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古典诗词之美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篇1读一首诗词,犹如品一杯上好的茶,品作者的心,品作者的情。
悠悠的香、润润的甜、淡淡的情、纯纯的美,还是深深的苦、隐隐的愁,都让我沉醉其中。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中国诗起于先秦,鼎盛于唐朝。
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
按故事情节还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诗能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还能抒情言志。
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更是动听感人。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词是合乐的歌词,由于这种文体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学习诗词。
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我仿佛遇到了那位醉意朦胧,已是白发生的词人。
他好似一枝残花,在艰辛世事的暴风雨中失尽了芳华,在当权者的排挤下磨去了棱角。
在这人生的低谷,他只得借酒消愁。
弥漫醉意中,他还不忘端详起手中的宝剑,梦想着在沙场为国杀敌。
他渐渐地失去意识,跌入梦中,恍然地回到了辽阔的联营。
士兵的生活氛围热烈,正为一场激战做准备。
激战开始。
沙场狼烟滚滚,战士们斗志高昂,战马风驰电掣,放箭声霹雳轰响,速战速决。
大功告成,博得生前身后的英名。
突然,梦醒了。
什么激战,什么英名,什么收复中原,一切都开始旋转、消失。
作者的理想是多么宏伟,而现实是多么凄惨!而作者也无力回天,只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回到现实。
词人辛弃疾一生的坎坷,壮志难酬的悲愤,凝聚在这一首词中,多么令人心酸,多么令人感慨!细细品味诗词,我们能领会作者的思想,同时净化人的内心,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归纳如下:
爱情:表达对爱人的思念、爱慕和眷恋之情。
思乡:抒发对故乡、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忧伤:反映诗人内心的忧愁、苦闷和痛苦。
欢乐: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欢乐和幸福。
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伟大。
人生: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反思。
怀古:怀念古代的英雄、文化和历史。
离别:表达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
壮志: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理想和抱负。
闲适:描绘宁静、安逸的生活情趣和心境。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情感类型,实际上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样,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
在欣赏古代诗歌时,需要结合具体作品,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诗歌的意境,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作者:梁津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122期【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初中阶段考查的内容,而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在美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诸多原因,很多学生对学习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失去了兴趣,他们不愿或无法去深入感受古典诗词里的情感美。
因此,调动学生学会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提高他们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就势在必行了。
【关键词】古典诗词;咬文嚼字;设问;衡短论长;情感基调;情感美一、古典诗词的情感美人的情感有很多种,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不满,或五味参杂……当用文字把这些情感抒发出来时,读者的情感也会随着作者的情感跌宕起伏,这就是真情美。
古代文人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中国古典诗词。
他们在诗词里抒发情感时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抒发离别之伤,或抒发难舍之愁,或抒发思念之情,或抒发爱国之情怀……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
”今天,我们学习的伟大诗篇,是中国古典诗词史上留下来的精髓,虽说不一定是“惊天动地”,但里面诚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了震憾人心的力量和审美愉悦。
二、鉴赏古典诗词存在的问题虽说中国古典诗词里的真情给我们带来审美愉悦,但可惜的是,这些愉悦并没有走进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的内心,作者的情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自然也不能引起学生对作品美的感受。
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一)学生方面。
古典诗词向来让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又爱又恨。
一方面,古典诗词那精美的语言,多样的手法,丰富而真实的感情,总让他们深受感染。
但是古典诗词的历史性让很多学生望而退却,语言凝练性也使很多学生无法体会或无法深刻体会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另外,很多学生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往往只是抓住一两个词语就试图了解整首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种“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的做法理解出来的情感往往是单面甚至是不准确的,因此学生就无法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更无法感受到诗词本身真正的魅力、本来的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浅谈 中国古典诗词 的意境 美
