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六朝志怪中鬼怪形象特征
浅论魏晋六朝志怪中的人鬼恋

浅论魏晋六朝志怪中的人鬼恋作者:雷斌武志龙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3期摘要:魏晋六朝志怪中的人鬼恋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四种模式的故事情节具有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对后世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人鬼恋;模式;产生原因;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3-0000-01魏晋六朝志怪中的人鬼恋作品,均为女鬼和人相恋,其结局多数情况下以悲剧告终,可以分为途中遇鬼、女鬼上、还魂结合、姻缘宿定四种模式。
一、途中遇鬼。
通常情况下,这种模式多为男子独行至深山野林中得遇女鬼,经过一段时间夫妻生活,后迫于外界原因,不得不分手。
出自干宝《搜神记》的《辛道度》讲述了书生辛道度游学途中到一家大宅求食,主人小姐以礼相迎,并坦直地说出了自己身份并提出“愿为夫妇”的要求。
“君是生人,我鬼也。
共君宿契,此会可三宵,不可久居,当有祸矣”。
临别赠金枕一枚。
辛道度后来卖这金枕被秦妃发现,查之情实,遂封辛道度为驸马都尉。
同种模式的作品还有出自《搜神记》的《卢充》,出自《甄异传》的《秦树》等。
二、女鬼上门。
在这种模式中,女主人公均主动求婚,夜来昼去,但举止或多或少异于常人,最具代表性的当推《谈生》。
出自曹丕《列异传》的《谈生》讲述了谈生“年四十,尚未娶妻,常感激读《诗经》。
夜半,有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颜服饰,天下无双,来就生,为夫妇。
”并告诫他说:“我与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后,方可照耳。
”二人恩爱相处,生下一儿子已两岁了。
好奇心促使谈生在妻子熟睡后亮灯去照,见“其腰上已生肉如人,腰下但有枯骨”;其妻醒来,具以实情,人鬼不得不分离,后来谈生出售鬼妻临别前赠给他的珠袍,给鬼娘家发现,这才知道鬼妻是睢阳王之亡女。
出自《异林》的《钟繇》也是这一模式的作品。
三、还魂结合。
这种模式的作品写男主人公对所爱女子倾注了不可遏止的热情,使女子死而复生。
出自《搜神记》的《王道平》描述了王道平“少时与同村人唐叔偕女,小名父喻,容色俱美,誓为夫妇。
鬼道·谈风·女鬼──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女鬼形象独秀原因探析

作者: 孙生
出版物刊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9-113页
主题词: 六朝志怪小说;女鬼形象;原因探析;魏晋六朝;《搜神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太平广记》;爱情小说;爱情故事;五斗米道
摘要: 鬼道·谈风·女鬼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女鬼形象独秀原因探析孙生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大兴,承秦汉神仙小说《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发展起来的志怪小说,据严懋垣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书录》所列,共凡35种之多,内容不外乎神、鬼、仙、妖四大故事。
而其中以鬼故事所占比...。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妖怪特征及其时代蕴含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妖怪特征及其时代蕴含作者:姜广振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勃兴,其中有大量的妖怪小说。
这类题材小说中妖怪种类繁多,形象丰富,特点鲜明:首先,它们有妖祥预兆特性,能预知吉凶;其次是善于变化;第三是颇具人情味,如妖怪报恩故事与人妖恋故事。
不过,怪魅祸害之性仍是妖怪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妖怪特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
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1}这段话道出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勃兴的原因。
正是由于此时巫、道、佛的盛行,才使得志怪小说中有大量的神仙、鬼魅、妖怪题材故事。
如曹丕《列异传》、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陶渊明《搜神后记》、刘义庆《幽明录》中均有大量的妖怪题材的小说。
这些小说中的妖怪特点鲜明:首先,它们有妖祥预兆特性,能预知吉凶;其次是善于变化;第三是颇具人情味。
不过,怪魅祸害之性仍是妖怪的主要特征。
以下拟作具体论述。
一妖怪这一概念,最早是指一种具有政治预示意义的反常性现象。
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记载的妖祥预兆类“妖怪”现象(以下简称妖兆类),如:郑厉公自栎侵郑,及大陵,获傅瑕。
傅瑕曰:“苟舍我,吾请纳君。
”与之盟而赦之。
六月甲子,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而纳厉公。
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
