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表达人心善的古诗

表达人心善的古诗1. 形容善良的古诗句《寿同父兄七十二首》年代:宋作者:陈著光风颜色雪髯鲜,已到人闲稀有年。
心好共称生下佛,身闲自谓饮中仙。
安贫真味齐眉馈,养【善良】方高枕眠。
更看镫宵儿迎妇,一家春与月团圆。
《翊善余公挽诗二首》年代:宋作者:李弥逊弱冠声名翰墨场,一官小试活人方。
二王宾客推清介,半刺规横与【善良】。
可但仁风薰晋鄙,犹怜奇节老阌乡。
康宁寿考犹馀事,兰玉阶亭久更芳。
2. 能够表达善良的诗句1、元·谭处端《神光灿寄长安冯师兄》原文选段:劝人行善,自做修行,两般於道相宜。
释义:劝别人做善事,自己也要有修行,两件一起做相得益彰。
2、唐·李白《鸟》原文选段: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释义:劝你啊不要打那枝头的鸟儿,它的孩子们还在巢穴中盼望着它回家呢。
3、唐·李群玉《放鱼诗》原文选段: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释义:鱼儿呀,早点去变幻成龙吧,江湖凶险不要乱游,你看到那美味的香饵之下,其实是锋利的钓钩。
4、唐·冯道《天道》原文选段: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释义: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而不要去牵挂往后的发展。
5、宋·马之纯《祀马将军竹枝辞》原文选段:劝汝乡人宜善事,祀时同唱竹枝辞。
我奉劝我的同乡们多做善事,祭祀的时候大家一起唱竹枝词。
3. 形容心地善良的诗句【慈眉善目】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慈眉善眼】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同“慈眉善目”。
【采善贬恶】采:选择;贬;贬斥。
采取善良的行为,贬斥恶劣的行径。
【残贤害善】残:残害;贤:有才德的人。
残害有才德善良的人。
【存心养性】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
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赤子之心】赤子:初生的婴儿。
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雕心雁爪】比喻外表善良而内心狠毒。
亦作“雕心雁爪”。
【反本修古】本:根本;反本:复归本源,引申为人的禀性。
恢复人的禀性,维持最初的善良品质。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摘要】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
古诗词人性美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爱国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诸多方面。
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深入探究其人性美丰富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人性美人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质,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性的核心是善,即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善。
真、善、美三者统一,这才可能成为人性之美。
人性之美是“造就诗歌之美和美的诗歌的基础”、“诗人在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观照自然界时,眼光必须闪亮人性之光。
”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就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
古诗词教学中对人性美的探究,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等,这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高尚思想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诗人是用自己的作品来影响群众的。
诗人的人性品位和精神品格,可以说主要体现在他选取什么题材上,就大的题材范围讲,诗人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最能倾注全部感情并且充分体现其人性之美的:1深挚的亲情其一:《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乐府诗,前二句共有两个意象:“线”、“衣”;三、四句写两种状态:母亲动作:“密密缝”, 母亲心理:“意恐”“迟迟归”;五、六句:用了两个比喻:“寸草心”(游子孝心),“三春晖”(母亲恩情),以孝心之渺小与母爱博大形成对比、衬托。
这首诗写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
晓谕世间儿女,切莫辜负慈母一片深情。
这是一篇充满淳真感情的诗作。
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能强烈感受到它的艺术力量。
中华传统诗词的人性之美

中华传统诗词的人性之美作者:杜淑蛟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50期【摘要】中国自古是诗的国度,传统诗词中的人性美,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
主要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爱国情和生活的情趣等诸多方面。
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深入探究其人性美丰富内涵,对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人性之美传统【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051-01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应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充分领悟其人性之美。
一、深挚的亲情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能强烈感受到它的艺术力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思亲是人之常情,而这首诗的独到之处,不是一般化遥想兄弟重阳登高而自己独处异乡,思亲之情、兄弟之情跃然纸上,这正是它的深厚处。
二、真挚的友情这是李白临行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小诗前半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诗的后半是抒情,潭水深千尺,水深情深自然联系起来,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人们抒写友人别情的常用语。
三、纯真的爱情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中“闺中只独看”,与李商隐诗中写法有何相同之处:“独看”从对方落笔,其实包含作者在内;“君问归期”也是从对方落笔,其实也包含作者自己的思念。
四、爱国的情怀以上我们赏析的几首诗,写亲情、写友情,写爱情,这些情感的升华,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进一步探讨:《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诗词中的人性探索与人生思考

