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及其仿真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及仿真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及仿真一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一般来说,我们总希望在最大电流受限制的情况下,尽量发挥直流电动机的过载能力,使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以尽可能大的加速度起动,达到稳态转速后,电流应快速下降,保证输出转矩与负载转矩平衡,进入稳定运行状态[1]。
这种理想的起动过程如图1所示。
nnt图1 转速调节系统理想起动过程为实现在约束条件快速起动,关键是要有一个使电流保持在最大值的恒流过程。
根据反馈控制规律,要控制某个量,就要引入这个量的负反馈。
因此很自然地想到要采用电流负反馈控制过程。
这里实际提到了两个控制阶段。
起动过程中,电动机转速快速上升,而要保持电流恒定,只需电流负反馈;稳定运行过程中,要求转矩保持平衡,需使转速保持恒定,应以转速负反馈为主。
如何才能做到使电流、转速两种负反馈在不同的控制阶段发挥作用呢?答案是采用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
如图2所示。
图2 双闭环直流调速控制系统原理图参考双闭环的结构图和一些电力电子的知识,采用机理分析法可以得到双闭环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如图3所示。
图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动态结构图在转速环、电流环的反馈通道和输入端增加了转速滤波、电流滤波和给定滤波环节。
因为电流检测信号中常含有交流成分,须加低通滤波,其滤波时间常数按需要而定。
滤波环节可以抑制检测信号中的交流分量,但同时也个反馈检测信号带来延迟。
所以在给定信号通道中加入一个给定滤波环节,使给定信号与反馈信号同步,并可使设计简化。
由测速发电机得到的转速反馈电压含有电机的换向纹波,因此也需要滤波,其时间常数用表示[2]。
二双闭环控制系统起动过程分析前面已经指出,设置双闭环控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获得接近于理想的起动过程,因此在分析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性能时,有必要先探讨它的起动过程。
双闭环调速系统突加给定电压由静止状态起动时,转速和电流的过渡过程如图4所示。
由于在起动过程中转速调节器ASR 经历了不饱和、饱和、退饱和三个阶段,整个过渡过程也就分为三个阶段,在图中表以Ⅰ、Ⅱ和Ⅲ。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开题报告

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研究姓名:吴杰班级:10 自动化 1指导教师:张贞艳所在系部:自动化学院专业名称:自动化南京工程学院2014 年3 月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意义一、毕业设计的内容(包括技术要求、图标要求以及工作要求等):1. 简单闭环调速系统系统的性能分析,其中包括单闭环有、无静差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以及带电流截止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通过比较它们的性能分析结果,得出它们的不足之处,从而引出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其中包括建立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方框图以及仿真模型。
并且通过仿真分析结果,与简单的闭环调速仿真分析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双闭环直流调速优越性。
3. 双闭环V-M系统的设计,其中包含调节器的选择和参数设计,相关数据计算,动态结构图仿真,虚拟模型图仿真,仿真结果分析等。
4. 双闭环PWM-M调速系统设计,其中包含调节器的选择和参数设计,相关数据计算,动态结构图仿真,虚拟模型图仿真,仿真结构分析等。
二、毕业设计的意义1. 根据MATLAB/Simulink 仿真平台,研究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性能。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调速系统,该系统具有调速范围宽、稳定性好、精度高等许多优点,在拖动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采用该系统可获得优良的静、动态调速特性。
此系统的控制规律,性能特点和设计方法是各种交、直流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基础[2]。
2. 通过比较单闭环有、无静差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和带电流截止负反馈调速系统的仿真结果,从而得到它们各自的不足之处,从而突出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优越性以及必要性。