叶方石
( 湖北水利水 电职业技术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0
摘要 : 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一种很 高的艺术 优 是 境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 . 必须从分析形 象和画面入手, 充 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从情景互相揉和、 交织、 渗透 中领会, 探究诗画
这首词第一句是写近景 : 流经郁孤台下的赣江水哟 ; 第二句里 含深 隋: 你里面掺合着多少逃难至此的行人的眼泪啊! 第三句是写 外境 : 翘首远望西北长安那一片沦亡的国土 ; 第四句含有 内情 : 可 惜啊, 重重迭迭的山峰遮住视线 ; 第五旬是景 中情 : 青山虽能遮住 人们遥望中原的视线: 第六句为情 中景 : 但却阻挡不了东流的江水 奔腾向前 ; 、 第七 八两句则是借景抒睛, 情融于景: 选取江晚 、 山深 、 鹧鸪 的叫声等景物 , 又著一“ 字 , 愁” 寄托抗 金大业难 以实现 的慨
2 . 2从 晴景互相揉 和、 交织 、 渗透中领会
辛弃疾《 菩萨蛮 ・ 书江西造 口壁》 “ :郁孤 台下清江水 , 中间多少
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 山! 青山遮不住 . 毕竞 东流去。江晚
正 愁余 , 山深 闻鹧鸪 。”
花三月, 春暖花开 , 黄鹤楼下 , 诗人李 白送老朋友孟浩然去扬州 , 辞 别再三 , 孟浩然 已登上了离别的船只, 船已扬帆 , 顺江而下 , 渐渐远 去。 白站在岸边 , 目送 , 李 千里 起 见 上的白帆 , 船 接下来尚
谈到意境 , 不仅诗里有, 散文、 、 、 小说 戏剧 电影、 、 绘画 音乐、 舞
蹈都有
歌( 尤其是抒情诗 ) 一般没有故事情节 , 没有完整人物形象及人物 间矛盾冲突 , 它主要是通过创造意境来 反映生活, 隋写意 , 抒 感染 读者。所以, 我们砍赏中国古典诗词 , 非讲意境不可 。 优美的意境 , 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 对欣 赏者来说, 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富于形象、 诗情 、 哲理的 令人 也 吗 神往的品鉴对象。阅读中国古典诗词而不明其意境, 则可
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答: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凝练简洁:古代诗词语言凝练简洁,寓意深远。
通过极少的文字,古人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感受到强烈的共鸣。
2. 意境优美:古代诗词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展现出优美的画面和感人的场景。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美好世界。
3. 情感真挚:古代诗词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家国情怀,诗人都能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
4. 哲理深刻:古代诗词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探讨,诗人能够揭示出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
这些哲理思考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适性,能够让读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共鸣。
5. 韵味无穷:古代诗词具有韵味无穷的特点,无论是押韵、格律、对仗还是排比等修辞手法,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这种韵味无穷的特点也是古代诗词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6. 传承文化: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传承古代诗词,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这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于塑造读者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体现在语言凝练简洁、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韵味无穷以及传承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魅力使得古代诗词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人
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范文5篇)[修改版]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范文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afaaa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a.png)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范文5篇)[修改版]第一篇: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朦胧”,就是模模糊糊、不清楚地意思。
诗歌的“朦胧美”,是一种隐约、含蓄的美,是一种有所感触却往往难以了然于心的美。
追求朦胧含蓄的表现风格,是中国诗词的一贯传统,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世界上最讲究朦胧美的诗歌。
举一个例子,同样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描写爱情的诗歌。
古希腊诗人是这样写的:妈呀,亲爱的妈呀!我哪里有心情织布?我已经充满了对那个人的爱慕。