诗词中的人性探索与人生思考诗词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探索人性的重要媒介。
在这些优美的文字背后,蕴藏着人们对于自身存在、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通过诗词中的人性探索,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心境,也可以启迪自己的人生思考。
人性是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复杂的。
古代诗词中反映了不同人性特质与面貌的形象,给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角度。
有的诗歌表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慈悲,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战乱时期的思念之情,展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同情和感伤。
另一些诗词则通过揭示人性的阴暗面来促使人们深思。
例如李白的《长干行》中暗示了人性的荒诞和虚无:“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首诗描绘了激情与追求的无常,提醒了读者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词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探索,同时也对于人生意义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他描写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情,通过对于人性的独立思考,他探讨了个体在历史背景下的存在意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表达了个体在历史变迁中的微小和渺茫,引发了人们对于自我意义和命运的思考。
正所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词中的人性探索和人生思考是人们内心的一片净土。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能够了解古人对于人性的思考,同时也可以启示自身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
除了传统的古代诗词,当代的文学作品同样对于人性和人生思考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对于封建社会的人性问题进行了犀利的揭示。
他指出:“我绝不是故态复萌,我是再世了的秦始皇。
”通过对比主人公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他对于人性中的腐朽和权力的执着表达了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人性探索与人生思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人性美表现

古代文人作品中的人性美表现古代文人作品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审美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现饱含着丰富的人性美。
这些文人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如诗、词、文章等,以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人性的多样性和美好。
首先,古代文人作品中的人性美表现在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上。
文人学士们倾注了他们的困惑、情感和体会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使得作品更富于感染力。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世人都说江南好,游人都说江南好”一句,虽然简短却给人一种直击人心的感觉,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古代文人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
这样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沉浸在情感的世界中,也充分展示了人性内在的柔美和细腻之处。
其次,古代文人作品中的人性美还体现在对人性善良的弘扬上。
在封建社会中,人的生活常常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
然而,文人们通过作品传递了对善良本性的崇尚和追求。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大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诗表达了人的永恒追求和坚持,即使面对种种困境也始终秉持着善良的本性。
通过描绘出人性中善良和正直的一面,文人们意图激起读者内心深处对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另外,古代文人作品中的人性美还体现在对于人生的独特思考上。
文人们常常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以描写滕王阁为载体,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
其中“钟鸣漏尽还复鸣,蛛丝儿结满外楼”一句将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无常以寓人喻事的方式表达出来,展示了文人独到的人生思考。
这样的思考让读者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得到了对人生的启迪和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述只是对古代文人作品中人性美表现的概括性描述,实际上,这些表达方式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作品中的情感描绘往往与对人性善良的弘扬和对人生的独特思考相互贯通,形成了一种富有层次感和内涵的审美。
因此,古代文人作品在塑造了人性美的同时也展示出了文人的才华和智慧。
《唐诗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性映衬》

《唐诗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性映衬》引言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巅峰时代,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化的瑰宝,不仅在表达情感、抒发意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更是对自然意象的运用与人性映衬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唐诗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性映衬相结合,使得诗歌作品更富有情感、思想深度。
本文将从唐诗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性映衬的角度来探讨唐代诗歌的独特之处。
自然意象的运用唐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丰富多样,运用灵活巧妙。
无论是山水、花草、天气还是动物,都成为了诗人们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表现形式。
山水意象在唐代诗歌中,山水意象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宏伟壮丽的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则以平凡的山水景观,映衬出诗人的高尚品格和淡泊名利的态度。
花草意象花草意象在唐诗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花草在自然界中生命力勃勃,有时娇艳欲滴,有时却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顽强挣扎。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用寥寥数语描绘了窗外庭前的明月和树下的小草,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形容壮阔的自然景色,使得诗歌更具视觉冲击力。
天气意象天气意象又是唐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唐代的天气变化丰富多样,与人们的情感、心境息息相关。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述远处山水和日出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之情。
而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作者通过描述秋夜的清凉和茶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动物意象唐代诗歌中的动物意象也屡见不鲜,动物形态的丰富性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通过描绘黄鹤的形态和飞行姿态,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动感和巧妙的表现力。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通过描述白鹤飞翔的景象,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追赶之情。
人性映衬的呈现方式唐诗中的自然意象不仅仅是单纯的描绘,更常常与人性映衬相结合,给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厚度和思想深度。
诗词之美感悟人生真谛人生哲理诗词鉴赏

