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是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一)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我国需要考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因素。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等。

我国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需要考虑经济状况、政策目标、外部环境等因素,并最终确定具体策略。

实施与调整也是重要的环节。

在结论部分指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重要性,强调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用。

研究显示选择的目标会对经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

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将趋向更加灵活和综合,以更好地维护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宏观经济、选择因素、具体选择、实施与调整、重要性、影响、趋势。

1. 引言1.1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货币政策中,选择适当的中介目标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选择具体的中介目标时,我国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外部环境变化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定最合适的中介目标,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还要考虑到政府的政策取向、社会的反应等因素。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决策,需要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实现经济运行的平稳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我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阶段,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整体仍保持稳定。

主要表现在工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增长较快,消费需求增强,对外贸易总体平稳,投资结构优化等方面。

我国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房地产市场波动、金融风险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CATALOGUE目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概述•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实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前沿问题和研究展望CHAPTER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概述定义作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和作用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稳定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类别和特点数量型中介目标01价格型中介目标02混合型中介目标03CHAPTER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利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通过调整利率可以影响货币供应、投资和消费。

利率水平的变化可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供应量。

优点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此外,利率的调整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传导到其他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预测性。

要点一要点二缺点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利率的调整可能会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社会经济不均衡。

其次,利率的调整可能会导致资本流动的不稳定,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时期。

此外,利率的调整还可能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滞后效应,导致货币政策的不及时和不准确。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利率中介目标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CHAPTER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货币供应量、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的政策目标。

优点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目标关系密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可以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此外,货币供应量具有可观测性强、可控性高等优点,便于中央银行操作。

缺点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经济结构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货币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形势、市场情绪等,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汇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汇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汇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作者:程雪芳鲍芳武汉大学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5期摘要: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逐渐降低,因此本文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特点为研究基础,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人民币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因此得出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汇率制度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1一、汇率可以作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的外贸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优势,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因此这种出口结构是不能长期维持的。

所以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还是要靠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

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会对贸易、资本价格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可以对国际收支的规模及贸易结构进行有效调控,对我国经济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优势。

二、汇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实证分析为了对汇率的中介目标有效性进行实证,本文使用中介变量法对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数据样本区间选择2005Q3—2012Q3)。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长期以来主要采用的是货币供应量,本文的货币政策代理变量选择了货币供应量(M2),在处理之前,首先使用定基CPI94对M2进行修正,即通过(名义M2/CPI94)*100来得到实际M2。

在中介变量的代理变量选择上,本文使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来作为汇率的代理变量。

本文选择的因变量是经济增长,并使用实际季度GDP作为代理变量,实际季度GDP通过(名义季度GDP/CPI94)*100计算得到。

根据中介变量法,建立并考察的协整回归方程,在协整检验时需要考察以下几个变量(见表1):其中,协整回归方程中的t代表了时间序列,α为常数项,β、δ为影响系数,分别对实际的货币供应量以及汇率对通胀/产出的影响进行度量,ε1 代表随机扰动项。

试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试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题 文章从传统理论 角度 、 从金融 创新 角度 、 从我 国具体 宴际 角度论 述 了如何选择恰 当的货 币政 策 中舟 辟标。 关键词 : 币政策 中舟 目标 选择 货 中图分 类号 :8 1 o 文献标识码 : 12 . 7 A 文章编号 :O 4 94 2 0 )5 6 —0 lO —4 1 【0 20 —2 6 2

国民收入 Y又有所增加( 如图 4 。 )
综 上()2 可 见 , 到实 际经 济部 门需求 冲击时 , 1() 当受 央行
维普资讯
《 经济师》 O 2年第 5 20 期
如以货 币供应量作为 中介 杯 . f 的圜民收人 的变动 幅度 起
●新人新作
目标 . 文从以下三 方面进行论述 。 本 从传统理论 分析 货币政策 中介 目标的选择 ( 从选择标准 角度分析 一) 传统理论认为 , 通常 中介 目标 的选择 要符 合 可控性 、 可测 性、 相关性三个标准 。现从 这 三个标 准来分 析是 选择利 率 , 还 是选择货 币供 应量为中介 目标较好。 1可控性 比较。 利率为中介 目标 , 行可通 过公 开市场 . 央
门需 求冲击 时 . 若要保持 预定 的利率 , 可能使 国民 收入不 稳 则 定, 即不能达到货币政 策的最终 目标 。 () 2 若以货币量为中介 目标 。当总需求 膨胀 ,s曲线 右移 I 国民收入 Y增加 货 币需求增加 , 出现需求 太于供给一利率 上升 总需 求又有所减 少_ 国民收入 Y又有所减少( 图 3 。 . 如 ) 当总需求萎缩时 , I s曲线左移 国民收入 Y减少 货 币需 求减少 , 出现需求小于供给 利率下 降一总需求 又有所增加

