对于其系统免疫系统有一定自主 性,在其免疫接种方法选择和改进中有实际意 义:口服免疫后,头肾、血液和肠都出现 ASC, 但鳃中和皮肤粘液中无;肛门插管接种抗原后 可诱导肠、皮肤粘液和胆汁中产生特异性抗体, 但血清中无;腹腔免疫4周后,头肾、血液和 鳃中抗体分泌同时达到峰值,而肠只有到第7 周才有显著反应;颗粒抗原浸泡免疫时,皮肤 摄取能力远大于鳃,因此,口腔和腹腔免疫可 明显刺激系统免疫应答,浸泡和肛门免疫更适 宜于诱导粘膜免疫反应。
腹腔,血中少。
作用:与哺乳动物NK细胞类似,能够杀伤
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从而具有抗感染作用
4. 非特异性体液因子
1) 补体: A. 来源与成分:存在于血清中, 由多种非特异性血清蛋白组成,它 对热敏感,45℃20min失活
1) 补体:
B. 作用:a. 在抗原抗体反应中通过补 体第二激活通路补 充抗体作用; b. 激活后的补体能溶解细胞 膜,杀灭病毒; c. 激活后的补体可促进吞噬 细胞的吞噬和释放组胺等多种功能, 协助杀灭病原.
1、中枢免疫器官
1) 骨髓(Bone marrow)样组织:真骨鱼的肾脏也属骨髓 样组织,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造血功能。它分为头 肾(前肾)和中肾(后肾、体肾)二部分。其中头肾 失去排泄功能而成为免疫器官和造血组织,为鱼类中 第二个发育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的发源地(产生B细 胞和红细胞等,相当于哺乳类骨髓);此外,受抗原刺 激后,头肾增生并存在抗体产生细胞,说明其为鱼类 重要的抗体产生器官(相当于哺乳类的淋巴结)。

免疫调节-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教材)

免疫调节-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教材)

扁桃体 扁桃体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联系 免疫器官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免疫细胞产生并 发育成熟的地方
免疫细胞集中分 布的场所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细胞:也叫白细胞,是一类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1)种类
1、免疫器官
种类
功能
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地,免疫细胞均来源 骨髓 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骨髓是B细胞分化、
发育、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胸腺 胸腺是 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脾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 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淋巴结
淋巴结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能阻止和消灭侵 入体内的微生物。
A. 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 巨噬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与结合病原体的受体 C. 巨噬细胞可吞噬入侵的病原体 D. 巨噬细胞可参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4、(2021 年湖南岳阳两校联考改编)下列有关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
是( B )
A. 免疫细胞只能分布在免疫器官中 B. 体内的抗体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 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D. 抗原、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疫细胞吞噬消化
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三、特异性免疫
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
第三道防线 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 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
组成。
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归属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包括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

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

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

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动物的内分泌系统是由一系列内分泌器官组成的,包括脑下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等。

这些器官产生和释放激素,进而调节和控制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在保持生物体内稳态、协调器官功能和适应外界环境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脑下垂体和激素调节脑下垂体是位于脑底部的一个内分泌腺体,它主要分为前叶和后叶。

脑下垂体前叶主要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乳汁刺激素等,而脑下垂体后叶主要分泌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

这些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影响目标细胞,调节生长、代谢、繁殖和水平衡等生理过程。

二、甲状腺和激素调节甲状腺是位于颈部前方的一个内分泌器官,它主要分泌甲状腺素和钙调素。

甲状腺素可以影响体内的氧代谢、蛋白质合成和分解、能量代谢等,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钙调素则参与调节钙离子的平衡以及骨骼的生长和再吸收。

三、胰腺和激素调节胰腺是位于腹腔内的一个内分泌器官,它主要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能够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调节动物的能量代谢。

胰高血糖素则具有相反的作用,能够提升血糖水平。

四、肾上腺和激素调节肾上腺是位于肾脏上方的一个内分泌器官,它主要分为髓质和皮质。

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它们能够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促进葡萄糖产生等。

肾上腺皮质则分泌类固醇类激素,如皮质醇和醛固酮,它们对机体应激反应、水盐平衡和抗炎反应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和激素调节在保持内部稳定、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内分泌器官产生的激素相互配合,形成复杂而精密的调节网络,确保了动物体内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深入了解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对于人们认识和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动物免疫接种技术

