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总结2

曲式分析总结2
曲式分析总结2

第四章乐段

第一节乐段(一)

摘要:定义、次级单位、标记。

一、定义:能够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思,并且使用完全终止来结束的基础性的结构单位。

二、乐段以下的单位:标记与标准

1、结构单位

乐段——乐句——乐节——乐汇

2、标记

单词或词汇——分句——句子——自然段

3、标准

复合节拍,中等速度,8小节一个乐段;

1,2,a4,A8即为标准。

①、可以依据标准为参照来划分;

②、不可机械地照搬标准。

三、乐汇

1、定义:乐汇是含有一个节拍重音的片断,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结构单位。

小节的本质就是强拍,一个小节等于一个强拍加一个或几个弱拍。

2、乐汇的种类:

⑴、完全乐汇:

弱起强收的抑扬格

强起弱收的扬抑格《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

弱起弱收的抑扬抑格

⑵、不完全乐汇:如《春之歌》、《十一月》

3、乐汇的结构:单结构、复结构《梦幻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4、乐汇与动机、乐段与主题的关系:如《六月》

第二节乐段(二)

摘要:乐句及其种类、结构划分的依据、句间关系、引起乐段复杂化的手法。

一、乐句:乐段的次级结构单位,以某种和声终止式收束、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且能表达某种乐思的句法结构单位。

1、方正乐句:慢速度、复合节拍是2小节,中等速度单拍子是4小节,快速度单拍子8小节的均为方正乐句。

2、非方正乐句:和方正乐句相对,可以分两种情况;

a、独立构思的非方正乐句;如《双飞蝴蝶主题变奏》、《都达尔和玛利亚》,9,II;

b、在方正乐句基础上扩大或缩小而形成的。

例如:《六月·船歌》呈示段的第二句、《春之歌》呈示段的第二句

3、分句:相当于语言中的从句

4、大乐句:含有分句的从句。例如《苗岭的早晨》

二、结构划分的依据

乐段分析的首要问题是在乐段基础上作结构划分,所以必须了解如何确定句逗。

1、句逗的标志是:

⑴、长音(尤其是调式中稳定音级的长音,如主音、属音)

⑵、休止符

⑶、重复关系——同分异合(即使2个结构相连很紧,也需要分开);

⑷、对比关系(音区、音色、力度、节奏、情绪)

⑸、和声终止式或非和声性的终止进行

⑹、隐藏于音乐表面之后的特殊规律(仁者见仁)如《梦幻曲》、《六月船歌》

2、乐段划分的要点——要求一分到底

⑴、根据音乐的自然呼吸

⑵、参照各级单位的基准长度

⑶、借助各种句读标志

⑷、注意发现有特点的规律性现象。

三、乐句之间的主题材料关系

1、并行关系:相邻乐句开始部分是同一材料的重复;分为完全重复(并行乐句)和变化重复(假并行乐句)

2、对比关系相邻乐句前句的开始和结束与后句没有重复关系。《胡桃夹子》

3、延伸关系:相邻乐句后句的开始与前句的结束保持有统一关系。

四、乐段的种类

1、根据乐句数量可分为:

⑴二句式乐段

a、并行的二句式乐段(同头换尾)《东蒙民歌》、《春之歌》、(2,II)

b、延伸的二句式乐段(P书32)

c、对比的二句式乐段

⑵三句式乐段

aab 并行对比的三句式乐段

abb 对比并行的三句式乐段(《郊外去》P11)

aba 对比再现的三句式乐段(《红色娘子军连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aa′a 展开再现的三句式乐段

aa′a″连续并行的三句式乐段(24,II,P书50)

abc 连续对比的三句式乐段(《打南沟岔》、27,I,P3)

⑶四句式乐段

aaba 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梁祝》、《柴六MovI副主题》)

非起承转合式,如舒伯特《小夜曲》

⑷多句式:四句以上的乐段通称多句式乐段。

多见于音乐发展性段落,以及声乐作品中(由于声乐作品的结构受歌词影响)。例如《第五交响曲》MovⅣ

《打靶归来》的结构是一个六句式乐段;后两句为补充发展;

⑸一句式乐段(也叫单一乐段)

这是一种较特殊的乐段。A=a

一句式乐段构成的条件:

a、出现与音乐作品或是相对完整段落的开始;它的终止和停顿具有明显的强调;如同音拖长、自由延长等;

b、它的后面一般不再紧跟重复性段落;

c、通常由段落双纵线隔开或原始反复一次;

d、它的内部不在分割出相当于乐句的部分;

e、一句式乐段通常是乐曲的主题。《双飞蝴蝶主题变奏》主题、贝多芬《第一交响曲》MovⅢ呈示部主题;《第四钢琴奏鸣曲》MovⅡ呈示部主题;

2、根据乐句数量和小节数可分为方整乐段与非方整乐段;

方正乐段构成的三个条件:

a、构成乐段的每个乐句都是方正的;

b、每个乐句的长度都是相同的;

c、乐段所含乐句数量是2个、4个或8个。

3、根据乐段的调式、和声,可以分为:

收拢性乐段:在原调主和弦上结束的乐段叫做收拢性乐段;

开放性乐段:结束在原调不稳定的和弦上叫做开放性乐段;

转调乐段:在新调上结束的乐段;

五、引起乐段复杂化的几种常见的手法

1、扩充与补充

⑴它们都是通过局部扩大而使乐段规模增加的一种手法;

⑵“扩充”发生在完全终止之前,“补充”发生在完全终止之后。

⑶补充的小节数可以计算到乐段内,也可不算。

例如:A10=a4+a6(4+2);或者A10=a4+a4+补充2。

2、复合与复奏

⑴它们都是通过整体重复来使乐段规模扩大的一种手法;

⑵它们所含的两个乐段都保持着重复关系;

⑶“复奏”的两个乐段终止相同,“复合”的两个乐段终止相异。

3、重叠

⑴对于相邻的两部分(通常是乐句或乐段)来说,前部分的结束音和后部分的开始音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强拍上即为“重叠”,也叫做“闯入”。

⑵重叠小节数的计算,由于强拍即意味着小节,所以前后段落应分别计算,整体段落小节数减去重叠次数。

⑶如何计算:从认为可能重叠的地方分开,若可以分开,可能不是重叠。

第五章音乐的句法

摘要:句法的意义及构成要素,类型,乐段分析的要点。

一、句法的意义

⑴句法的定义:在语言文字中,“句法”是研究“词组和句子的构成、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等内容”,“结构”是研究“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句法是指音乐中乐段、乐句以及乐节的构成方法。它有助于音乐的内容表达,有助于作品的结构形成,也有助于作曲家的个性实现的组织方式。