3. 通过对双闭环V-M系统和双闭环PWM-M调速系统这两种典型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的仿真分析,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应用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4. 通过对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了解,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掌握调速系统的基本理论及相关内容,在对其各种性能加深了解的同时,能够发现其缺陷之处,通过对该系统不足之处的完善,可提高该系统的性能,使其能够适用于各种工作场合,提高其使用效率。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分析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并对双闭环转速、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展开分析论述,阐明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模型仿真。
关键词: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仿真直流电动机因易于控制,起、制动、运行方便等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较广。
近年来,经济的增长推动了该调速系统在我国经济市场中的进一步发展,很多高性能高调速设备均需使用该系统(包括直流电力推进、海洋钻机、金属切割机床、纺织、造纸、轧钢、高层电梯、矿山采掘等),设备运行时,对调速系统的性能要求均较高,需弄清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使其更好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服务。
1.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有两个调节器,即电流ACR调节器与转速ASR调节器,两种调节器可对系统的电流与设备转速造成影响,若二者串联,且均带输出限幅电路,限幅值依次可为Usim与Ucm。
因调速系统的关键性被控量为转速,因而需将转速负反馈组成的环视作外环,这可让电动机转速无误的跟随给定电压,再将电流负反馈生成的环视作内环,以让设备在最大电流节约下,使得整个转速过渡过程得到最佳控制。
整个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工作原理图如下所示:图1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工作原理从上图中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工作原理图可知,电动机的转速与给定电压之间的关系紧密,且受给定电压影响,调速系统的速度调节器ASR的输入偏差电压即△usr=usn-ufn,ASR的输出电压usi可视作整个调节系统的给定信号,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偏差电压计算公式即为△ucr=-usi+ufi,ACR的输出电压Uc可视作直流调速系统的控制电压。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若控制电压Uc改变,就可直接影响触发器控制角α与系统运行时的输出电压Udo,进而改变和控制电动机的转速,可自由调节、改变其运行速度[1]。
2.双闭环转速、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在调速系统中,若要保证转速与电流负反馈均各自发挥相应作用,就应在系统的正确位置处安装两个调节器,用以快速调节转速与电流,并将二者串联。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控制 好 转矩 ,即控 制好 电枢 电 流 。所 以要 引入 电 流 的负
反馈 ,构造 出 电流 环 。在转 速 环 的基础 上 增加 电流环 ,
采 用 两 级 串 联 校 正 的 双 闭 环 调 速 方 式 以满 足 系 统 不 同 的
机 电 产 品 开发 与 新
VOI 4, . . NO5 2
Sep ,01 .2 1
双 闭环直流调速 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张 贞艳 ,左 瑞
(. 迁 学 院 ,江 苏 宿 迁 2 30 ;2宿 豫 中 等专 业学 校 ,江 苏 宿 迁 2 3 0 ) 1宿 280 . 2 80
摘
要 :采 用 工 程 设 计 法 , 对 转 速 、 电 流 双 闭 环 直 流 调 速 系 统 进 行 了设 计 。 又 利 用 Smu n 实 用 工 具 对 系 i hk
制 动 、突加负 载 动态 降落 小 等 ,传统 的单 闭环 转速 反 馈
调速 系 统 因不 能 随心 所欲 的控 制 电枢 电流 。很难 满 足调 速需 要 。结合 电力 拖 动系统 的运 动 方程 式 :
,
I-  ̄ dI
不 难得 出结 论 :若 要获 得 高性 能 的动 态 响应 ,必 须
+ o , ●,
的 Smuik实用 工 具对 系 统进 行协 助 仿真 分 析 。意在 突 i l n 出双 闭环调 速 系统 的优 越性 。
1 转 速 、 电流 双 闭环 直 流 调 速 系统 的设 计
11 调 速方 法 的选择 .