——萨福《相思》中国人是这样写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两相对比,很明显,《相思》表达情感是直接的强烈的;而《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其实,这种宛转幽深的朦胧美,可以说是我国各类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如建筑领域运用照壁,林木遮掩,回廊曲径等方式营造朦胧曲折的美;国画更是典型的写意风格,讲究神似、渲染、留白;即使女子巧笑嫣然,也不忘记用一方罗帕或一纸团扇遮住半边脸,让人看不真切……回到诗词上,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为什么传统诗词会呈现出如此普遍的朦胧美;2、是什么构成传统诗词的朦胧美。
一.为什么传统诗歌会呈现出如此普遍的朦胧美?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这里指自然。
“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这种思想反映到文学创作领域,便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中国的诗人总是把个体置于天地万物的大背景中,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这个大背景中,达到一种彼此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形成圆融含蓄的朦胧美。
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陶渊明《饮酒》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美在深情——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

[ 关键词 ] 情感美; 友情; 亲情; 爱情; 教育
中图分 类号 : 9 . Hl4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6 2—8 1 (0 0)2— 10- 2 17 60 21 1 06 0
往越 来越少 , 友 , 别是 知心 朋友越 来 越少 。而 自私 、 朋 特 自
对外汉语专业师资培养特别是对韩汉语的师资培养在国内尚属首例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可供借鉴的还缺乏先例优势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努力使专业特色更加突出鲜明在优势空间内大有作为是对韩汉语专业建设和努力的方向
语文学刊
21 第1 0 0车 2期
美 在 深 情
— —
古典诗词 中的情感 美
。 陈 红 萍
( 潢川幼儿 师范学校 , 河南 信 阳 4 5 5 ) 6 10
[ 摘 要 ]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 诗篇中那浓浓的“ 诗情” 是诗词之所以为诗词的重要特征, 亦是诗词能打动
读者的基础, 诗词之 美, 美在 深情 。作为读者 , 只有被诗情“ 感动” 才能真正体 会到 作品 中的情感之 美、 , 诗词之 美。 因此 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 体悟诗词 中的情感之 美, 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 育 , 这是 中职语 文教 师在 古典 诗词教学 中的重要任务。
是人生一大幸事 , 但有相聚就有离别。临别赋诗 , 歌颁发谊 ,
道声尊重 , 达无 限的离情 别绪 就成 了友情 诗 中的主要 内 表
容 。如 大 家熟 悉 的 《 城 曲 》 渭 : 渭城 朝 雨 渑轻 尘 , 舍 青 青柳 色新 。 客
劝君 更进 一 杯 酒 。 出阳 关 无故 人 。 西
在古典诗词 中, 写情名篇 多不 胜数 , 最值得我 们关 注是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浅谈古典诗词之美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诗是最美的语言,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来的一首歌曲。
这句话应用在我们的古典诗词上,是再恰当不够了。
古典诗词,寥寥数字,却是四两拨千斤,字字千锤百炼,就这么几个字或勾勒出恢宏或清雅的画卷,或激荡或幽咽的音乐。
其内涵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篇1我们读古典诗词,不是真的在读,而是用心在体悟,体悟那份空灵、曼妙、共鸣,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呼吸着诗中世界的气息,让每一次感受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不同,新的美妙和其中暗藏着玄机和活力。
古典诗词的精炼留下了让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能够将自身化为微小的尘雾,瞬间弥漫于整个诗的空间。
那巨大的空间可以让读者,如丝如梦,如幻如仙,其多种意境,多种揣测,多种解释,多种理解,渗透全身。
其诗句可以是青山绿水,可以是大漠落日,可以是古寺寒钟,可以是隐逸暗香,可以是高山流水,也可以是海枯石烂……她就是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具有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其穿越性,是超出时空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古典诗词以音乐性质的美感,以韵律、语感、节奏为主流,营造一种朦胧的梦境,朦胧的山水情怀,朦胧的人生咏叹,她既可以是气势磅礴,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也可以是花前月下的浪漫的儿女情长。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在于她的押韵,古典诗词的主体,是使用中古音系统进行创作的,这个系统的标准叫“平水韵”,是因为一个平水县人编的字典而得名的。
近体诗(即绝句和律诗)是只能押平声韵的。
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是押尾韵的,即: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她是汉语诗歌的一个特色。
古典诗词的押韵有它深厚的蕴涵和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汉语诗又叫做“诗歌”,是因为那些诗本来都是可以歌吟的,现在我们办古典诗词诗会,就有许多老同志上台去吟诵,去歌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论文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情感美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
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
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
