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新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文章和人品

合集下载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精选50篇)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精选50篇)

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精选50篇)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篇1得与失,是终点,是起点,还是过程?我认为都是,也都不是。

得与失,是人生某一阶段对所做事情的一种判定,一种结果。

什么是终点?终点就是一段路程结束的地方。

什么是起点?起点就是一段路程开始的地方。

什么是过程?过程就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

但我认为得与失是起点或者是终点,都割裂了事物发展的联系。

而过程,是得与失这个结果所经过的阶段,不是得失的本身。

综上所述,我认为,得与失,不仅是终点,也不仅是起点,而是人生中的一个个节点。

得与失,是对前段时间工作和学习的归纳和总结。

人生在世,我们总要经历某些事情。

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我们面对的都是未知的人生。

由于时代不同,条件有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最终的得与失,都是事物发生的自然结果。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先确定哪些是得,哪些是失,然后从“得”中归纳出经验,从“失”中吸取教训。

比如说,我在高二年级参加学考,语文成绩是A,数学成绩是C。

A是符合我的预期,是“得”;而C不符合我的预期,是“失”。

那么,我语文为什么考得好?是因为我对语文的兴趣大,平时喜欢阅读,作业比较认真。

这些是成功的经验,我要好好归纳总结。

为什么数学考不好?是因为我不喜欢数学,作业也不认真做。

这些都是失败的教训。

为了改变数学成绩差的局面,我要好好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多花时间,认真对待,争取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所以说,得与失,就是对前段时间的归纳和总结。

得与失,是为后一段时间工作和学习提供参考。

总结前段时间的得与失,就是为了下一阶段处理事情提供参考。

有经验,可以借鉴;有教训,必须避免。

有了经验,做事就有章可循,也能增加信心;有了教训,做事就能避开不利因素,避免重蹈覆辙。

古代有一个官员,精明能干,处理政务井井有条,颇受同僚、上司赞赏。

但因为贪污受贿,被罢免官职。

经过多方奔走,他重新任职。

他没有接受教训,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手,结果第二次被罢免官职。

202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优秀8篇)

202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优秀8篇)

2023浙江高考总分值作文〔优秀8篇〕2023浙江省高考总分值作文篇一2023浙江省高考作文总分值作文语文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

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

〞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得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套作。

以“站〔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为话题,题目平易,难度适中。

符合作文写作的根本原那么,能让大多数考生有内容、有兴趣写,可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完成作文,适合不同文体写作优势的考生。

立意时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如何看待英雄和为英雄鼓掌的人;二是如何确认人生理想;三是怎样才能快乐成长。

从审题角度看,比前几年的作文题都容易,审题根本没有难度。

刘继荣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很多考生都熟悉,考生一般都能理解和把握题意,而且命题本身不会限制考生的思维。

另外,试题有较大的写作空间,提供了较多的立意角度,也表达了时代精神,“鼓掌〞可实可虚,可以激发考生的想象,翻开考生的写作思路,考生是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来的。

考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出发来写,可以只写某一点,不必面面俱到。

从内容角度看,命题符合学生实际,考生有话可说,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触,“鼓掌〞可实可虚,实质是人生的理想、价值、生活态度、思想情绪的外显,确定“为何鼓掌〞“鼓掌的意义〞是审题和写作的关键。

中小学优选作文之2022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文章和人品

中小学优选作文之2022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文章和人品

2022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文章和人品【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我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我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作文】言自心,文成人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我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

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

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我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

“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

“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

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

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浙江高考满分的作文(精选5篇)

浙江高考满分的作文(精选5篇)

浙江高考满分的作文(精选5篇)浙江高考满分的作文(篇1)很多人都认为,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然而,对于每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说,高考才是青春的坟墓。

高考意味着什么?每一个高三的学生都无比的清楚。

高考结束,高中生活也同样的划上了句号。

很多人在那一天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情感,压抑在内心十几年的情感一下子迸发出来,像洪水猛兽一般,不可阻挡。

当你发泄完以后,自己会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还有另一面呀。

也许,那一夜,你就可能转变成另外一个人。

说着同样的话,却再也让人感觉不到是原来的你。

一夜间,很多人长大。

当然,有些人依旧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肯踏出一步,因为怕伤害,也可能习惯了这一切。

一觉醒来,青春不再。

那些日日夜夜抱怨的日子,突然变的那样的珍贵,记忆的片段,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流转。

你清晰的记得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这一切在当时的你来说,是那么重要,那么严肃。

如今再看,却只能化作笑谈。

突然明白自己,自己真是有点傻。

人生中注定会有不平凡的记忆,而高中三年的生活也注定会在其中占据不可磨灭的地位。

一起吃饭,一起笑,一起背书,一起逃课......身边的人都到哪里去了?这世界突然就剩下了自己。

朋友、同学都已离去,这宽阔的天地,有他们的足迹。

此一别,是天涯,也是海角。

我们期待相聚,却喜欢这深深地思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说得不是我们,同时也是我们。

有些人,即使好久不见面,好久不聊天,彼此依旧在心里。

岁月只会让这段友谊更加弥香,我一直相信着。

每一个人其实心里都明白,青春于每一个高三学生来说,都已经深深的埋葬在岁月里。

但是我们却不能去说,因为我们会难过,会想念,会悔恨和遗憾。

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弥补,去再一次的记录自己的青春。

有些人把握住了,有些人错过了。

我也错过了。

虽然我的记忆不那么复杂。

很多个时候,我都在想,如果能够再一次,我会做些什么?是否还会那么执着?是否依旧不愿长大?是否还像个呆子一样?这些都是无解的答案。

2024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通用23篇)

2024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通用23篇)

2024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通用23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1古人云:“文如其人。

”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

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

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

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

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

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

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

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

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

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

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

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

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

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

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

”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

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

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

浙江高考作文:文章和人品

浙江高考作文:文章和人品

三一文库()
〔浙江高考作文:文章和人品〕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小编收集了且以作品论英雄作文,欢迎阅读。

▲【作文题目】
材料如下: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范文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

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文品与人品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文品与人品

三一文库()〔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文品与人品〕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品与人品满分作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

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

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

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

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优秀作文】▲文品与人品“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本是元好问评论西晋诗人潘岳的诗品与人品的诗。

情志高洁的诗与趋炎附势的人怎么看都不搭调。

这也往往让人质疑文学作品的真诚性。

那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吗?关键看你求什么。

如果你看重作品的趣味,立志做一个自我丰盈的读书人;那么,如果鸡蛋尚可,母鸡如何也大可不必计较。

蒲松龄亦真亦幻的狐妖鬼怪多少含有那个时代的影子;湘西的翠翠与二佬的懵懂爱情却不见得就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文坛佳话。

鲁迅的警醒深邃,匕首投枪;汪曾祺的平淡质朴,娓娓道来也都是各自作品中的乾坤。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篇一:赏之以文,考之以史古人云:“文如其人。

”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

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

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

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

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

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

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

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

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

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

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

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

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

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

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

”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

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

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

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文章和人品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
材料如下: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1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_第1篇:文之常识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
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前进。

201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_第2篇:文显其品,方动人心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

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

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

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

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

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

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

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

曾经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

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

【点评】
作者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以“文显其品动人心”为题,鲜明地表达了文品应该与人品相一致,这样文章才能感动人心。

文章以袁中郎和郭沫若为例,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的彼此关系,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文如其人的重要性,作者具有相当的文化积累和足够的阅读积累。

文章首尾语言生动形象,比喻运用恰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