⑵句法构成的三要素

a 可分与否

b 句间关系(相邻段落之间及首尾段落之间关系)

c 长度比例(平衡与否)

二、句法的类型

⑴单一句法:结构整体中,不包含有明显的“一级句逗”的句法类型。

“一级句逗”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取决于整体结构,即整体下第一次分割的句逗级别。例如:25,I,MT,P书62,18,I,MT,P3。

⑵并行句法:结构的整体,由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相邻的后部分重复前部分的开始而开始(的句法类型)。

并行句法的四种类型;

a、真并行:并行的部分完全相同

b、假并行:并行的部分带有变化

c、双重并行:前后段落被一个二级句逗再一分为二,高一级别的单位之间形成真并行,低一级别的单位之间形成假并行。例如《无词歌》第37首P40。

d、连续并行:既可以是连续的真并行,也可以是由真到假的并行。它和双重并行的区别在于它是发生在同一级结构之间,而双重并行发生在不同级别之间。例如《索尔维格之歌》P59。

⑶贯串句法:是并行句法的一种变换形式,也是由一个一级句逗将整体一分为二,相邻的后部分重复前部分的结束而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贯串句法常常引起音乐句逗的隐退,音乐效果的连冠,从而带来结构的不可分性。例如:18,I,MT。之所以不能在第四小节断开,是因为

a、第五小节重复了第四小节,引起了音乐句法的隐退;

b、第四小节用的和弦是调外和弦,是重导和弦,极不稳定;

c、在高音旋律声部和低音声部用的都是半音经过音。

⑷顶真句法(顶真、顶针、联珠、接龙)是贯串句法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一个句逗把结构整体一分为二,相邻的后结构重复前结构的结束音而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一个音顶一个音,也可以两个音顶两个音,三个音顶三个音,它与贯串句法的区别就是:看重复的部分是否形成一个单位,能形成一个单位的就是贯串句法。

⑸分裂句法在并行句法的基础上,后结构由一个二级句逗再一分为二,结果是结构的整体形成一个由前到后,逐步细碎的过程。例如《四季·船歌》

⑹综合句法:分裂句法的逆形式,在并行句法的基础上,相邻前部分被一个二级句逗在一分为二,从而使结构的整体形成一个由前到后,逐步扩展的过程。例如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⑺起承转合句法:由三个一级句逗将结构的整体一分为四,每个段落分别符合一下关系:“起”:核心材料的初次呈示;

“承”:核心材料的重复巩固;

“转”:核心材料的辨正否定;

“合”:核心材料的再现升华。

例如:格里格《朝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MovI副部主题

⑻对称句法:结构的整体被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后结构参照前结构做对应进行。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Op.48MovIII呈示部主题。

⑼三部性句法:结构的整体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级句逗分开,首尾结构为再现关系。

⑽二部性句法:结构的整体被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前后结构在材料上形成鲜明对比的一种开放的句法类型。

三、乐段分析的要点:

1、外部是否方正(方正的三个条件);内部是否可分;

不可分者为单一句法;若可分,说明符合那一种句法。

2、句间关系如何

根据以上两点,乐段命名的方式是:句间关系+乐句数量。

例如:并行二句式乐段;连续对比的三句式乐段;

3、乐段的和声、调性布局

⑴对乐段和声分析的要求:

a、能看出每一个和弦;

b、判断出每一个和弦外音,在音的上方用“+”标出。

⑵对乐段调性分析的要求:

a、能够分析出乐段中经历的所有调性;

b、对其中的转调要能够作出相应的技术说明。

⑶对乐段和声布局的要求:强调典型的和声布局T——D,S——T。

⑷对乐段调性布局的要求:就乐段而言,有三种基本布局方式

a、单一调性:指乐段从头到尾始终在同一调性上,没有转调和离调;

b、统一调性:乐段首尾在同一调性上,中间部分有转调和/或离调;

c、开放调性:乐段首尾不再同一调性上。

4、主题材料分析

四、乐段分析中的符号说明

A30=A22 [4(3+1)+4(3+1)+b″8(2+2+4)+a″6(2+2+2(2+2+3)C小调———————————————————————————————

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 第一章:绪论 1.曲式——音乐作品的结构样式。(音乐的各要素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 2.曲式分析——以典型的音乐结构为基础,寻找音乐作品结构的共性化特征及规律。 3.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音区、力度、演奏(唱)、调性、调式、和声、织体、复调、配器等(分析音乐作品结构的基本手法)。 4.曲式分析的原则:单一原则;并置对比原则;再现原则;回旋(循环)原则;变奏原则;奏鸣原则。 5.音乐材料及发展手法:重复;变奏;展开;派生对比;并置对比;模仿;模进;分裂;时值的压缩与扩大;调式对比;音程的扩大、压缩与转位;动机贯穿;旋律的自由发展;织体。 6.音乐的陈述类型:(1)稳定型陈述:呈示型、结束型、引子型。(2)非稳定型陈述:展开型、过度型。 7.动机——音乐作品中最小的有机组成部分。 8.主题——能代表音乐作品的性格和形象音乐的思维。 9.音乐曲式结构发展的基本原则:呼应原则;三部性原则(再现原则);起承转合原则;变奏原则;回旋原则。 第二章:一部曲式 1.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结构。速度、节拍、体裁取决于乐段的长度。 2.一部曲式的乐段的特点:(1)由多个乐句组成,有完整的旋律,不是零碎的展开:(2)能表达完整明确的乐思,乐段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3)有明确的终止;(4)一般为稳定陈述。 3.乐段的内部结构:乐段——乐句——乐节——乐汇。 4.乐段的分类标准:(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划分依据;(2)以句子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3)以构成乐段乐句的数量2的N次方和句子小节2的N次方为标准,可分为方正型和非方正型;(4)以乐段调性变化和终止作为依据;(5)以音乐结构的陈述方式作为依据,可分为呈示型乐段和中间展开或连接型的乐段。 第三章:单二部曲式 1.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对比又统一的乐段有机结合形成的曲式。 2.单二部曲式的分类:有再现单二部曲式、无再现单二部曲式(对比式和引申式)。 3.有再现单二部曲式(二段曲式)、四句式上下片乐段(四句式的平行乐段)和起、承、转合式乐段的区别:二段曲式比四句式上下片乐段的第一部分的主调收拢使句读划分更为清晰;二段曲式比起、承、转合式乐段,前两个乐句与后两个乐句的对比性及收拢性使乐段感增强,结构层次更分明。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 1.单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形成的曲式。 2.基本特征:呈示乐段——中段——再现乐段。(ABA)图式:(1)a+a'+a(2)a+b+a(3)a+b+c 3.中部:发展中段(引申型)、对比中段(并置型)。 4.发展中段(引申型)的特征:第二段和第一段之间的对比较少,更多的是第一段主题的延伸发展。(第二段采用第一段的材料) 5.对比中段(并置型)的特征:既有新材料的对比并置,又有第一段材料的引申发展形成的中段——综合性三段曲式。(第二段完全采用新主题新材料,形成和第一段明显的并置对比) 6.再现段:(1)原样再现(2)变化再现:变奏再现、动力再现、减缩再现。 7.动力化再现:引进新的乐思. 第五章:复三部曲式