诗词之美感悟人生真谛人生哲理诗词鉴赏诗词之美:感悟人生真谛,探索人生哲理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以简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传承着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怀。
正因为如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美感悟人生真谛、探索人生哲理的工具。
诗词之美,在于它能够凝练人生的瞬间,抓住生活的细微之处。
诗人通过极度精炼的语言,表达出对于人生深刻而又微妙的领悟。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开篇,直接道出了人们对于生命命运的深切关切。
在这句简练的词句里,人生的无常、思考命运令人感动。
而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一句,牵引出了人们在寂静的夜晚对生命的思索。
这些诗句让人不仅仅对人生有所感悟,更能引起人们对于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诗词之美,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诗人常常用细腻的词藻和婉转的表达方式,将短暂而美好的时刻凝固在文字之间。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形象描绘,让人们感受到宇宙的壮丽和永恒。
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微雨湿黄昏,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一句,让人回忆起流年匆匆,感慨时光荏苒。
这些情感的共鸣,打动着人们的心灵,引导着人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诗词之美,在于它可以引导人们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生的诸多问题,常常使人困惑和迷茫。
而诗词能够从宏观的角度,从更高维度上给予人们思索和解答。
在杜甫的《登高》中,"渐觉游神临世界,终期通衢当路岐"的一句,引导着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而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的表达,则告诫人们要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
这些诗词的引导,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洞察自我,审视人生,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诗词之美,博大精深,触动人心。
浅谈苏轼咏物词的意象美和人性美