对动 态性 能要 求 较高 的调速 系统 ,例如 要求 快 速起
基于MATLAB的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基于MATLAB的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是一种常见的控制系统,常用于工业生产中对电机速度的精确控制。
本文将基于MATLAB软件进行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包括系统设计、参数设置、控制策略选择、系统仿真以及性能分析等方面。
文章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进行详细阐述。
一、系统设计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由速度环和电流环构成。
速度环控制系统的输入为速度设定值和电机实际速度,输出为电机期望电压;电流环控制系统的输入为速度环输出的电压和电机实际电流,输出为电机实际电压。
通过控制电机的期望电压和实际电压,达到对电机速度的调控。
二、参数设置在进行系统仿真之前,需要确定系统中各个参数的值。
包括电机的额定转矩、额定电压、电感、电阻等参数,以及控制环节的比例增益、积分增益、微分增益等参数。
这些参数的选择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控制策略选择常见的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PI控制、PD控制等。
在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中,可以选择PID控制策略。
PID控制器由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和微分环节组成,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四、系统仿真在MATLAB中进行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仿真,可以使用Simulink模块进行搭建。
根据系统设计和参数设置,搭建速度环和电流环的控制器,连接电机实际速度和电机实际电流的反馈信号,输入速度设定值和电机期望电流,输出电机期望电压。
通过仿真可以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评估系统的性能。
五、性能分析在仿真结果中,可以分析系统的静态误差、超调量、调整时间等指标,评估系统的控制性能。
通过参数调整和控制策略更改等方式,可以优化系统的控制性能,使系统达到更好的调速效果。
总结:本文基于MATLAB软件对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进行了设计与仿真。
通过系统设计、参数设置、控制策略选择、系统仿真以及性能分析等步骤,可以得到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并通过参数调整和控制策略更改等方式,优化系统的控制性能。
双闭环直流调速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作业5:双闭环直流调速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从simulink库中找到搭建模型的元件,要用到如下元件:DC-Motor(直流电动机)、AC voltage source(交流电压源)、Universal Bridge(通用桥臂)、Step、PID Controller(PID 控制器)、Tranfser Fcn(传递函数)以及其他一些模块。
搭建好的模型图如图5-1所示。
图5-1 基于电气原理图的双闭环直流调速控制系统模型
二、仿真结果分析
仿真算法选用ode15s,仿真时间为0~10s,其他参数为默认值。
1、设置step参数
①直流电动机空载启动时情况
直流电动机TL端连接常数0. 设置完参数后,进行仿真运行。
点击scope ,查看波形。
下图为电机转速w、转矩Te、电枢电流Ia的波形图。
②直流电机突加负载情况分析
直流电动机TL端连接阶跃信号step1.Step1参数设置如下图所示。
设置完参数后,进行仿真运行。
点击scope ,查看波形。
下图为电机转速w、转矩Te、电枢电流Ia的波形图。
综合以上图形,当给定信号设置为8时,电机速度无论是在空载,还是突加负载情况下都能最终稳定在800rpm 。
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设置的转速调节器ASR 、电流调节器ACR 参数基本上能满足闭环控制的稳态精度、系统的快速性也比较良好。
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1 绪论当今社会电机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它与人们日常发电和用电是密切相关的,它实现了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国内各方面都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
通过研究电机转速控制方面的技术,不但能满足工业生产需要、而且可以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1.1 电机调速系统控制及其分类电机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
直流电机在电机的运行和控制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所以直流调速系统在很多方面一直有着无可代替的位置。
特别是高性能的调速系统在很多工业领域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而且直流调速系统也是其他调速系统的基础,想要开发新的调速系统必须先发展直流调速系统。
如现在的智能调速系统,也是先以直流调速系统为基础来进行研究的。