仪器分析各个章节小结

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章节小结 1.基本概念 指示电极: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浓)度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电极。 参比电极:在一定条件下,电极电位基本恒定的电极。 膜电位:跨越整个玻璃膜的电位差。 不对称电位:在玻璃电极膜两侧溶液pH相等时,仍有1mV~3mV的电位差,这一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是由于玻璃内外两表面的结构和性能不完全相同,以及外表面玷污、机械刻划、化学腐蚀等外部因素所致的。 酸差:当溶液pH<1时,pH测得值(即读数)大于真实值,这一正误差为酸差。 碱差:当溶液pH>9时,pH测得值(即读数)小于真实值,这一负误差为碱差,也叫钠差。 转换系数:指当溶液pH每改变一个单位时,引起玻璃电极电位的变化值。 离子选择电极:一般由电极膜(敏感膜)、电极管、内充溶液和内参比电极四个部分组成。 电位选择性系数: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电极对X和Y离子响应能力之比,亦即提供相同电位响应的X和Y离子的活度比。 可逆电对:电极反应是可逆的电对。 此外还有相界电位、液接电位、原电池、残余液接电位。 2.基本理论 (1)pH玻璃电极: -浓度一定)、内参比电极(Ag-AgCl电极)、绝缘套; ①基本构造:玻璃膜、内参比溶液(H+与 Cl ②膜电位产生原理及表示式:; ③玻璃电极作为测溶液pH的理论依据。 (2)直接电位法测量溶液pH: ①测量原理。 ②两次测量法。pHs 要准,而且与pHx差值不大于3个pH单位,以消除液接电位。(3)离子选择电极: ①基本构造:电极膜、电极管、内参比溶液、内参比电极; ②分类:原电极、敏化电极; ③响应机理及电位选择性系数; ④测量方法:两次测量法、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4)电位滴定法:以电位变化确定滴定终点(E-V曲线法、曲线法、曲线法)。 (5)永停滴定法:以电流变化确定滴定终点,三种电流变化曲线及终点确定。 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章节小结 1.基本概念 电磁辐射: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子流。 磁辐射性质:波动性、粒子性 电磁波谱:所有的电磁辐射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波长或频率不同。若把电磁辐射按波长长短顺序排列起来,即为电磁波谱。 光谱和光谱法: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记录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或相应单位)的变化,所得的图谱称为光谱。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光谱法。 非光谱法:是指那些不以光的波长为特征讯号,仅通过测量电磁辐射的某些基本性质(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变化的分析方法。 原子光谱法:测量气态原子或离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法。为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法:以测量分子转动能级、分子中原子的振动能级(包括分子转动能级)和分子电子能级(包括振-转能级

珠宝鉴定——宝石鉴定基础2

§3 物理光学与晶体光学基础 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光波是横波。 自然光:一切从实际光源发出的光叫自然光。或者说在黑体中任何物质加热发出的光叫自然光,发光时的温度叫色温,以K(绝对温度)表示,钻石颜色分级比色灯5500K-7200K。特点:在垂直传播方向的任意方向振动,各方向振幅相等。 偏光:只在垂直传播方向的平面内的某一固定方向上振动的光波叫平面偏振光,简称偏光。 偏光通常利用光的双折射(尼科尔棱镜)或吸收作用(偏光片)产生 特点:只在垂直光波传播方向的某一固定方向振动。 可见光波的波长为400-700nm(晶体光学390-770nm) 宝石学常用 (nm)晶体光学(nm)红 700-630 &, ;, ;, ;nbs, p; 红 770-650 橙 630-590 橙 650-590 黄 590-550 黄 590-570 绿 550-510 绿 570-500 青 510-480 蓝 500-460 蓝 480-450 青 460-430 紫 450-400 紫 430-390 波长与对应颜色及可见光波长范围记忆宝石学常用值即可。 入射线、折射线、反射线以及法线均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介质时,有一部分光在介质的界面处改变了传播方向,继续在原介质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主要由反射作用引起的特殊光学效应有: 猫眼效应 星光效应 砂金效应 折射:光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因为两介质的密度不同,光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也不同,致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即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不在同一直线方向传播。 折射定律:(1)折射光线总是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里,并且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2)N=Vi / Vr = Sini / Sinr 相对折射率:N称为折射介质对入射介质的相对折射率。 绝对折射率:如果入射介质为真空或空气,则N值称为折射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

仪器分析心得体会

仪器分析心得体会 篇一:仪器分析的感想 对仪器分析课程的认识和感想 仪器分析是高等学校等有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掌握有关仪器分析中一些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对于将来参加科学研究或具体实际工作都是很有益的。 仪器分析法是以物理和化学及其信号强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使用比较复杂和特殊的仪器。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源于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发展与分析化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分析化学经历过三次重大变革,使得仪器分析也逐步升级,从仪器化、电子化、计算机化到智能化、信息化以至仿生化。 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几类: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法。这些方法依据的原理不同,具有的性能指标如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测定下限、线性范围、准确度等,在选择方法时,还要有一些考虑,如对样品结果准确度的要求,还有费用(包括仪器的购置费、运转费)、样品量、分析速度等。使用仪器分析法检测样品,具有效率高、速度快、方便、实用的特点。 仪器分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仪器分析与科学四大理论(天体、地球、生命、人类起源和深化)及人类社会面临

