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对于诗五首的评价
经典常谈里朱自清对一些诗歌作品的的评价

经典常谈里朱自清对一些诗歌作品的的评价
《朱自清对经典诗歌的评价》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师,他对于许多经典诗歌作品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评价。
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对于杜甫的诗歌《登高》有着深刻的评价。
他认为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父亲的壮志豪情,表现了父亲对子女的深沉情怀,是一首激励人心的诗篇。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对于苏轼的诗歌《水调歌头》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他认为苏轼以自己寄情于水乡的生活感慨为题,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展现了自己艰难求学的坚韧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朱自清还对于白居易的诗歌有着很高的评价。
在《春》一文中,他赞美了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借古抒怀,写出了生离死别的真挚情感,表现了对友情的深刻思考,更是用豪放的词句表达了深情厚谊。
朱自清对于许多经典诗歌的评价都非常高,他用敏锐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学素养赏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使这些经典诗歌更添珍贵价值。
他的评价不仅让人对经典诗歌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对诗歌的独特眼光和鉴赏力。
艾青诗选名家点评

艾青诗选名家点评艾青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吸引了众多名家的关注和点评。
以下是一些名家对艾青诗选的评价:1.诗人牛汉曾评价艾青:“他和他的诗,始终生息在一个悲壮而动荡的时代,与民族的土地的忧患和欢欣血肉相连。
”这个评价强调了艾青在抗战的动荡岁月里,在诗中倾注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深情,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民族土地的忧患和欢欣。
2.舒芜则认为艾青的诗歌犹如一股清泉,流淌在时代的荒野中。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以独特的语言和形象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狂放和热情。
这个评价突出了艾青诗歌的独特性和时代性,同时也强调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热情。
3.余秋雨:艾青的诗歌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他的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直刺人心。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还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4.阿城:艾青的诗歌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勇气和希望。
5.冯雪峰:艾青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还充满了对人类存在和命运的思考。
6.鲁迅:艾青的诗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和矛盾,还以独特的语言和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7.胡风:艾青的诗歌以其炽热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成为了中国新诗的灵魂。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还展现了诗人对人类存在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艾青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赢得了众多名家的好评。
他的诗歌不仅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同时也充满了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探索。
这些评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艾青的诗歌。
艾青诗选的名家点评

艾青诗选的名家点评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歌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烈的政治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对于他的诗选可以作如下评价:
1.政治意识浓厚:艾青的诗歌作品中,经常融入了强烈的政治
意识。
这些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批评了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的关切和愤怒。
2.社会批判精神:艾青的诗歌作品常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揭露,呈现出一种对社会不正义的强烈反抗和呐喊。
他的诗作常常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阶层的冲突和矛盾等议题。
3.语言独特性:艾青的诗歌作品语言独特,表现出一种鲜明的
个人风格。
他的诗句优美而富有节奏感,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音调和韵律。
同时,他的诗作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给人以丰富的意象和思考空间。
4.情感真实性:艾青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表达出作
者的真实感受和生活体验。
他的诗作中流露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民的关怀以及对于理想的追求,使人产生共鸣和感动。
总体来说,艾青的诗选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批判精神,他的诗歌作品富有个人风格和艺术张力,展现出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热切追求。
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向读者传递出一
种激情和呼唤,引导人们思考社会问题,从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名家对《唐诗三百首》的评价

名家对《唐诗三百首》的评价
名家对《唐诗三百首》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经典之作:多位名家认为,《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是学习唐诗的必读之书。
此书所选诗歌均为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2. 反映时代:名家指出,《唐诗三百首》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部历史。
所选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
3. 艺术风格多样:《唐诗三百首》所选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婉约派的柔美,也有豪放派的刚毅,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和多样性。
4. 教育意义:多位名家认为,《唐诗三百首》对于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唐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5. 永恒的价值:名家强调,《唐诗三百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更在于其永恒的艺术价值。
这些诗歌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依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名家对《唐诗三百首》的评价非常高,认为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意义的经典之作,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名人谈诗的看法

名人谈诗的看法名人关于诗歌的看法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自古以来一直被广泛地推崇和欣赏。
许多名人对于诗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评价。
他们的观点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的见解。
以下是一些名人关于诗歌的看法。
一、艾茲拉·庞德(Ezra Pound):诗歌是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庞德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紧凑的语言和精确的意义,能够通过几个简短的词语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他强调诗歌的力量在于其能够超越常规语言的限制,打破传统的词语组合方式,以更自由、更直接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
二、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诗歌是情感的溢出。
他认为诗歌能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
华兹华斯主张通过对自然的直接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灵感,并将这些情感转化为艺术作品。
他强调诗歌不仅是对外界的观察,更是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和表达。
三、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能够通过音乐和节奏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弗罗斯特认为,诗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和节奏的文学形式,能够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
他强调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音乐的美感。
四、T·S·艾略特(T.S. Eliot):诗歌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能够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平庸。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深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艾略特主张诗歌应该具有深度和复杂性,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他强调诗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读者,更是为了探索人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五、鲁迅:诗歌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抗议。
鲁迅认为诗歌应该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揭示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强调诗歌应该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名人对于诗歌的看法各有千秋。
无论是强调诗歌的表达力、情感性,还是韵律、音乐性,亦或是思想性、社会意义,都体现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广阔性。
名家点评诗词