六年而厉公入。
公闻之,问于申曰:“犹有妖乎?”对曰:“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
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
”(《左传·庄公十四年》){2}这里把厉公的回国即位与妖蛇相斗联系到一起。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形象浅析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形象浅析作者:刘伟来源:《大观》2015年第08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盛行于世,作为志怪中的一大类“鬼”故事则多种多样,独具魅力。
鬼故事的盛行除了与中国本来的鬼神崇拜传统有关之外,还与佛教的传播有莫大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的鬼的形象也是各有特色,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特殊的联系。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志怪;鬼魏晋南北朝是志怪小说的初步发展繁荣时期,而“鬼”作为人类想象的产物,以鲜明的形象频频出现在以神灵鬼怪为叙述对象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
鬼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相当久远,在先秦许多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墨子·明鬼下》曰“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着,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
”《淮南子·泰族训》中说:“夫鬼神,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望山川,祷词而求福,雩兑而清丽,卜筮而决事。
”在早期人与自然的相对无力的表现中,人们产生了鬼神的崇拜。
在原始信仰中,鬼神的概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鲁迅说:“天神地祇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祇。
”[1]然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分化,鬼作为人想象中的死后在另一世界的存在形态与代表着崇高威严、能给人世生活以庇佑的神分离开来。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解放,文学观念大转变的时期,其中对“鬼”观念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的思想——佛教思想传入中国。
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的恐怖以及对生命朝不保夕的无奈,人们便把生与死的困惑转向了佛教中生命的轮回与延续——鬼。
一、鬼故事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盛行经过先秦两汉时期的孕育,鬼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了巨大发展,成为志怪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魏晋志怪对鬼魅的描述不仅开辟了志怪小说的‘鬼话’领域,而且它们也是魏晋志怪中文学性较强的部分,它极大地拓展了艺术想象空间,对小说艺术的成长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鬼神精魅为主要记述对象的志怪小说中,鬼故事占据了很大篇幅,这些鬼故事取材广泛,不仅创造了一些很有艺术生命力的文学母体,如“人鬼婚恋”、“还魂复生”、“鬼魂鸣冤”、“人鬼相斗”等,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的异域世界,塑造了独具魅力的鬼魂形象。
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的鬼魅世界及其现实基础

之代表,其中五分之一‘ 专属鬼故事;东晋 陶渊 明的 《 搜神后
了她 ,发现她腰部 以 生 肉如人 ,腰部以下却是枯骨 。妻子
记》凡一 百六 卜 ,鬼 故事 占了二分之… ;东晋孔约 《 条 志 醒来深责谈 生辜 负了她,如果再等一年就可以复活了。人鬼 怪》存佚文十条,鬼故事有两 条;东晋祖台之 《 灵鬼志》存 不得 不从此 分离 ,后 来谈生变卖 鬼妻 临别前赠给他 的珠袍 佚文二十四条,提及鬼事者九条;东晋戴祚 《 甄异传》存佚 文 卜 条 ,鬼故 事 则 占十 一条 ;入 朝虽 多 “ 氏辅 教之 七 释 书”,但承魏晋遗风,鬼故事亦为数众多;刘义庆 的 《 幽明 《 异苑》多达三 百八十 二条 ,鬼故事凡四十一 条;祖冲之的 《 述异记》存佚文九 } ,鬼事近三分之…:魏晋志怪有几 ‘ 条 卜 ,以上不过择其舆范 ,约举几例 ,已足见其盛 种
维普资讯
\ 中 舌 胃
研
论魏普六朝志怪小说中的鬼魅世界及其现实基础
0 张 华 艳
甄异传》中的 《 秦树》; 《 搜神后记》中的 《 李仲 “ 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魏晋南北朝时 繇》; 《 文女》等都是人鬼之恋 的作品。 《 谈生》叙谈生年 已四十, 期鬼 故 事如 雨 后 春笋 ,成 为 当 时 小 说 的主 流 。 从量 的统 计来
时,被鬼妻娘家发现 ,这才知道鬼妻是雎阳王的亡女 。 《 紫