的五大危机(资源、粮食、能源、人口、环境)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也与工农业生产及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用的质量保证等领域密切相关,仪器分析的发展包括仪器和方法两方面的发展,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建立原位、在体、实时、在线的动态分析检测方法建立无损以及多参数同时检测方法。现在以实现各种分析法的联用;分析仪器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微型化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仪器分析这一课程的学习,对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特点、使用方法和应用都有了大致的认识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强,应用广泛。它的方法和基本思想如逻辑思维,对以后的科研和日常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如果能对仪器分析这门课程有深刻认识,对以后仪器的创新和发展也能尽到一份力。 篇二:《仪器分析》问题学习法总结 《仪器分析》问题学习法心得体会 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学习时间,但在张玲老师的指导学习下,使我对仪器分析这门学科了解颇多。通过学习是我知道仪器分析是我们学化学的必学的一门课程,是化学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仪器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我们必须学好仪器分析。就像张玲老师说的那样,大学毕业后我们什么书都可以卖掉,但《仪器分析》这本书一定要留下来。

珠宝鉴赏第七章 常见宝石2

7.5 碧玺(电气石) 一、基本特征 1、化学成分:成分复杂,为一种含B的硅酸盐 2、硬度:7.5 3、密度:3.01-3.11 4、折射率:1.62~1.65 双折射率:0.018 5、颜色: 红、蓝、绿、黄、褐、黑等各种颜色。 6、多色性:明显 7、产地:巴西、新疆 二、评价与鉴别 1、品种与评价: 红色:最为珍贵的品种 蓝色:少见,较为珍贵,人称“巴西蓝宝石” 绿色:最为常见,可替代祖母绿 黄-黄褐:质量不好 多色碧玺::十分珍贵 2、鉴别 ?多样的颜色。一方面表现在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碧玺,另一方面表现在同一宝石上可出现不同颜色。 ?明显的多色性。 ?中等的折射率与较大的双折射率。 7.6 黄玉(托帕石,Topoz) 一、基本特征 1、化学成分: Al2SiO4(F,OH)2 2、硬度:8 3、密度:3.5-3.6 4、解理:完全 5、折射率:1.61~1.62 双折射率:0.010 6、颜色: 无色、浅蓝色、橙黄色 7、产地:巴西、斯里兰卡、美国、中国广东等

1、品种与评价: 橙黄色者最为珍贵,其中“威士忌酒色”最佳,浅蓝色次之,无色最差,一般需经改色处理。 2、鉴别 无色者与水晶;蓝色者与海蓝宝石 鉴别:光泽、解理、折射率、 7.7 尖晶石 一、基本特征 1、化学成分: MgAl2O4 2、形态:八面体 3、硬度:8 4、密度:3.58 5、折射率:1.74 6、颜色: 无色、红色、蓝色、粉红色、绿色等 7、产地:缅甸等,经常与红宝石共同产出。 二、评价与鉴别 1、品种与评价: 红色者最为珍贵,浅蓝色次之,无色最差。 2、鉴别 尖晶石与红蓝宝石最为相似,尤其是红宝石。 鉴别:形态、多色性、折射率 7.8 石榴石 一、基本特征 1、化学成分:含Mg、Fe等元素的硅酸盐 2、硬度:7.25-7.5 3、密度:3.7-4.2 4、折射率:1.74-1.81 5、颜色: 红色、绿色等 6、产地:产地较多,如福建明溪等。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学习总结(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音乐是时间艺术,音乐的形式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曲式也就是音乐过程的结构。换言之,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有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结构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每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我们仍然在其中发现一些规律 应注意的一点,曲式的学习必须与具体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相结合。 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主题 在一首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主题也即是主导乐思。主题的长度并无严格的规定,他通常是一个乐句或一个乐段。 主题可以是单一材料的,也可以是对比的(多出现于大型的乐曲中)。 一首乐曲中的主题数量可多可少。 有多个主题时,可分为主要主题与次要主题。 在具有一定长度的主题中,主题的开头部分成为“主题头”,它往往体现为主题最核心的动机材料。在乐曲发展过程中,主题头的乐思动机具有特别醒目的特点,从而成为辨认主题素材的最重要标志。 结构单元,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 一首完整乐曲的曲式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 能够成为整体结构的最小曲式是乐段。 音乐中最小的具有一定完整性的结构单元是乐段(可以表达乐意的最小结构单位)。 由乐段构成的次级结构称为段,为最底层的次级结构单位。有大于乐段的曲式构成的次级结构称之为部,部本身还可以分出下属层次的结构单位来。 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 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相反为开放性结构。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结构在微观与宏观上来解释,它的结论将是不同的。

仪器分析 总结

第一章和第二章 1,电化学分析法的定义: 电化学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电学和电化学性质为分析一句来测定物质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这类方法通常需要以化学电池,并在化学电池(被测溶液)中放置两个电极,两个电极与外接电源相连或不相连,测定通过化学电池的电阻(电导)、电流、两电极间的电位差或电极增加的质量,从而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2,,电化学分析法的分类: ①电导分析法②电位分析法③电解分析法④库仑分析法⑤极谱法和伏安法 3,化学电池 化学电池是化学能与电能互相转换的装置; 组成化学电池的条件; 根据电极与电解质的接触方式不同,化学电池分为两类:液接和非液接;(等等,课本P10-11)4,盐桥:由装有电解质及凝胶状琼脂的 U型玻璃管构成。 由于其中电解质的浓度比较高,在他与电池中的两溶液链接式,界面上所形成的电位差基本上由盐桥中的电解质扩散产生。由于电解质的正、负离子扩散速率相近,产生的电位差很小,并且这两个电位差的方向正好相反,可以相互抵消。 5,能斯特方程 第三章 1,电位分析法的定义:

通过测定化学电池的电位差,根据电极电位和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活度(或浓度)之间的关系来测定待测物质活度(或浓度)的电化学分析法称为电位分析法。 2,电位分析法的原理: 测量装置:电位差计(毫伏计)、参比电极、指示电极。 测量时参比电极电极电位保持不变;指示电极电极电位随待测离子活度或浓度的变化而变,电池电动势随指示电极的电极电位而变。 3,电位分析法的分类: ①直接电位法直接测量电池电动势,根据Nernst公式计算出待测物质的含量。 a,直接比较法 b,标准曲线法 ×c,标准加入法 d,连续标准加入法—格氏作图法 ②电位滴定法通过测量滴定过程中电池电动势的突变确定滴定终点,进而求出待测物质的含量。 确定滴定终点:a,E-V曲线法三切线法 b,ΔE/ΔV-V曲线法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体积V即为滴定终点时所消耗滴定剂的体积 c,Δ2E/ΔV2-V曲线法Δ2E/ΔV2=0时所对应的体积V就是滴定终点。4,参比电极的定义:电极电位恒定,不受溶液组成或电流流动方向变化影响的电极。 参比电极的主要要求:稳定性好 指示电极定义:电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或浓度)变化而变化,并能反映出待测离子活度(或浓度)的电极。