上升。此时 , 央行 要保持 预定 的利率水 平 , 必须增 加货 币供 就 给 L 曲线右移 利率恢 复 到预定 水平 , 国民 收入增 加。 M 但 ( 如图 1 )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指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指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指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通过影响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行为,从而实现最终目标,例如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
1.利率:利率是货币政策中的核心指标之一。

央行通过调整短期利率,如政策利率,来影响整体货币供应和需求,从而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影响。

2.货币供应量:M1、M2等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关注的指标之一。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央行可以调整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影响利率和信贷市场。

3.汇率:汇率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着开放经济的国家。

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或其他手段,央行可以调整汇率,影响进出口、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4.信贷市场:央行会关注信贷市场的状况,包括贷款利率、信贷总量等。

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和实施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可以影响银行的借贷行为,从而影响信贷市场。

5.资产价格:央行也会关注股市、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的变化。

这些资产价格的波动可能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央行会考虑它们在制定货币政策时的变化。

6.通货膨胀率:控制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最终目标。

央行通过上述手段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以维持通货膨胀在合适的水平。

这些指标的变化和相互关系对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参考。

通过调整这些中介目标,央行可以影响最终目标,实现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政策目标和指标可能有所不同,
根据各自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的需要而定。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与现实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与现实选择
维普资讯
第 2O 年第 1 期 06 1 ( 总第 2 4 ) 8期
商 业 经 济
S HAN E JN J GY I G I
No. 2 06 11。 0 T tlNo2 4 oa .8
【 编 号】 1 964(0 )1 080 文章 0 —0320 I 05—4 0 6 -
显 D 、 析 。所谓可控性 ,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大 幅 度 波 动 的 状 态 , 然 与 G P 物价 增 长 率之 间相 关 在 00 2 的运 用 , 对 该金 融 变 量 的 变动 状况 及 趋 势进 行 有 效 的 能 程度很差。其中, 20 年 M 增长率大幅下降至历史 最 低 1I 此 时 Ml 处 于 1%的低 水 平 , 23 %, 也 6 但是 G P D 增 控制 和调 节 。所 谓相 关 性 , 是指 中 介 目标 必 须 与货 币政
【 关键词 】 货 币政 策; 中介 目 ; 币 应量 ; 标 货 供 通货膨胀
【 中图分类号】 F9 50
【 文献标识码】 B
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中介 目标 的金融变量 , 必须同时
满 足 上述 “ 三性 ” 的要 求 , 一 不 可 。 18—93年 , 金 缺 96 19 现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巾 , 中央

步开 放 , 融 创新 进 一 步深 化 , 通 胀 问题 随 之而 来 , 金 但
以下 几个 方 面 :
的套利投机等。这势必会对我国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的冲 击 ,对 19 年 以来以货 币供给为中介 目标的货 币政策 96
传 导机制 的有效 性 提 出 了更 大 的挑 战 。

货币供应量 目标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质疑。主要体现在 ( 货币供应量与最终 目标的相关性减弱 一) 19 年 《 95 中国人 民银 行法》 三章 明确规定 :货币 第 “ 政策的 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 ,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 币政策中介 目标作为政策工具 与最终 目标之间的桥梁 , 理应与央行的最终 目 标高度相关 。只有这样 , 才能达到通

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政策效果

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政策效果

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政策效果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货币政策成为了各国政府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汇率制度的选择与货币政策效果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政策效果的相关问题。

一、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与特点1. 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中央银行将本国货币与某种外币的汇率固定在一定水平上。

它具有汇率稳定、预测性强的特点。

但是,一旦面临经济危机或通胀压力时,会出现汇率危机。

2. 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的升值或贬值由市场决定。

它具有自动调节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但是,汇率波动较大,预测性差,对贸易和投资的影响较大。

3. 稳定汇率制度稳定汇率制度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保持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在一定水平上波动。