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
我们今天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
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也是一个深深热爱自己祖国的民族。
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
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
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
如明代诗人杨继盛的《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
前二句大笔挥洒,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
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
他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后改兵部员外郎,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
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
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
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
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二、浓烈的思乡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炎黄子孙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而思乡情结就是爱国情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故乡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国。
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
古代诗人写有太多的游子诗,抒发着各不相同却又极为相似的故乡之情。
这些诗歌不追求奇特新颖的构思,更不要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深情的语句,写出远客思乡的殷殷深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月分外明亮,也特别清冷。
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最易触动旅思之怀,感受到客居的萧条,年华的易逝。
凝望着明月,更易使人想起故乡,思念亲人。
大概正是此情此景感染了李白,他挥毫写下了《静夜思》这首具有浓烈思乡之情的诗歌。
三、执着的男女情男女情爱,本是人类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我国古代数量繁富的诗歌遗产中,爱情诗占了很大的比重。
爱情诗在古代民歌中非常发达,从《诗经·国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到唐代民间曲子词、明清民歌,歌唱爱情的篇章往往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在文人诗歌方面,上自屈原的《九歌》、汉魏六朝古诗,下至唐诗、宋词、元曲,爱情诗的数量也是很多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真挚动人。
它们表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爱情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和欢乐,更多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生离死别引起的忧伤和痛苦。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爱情诗中,写得最好、最感人的是那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永不分离的爱情追求为内容的诗篇。
如汉乐府诗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全诗一开头,这位女子就向天发誓,表明了她与“君”的相爱关系,并希望他们之间的爱情永远不中断,不衰竭。
为了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她象放连珠炮一样,一口气列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反面说明她“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执着追求。
只有高山成为平地,江水干涸不流,冬天雷声隆隆,夏季雪花飘舞,天地合为一体,她才与心爱的人断绝感情。
而这五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自然她与“君”的爱情也就不会“绝衰”了。
诗中出现的各种景象相互之间并无联系,但在表达爱情的坚贞这条线上,却美妙地串成了一个抒情形象的整体。
读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直爽、活泼而深情的女子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
她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至死不渝,纯洁热烈;誓言是那么干脆利落,不假雕饰。
这种纯属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感到痛快淋漓,并深受感染。
男女情爱的美好归宿,便是结为夫妻。
有人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这从根本上亵渎了神圣的爱情。
因为夫妻互爱是人世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家庭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基本的道德关系之一。
夫妻情笃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夫妻感情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
在我国古代的夫妻关系中,虽然受到男尊女卑的影响,但人们还是以相敬如宾,伉俪情深,富不易妻,白头偕老为美德,鄙弃那种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以及忘恩负义的卑劣行为。