考研曲式答题分析总结(复三部曲式)精华[1]

考研曲式答题分析性语言 方整性结构显得对称、平稳,非方整性结构更显得活泼、灵活,变化丰富,生动形象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适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情绪和富于戏剧性变化的形象。(造成两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和旋律、节奏等表现因素有关,后者跟乐句长短变化也有密切关系。) “呼应”关系,体现在和声上:第一句结束在属和弦上,为典型的半终止(音落在短时值的弱拍上,感觉不太稳定),具有开放意义;而第二句则以一个完满的终止式停在了主和弦上(在相对较强的拍子上结束,稳定感较强),具有较强的收拢性。(旋律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呼应”关系:呼应关系是通过和声和旋律双重作用而实现的。) 在展开中顺着音乐的发展,将原材料加以引申或结合插入新的材料。 结构有时复杂,是由于内容表现的需要,通过结构形式对音乐形象的反作用来强化表现,深化情感,丰富音乐的情趣等,跟某些体裁也有一定联系。 每一部分均为方整性结构,十分对称平衡,旋律清晰,节奏鲜明 在移调时改变调性,伴奏织体也随之改变 虽然在调性上有更多的变化,但是保持主题形态及结构基本不变 有的中部结构稳定,结尾又为开放性,前后连贯一气 简单的重复在表现意义上仍是不同的。起强调、巩固的作用,加深对已陈述的乐思的乐思的感受。 微小的变化使曲调更显丰富活泼 音乐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变化重复,造成主题在整个音区的变化,从而给乐思的发展带来新的因素(引起调式、和声功能的变化、对比)(严格摸进和自由摸进)

通过和声色彩上的忽明忽暗的变化紧缩模仿带来音乐什么的增加 高潮时旋律发展中情感内容最为深刻动人和紧张的时刻,也是使旋律完整统一起来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旋律中都包含着一个不断上升到高潮然后逐渐回落的发展过程。(高潮时一个区域,结构较为复杂的作品中,高潮往往呈现出多级发展的态势,还要区分主要高潮和次要高潮,并找出它们在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如整个过程中力度不断增强、节奏越来越密集、音区不断向顶端的最高点或最低点进行、织体不断增厚、以模进为主的逻辑发展等等,形成一个高潮区。高潮点上的和声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的紧张度,因此经常使用不协和音响。但也有时在高潮的持续过程中并非一直使用不协和音响。) 由于主题材料虽相同,但在音乐发展中经过处理,使原主题特性有了显著改变,从而与原主题或主题材料形(起表达乐思的作用)成鲜明对比,获得句段鲜明的效果。 各段落各部分之间相同或相异,体现了音乐发展上的层次结构鲜明,对音乐内容和形象的发展的逻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前奏(引子、序曲),为主题段落进入做准备,规模较短小,起和弦伴奏作用。连接部处在两个主体部分之间,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的新的主题及新的调性出现做准备。连接部通常用后面的主题,使两部分的连接比较自然而有机的联系起来。 最后段落结束时的补充作为结尾(具有独立结构),在此重复主和弦,或重复终止和声进行,做最后的巩固,用曲中的基本材料加以发展,起到全曲的综合总结。(最后的尾声有时也常用主持续音,帮助加强结束的稳定作用。) 结束时的主题再现(总结概述的作用),即使是照原重复的再现(在主题的对比

曲式分析基本概念

乐思:即音乐的思想材料,构成音乐语言的素材,规模可大可小,小至音调和动机,其次是乐节、乐句、乐段等,大至完整的主题。主题:鲜明的形象性,一定的完成性 动机:最小规模的乐思,是音乐结构中的最小单位,是乐节的再划分部分,典型的动机包含一个节拍重音,即相当于一小节。音调:区别不同音乐形象的乐思,与动机着眼点不同 音型:旋律、结构、和声进行的乐思,与动机着眼点不同 乐思陈述的类型:呈示性、展开性、过渡性、收束性、导入性 音乐曲式的功能:三个主要功能(陈述、对比、再现)和三个辅助功能(引子、连接、结束)主题的陈述的特点:主题的统一、调性的统一、结构的统一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 乐段的特征:1、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式2、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3、这些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乐句数量不一定4、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和声和旋律的完满终止时乐段结束时的典型标志5、大多数乐段的陈述时呈示型的6、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乐段的类型:单乐段、平行复乐段、三重乐段、四重乐段、乐段聚集 单乐段:是包含一个乐段的结构。划分依据:1、依据和声:开放性乐段、收拢性乐段、转调乐段。2、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3、依据乐段拥有乐句数量: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乐段、多乐句乐段、单乐句数段。4、依据结构的模式:方整性乐段、非方整性乐段(基数节,前后两句乐节数量不等) 两乐句乐段:平行结构和对比结构。平行结构是指两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基本相同,而落音或终止式不同。平行两乐句乐段常见的平行情况有:两乐句开头相同、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模进或移调、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主题旋律的反向等。对比结构是指两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基本不同,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呼应关系 平行复乐段:(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两个大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相同或相似2、大乐句的内部能够划分小乐句3、大乐句末尾的终止式不同,形成呼应。 单二部曲式:单二部曲式由两个部分组成,通常第一部分为乐段,第二部分为乐段或规模相当于乐段的段落。图式:ab由于发展主题的不同方式,二部曲式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单主题二部曲式、对比主题二部曲式(ab之间的区别可达到对比的程度) 单二部曲式因第二部分是否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因素,又可分为:有再现部的单二部曲式(第二部分在收束时再现第一部分的一个乐句,整个第二部分由相当于一个乐句的规模的中部和是乐句的再现部组成)、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区别: 1、中部和再现部能分开单独成乐段的篇幅相当的、中部可能会做更大幅度的展开的是单三;中部与再现部合并的是单二。 2、再现部规模不同 单三的中部的类型:1单主题的中部:第一部分主题移到从属调或将第一部分主题材料进行分裂展开2对比主题的中部: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的另一个呈示部的乐段3合成性的中部:中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联合形成 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称为“主部”或“迭句”)出现三次以上,中间插入互不相同的段落(称为“插部”)。图式:abaca……. 17世纪~18世纪上半叶:单主题回旋曲式(古回旋曲式)——各个插部通常取材于主部主题,与逐步形成不大的对比 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世态风俗性回旋曲:对比主题回旋曲式(古典回旋曲式)——各个插部都和主部形成对比、与古回旋曲式完全不同