它既具有汇率稳定的优点,又可以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但是,干预的成本较高,且不易实现。

二、1.选择固定汇率制度的货币政策效果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需保持汇率稳定,因此其货币政策主要面对国内经济状况。

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维持汇率稳定。

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通胀,就会面临汇率危机。

如果货币政策过于紧缩,就会阻碍经济增长。

2.选择浮动汇率制度的货币政策效果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主要面向国内经济状况和汇率波动。

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维持通货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就会导致汇率下跌和资产泡沫。

如果货币政策过于紧缩,就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3.选择稳定汇率制度的货币政策效果稳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主要面向国内经济状况和汇率波动。

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维持汇率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中央银行需要平衡汇率稳定与货币政策的适应性。

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就会导致汇率下跌,推升通胀压力。

如果货币政策过于紧缩,就会导致汇率上升,阻碍出口和经济增长。

三、结论不同的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各有优劣。

在选择汇率制度时,需要考虑国内经济状况、国际贸易和投资流动等因素。

7.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7.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分野
由于凯恩斯主义者倾向于认为货币需求曲线较不 稳定,从而LM较不稳定,而货币主义者则认为货 币需求曲线很稳定,从而LM曲线较稳定,因而两 者在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存在着很大的 分歧。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以利率为中介目标,而货币主 义者则坚持认为应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这种 理论上的分歧直接影响到了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实 践。
货币供应量VS利率:IS-LM模型视角
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就不能同时保证利率 水平;反之,依然。 在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中央银行只能在二 者之间选择一个。 至于选择哪一个,则要看哪一个变量对总产出水 平的控制更IS曲线不稳定时
LM' 利 率 LM IS '
LM"
i*
IS ″ IS
YI '
YM '
Y*
YM "
YI″
Y
当LM曲线稳定而IS曲线不稳定时: 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LM' 利 率 LM IS ' LM" i*
IS ″ IS YI″
YI '
Y*
Y
当LM曲线稳定而IS曲线不稳定时: 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利 率 LM IS '
i*
IS ″ IS
YM '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其他考虑
一国金融结构、融资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金融机构占据主导地位还是金融市场占据主导地 位 间接融资为主还是直接融资为主 机构传导还是市场传导 我国的现实选择:鉴于中国目前是以货币供应量 为中介目标,因此应该放开利率,而中国目前实行 官定利率,因此应该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 数量型调控框架与价格型调控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率是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一)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目的是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确定一个与最终目标相关的、可控的、可测的具体指标(体系)。

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与中介目标的合理选择和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中介目标的选择与作用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而应当根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传导途径的变化、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市场环境及金融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我国自1996年开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然而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以此为中介目标的弊端逐渐显现,重新选择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货币供应量效力弱化,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性降低
1996年以来,我国先后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进行了几次统计口径上的调整,但从其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可控性及可测性要求来看,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效力弱化,作为我国主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性降低。

(一)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减弱。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只有与最终目标保持直接、稳定的关系,才能成为判断最终目标变化及其趋势的依据。

而从我国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关系来看,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和就业的相关性不强,尤其是2000年以来相关性下降的趋势愈加明显。

通过对1996年到2005年的季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1996年到1999年,M1、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和0.19,2000年后均下降到0.1以下,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相关。

1996年到1999年,M1、M2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8和0.99,但2000年后急剧下降到0.2以下,表明2000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正在逐步偏离。

货币供应量与就业率的相关度也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

货币供应量总体上不能有效反映并影响国民经济的变动,即使货币供应量目标得以实现,也无法有效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差。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必须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操作工具的影响,并按货币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

然而,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来看,由于货币供应量存在内生性,中央银行对其进行控制的效力较弱,而且近几年受政策导向、公众预期及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公众的持币意愿发生了较大波动,货币乘数很不稳定,操作工具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

(三)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存在问题。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有比较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迅速给中央银行提供准确的资料数据。

就我国而言,一方面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量的内涵和外延日趋模糊。

如某些理财产品既具有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又具有定期存款的收益性,若不将其计入货币供应量不合理,因为它确实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若将其计入货币供应量,则既可计入狭义货币M1,又可计入广义货币M2,这种不确定性加大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准确测定的难度。