名家点评诗词名家点评诗词无以为名无以为名,本名姚平,七十年代出生,上海人。
律师。
擅近体,尤长于律诗;风格别具,人称?无名体?。
江南行这般暮色太沧桑,相对江南不正常。
七八盏灯千户暗,二三点雨一秋凉。
风过冷冷清清岸,路转弯弯曲曲廊。
偶见斜桥开纸伞,为谁庇护夜茫茫?熊东遨评:发端时语,抢人眼球;结尾时风,引人遐想。
颔联尤佳:既含?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村前?风神;又得?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四枝五枝花?机趣。
衣衫另着,韵味何浓。
使邵康节、辛幼安见之,必争以为后身也。
海上阅兵怒海风云锁暗礁,百年折戟恨难销。
鲸吞北岛思尝胆,虎视南天演射潮。
归璧久遭穷寇劫,竞舟先候令旗飘。
请缨一雪心头耻,重为神州辟陆桥。
熊东遨评:豪气干云,似见冲冠之发;宝刀出鞘,如闻斫地之声。
无名诗多艳彩,花丛中挺此铁树,殊觉新奇。
到底铁血男儿,本色终不可掩。
洞庭秋月曲岸蒹葭密,秋笼古渡平。
鹤眠沙印迹,风警浪吞声。
断桨推湖阔,空山得月明。
一钩弯作梦,深钓洞庭情。
熊东遨评:状湖夜风光,有如目见。
?鹤眠沙印迹,风警浪吞声?,点划勾描,随心所欲,颇近唐人笔意。
此作在?无名体?中当属?别格?,惟?推?、?弯?二句,稍见端倪。
李国明李国明,自号桃源乡人,1946年生於广东鹤山,1975年定居香港。
现为香港《岭雅》季刊执行编辑。
有《李国明小品》、《李国明梅花册》刊行。
诗与画似,清新可人。
临江仙六月林峦深翠,四郊花草重重。
小桥曲径记游踪。
秋风犹未起,枫叶已先红。
落寞诗怀何寄,坐听泉水淙淙。
更凭高处看苍松。
蛮烟横绝顶,暮色奈朦胧。
熊东遨评:?秋风犹未起,枫叶已先红?,物与时违、心因事异,堪称以景传情妙笔。
结语有言外意。
薄暮薄暮凭阑望,低回若有思。
池鱼何所乐,汀鹭莫生疑。
海上潮声急,云端月影迟。
临风吟绪乱,聊赋水之湄。
熊东遨评:虽云?有思?,心态却处平和恬淡之中,故能曲伸有度。
三、四句上本《庄子》,下即?鸥鹭莫相猜?之意,用典浑成,不着痕迹。
?海上?句小作波澜,此篇中又一曲也,至?月影迟?复归平静。
王国维评古诗十九首

王国维评古诗十九首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古代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他评价了许多古诗作品,其中包括了十九首古诗。
以下是我从多个角度对这十九首古诗的评价:1. 《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思考,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2. 《望岳》(杜甫),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巍峨的岳阳楼和壮丽的洞庭湖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国沉浮的忧虑和对历史传统的追溯。
3. 《登高》(杜甫),这首诗通过描绘高山峻岭和广袤的大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和命运无常的思考,展现了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越。
4.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原草原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感伤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5.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这首诗通过描绘幽州台的高耸和辽阔的视野,表达了诗人对家国沉浮和对英雄事迹的歌颂,展现了对家国情怀的追求。
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之涣),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东的美景和对兄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离别的感伤。
7. 《静夜思》(李白),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夜晚思乡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8. 《登乐游原》(李商隐),这首诗通过描绘游原的美景和对人生苦难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对命运的抱怨。
9. 《长恨歌》(白居易),这首诗通过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和悲剧,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悲欢离合和对历史沉痛的思考。
10. 《登鹳雀楼》(白居易),这首诗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1.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原草原的美景和对别离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12.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幽州台的高耸和广袤的视野,表达了诗人对家国沉浮和对英雄事迹的歌颂。
当代名人评价古诗词的句子