宝石鉴赏结课论文

宝石鉴赏论文

最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完全是出于兴趣,学习了之后才发现宝石种类之多,价值之高,寓意之深都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想就其中的翡翠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翡翠的组成 翡翠是一种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集合体,它真正的学名叫硬玉。之所以叫翡翠,是因为翡翠到清朝初期才从缅甸通过第二条丝绸之路,运入中国,而当时中国出产的和阗玉被称为翠玉,当缅甸硬玉流入云南一带时分辨出着不是中国的和阗玉即翠玉,即将之称为非翠,即这不是中国的翠玉的意思。时光流逝,非翠就变成翡翠了。 二、翡翠的特点 翡翠作为一种优质的玉石,具有很多优良的宝石学特征,如颜色的艳丽和丰富变化,质地坚硬致密,漂亮的光泽和透明度,良好的韧性等,这些特性都归因于其岩石、矿物学特征。翡翠的颜色成因复杂,种类较多,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 三、翡翠的形成 民间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地质学家以前一直把它看成一个谜,曾有人认为翡翠与钻石一样,都是在地壳深部几千度高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其实不然;美国不少地球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的仿真实验,再结合世界各地发现翡翠矿床的实际情况,他们认为,翡翠并不是在高温情况下形成的,而是在中─低温条件下在极高压力下变质成因的。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凡发现有翡翠形成的地方均有含钠长石的火成岩侵入体。所以可以推测翡翠是在中─低温、高压条件下由含钠长石的岩石去硅作用而形成的。 四、翡翠的评价等级 1、翡翠的颜色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是世界上颜色最为丰富的一种玉石。其中绿色是最具有商业价值的颜色。民间的“36水,2豆,108蓝”之说。业内则依据“浓、阳、俏、正、和”,“淡、阴、老、邪、花”的十字口诀来评价翡翠的绿色。“浓”,是指绿色饱满,浓而不带黑;绿色浅,色力弱,则为“淡”。“阳”,是指颜色鲜艳、大方;绿色昏暗,没有光彩则为“阴”。“俏”,是指绿色均匀柔和,能与“底”、“水”相互协调;若绿色呈现点状、峰状、块状等

《春之歌》曲式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0首·春之歌》OP.62,NO.6之曲式分析报告 (总述全曲结构,指明曲式类型) 这是一个引申型(展开型)单三段曲式,进入再现段之前有连接,曲末有尾声。 ----------------------------------------------(分述部分内部的论述顺序由于组织语言及行文的需要可作调整)(分述次级结构) 首段是一个8+7结构的并行不等长的减缩型乐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乐段调性持续在主调A大调上,和声按照T—S—D—T的模式运动,简洁流畅而富有逻辑性,为典型的呈示型和声手法;(交待下一次级结构的终止式)第一乐句在第8小节处停留在V6 5上作半终止,第二乐句在第14至15小节由K6 4—V7—I形成收拢型的全终止;(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描述)整个乐段的旋律呈波浪型,富有歌唱性,伴奏织体以八度和声音程加倚音性的上行分解和弦构成,使音乐具有了明快、活跃的形象特征。 (分述次级结构) 中段是一个20小节的不可分句乐段,但从材料的运用来看又可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依次交待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延续前一乐段的材料是2+2的乐节重复。第二阶段引用前乐段的材料加以展开,以顶针句法形成了2+2+2+2的四个乐节。第三个阶段材料接近第一个阶段,前4形成了一次不完满的全终止,后四小节为补充终止部分;(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这一乐段从A大调进入,在22小节处转入属调E大调,直至34—35小节由V7—I结束本乐段。和声上以正格进行为主,较前一乐段省略了下属功能的使用,使整个和声进行显得更为紧凑。从上述分析可看出这一乐段的对比因素主要体现在调性及材料的展开方面。 (分述次级结构) 连接段是一个从材料上可分为7+7的过渡性段落,前7小节引用前面的材料作动机性的发展,后7小节以十六分音符作类似华彩性的展开从而顺利引出再现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这一段落从E大调进入,随后在40小节处转入A大调(主调),在和声运用上,重新纳入下属功能组和弦,并频繁的使用了到二级、四级上的离调和弦,使得这一段落的和声富有动力性。

曲式分析

三部曲式 摘要:1、概述:意义特点;呈示部;中部;再现部;2、对比性三部式;3、插部性三部式 第一节概述 一、意义与特点 1、定义: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部为基础,按照三部性原则构成的曲式。 2、来源: ⑴三部曲式和巴洛克时期古代组曲中的“双阙舞曲”现象有关; 巴罗克时期[1]的古代舞曲包含四首基本舞曲: 阿列曼德舞曲(Allemande)中速 库朗舞曲(Courante)快速 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慢速 吉格舞曲(Gigue)急速 四首舞曲缺一不可,速度各不相同。乐章内部速度不变,整体上呈现快的愈快,慢的越慢。常在第三首与第四首之间插入一些舞曲。 关于插入: a、不能重复基本舞曲; b、插入的基本上都是舞曲(偶尔是咏叹调); c、通常采用同名舞曲,以成双配对的方式插入,且一大一小,一难一易; d、当时演出习惯是:演奏完插入的双阙舞曲后,把第一手重复一次后,再进入吉格舞曲。 ⑵三部性原则和巴罗克时期歌剧咏叹调中“Da Capo”的演出方式有关; ⑶三段式的单位升级; 二、关于呈示部 1、呈示部的结构不能小于二段曲式,大则可无限,常常是二段式或三段式; 2、呈示部内部的不稳定性要作必要的“远距离”保留; 3、在典型情况下,呈示部最后的终止需要完全而完满; 4、在一些含有交响性思维的三部曲式中,呈示部可能采用二段式、三段式的变体,或者使用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更复杂的曲式。 三、关于中间部 1、对比性中部: ⑴具有呈示性,曲式结构较完整、主题相对稳定、结构比较方整,可以反复,所以独立性程度较高。 ⑵在主题、速度、织体以及题材等方面,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⑶调性变化不是必须,常常调式变换来实现色彩对比。所以中部除了“Trio”的标识外,还常用“Maggiore(大调的)”、“Minore(小调的)”中部标识。 ⑷古老的三声中部写法通常采用收拢性结构。 2、插部(Episodie)Epi/Ep:特点在于,中部插入一个新的主题,而后进行展开性加工处理[2]。 ⑴三部曲式中部的一种类型; ⑵指回旋曲式主要主题每两次出现之间按照一定关系插入的部分; ⑶在奏鸣曲式中,用以取代正常展开部的部分(Sonata form with Epi); ⑷在音乐的正常进行中突然闯入的那些在性格上对比、在材料上与前后音乐无关的临时性段落;(浪漫主义之后,强调音乐的戏剧性,常插入这种段落); ⑸指复调音乐中,每两组和应之间具有一定主调织体特点的连接性段落(Episodie 间插段或间插句)。 3、混合中部(Mix) 4、三声中部与插部的关系: 相同点:①使用的材料新,②与前后的对比强; 区别:①三声中部的调性和声稳定,②曲式结构完整,与前后部分界限分明,独立性较高③还可能有反复;