第十一章.动物免疫接种技术

– 确保每只鸡都能得到准确的疫苗量 – 达到快速免疫 – 适用于任何年龄的鸡只 – 操作简便,但增加劳动强度 – 针对性较强
操作要求准确 劳动强度高
56
气雾免疫方法:
使用可调节喷嘴的喷雾器喷雾免疫 ⑴喷雾免疫雾滴直径80-120微米,上呼吸系统,1日龄雏鸡可用 ⑵水质要非常好,最好用蒸馏水 ,疫苗瓶要在水中开启,以便溶解疫苗; ⑶喷雾器应绝对清洁,一定不能有消毒剂或洗涤剂残留; ⑷ 喷雾时要调节好喷嘴大小,使雾滴大小合适,喷雾中定期检查及调节喷嘴; ⑸ 喷雾前,把装有雏鸡的雏鸡盒互相靠在地上排成一行,绝不能放在靠近热
滴鼻免疫方法
一手用食指和拇指握住鸡头部,食 指堵着另一侧鼻孔
保证一侧眼睛和鼻孔向上
保持滴瓶竖直,离眼睛高度12cm,使液体垂直滴到鼻孔内 待看到疫苗被鸡吸进鼻孔内,方
可放回笼内
23
点眼与滴鼻免疫
优点:
⑴确保每只鸡都能得到准确的疫苗量; ⑵达到快速免疫; ⑶适用于任何年龄的鸡只; ⑷操作简单, 但增加劳动强度; ⑸可实现局部免疫:上皮粘膜免疫系统建立第一道免疫屏
• 轻轻展开鸡翅,将针插入鸡翅翼膜 内侧。
• 刺种针勿接触鸡羽
穿刺 部位
52
翼翅刺种法
• 刺种时,应小心拨开鸡羽,注意勿伤及肌肉、关节、 血管、 神经和骨头
• 给2周龄以下小鸡接种时,最好每接种一瓶疫苗(5001000鸡)换一枚刺种针
• 勿用不合适的针接种疫苗 • 免疫后7-10天检查结节
53
翼翅刺种法
刺种免疫方法
把装有疫苗的疫苗杯放到稳定的 地方
一手拎住鸡翅膀,一手拿刺种针 在疫苗瓶内蘸取疫苗刺种针应从 翅膀内侧垂直刺穿翅膀根部三角
区皮肤 穿透拔出,把鸡送回笼内

毒理学基础:第十一章 免疫毒理学

毒理学基础:第十一章 免疫毒理学

接种牛痘
10
细胞免疫作用机制
11
体液免疫作用机制
体液免疫
抗原
T细胞
吞噬细胞
抗体
抗 体


效应 B细胞
原 结 合
B细胞
记忆细胞
12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 它们之间既有各自的特点,在体内又常是相互配 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 进入体内尚未进入细胞的抗原(如细菌的外毒素、 少量的细菌或病毒等)主要由体液中的抗体发挥 体液免疫作用;而这些抗原一旦进入细胞内部, 就要靠细胞免疫来将它们消灭、清除了。
获得性(特异性)免疫
指非遗传所致,个体通过与外源性物质接 触而被诱导和激活的特异性的免疫能力。
7
先天免疫应答与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比较
8
特异性免疫
• 体液免疫
– 即主动免疫 – B细胞产生抗体 – 属后天的免疫机制
• 细胞免疫
– 即被动免疫 – 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
9
特异性免疫
天 花 病 毒


病 人
15
A System in Balance
Immunosuppression Normal
Immunostimulation
Altered resistance to Infectious Disease
and Neoplasia
Hypersensitivity Autoimmunity
16
免疫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十一章 免疫毒理学 Immunotox疫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 免疫毒性反应与机制 • 免疫毒性检测方案 • 免疫毒性试验方法与评价
2
免疫系统的组成
• 免疫器官