》叙吴王夫差 小女紫玉原与韩重私定终生,但 王不允,紫
遂郁郁而死。三年后韩重游学归来 ,方知紫玉 已死 ,便到
并赋诗表达她郁 结于 胸的哀怨 。随后邀韩重到她的墓冢 ,在 墓冢过 了三天三夜 的夫妻 生活 。临别时紫玉 以径尺 明珠 相 赠,并请他转致吴王。吴 王以韩重捏造谎言 ,将其逮捕 。紫
神话中的鬼怪与妖精

神话中的鬼怪与妖精神话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形式,而其中的鬼怪与妖精则是神话故事中常见的角色。
这些神秘的存在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经常给人们带来喜悦或者恐惧。
本文将会探讨神话中的鬼怪与妖精,并且通过一些传统故事和传说,展示他们的形象与作用。
一、鬼怪鬼怪一词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会有不同的意义和形象。
在中国的传统神话中,鬼怪往往是指那些已故之人的灵魂,他们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安祥地离开人间,成为了居住在阴间或者人间的恶灵。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聊斋志异》中,很多鬼怪的形象得到了生动的描绘,例如狐仙、水妖等。
与之不同的是,在西方文化中,鬼怪的形象更加恐怖和邪恶。
比如,我们熟知的吸血鬼就是西方传说中的一种鬼怪。
吸血鬼以人的血为食,通常会在黑暗中出现,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恐惧。
此外,尸僵(僵尸)、巫婆和幽灵等也是西方神话中常见的鬼怪形象。
二、妖精妖精一词通常用来指代神话故事中的精灵或者仙子。
妖精具有非人类的外貌和超凡的力量,常常具有翅膀,并且能够使用魔法。
他们生活在神秘的森林或者月亮的另一边,是人们常常向往的存在。
妖精的形象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所不同,但通常都是美丽而善良的。
在欧洲的传说中,妖精是一种超凡的存在,被认为是仙女的后裔。
她们拥有不朽的美貌和魔法的技能,往往以其美丽和善良帮助人类。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中,妖精们的形象被赋予了戏剧性和浪漫的特点,成为了整个剧情的核心。
与此同时,在日本的传说中,妖精则被称为妖怪或者神话中的精灵。
他们通常有着怪异的形象和超自然的力量,有时候表现为可爱的小动物,有时候则是恐怖的怪物。
日本的妖精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如九尾狐、狸妖等都是日本神话中常见的妖精形象。
综上所述,神话中的鬼怪与妖精是文化中无法忽视的重要元素。
无论是古代的传统神话还是现代的文学作品,鬼怪与妖精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故事增添了神秘与奇幻的色彩。
他们的形象既能带给人们快乐和惊喜,又能给人们带来不安和恐惧。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神话中的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人类对超自然存在的共同探索。
浅析中国古代作品中女鬼形象

浅析中国古代作品中女鬼形象作者:刘筱悦来源:《商情》2013年第02期【摘要】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多女鬼形象,中国女鬼具有美丽、贤惠、正直、善良等性格特点,还有敢怒敢言,爱憎分明,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这在女鬼性格中占据很大地位,与男鬼截然不同。
本文对女鬼形象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体会她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从她们身上学习到古代妇女重感情、善恶分明的品质。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人的女性观和创作心态。
【关键词】女鬼,女性地位,古代文人女性观中国的鬼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女鬼比较多。
传统戏剧中的鬼往往也是女鬼为多,如汤显祖《牡丹亭》杜丽娘等,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这些传统戏经过数代甚至几十代相传,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更变成大家口耳相传的内容,这样也使女性的鬼魂显得很多。
中国女鬼具有美丽、贤惠、正直、善良等性格特点,还有敢怒敢言,爱憎分明,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这在女鬼性格中占据很大地位,与男鬼截然不同。
一、中国古代作品中女鬼形象概述(一)中国古代女鬼溯源“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大兴,,一时,《列异传》(魏曹丕撰)、《甄异记》(晋戴祚撰)、《搜神记》(晋干宝撰)、《灵鬼志》(晋陆氏撰)、《搜神后记》(晋陶潜撰)等鬼书竞相出版发行,整个社会,鬼风盛行,鬼气弥漫,上至天子,下至庶民,人们都眼红心跳地好奇和幻想着鬼的世界。
于是,各种男鬼、女鬼、老鬼、少鬼、饿鬼、水鬼、吊死鬼、勾魂鬼等纷纷登台亮相,鬼舞翩跹,而其中尤以女鬼形象一枝独秀,哀艳动人。
(二)女鬼的类型1、媚惑害人型。
这类鬼往往是假装成美貌的女子,用色相勾引成年男性,然后找机会夺其性命或吸其精血。
最后的结局往往不外乎两种,一是男子果然死亡,这种结局可作为好色男子的警戒;一是女鬼终于被有法术的和尚或道士捉拿,受到应得的惩罚,这种结局可以理解为人类恐惧心理的自我调节。