仪器分析复习总结

1.光谱范围:仪器能测量光谱的波长范围。 2.工作范围:仪器能按规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测量的吸光度或强度范围。 3.厚度:样品池的两个平行且透光的内表平面之间的距离。 4.光路长度:光通过吸收池内物质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之间的路程。当垂直入射时,应与厚度相同。 5.仪器的准确度:在不考虑随机误差的情况下,仪器给出的读数与被测量的真值相一致的能力。考察系统误差。 6.仪器的重复性:在不考虑系统误差的情况下,仪器对某一测量值能给出相一致读数的能力 (短时间内) 。 7.仪器的稳定性:在一段时间内,仪器保持其精密度的能力 8.仪器的可靠性:仪器保持其所有性能(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的能力。 1 仪器分析:是指通过测量物质是某些物理或者物理化学性质` 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含量级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 2 定性分析:鉴定式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即确定物质的组成。 3 定量分析: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操作。 4精密度:指同一分析仪器的同一方法多次测定所得到数据间的一致程度,是表征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亦成为重复测定结果随测定平均值的分散度,即重现性。 5 灵敏度:仪器或分析方法灵敏度是指区别具有微小浓度差异分析物能力的度量,它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校准曲线的斜率和仪器设备的重现性或精密度。 6 检出限:又称检测下限或最低检出量,指一定置信水平下检出分析物或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它取决于分析物产生信号与本底空白信号波动或噪声统计平均值之比。 7动态范围:定量测定最低浓度(LOQ)扩展到校准曲线偏离线性响应(LOL)的浓度范围。 8选择性:一种仪器方法的选择性是指避免试样中含有其它组分干扰组分测定的程度。 9 分辨率:指仪器鉴别由两相近组分产生信号的能力。不同类型仪器分辨率指标各不相同,光谱仪器指将波长相近两谱线(或谱峰)分开的能力;质谱仪器指分辨两相邻质量组分质谱峰的分辨能力;色谱指相邻两色谱峰的分离度;核磁共振波谱有它独特的分辨率指标,以临二氯甲苯中特定峰,在最大峰的半宽度为分辨率大小。 10 分析仪器的校正:仪器分析中将分析仪器产生的各种响应信号值转变成被测物质的质量或浓度的过程称为校正。一般包括分析仪器的特征性能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校正。 11 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聚的现象,叫电磁辐射举例说,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 12 电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散射、折射、干涉、衍射: (4) 折射折射是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7) 衍射光绕过物体而弯曲地向他后面传播的现象; 13 分子光谱、原子光谱 分子光谱:分子从一种能态改变到另一种能态时的吸收或发射光谱(可包括从紫外到远红外直至微波谱)。 原子光谱:是由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变化时所发射或吸收的一系列光所组成的光谱。

曲式分析总结6

奏鸣曲式 第一节概述 一、奏鸣曲、奏鸣曲式、奏鸣原则 1、奏鸣曲(Sonata)一种多乐章器乐套曲体裁。常用一件乐曲独奏或与钢琴重奏,一般有 三、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组成,其中各乐章的特点与曲式结构如下:第一乐章是快板,使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慢板,使用三部曲式、变奏曲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使用三部曲式;第四乐章是快板或极板,使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 一个乐器独奏的套曲——独奏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 2~9件不同乐器合作的套曲——重奏曲(三重奏、八重奏) 独奏乐器与乐队合奏的套曲——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 乐队合奏的套曲——交响曲 2、奏鸣曲式是一种在构思上以一对矛盾为基础、在材料上以两个主题为中心、在结构上以三种功能为支撑所构成的比较复杂的三部性曲式。 需要说明的是也有很多不使用奏鸣曲式结构的奏鸣曲。例如贝多芬《第十二钢琴奏鸣曲》Op.22,《第十三钢琴奏鸣曲》Op.26。 3、奏鸣原则:即指奏鸣曲式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⑴双主题中心原则; ⑵交响性发展(在尖锐对比的矛盾基础上所作的戏剧性和过程性发展)原则; ⑶调性服从原则; ⑷三部性方向原则; 4、表现:由于奏鸣曲式以两个主题间的对比以及在整个乐曲发展中所表现的积极展开为基础,所以,这种结构基础决定了它表情能力的十分广泛,特别擅于表达抒情性的、具有心理刻画性质的,以及富于哲理性的内容。 二、来源 1、古二部曲式 古二部曲式指流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特定的音乐结构形式,他的特点是:音乐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其第一部分从主调开始,则一定结束在副调上,呈开放状态;第二部分从副调开始,经过小展开或向下属调过渡,最后回主调结束,两个基础部分各自反复一次。 古二部曲式一般采用复调风格,所以在结构上不同于二段曲式,它不具备二段曲式清晰的句逗和成型的主题。如巴赫《第六法国组曲》中的《阿勒曼德舞曲》。 由于古二部曲式在A段打破了调平衡,在B段通过调扩展和乐思的展开,又有恢复调平衡的结论。 2、古奏鸣曲式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 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MFA 。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 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 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

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 1、旋律的外形 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 (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宝石及其鉴赏复习提纲(完整版)