直流调速系统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特别是在数字采集与计算机的控制方面的应用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其控制算法对于控制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直流电机在调速方面是比较优秀的,但是它也是存有弊端的,那就是换向器的存在。
因为这样会使直流电机的使用时间减少,而且需要经常的去维护电机,这样造成的麻烦也是相当多的,所以这也是直流调速系统的不足之处。
而交流电机其构造比较紧凑,而且安装与维护都是比较简单的,没有直流电机那么繁琐,所以正因为具有这些优点,所以这些年来许多大型企业都开始向交流电机调速系统方面研究。
在当今社会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所以只有质量可靠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赖。
所以由于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提升,随之给工业的生产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为生产的过程在不断的复杂化,所以生产系统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非线性情况。
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用线性代替非线性,这样的话只需研究线性模型就比较简单了。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线性模型是不能够代替非线性模型的,人们需要系统的真实非线性模型,所以我们需要去建立和研究非线性模型,当然这比线性模型会繁琐很多。
1.1.1 调速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由于直流调速系统自身的特点,即调速的性能优越、起动时的转矩比较大。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报告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报告一、系统结构设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由两个闭环控制组成,分别是速度子环和电流子环。
速度子环负责监测电机的转速,并根据设定值与实际转速的误差,输出电流指令给电流子环。
电流子环负责监测电机的电流,并根据电流指令与实际电流的误差,输出电压指令给电机驱动器,实现对电机转速的精确控制。
二、参数选择在进行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之前,需选择合适的控制参数。
根据实际的电机参数和转速要求,确定速度环和电流环的比例增益和积分时间常数等参数。
同时,还需根据电机的动态特性和负载特性,选取合适的速度和电流传感器。
三、控制策略速度子环采用PID控制器,通过计算速度误差、积分误差和微分误差,生成电流指令,并传递给电流子环。
电流子环也采用PID控制器,通过计算电流误差、积分误差和微分误差,生成电压指令,并输出给电机驱动器。
四、仿真实验为了验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实验。
首先,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模型,并设置不同转速和负载条件,对系统进行仿真。
然后,通过调整控制参数,观察系统响应速度、稳定性和抗干扰性等指标的变化。
五、仿真结果分析根据仿真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能够实现对电机转速的精确控制。
当系统负载发生变化时,速度子环能够快速调整电流指令,使电机转速保持稳定。
同时,电流子环能够根据速度子环的电流指令,快速调整电压指令,以满足实际转速的要求。
此外,通过调整控制参数,可以改善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六、总结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是一种高精度的电机调速方案,通过双重反馈控制实现对电机转速的精确控制。
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包括系统结构设计、参数选择、控制策略及仿真结果等。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能够满足实际转速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的设计及其仿真
班级:自动化
学号:
姓名:
目录
1 前言⋯⋯⋯⋯⋯⋯⋯⋯⋯⋯⋯⋯⋯⋯⋯⋯⋯⋯⋯⋯⋯⋯⋯⋯⋯3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3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3
2 总体设计方案⋯⋯⋯⋯⋯⋯⋯⋯⋯⋯⋯⋯⋯⋯⋯⋯⋯⋯⋯⋯⋯⋯
3 2.1 MATLAB 仿真软件介绍⋯⋯⋯⋯⋯⋯⋯⋯⋯⋯⋯⋯⋯⋯⋯⋯⋯⋯⋯3 2.2 设计目标⋯⋯⋯⋯⋯⋯⋯⋯⋯⋯⋯⋯⋯⋯⋯⋯⋯⋯⋯⋯⋯⋯⋯⋯⋯
4 2.3 系统理论设计⋯⋯⋯⋯⋯⋯⋯⋯⋯⋯⋯⋯⋯⋯⋯⋯⋯⋯⋯⋯⋯⋯
5 2.4 仿真实验⋯⋯⋯⋯⋯⋯⋯⋯⋯⋯⋯⋯⋯⋯⋯⋯⋯⋯⋯⋯⋯⋯⋯⋯9
2.5 仿真结果⋯⋯⋯⋯⋯⋯⋯⋯⋯⋯⋯⋯⋯⋯⋯⋯⋯⋯⋯⋯⋯⋯⋯10
3 结论⋯⋯⋯⋯⋯⋯⋯⋯⋯⋯⋯⋯⋯⋯⋯⋯⋯⋯⋯⋯⋯⋯⋯12
4 参考文献⋯⋯⋯⋯⋯⋯⋯⋯⋯⋯⋯⋯⋯⋯⋯⋯⋯⋯⋯⋯⋯⋯⋯13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代运动控制技术以各类电动机为控制对象,以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装置为控制手段,以电力
电子装置为弱电控制强电的纽带,以自动控制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数字仿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研究和开发的工具。