动物生理学第十一章内分泌-激素调节课件PPT

动物生理学第十一章内分泌-激素调节课件PPT

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作用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 种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糖代谢。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应激、免疫反应等,这些因素 通过影响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来调节动 物的能量代谢。
它能够促进糖原分解和脂肪酸氧化, 提高血糖水平,同时抑制蛋白质合成 和脂肪分解,对动物体内的能量代谢 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调节以及自身 反馈机制共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 动,维持甲状腺激素的动态平衡。
肾上腺的激素调节
01
02
03
肾上腺激素
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包括肾 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皮质醇等。
调节功能
肾上腺激素对机体的应激 反应、代谢和免疫等具有 重要作用。
作用机制
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受到下 丘脑-垂体的调控,同时自 身也具有一定的反馈调节 机制。
激素的分泌
激素合成后,通过内分泌细胞的轴突或胞吐作用分泌到血液 中,进而运输到靶组织发挥作用。激素的分泌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等。
激素的传递方式
血液传递
激素通过血液的循环系统向全身 传递信息,作用于靶组织。激素 在血液中的浓度和变化可以影响 靶细胞的生理功能。
细胞间传递
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
长发育。
肾上腺
肾上腺分为髓质和皮质 两部分,髓质分泌肾上 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调节机体的应激反应; 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 盐皮质激素等,调节机 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源自010203
04
蛋白质类激素
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调 节机体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
生长激素是由腺垂体分泌的一种 肽类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免疫器官
1.4 免疫器官
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骨髓(bone marrow) 法式囊(bursa) 哺乳类 鸟类 (也称腔上囊) 胸腺(thymus) 胸腺(thymus)
周围免疫器官
周围免疫器官是成熟 的T、B淋巴细胞定居、增 殖及发生免疫反应的重要 部位。是机体免疫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机 体局部免疫功能。
1.3 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反应(specific immune defenses):
当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或其他有机大分子(突破了 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侵入体内后,由于入侵物含有一 种或几种特异性化学物质,引起体内产生针对这些特异物 质的免疫反应,即为特异性免疫反应。 抗原(antigen): 可以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蛋白质、 大分子多糖等,即为抗原。
图11-4 补体分子破坏细菌的图解
炎症反应
机体对感染局部的非特异性反应就是炎症反应。
侵入的细菌使受伤组织释放组织胺和前列腺素,引起侵 入部分的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且对蛋白质的通透性也增加, 蛋白质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感染局部体液增多而肿胀;毛 细血管的渗透性的增加,更引起吞噬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 到受损伤的组织部位,吞噬入侵细菌。
1.6 免疫反应(应答)
免疫反应(应答) 的特点:
特异性
回忆性
放大性
图11-9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和记忆
免疫反应也称为特异性免疫反应。有两种类型:
B淋巴细胞介导为主的免疫反应——体液免疫
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的免疫反应——细胞免疫
1.6.1 体液免疫反应
指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 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细胞自身标识
除机体自我识别外,细胞 也有细胞自身标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为小淋巴细胞, 从形态上难于区别,但其细胞膜上的表面标志不同,表面标志包括表面抗原受体和表面抗原。
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BCR)
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 B细胞和T细胞识别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就是通过其膜表面抗原受体而完成的。 表面抗原:指淋巴细胞膜上的抗原性物质。目前国际上以分化簇(CD)命名。大多数是各种结 构的糖蛋白。
淋巴细胞在 免疫应答过程中 起核心作用,它 具有特异识别抗 原、介导特异性 免疫反应的功能。
图11-7 造血干细 胞的分化
免疫细胞的种类
单核吞噬细胞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和游走的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成熟后释放入血液,占血 液中白细胞的3%~8%。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移向全身各组织,即分化为各种组织中的 巨噬细胞。
粒细胞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液中,其胞浆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据姬姆萨染色后 胞浆中颗粒的染色性,分为: 嗜中性粒细胞:具有高度移动性和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在抗过敏(I型过敏反应) 和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细胞表面有IgE Fc受体,能与IgE结合。在I型过 敏反应炎症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目前,对免疫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细胞水平和分子 水平。免疫学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与其 他相关学科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发展出了如分子免 疫学、细胞免疫学、免疫组学等大量的新的前沿分 支科学。对于生物学与医学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产 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动物免疫系统的进化
动物完善的防御系统是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 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的 进化过程当中,动物的免疫系统逐渐趋于完善。