宝石及鉴赏复习提纲 1.什么是宝石?宝石(狭义概念)与玉石有何区别? 宝石的概念:宝石是可用作装饰的矿物或物质经人们加工(切割、成形、打磨、抛光)后的产品。 广义的宝石概念包含了宝石和玉石,指的是可以琢磨、雕刻成首饰或工艺品的矿物或岩石,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也包括部分有机材料。 玉石是许多细小的矿物晶体组合成的集合体(岩石),它也具备美丽漂亮、坚固耐久、产量稀少等特性。 2.试叙述矿物、岩石成为天然宝石的三个基本条件。 合适的温度、压力和充分的物质补给,以及足够的生长空间。 3.如何理解宝石的美观和稀有性? 美丽漂亮:颜色鲜艳,光彩夺目,晶莹润泽。美是宝玉石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具体要求宝玉石颜色艳丽、纯正、匀净、透明无暇、光泽夺目,或呈现猫眼、星光、变彩、变色等特殊的光学效应。如透明无瑕的钻石堪称宝石之王,而不透明的黑色钻石主要具工业用途。这是美与不美的重大差别。 产量稀少:“物以稀为贵”这一法则在宝石上得到了最大体现。越是稀罕的宝石越名贵。 例如,几世纪前欧洲首次发现紫晶,个头虽小,但色彩艳丽新颖,颇受人们喜爱,因其数量稀少,当时被视为珍贵之物,但当南美发现优质大型紫晶矿后,紫晶价格猛跌,从此不再享有珍贵之名 4.宝石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非金属宝石(如金刚石) 宝石金属宝石(如赤铁矿) 天然宝石非晶质类(如欧泊) 玉石多晶质类(如翡翠) 晶质类(如芙蓉石) 隐晶质类(如玉髓) 有机宝石—(如珍珠、珊瑚、琥珀和煤玉等) 合成宝石 人工宝石人造宝石 仿制宝石 拼合石 5.简述宝石的定名原则。 1.地质名称:用矿物名称来命名,例如水晶、黄玉、橄榄石等 2.行业名称:宝石行业一直使用的名称,例如翡翠、碧玺、紫牙乌等 3.历史沿用:例如白玉、玛瑙等 4.产地名:用产地的名称,例如澳玉、独山玉、坦桑石等 5.外来语音译:托帕石、亚力山大石等

曲式分析总结2

第四章乐段 第一节乐段(一) 摘要:定义、次级单位、标记。 一、定义:能够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思,并且使用完全终止来结束的基础性的结构单位。 二、乐段以下的单位:标记与标准 1、结构单位 乐段——乐句——乐节——乐汇 2、标记 单词或词汇——分句——句子——自然段 3、标准 复合节拍,中等速度,8小节一个乐段; 1,2,a4,A8即为标准。 ①、可以依据标准为参照来划分; ②、不可机械地照搬标准。 三、乐汇 1、定义:乐汇是含有一个节拍重音的片断,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结构单位。 小节的本质就是强拍,一个小节等于一个强拍加一个或几个弱拍。

2、乐汇的种类: ⑴、完全乐汇: 弱起强收的抑扬格 强起弱收的扬抑格《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 弱起弱收的抑扬抑格 ⑵、不完全乐汇:如《春之歌》、《十一月》 3、乐汇的结构:单结构、复结构《梦幻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4、乐汇与动机、乐段与主题的关系:如《六月》 第二节乐段(二) 摘要:乐句及其种类、结构划分的依据、句间关系、引起乐段复杂化的手法。 一、乐句:乐段的次级结构单位,以某种和声终止式收束、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且能表达某种乐思的句法结构单位。 1、方正乐句:慢速度、复合节拍是2小节,中等速度单拍子是4小节,快速度单拍子8小节的均为方正乐句。 2、非方正乐句:和方正乐句相对,可以分两种情况; a、独立构思的非方正乐句;如《双飞蝴蝶主题变奏》、《都达尔和玛利亚》,9,II; b、在方正乐句基础上扩大或缩小而形成的。 例如:《六月·船歌》呈示段的第二句、《春之歌》呈示段的第二句 3、分句:相当于语言中的从句 4、大乐句:含有分句的从句。例如《苗岭的早晨》 二、结构划分的依据 乐段分析的首要问题是在乐段基础上作结构划分,所以必须了解如何确定句逗。 1、句逗的标志是: ⑴、长音(尤其是调式中稳定音级的长音,如主音、属音) ⑵、休止符 ⑶、重复关系——同分异合(即使2个结构相连很紧,也需要分开);

曲式结构及文字分析指导

研究生入学考试培训之曲式结构及文字分析指导一、曲式结构划分要注意的问题 曲式分析在中国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系统,它们对乐曲曲式结构的名称及曲式结构不同部分称谓是不一样的, 曲式结构的对错将直接决定考试分数的高低,如果划分错误,那么老师认为你的文字分析是在对一个错误的客体阐述一个错误的观点,即使你的文采再好,也将是得不了高分。反之图式结构的正确划分,即使文字分析稍有偏差,也不会对你的分数起太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复三部曲式各个“部”分别用大写的A、B、A表示,“部”下面的次级结构“乐段”用小写的a、b等表示,而乐段的次级结构“乐句”一般用数字表示出即可。如下图: 单二、三部曲式一般各用小写ab表示乐段,数字表示乐句。但也可用大写的A、B表示乐段,而用小写的a、b等表示乐句,但要在文字分析开始时首先用文字阐述清楚大写A 与小写a分别表示乐段和乐句。如下面的单二部曲式图式: 二、曲式结构图式与文字分析的关系 曲式结构图式即使表示的再详细也不能代表曲式分析的全部,所以就需要文字加以阐述。比如在复三部结构图中,我们用数字表示乐句,但乐句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数字是看不出来的,那么,我们在分析主题时,就要对乐句之间的关系再加以详细的解释。再如,我们虽然在图式结构中标出了大部分主要的调性情况,但这些调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古典调性的布局还是浪漫派调性布局,都不得而知。所以我们首先要理清楚图式结构与文字分析之间的关系——图式结构好比宏观上人的骨骼框架,文字分析则是微观的人的身体各个部分的细部描述,比如面部有几颗痣等。一句话,“文字是对图式的进一步细化、深化” 三、如何做文字分析 曲式的文字分析部分应遵循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原则, 下面以单三部曲式乐曲的文字分析为例: 1、首先,准确定位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如“本曲结构为带有动力再现的、综合型中段的单三部曲式”,比起只说“本曲为单三部曲式”说法要全面、到位。 2、第一部分(呈示段)分析主要包括: a.呈示段的结构类型(两句体的平行乐段还是三句类abb’型的乐段等); b. 主题的构成(包括主题的调性、声部情况、旋律特征、伴奏织体类型及在主题在什么速度上进行等等); c.是收拢性乐段还是转调乐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