浅谈苏轼咏物词的意象美和人性美苏轼是我国词史上一位大力创作咏物词的作家。
他对咏物词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词人审美情趣的变化,并由此咏物词在题材、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和语言形式等方面的变化。
全文从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苏轼咏物词的艺术美。
第一方面是苏轼咏物词的意象之美,苏词着眼于自然物态之美,表达了词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喜爱。
第二方面是苏轼咏物词的人性之美,苏词中的物都是形神兼备的,即在描写之外寄寓作者的情怀和品格。
最后,总结了苏轼咏物词的艺术美,说明了其咏物词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标签:苏轼咏物词意象之美人性之美苏轼是我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拓者,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
另外,苏轼也是词史上一位大力创作咏物词的作家。
唐玲玲先生指出:东坡咏物词共有三十多首,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他之前的任何人。
就咏物词的表现手法而言,也较为多样化,不是从前那样单一的、只是照着传统感物言志的套路、缺乏主观投入的写法。
苏轼的咏物词开拓了词的审美境界,在词的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苏轼的咏物词的艺术美,主要体现为意象之美和人性之美。
一、意象之美咏物词是指对某一具体物象作专门或详细的描写。
咏物词始见于晚唐,不过初时作词者大多无意于词咏唱自然现象,自晚唐以来随着词这一体裁的逐步发扬光大,涌现除了一批优秀词作者及脍炙人口的作品。
不过当中大多是写景抒情之作。
“词为艳科”似乎成为词人心中的固定观念,词只不过是人们觥筹交错时聊以助兴的一种技能。
正如盛唐时期诗风便显得浮华,而产生于这种氛围中的咏物词所歌意象也大多是抒发男女间的缠绵情意,所咏之物也多与男女之情相关。
写来写去也转不出儿女情长、离合悲欢的圈子,其语言风格也因此难以摆脱柔媚纤巧的束缚,产生在这种艺术氛围中的咏物词也沾染了这种习气,如柳翃思念其爱姬的《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翃这首写柳的咏物词重在抒发对柳氏的思念和忧虑她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摘要】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
古诗词人性美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爱国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诸多方面。
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深入探究其人性美丰富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人性美人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质,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性的核心是善,即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善。
真、善、美三者统一,这才可能成为人性之美。
人性之美是“造就诗歌之美和美的诗歌的基础”、“诗人在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观照自然界时,眼光必须闪亮人性之光。
”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就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
古诗词教学中对人性美的探究,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等,这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高尚思想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诗人是用自己的作品来影响群众的。
诗人的人性品位和精神品格,可以说主要体现在他选取什么题材上,就大的题材范围讲,诗人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最能倾注全部感情并且充分体现其人性之美的:1深挚的亲情其一:《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乐府诗,前二句共有两个意象:“线”、“衣”;三、四句写两种状态:母亲动作:“密密缝”, 母亲心理:“意恐”“迟迟归”;五、六句:用了两个比喻:“寸草心”(游子孝心),“三春晖”(母亲恩情),以孝心之渺小与母爱博大形成对比、衬托。
这首诗写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
晓谕世间儿女,切莫辜负慈母一片深情。
这是一篇充满淳真感情的诗作。
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能强烈感受到它的艺术力量。
佳节思亲是人之常情,而这首诗的独到之处,不是一般化遥想兄弟重阳登高而自己独处异乡,虽然也能表现佳节思亲之情,但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而诗人遥想的却是:远在故乡的兄弟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人不是自己,反倒是兄弟们感到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思亲之情、兄弟之情躍然纸上。
2真挚的友情其一: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李白临行的一首留别诗。
这首小诗前半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临行村人踏地为节拍,前来送行,”忽闻”似出乎意外,也显出人缘很好。
诗的后半是抒情,潭水深千尺,水深情深自然联系起来,那么友人的情谊更有多深呢。
“不及汪伦送我情”妙就妙在“不及”,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人们抒写友人别情的常用语。
其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写的一首送别诗。
古代许多送别诗,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然而本诗虽表现依依惜别,但并不作悲酸伤感之语。
作者在临别劝慰友人,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虽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如比邻一样近吗。
不要因为离别就为儿女之情流泪伤心。
挚友情深,自然流露。
而诗人在激昂豪迈中唱出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旋律,化惜别为勉励,改无奈作有为,意气高远,不愧为千古名句。
3纯真的爱情爱情的纯真程度可以说是衡量人性的尺度。
也因此,爱情才成了文学和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
几乎没有一个诗人不曾歌唱过爱情,因为爱情与人类共存,与诗歌共存,与诗人共存,与人性之美共存。
其一:《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妻子的抒情七言绝句,表达了对妻子的深爱。
诗的首句写思念,二句写寂寞(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现实之情景;第三句写剪烛花(表明时间长),第四句写夜话(离别的情怀),是想象之情景。
由李商隐这首诗,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的一首爱情诗:其二: 《月夜》( 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中“闺中只独看”,与李商隐诗中写法有何相同之处:“独看”从对方落笔,其实包含作者在内;“君问归期”也是从对方落笔,其实也包含作者自己的思念。
追溯到古代诗歌的源头,表达男女爱情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卫风·采葛》),描写在恋爱中,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期盼相见,心意迫切,内心充满等待的痛苦。
又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召南·关雎》),形容青年男女恋情,这首情歌中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爱慕之情,后人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青年男女对爱情热切地追求。
4爱国的情怀以上我们赏析的几首诗,写亲情、写友情,写爱情,这些情感的升华,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进一步探讨:其一:《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七绝,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85岁时,陆游撒手人寰,临终仍念念不忘他深爱的国家,留下这千古绝唱。
他写下许多爱国诗篇,这是其中之一。
爱国的思想品质可表现在痛恨外侵、渴望统一、忧国忧民、报国之志等许多方面。
我们熟悉的岳飞的一首爱国词篇,从中可以更明显看到这位抗金将领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其二:《满江红写怀》(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诗词名篇,词中表现了抗金救国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5对生活的热爱对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我们以上探讨了深挚温暖的母爱、真挚深厚的友情、炽热的男女爱情、伟大的爱国情怀;古诗词中热爱生活的诗篇,其中同样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其一:《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宋朝词人辛弃疾在上饶闲居时所作的一首词。
全词清新恬淡,充满生活情趣。
这首词描绘了两幅画图:乡村风景画:乡村茅舍,屋檐低小,溪水流淌。
溪边绿草青青,醉里欢容,柔和乡音,农家老夫妇,亲切朴实;劳动风俗画:远处大儿在锄豆,近处次儿正在编织鸡笼,不远不近处,顽皮的小儿卧剥莲蓬。
如果说上片末尾一个问句表明似曾相识,意趣平添;那么下片小儿无赖足见其天真活泼,逗人喜爱。
小小画幅,一条清溪,从青草溪边的茅屋,大儿锄豆的溪东,到小儿卧剥莲蓬的溪头,意脉连绵,情思不断。
这是一条并不出奇的清浅小溪,但欢快地载着我们领略了乡村美好风光。
让我们再来看一首大诗人李白写庐山风光的诗篇:其二:《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首句写庐山香炉峰,处在紫色雾霭之中;次句写远看瀑布,有如长河竖挂一般,(写出了庐山优美幽深和雄威壮观);第三、第四句以瀑布为中心,表现它的动态美,构思巧妙。
前句的“挂前川”与后句的“飞流直下”,一静一动,写其壮观,豪爽明快;结句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奇想天外的神来之笔!以上两首诗,前者写恬淡闲适的乡村生活,是对生活的热爱;后者写山川美景,同样表达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应该看到,那些表面看来纯粹是写景的诗,其实并不是文字的风景画,它们展示的是诗人的胸怀,蕴藏着诗人的情趣,饱含着深刻的哲理,体现着诗人的美感和爱心。
美的风景诗都是诗人的人性美在大自然中的折射。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美的能力,就必须增强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读一些文学精品,而优美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塑造民族精神的丰富素材和资源,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恰当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品味鉴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挖掘隐含在古诗词中美的因素,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我们必须重视古诗词美育价值,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深入挖掘其人性美丰富内涵,让古诗词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1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73丁丙贵主编.诗词名句鉴赏辞典.远方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