另一方面由于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众多且不易控制,造成局部货币供应量规模测度困难,中央银行分支行难以掌握辖区内的货币供应量,无法通过货币供应量了解货币政策在辖区内的实施情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局部范围内失效。

由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均出现了问题,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效力弱化,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增长率与每年年初制定的目标增长率出现较大偏差。

1996年到2004年9年间,M1、M2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离度各有3年达到20%以上,其中1998年M1的偏离度达到了30%,2002年M2的偏离度达到29.23%.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效力弱化,已不适合作为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二、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效力弱化的理论根源探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基于货币学派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学派提出货币数量论时,做过几个重要的前提假设。

但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不具备这些前提,这是货币供应量效力弱化的根本原因。

货币数量论前提假设之一:货币供应量是独立的外生变量,不受经济体内其他变量的干扰。

但是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有明显的内生性,中央银行无法有效对其进行控制。

如为了拯救因坏账累积而运转不良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先是出资购买17000亿元的不良债权,后又注资充实国有银行资本;而为了救助农村信用社,中央银行也被迫投入上千亿资金实施“花钱买机制”的改革,这些举措都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又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的,我国房产等实物产品不断货币化也造成了大量额外的货币供应;另外,由于中央银行难以控制货币乘数的大小,更加剧了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也是导致货币供应量内生性的重要因素,2006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导致中央银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高达1万亿元。

货币数量论假设前提之二: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公众的支付习惯、流动性偏好等制度因素决定的,与流通中的货币量没有明显关系。

而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流通速度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发展,货币替代品层出不穷,使货币供应量的外延更加广泛,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更为明显。

货币数量论假设前提之三:商品交易量取决于劳动力、生产技术水平等供给方因素。

而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现象较为突出,商品交易量主要由国内总需求和出口等需求方因素来决定,这是造成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效力弱化的又一原因。

同时,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能够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化,即货币供应量增加表明经济处于增长阶段,减少则表明经济衰退。

而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货币供应量是对经济体流动性的一种测量指标,具有内生性,会在经济拐点发出完全相反的政策信号。

当经济由繁荣进入衰退时,不确定性增大,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增强,将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如果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则会得出经济繁荣的错误信号,导致货币政策决策失误。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曾指出,1929年大萧条时,美联储因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而错误地收缩了市场流动性,结果导致了大范围的金融恐慌。

由于不具备货币数量论的假设前提,因而我国货币供应量不适合作为当前最主要的中介目标,必须寻找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的新的中介目标。

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不成熟
在寻找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发达国家经常采用的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但是通过对这两个目标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还不成熟。

(一)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政策延伸。

但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率形成机制决定了凯恩斯理论的假设前提在我国不成立。

凯恩斯理论假设前提之一:净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很小,政府支出是对总需求的调整变量也可忽略,因而国民收入由消费和投资决定。

而近年来我国的净出口出现平稳上升势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其占总需求的比重非但不能忽略,还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

凯恩斯理论假设前提之二:利率是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消费和投资对利率的变动富有弹性。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利率管制造成货币市场利率无法与金融机构和公众形成关联机制,难以影响整体利率水平和结构。

利率不能准确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从而造成消费和信贷对利率不敏感,利率不能充分发挥对消费和投资的激励或抑制作用。

凯恩斯理论进一步将以上假设延伸,认为中央银行完全能够调控利率。

其他经济学家就此提出了异议。

弗里德曼指出,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利率下降,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投资和产出增加。

随着产出和就业增加,收入相应提高,进而推动物价上涨,刺激企业扩大生产,增加资金需求,又导致利率回升。

因此,利率是经济体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无法有效地控制利率。

另外,我国还没有作为一般资金价格的完整统一的基准收益率曲线,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雏形,其形成机制尚不完善,对其他市场利率,特别是商业银行利率的影响十分有限。

因此,将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不成熟。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在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下,对货币政策目标做出的取舍选择。

它放弃中介目标,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其作用机理是基于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但是我国并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率和产出之间的稳定关系,而且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物价水平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而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资源、资金等价格尚未完全放开,不同价格指标的变动趋势也存在不一致现象,因此,要在短期内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太现实。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曾公开表示,选择货币政策目标应该考察在何种特定条件下,货币机制和货币政策能产生效能,而对于兼具新兴经济和转轨经济特点的中国经济体而言,通货膨胀目标制等成熟国家的货币政策和机制是不合适的。

四、汇率是现阶段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优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