六朝志怪小说

四、重点作品介绍
《搜神记》: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这一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今本《搜神记》二十卷,共464条,可能是明代人的 辑本。该书内容丰富庞杂,涉及神仙术士的灵异变化, 仙凡相通的神灵感应,千奇百怪的精怪鬼魅以及五光 十色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艺术上,它比以前的 志怪小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琅邪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径蓬山庙。忽见 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掠颈著地,骂:“老奴,汝某 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 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 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数日,乃诈 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 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出著庭 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 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 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超前的艺术精神
虽然客观上显示出作者的愚昧无知, 但从作者主观上说,却反映了他们对 人生根本问题生与死的深沉思索,对 彼岸世界的认真探讨,这一重大问题 在后世小说中是极少涉及到的,因而 其艺术精神是超前的。
蒙昧的小说观念
志怪小说中的那些鬼神的故事,实质上都是虚构的产物。 但这种虚构并不是由作者个人有意识的完成的,而是集体 无意识的形象建构,即这类故事是在产生、流传的过程中, 由许多人无意识的共同虚构而成的,作者只是把大家共同 虚构的东西记录下来而已。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 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 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 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 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合,左右揽之,衣不 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 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 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 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 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 至今犹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六朝志怪中鬼怪形象特征学院:文学院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李奉戬职称:教授完成日期:2014 年5月25 日浅析六朝志怪中鬼怪形象特征摘要:六朝时期,写志怪小说蔚然成风,作者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
因此,志怪小说数量很多,经后人辑录而保存至今的尚有三十多种,内容不外乎神、鬼、仙、妖四大故事。
作者写鬼怪的目的,在于“发神道之不诬”,证明鬼神之实有,如《搜神记》之类,这就使六朝志怪小说包含了许多虚诞怪妄之说。
但是,作者写志怪小说,不是进行刻意创作,而是把怪异当作事实来记载。
在他们看来,鬼神实有。
鬼神与人一样,都是社会现实的组成部分。
他们把所听到的传闻记录下来,进行整理,所以有些作品就能够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情感,有较高的思想性。
有些作品记录奇闻异事、预知吉凶、消灾祛灾,包含了很多的荒诞无稽之谈,看似无逻辑性,无思想,其实这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焦虑恐慌的心态。
关键词:鬼怪形象;搜神记;社会现实目录引言 (1)一、有人的情感、品性的鬼怪 (1)(一)美丽的外表和对爱情坚定执着追求的品格 (1)(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鬼怪 (3)(三)狡猾与贪婪的鬼怪 (4)二、行为怪异、荒诞无稽的鬼怪 (5)(一)汉晋时期人与鬼怪沟通的奇异事迹 (5)(二)各种妖孽怪异之事,间杂以谶纬学解释 (6)(三)浊气所成的各种怪物 (7)结语 (8)参考文献: (8)引言从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经过三国、晋、宋、齐、梁、陈,大约三百余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六朝时期。