在古代大量的爱情诗中,有不少描写夫妻恩爱的诗篇。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一首一往情深、缠绵真挚的怀人诗。
诗起笔即妙,题为“月夜”却不写作者自己看到的“今夜长安月”,而从千里之外落笔,以一“独”字见出两地相思。
就表现手法来说,可谓一箭双雕。
不说自己思念之苦,反关心妻子遥忆之悲,伉俪情深,溢于言表。
“独”字更是意味深长,夫妻离散,两地相隔,故谓“独”,这是第一层义;儿女未谙世事,不知思父,不懂得母亲望月的心情,故谓“独”,这是第二层义。
颈联描写妻子独自望月的形象。
云鬟雾湿,玉臂生寒,可知站立良久,心往神驰。
尾联“双照”反结“独看”,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希望。
在充满悲哀的日子里,只有希望才能给人以生存下去的慰藉。
双照之下犹带泪痕,正是悲喜交集、痛定思痛的景象。
诗人写情如此,真称得上是力透纸背。
四、美好的朋友情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谊是人生的需要,是朋友之间的高尚的情谊。
它既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关系到人际和谐,国家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离不开友谊,事业离不开友谊。
友谊是信任理解,是无私奉献,是高尚人格的体现。
真正的友谊是人与心灵相通的亲密的关系,在一起时要相互激励,远离时要扬其善名,快乐时要与其共享,患难时则要共生死。
这种友谊的特征是,在思想上互相帮助,在品行上互相砥砺,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在事业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关心。
在中国文学史上,歌颂这种高尚真挚友谊的诗歌不胜枚举,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真挚友谊的诗歌,诗中表现了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
诗的前两句道出时间、环境及事件。
时间是暮春,环境是飘飘扬扬的杨花和音似“不如归去”的杜鹃叫声,这一切带给人的无疑都是悲凉。
在这种氛围里,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且已过五溪,岂不更令人忧伤?后两句是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
让这颗愁心随着风。
和着月,伴着不幸的友人直到夜郎西。
因远隔万里,不能相见,而诗人的情感又那么强烈,难以抒发,难以寄托,只有通过千里可共的明月来“遥有此寄”。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珍贵的一页。
二人相处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二人友谊深厚,心心相印,离别后互相思念,留下了一些感人的诗篇。
唐玄宗天宝三年初夏,李白与杜甫在洛阳首次相遇。
从夏到秋,他们在粱(今河南省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漫游。
经过冬天小别之后,第二年又在东鲁相聚,直到秋天分手。
分手后,杜甫欲去长安,李白则寓居沙丘。
想起在一起时欢快的日子,想起二人诚挚的友谊,李白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这首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起首两句,诗人以自怨自责的意味写“我”:“我来竟保事?高卧沙丘城。
”劈空一问,悬念陡起。
诗人为什么对自己来沙丘城这么恼恨?难道仅仅是因为闲居无事吗?三四两句写诗人所处的环境:瑟瑟秋风,老树孤立,这阵阵风声片片落叶给闲居人带来的是什么呢?接下来两句,点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声歌美酒,本来诗人平生钟爱之物,此时竟然提不起精神,引不起兴趣,这又是为什么呢?诗写到这里,句句以“我”为中心。
“我”的生活单调乏味,“我”的环境一片萧索,“我”的心情沉闷低落。
这一切,似乎是诗人在向外人诉说自己的苦衷,与“思君(杜甫)”毫无关涉。
直到最后两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笔锋陡转,照应了诗题,点明了主旨,读者一下子明白了诗人前六句的用意:这生活,这环境,这心情,这难以排遣的孤寂,原来都是出于对“君(杜甫)”的思念。
五、温馨的骨肉情骨肉情深是一种美德,也是家庭中有关亲人关系的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家人之间应该“相爱”、“相顾”、“友悌”、“和睦”,提倡兄友弟恭,尊卑长幼有序。
也就是说,做长辈的,做兄姐的,要以疼爱友爱的态度对待子女弟妹,子女弟妹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长辈兄姐。
只有这样,才能使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爱和睦,共同感受骨肉亲情的温暖和快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描写这种骨肉情感的优美诗篇。
这类诗篇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之情。
孝敬长辈尤其是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曾被儒家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
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重人伦的特征,而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父母的孝敬。
“百事孝为先”,自孔子始,孝德便被当作“仁之本”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奉行的一条道德原则。
孝是一种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民族美德。
从古至今,古典诗歌对于“孝”这个主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赞美,对父母的天高地厚的恩德进行过无数次的讴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像春天阳光般厚博的父母之情,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么能报答于万一呢?究竟怎样才能报答父母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呢?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回答。
宋末诗人江万里的《水调歌头·寿二亲》词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生日重重见,余闰有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