当代名人评价古诗词的句子
1. 叶嘉莹评价古诗词:“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们的感动和召唤的力量。
”
2. 汪曾祺评价古诗词:“中国人如果没有诗的熏陶,就没有现在的礼仪之邦,也不会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
”
3. 莫言评价杜甫的诗:“读杜甫的诗,让我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
4. 阿来评价《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它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感、思想和智慧。
”
5. 北岛评价古诗词:“古诗词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替代的。
它们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魂。
”
6. 蒋勋评价杜牧的诗:“杜牧的诗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美感,读他的诗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无常。
”
7. 白先勇评价古诗词:“古诗词中蕴含的美学和精神,是我们中国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
8. 严歌苓评价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充满了意象和象征,他的每一首诗都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
”
9. 高晓松评价古诗词:“古诗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们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安慰。
”
10. 于丹评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也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
这些评价体现了当代名人对古诗词的深厚感情和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们对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对于《饮酒》(其五)的评价
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
孙月峰《文选瀹注》卷十五云:“此诗大是妙境,第点出‘心远’、‘真意’,翻觉亦有痕。
”[4]
名家对于《春望》的评价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
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 [7]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
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
明·钟惺《唐诗归》:“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
明·王嗣奭《杜臆》:“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起联笔力千钧。
……‘感时’心长,‘恨别’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国也。
匡复无期,趋朝望断,不知此身得睹司隶章服否?只以‘不胜簪’终之,凄凉含蓄。
”
清·吴见思《杜诗论文》:“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
近代·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曰:“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
现代·顾随《驼庵诗话》:“(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
”现代·萧涤非《杜甫诗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
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
……故此处‘泪’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
又白居易《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互参。
” [11]
现代·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名家对于《雁门太守行》的评价
王谠《唐语林》:李贺以歌诗谒韩愈,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
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有篇《雁门太守》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却缓带,命迎之。
王得臣《麈史》: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绝俗不下笔,有《雁门太守》诗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射日金鳞开。
”王安石曰:“是儿言不相副也。
方黑云如此,安待向日之甲光乎?”
曾季狸《艇斋诗话》:李贺《雁门太守行》语奇。
高棅《唐诗品汇》:刘云:有此一语方畅(“角声满天”句下)。
此等景不可无(“塞上燕脂”二句下)。
起语起。
赋雁门著紫土本嫩。
后三语无甚生气,设为死敌之意偏欲如此,颇似败后之作。
杨慎《升庵诗话》:或问:“此诗韩、王二公去取不同,谁为是?”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
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蚊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
”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语少而劲,转出死敌意,愤咽。
范梈曰:作诗要有惊人句。
语险,诗便惊人。
如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照日金鳞开”,此等语,任是人道不出。
周敬曰:萃精求异,刻画点缀,真好气骨,好才思。
顾璘曰:词奇而俊,前辈所称。
陆时雍曰:“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二字难下;“霜重鼓寒声不起”,语甚有色。
周珽曰:今观其全首,似为中唐另树旗鼓者。
至末二句,雄浑尤不减初、盛风格。
……长吉诗大抵创意奥而生想深,萃精求异,有不自知为古古怪怪者。
他如《剑子》、《铜仙》等歌什,辄多呕心语,宜为昌黎公所知重也。
黄淳耀、黎简《李长吉集》:黎简:“声满天地”似昌黎“天狗堕地”之作篇中活句,贺其不愧作者。
“霜重”句即李陵“兵气不扬”意。
写败军如见(“半卷红旗”二句下)。
以死作结势,结得决绝险劲(末二句下)。
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杜诏: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
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
皆极写忠诚慷慨。
薛雪《一瓢诗话》:李奉礼“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阵前实事,千古妙语。
王荆公訾之,岂疑其黑云、甲光不相属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
沈德潜《唐诗别裁》: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黑云压城”二句下)。
字字锤炼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沉雄乃尔(“黑云压城”二句下)。
警绝(“霜重鼓寒”三句下)。
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闪烁纸上(“黑云压城”句下)。
结更陡健。
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长吉诗皆仅成章(“半卷红旗”二句下)。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此篇盖咏中夜出兵,乘间捣敌之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甚言寒云浓密,至云开处逗露月光与甲光相射,有似金鳞。
此言初出兵时,语气甚雄壮。
“角声满天”,写军中之所闻;“塞上胭脂”,写军中之所见。
“半卷红旗”,见轻兵夜进之捷;“霜重鼓咽”,冒寒将战之景。
末复设为誓死之词,以答君上恩礼之隆,所以明封疆臣子之志也。
”[4][7]
名家对于《赤壁》的评价
许顗《彦周诗话》:"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
孙氏霸业,系此一战。
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
纪昀等《四库提要》:"(许顗)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
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
"
名家对于《渔家傲记梦》的评价
黄苏评此词: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
(《蓼园词选》)
梁启超评此词: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
(《艺蘅馆词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