志怪小说在六朝期间空前繁荣,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六朝的社会现实为志怪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六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阶级混战不休,而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生活痛苦不堪。
他们渴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人多抱厌世主义,加之六朝统治者醉生梦死,大力提倡宗教迷信,于是,道教佛教的势力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
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寄希望于“鬼神”。
同时,为了反抗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他们还通过鬼神故事来抨击统治阶级,表达反抗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追求。
这就为志怪小说的大量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社会现实基础。
六朝时期,写志怪小说蔚然成风,作者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
因此,志怪小说数量很多,经后人辑录而保存至今的尚有三十多种,内容不外乎神、鬼、仙、妖四大故事。
作者写鬼怪的目的,在于“发神道之不诬”,证明鬼神之实有,如《搜神记》之类,这就使六朝志怪小说包含了许多虚诞怪妄之说。
但是,作者写志怪小说,不是进行刻意创作,而是把怪异当作事实来记载。
在他们看来,鬼神实有。
鬼神与人一样,都是社会现实的组成部分。
他们把所听到的传闻记录下来,进行整理,所以有些作品就能够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感情,仍有较高的思想性。
有些作品记录奇闻异事、预知吉凶、消灾祛灾,包含了很多的荒诞无稽之谈,看似无逻辑性,无思想,其实这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焦虑恐慌的心态。
一、有人的情感、品性的鬼怪(一)美丽的外表和对爱情坚定执着追求的品格六朝志怪小说中描写人鬼相恋的故事有很多则,如《搜神记》中涉及的有《韩凭夫妇》、《河间郡男女》、《紫玉与韩重》、《卢充》,《搜神后记》中有《李仲文之女》,《幽明录》中涉及的有《庞阿》、《卖胡粉的女子》,《列异传》中的《谈生》,《述异志》中的《比肩人》。
描写人鬼相恋的故事,大多为女鬼与人相恋,鲜有男鬼与人相恋,作者赋予这些女鬼人的品质,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鬼不是邪恶的、贪婪的、丑陋的,而是具备了人的性情,她们善良美丽,以德报怨,如《谈生》“夜半,有女子可年十五六,资颜服饰,天下无双,来就生为夫妇,······遂言曰:‘君负我!我垂生矣,何不能忍一岁而竟相照也?’······云:‘与君虽大义永离,然顾念我儿。
若贫不能自存活着,暂随我去,方遗君物。
’”①《谈生》中的女鬼内心纯洁善良,虽然文中男性主角不顾其“勿以火照我也”的警告,导致女鬼变人的努力化为泡影,但是女鬼以德报怨对人宽容大度,助其以后的生活荣华富贵。
作者写阴间有这样的好鬼,是希望人间也有这样的好人。
同样以悲剧结局的有《李仲文之女》,李仲文之女为爱死而复生,生而再死,这样奇特又哀怨的故事,既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女对自由婚姻的渴望与追求,而这一追求必以悲剧结束。
为爱而死,又为情而活的女鬼,《河间郡男女》中的女子为爱而死,因所嫁之人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但是迫于父母的势力只能出嫁,不久,姑娘就病死了。
姑娘所爱的小伙子回来后,发现姑娘已死,小伙子来到墓地,想为姑娘痛哭一场,然而,感情上无法忍受姑娘的离去,当小伙子打开坟墓后,姑娘随即活了过来。
这种爱情经历生死的考验,震撼人心,圆满的结局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对真爱的美好向往。
描写为爱而死的还有《搜神记》中的《紫玉与韩重》,吴王小女紫玉和读书人韩重真心相爱,却因门第差异而遭到父母的反对,眼看自己追求的美满婚姻无望,紫玉“结气死”,三年后韩重归来到墓地哭悼时,“玉乃左顾宛颈而歌曰:南山有乌,北山张罗。
乌既高飞,罗将奈何!意欲从君,谗言孔多。
悲结生疾,没命黄垆。
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凰。
一日失雄,三年感伤。
虽有众鸟,不为匹双。
故见鄙姿,逢君辉光。
身远心近,何当暂忘!”②紫玉以诗为媒,以鸟为喻,倾诉了自己哀惋悲凄的一腔忧怨,抒发了自己刻骨铭心的相思情愫,缠绵的表达了自己欲与情人再续前缘的悠悠心思。
之后她的鬼魂与心爱的人在冢中尽夫妻之礼,生前得不到的爱情在死后实现了。
当得知父亲要逮捕韩重时,便现形去见父亲说明原因,恳请父亲不要治韩重的罪。
故事虽以悲剧告终,却展示了一个痴情的女鬼形象。
通过对紫玉韩重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古代青年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和对浪漫爱情的追求。
《幽明录》刻画鬼怪形象鲜明,她们坚定执着,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幽明录》中《庞阿》描写的就是离魂类的故事,石氏女对庞阿一见钟情,却因封建礼教的原因,而不敢公开表明自己的情愫,于是通过离魂的方式与庞阿相聚,从《庞阿》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氏女对爱情坚定执着的追求。