MHC-Ⅰ(Ⅰ类抗原):在人体中分布广泛,所有有核细胞膜 表面都有,以淋巴细胞表面密度最大。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 主要抗原。 MHC-Ⅱ (Ⅱ类抗原) :主要定位于巨噬细胞、B细胞、其他 抗原递呈细胞、活化的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表面。与免疫 调节有关。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受 MHC-Ⅱ制约。 免疫的对象是外物,如细菌、病毒、其他动物的细胞组织 等。免疫系统遇到这些外物时,坚决消灭之,对自身的细胞则 “不予侵犯”,这是免疫的自身耐受性。免疫系统必须具有这 样的特性,否则就要发生自身免疫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 肾小管肾炎等。免疫的自身耐受性就决定于MHC。 在胚胎时期,当淋巴细胞走向成熟时,那些带有能和自身 细胞MHC结合的受体淋巴细胞全部被消灭,剩下的都是不能和自 身MHC结合的,因而双方相安无事,这就是免疫的自身耐受性。
1.1.1 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
单细胞生物:具有吞噬细菌等小颗粒异物的能力。 腔肠动物和海绵动物:具有变形细胞,能吞噬大颗粒异物。 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及节肢动物:血液中有白细胞及腔胞。 某些棘皮类及被囊类:开始出现像淋巴样的细胞,具有对同 种组织移植排斥现象。 任何无脊椎动物中未发现免疫球蛋白分子,也没有明显 相当于淋巴组织的器官。
淋巴细胞
1、B淋巴细胞:发生于骨髓及腔上囊(鸟类);被抗原致 敏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有B1、B2两种亚群。 2、 T淋巴细胞:发生于胸腺,需经抗原致敏后才能成为成 熟的效应细胞,分几种亚群:胞毒T细胞(Tc)、抑制性T 细胞(Ts)、辅助性T细胞(Th)
淋巴细胞
3、杀伤细胞(简称K细胞):其主要特点是细胞表面具有 I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 在靶细胞上的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 素,裂解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 胞毒作用(ADCC) 。 4、 NK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无需经抗原致敏即具有 杀伤力的细胞。
细胞吞噬入侵的微生物; 抗微生物的蛋白杀灭致病原; 炎症反应; 温度反应。
细胞吞噬入侵的微生物
受伤部位会吸引白细胞向其运动, 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 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受损害的组织 后,发育变成巨噬细胞)都有较强 的吞噬作用。它们将细菌包入细胞 质,形成吞噬体,然后由细胞中的 溶酶体杀死和分解细菌。 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 NK细胞 ) 是具有天然杀伤能力的 淋巴细胞,不直接对入侵的微生物 起作用,而是杀死受感染的机体组 织细胞,特别是病毒感染的细胞。 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
入人体(机械作用),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呼吸道粘膜分泌的粘 液,胃粘膜分泌的胃酸等)具杀死入侵的细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如抗菌蛋白杀灭致
病原;吞噬细胞吞噬入侵的微生物等。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 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
第十一章 动物的免疫系统和激素
一、动物的免疫系统
什么是免疫?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保护 机体不受外来侵害的特性。 这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 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 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 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达到维持人体健康的目 的。
破损细胞释放组织胺
炎症局部出现红、肿、热、痛
白细胞吞噬细菌
温度反应
• 白细胞遭遇入侵微生物时,可释放白细胞介素-1, 与 细菌外毒素共同刺激下丘脑神经元,升高正常的温度调 节点,导致体温升高。 • 体温升高能刺激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也可使血液中的铁 浓度降低,抑制细菌生长。 可见,发热也是一种自身的防御作用,一般不到39 ℃不要吃退烧药。但体温升高对机体也有伤害作用,超 过40.6℃往往会危及生命。
他们系统地用 弱毒疫菌接种, 来 预防羊炭疽病,鸡 霍乱,狂犬病等传 染病。
巴斯德(1822-1895)
• 免疫的研究从人体及家畜、家禽疾病防治方面开始, 现在已大大的扩展了。 • 现代免疫学从传统的抗感染免疫(免除瘟疫)概念 中解放出来,进而发展为生物机体对“自己”和 “非已”的识别,藉以维持机体稳定性的生物学概 念。
1.1.2 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
圆口类(八目鳗):具有较原始的胸腺和脾,可生成淋巴 细胞,出现IgM型的大分子抗 体,还能建立免疫的记忆; 鱼类:存在T、B细胞样淋巴细胞,具备细胞免疫、体液免 疫和局部粘膜免疫功能; 两栖类:有多种T淋巴细胞功能,免疫球蛋白出现多种类型, 至少存在IgM、 IgG; 爬行类:具多样的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组织。但相当于B细胞 的起源还未肯定; 鸟类:具备中枢性免疫器官,胸腺和腔上囊(能产生T淋巴 细胞和B淋巴细胞),外周淋巴组织开始出现生发中心;
免疫细胞的表面蛋白质
在研究移植排斥反应时,把受者对供者移植的组织或器官的 接受程度称为组织相容性 。 决定组织相容性的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每种生物群体中 存在很多种组织相容性抗原,统称为组织相容性系统。其中能引 起主要排斥作用的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HS)。 编码 MHS 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 小鼠的MHC称为 H-2,人类的MHC称为 HLA复合体。 HLA复合体编码产生的组织相容性分子,有3类: MHC- Ⅰ 、 MHC- Ⅱ、 MHC- Ⅲ。
哺乳类:具有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最完善的免疫系统。
几乎所有脊椎动物都存在功能上相当于T、B淋巴细胞 的特异性免疫记忆和免疫球蛋白。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区别
表 11-1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区别
1.2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即皮肤和粘膜是非常有 效的,但当体表受伤出现裂口时,细菌等微生物 就会进入体内,此时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开始发 挥作用,并对任何入侵的微生物都有反应,没有 特异性,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最显著的非特异性免疫有4个方面:
免疫应答: 抗原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产生免疫物质发挥免疫效应,将抗原破坏、清除的整 个过程叫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反应类型: 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