《卖胡粉的女子》中描写了一位富家男子对卖胡粉的女子心生爱慕而又无从①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编):《六朝志怪小说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表露,只能以买粉为由去接近,卖胡粉的女子被男子的深情感动,答应与男子相见,而男子在见到卖胡粉的女子时,高兴而死,男子死后女子在他的遗体前大哭而活,全篇生动的描写了富家男子为爱而死,又为爱而复生的故事。
《述异志》中的《比肩人》描述了吴都海盐人陆东美和他的妻子朱氏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陆东美与朱氏夫妻互相尊重,寸步不离,人们称他们为“比肩人”。
朱氏死后,陆东美绝食而死。
家里的人很伤心,于是将他们合葬。
后来,他们的坟墓上长出梓树,两棵树紧密连接成为了一棵树。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妇女受男权思想压迫的时代下,而本篇宣扬了爱情中男女平等的思想,歌颂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不仅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就是在今天也是非常少见的。
在六朝志怪小说中描写男子为爱而死的篇章很少,这与当时的男权至上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在男女社交不自由、婚姻不自主的封建社会里,它们无疑都有反封建的意义。
(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鬼怪六朝时期社会黑暗,人民大众生活苦不堪言,无奈之下寄希望于鬼怪,借鬼怪故事抒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与反抗。
这类题材的故事在六朝志怪小说中着实不少,我们选择《列异传》中的《鲍子都》,《搜神记》中《于吉》、《丁姑祠》、《三王墓》、《韩凭夫妇》、《东海孝妇》中的具体分析其中的鬼怪形象。
《鲍子都》描述了鲍宣路遇书生,救助书生没有结果,不贪书生的财物,热心处理书生的后事,不求回报,最后自己声明远扬,而且造福后代。
《于吉》描写了孙策骄横霸道,独断专横,不守信义,而后害死于吉,这样的一个封建统治者形象,于吉死后阴魂不散,变幻莫测的找孙策报仇的故事。
通过故事中,勇敢聪明的于吉与封建统治势力的斗争,并且取得胜利,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与愤恨,却无能为力,只好寄希望于鬼怪,希望借着鬼怪的力量惩戒蛮横的统治者。
《丁姑祠》中的丁姑,善良仁爱,同情弱者的形象,“遂有灵响,闻于民间。
发言于巫祝曰;‘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七日,勿用作事。
’”①丁姑16岁出嫁,后遭残忍的婆婆迫害,死后不忘农家妇女的辛苦劳作,在人间伸张正义,赏善罚恶,人们立碑纪念她。
《三王墓》描写了干将造剑被楚王杀死,他的儿子赤比献头报仇,山中的侠客见义勇为杀死楚王报仇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凶狠残酷,歌颂了人民互相支持、英勇反抗的精神面貌。
《韩凭夫妇》讲述了康王荒淫无耻,强行霸占了亲信韩凭的妻子何氏,何氏不畏强权,忠于爱情,得知韩凭自杀后,一心求死,何氏死后,康王不顾何氏的请求,反而让她的同乡人把她埋在韩凭墓的对面,使两座坟墓遥遥相望。
“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
’”①结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让两座坟墓上长出高大的梓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树根交结在地下,树枝也在上空紧紧交错在一起,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东海孝妇》讲述了孝顺的媳妇周青,赡养婆婆很恭敬周到,婆婆不忍媳妇过于劳累,上吊自杀,婆婆的女儿状告媳妇杀害自己的母亲,官府严刑拷打,百般折磨。
孝妇忍受不了痛苦,屈打成招,被迫认罪。
孝妇被斩时,许下三宗愿,血逆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从此之后,东海郡果然大旱,草木不生,直至新太守亲自祭奠孝妇墓,并立碑表彰她的孝行,天才下起了雨。
这则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妇女对封建法治的控诉与反抗。
此类题材的故事在六朝志怪小说中描述的也比较多,六朝时期,社会黑暗,统治阶级蛮横残忍,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借鬼怪反抗残忍的统治阶级,且取得胜利的故事,表达了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狡猾与贪婪的鬼怪六朝志怪小说中不乏一些贪婪、自私、狡猾的鬼怪,作者借这些鬼怪形象,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
《列异传》中的《孙阿》,《搜神记》中《狗》、《李寄》,《搜神后记》中的《李除》。
《孙阿》中说死去的儿子在阴间当上了泰山府的差役,不堪遭受困苦和屈辱,想请在阳间有地位的父亲出面托人情、拉关系,有话不肯直接对父亲讲,拉出溺爱自己的母亲去求父亲,父亲最终答应儿子的请求,帮助自己的儿子在阴间谋的一份称心如意的职位。
讽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有关系的可以在轻松的职位上任职。
《狗》描写了老狗成精,变成司空大人的模样,骗吃骗喝,鞭打奴婢仆人,闹得家里天翻地覆。
全篇以戏谑德笔调写出,似乎对权势和威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