直调调速是现代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中发展较早的技术。
就目前而言,直流调速系统仍然是自动调速系统的主要形式,在许多工业部门,如轧钢、矿山采掘、纺织、造纸等需要高性能调速的场合得到广泛的应用。
且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起、制动性能,宜于在大范围内平滑调速,在许多需要调速和快速正反向的电力拖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直流拖动控制系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较成熟,而且从控制的角度来看,它又是交流拖动控制系统的基础。
所以加深直流电机控制原理理解有很重要的意义[1]。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机控制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助推器, 电力电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设计一个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利用晶闸管供电,整流装置采用三相桥式电路,调
速范围 D=10,要求: 静差率;稳态无静差,电流超调量
直流电动机数据:
额定功率: 29.92KW ,额定电压: 220V ,额定电流: 136A ,
额定转速: 1460r/m , 允许过载倍数: 晶闸管装置放大系数: 电枢回路总电阻: 时间常数: 机电时间常数: 电磁时间常数 :
电流反馈系数:
转速反馈系数:
转速反馈滤波时间常数: ,
h=5
2.3 系统理论设计:
在双闭环系统中应该首先设计电流调节器, 然后把整个电流环看作转速调节系统中 的一个内环节,再设计转速调节器。
这样的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静态和稳态性能,结构 简单,工作可靠,设计和调试方便,达到本课程设计的要求。
,电流脉动系数
启动到额定转速时的转速退饱和超调量
[1] [3]。
图1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2.3.1 电流调节器设计
(1) 确定时间常数
整流装置滞后时间常数:三相电路的平均失控时间
=0.0017s 电流滤波时间常数:=0.002s 电流环小时间常数之和:按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取为:=
0.0037s
(2) 选择电流调节器结构
,并保证稳态电流无差,可按典型 I 型系统设计电流调节器
电流环控制对象是双惯性型的,因此可用 PI 电流调节器,它的传递函数为:
检查对电源电压的抗扰性能:
符合典型 I 型系统动态抗扰性能,并且各项性能指标都是可以接受的
(3) 计算电流调节器参数
电流调节器超前时间常数:
于是, ACR 的比例系统为:
(4) 检验近似条件
电流环截至频率:
校验晶闸管整流装置传递函数近似的条件为:
根据设计要求
电流环开环增益:要求
时,按表 1,应取 ,因此:
满足近似条件
校验忽略反电动势对电流环动态影响的近似条件为:
满足近似条件
校验电流环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为:
满足近似条件
(5) 计算调节器电阻电容
按所用的运算放大器取得
各电容和电阻值为:
按照上述参数,电流环可以达到的动态跟随性能指标为:
(见表 1)
满足设计要求。
2.3.2 转速调节器设计
1)确定时间常数
电流环等效时间常数取,则:
转速滤波时间常数。
根据所用测速发电机波纹情况,取:
转速环小时间常数。
按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取:
2)选择转速调节器结构
按设计要求,选用PI 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
3)计算转速调节器参数
按跟随性能和抗扰性能都较好的原则,现取h=5,则ASR的超前时间常数为:并且求得转速环开环增益为:
则可得ASR的比例系数为:
(4)校验近似条件
转速截止频率为:
电流环传递函数简化条件为:
满足简化条件转速环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为:
满足简化条件5)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
按所用的运算放大器取。
则:
各电容和电阻值为:
(6)校核转速超调量
当h=5时,由书1
表3-4 可以查得: ,这并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实际上, 由于表 3-4 是按线性系统计算的,而突加阶跃给定时, ASR 已经饱和,不符合如今系统 的前提要求,所以应该按 ASR 退饱和的情况重新计算超调量。
ASR 退饱和计算如下:
3-1)
得
满足设计要求 表
典型 型系统动态跟随性能指标和频域指标与参数的关系
参数关系 KT
阻尼比
超调量
上升时间
峰值时间
相角稳定裕度
截至频率
2.4 为了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可在系统中设置两个调节器,分别调
节转速和电流,即分别引入转速负反馈和电流负反馈,如图 2 所示。
当时,由书 1 表 3-5 可以查得 , 代入式( 3-1 )
图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结构
图2 中,把转速调节器的输出当作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电力电子变换器UPE。
从闭环结构上看,电流环在里面,称作内环;转速环在外边,称作外环。
这就形成了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
综上所述,采用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能更好的完成本题的设计要求,现采用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进行设计,如图2 所示。
用MATLAB的SUMLINK模块做的双闭环调速系统仿真模型图如图3 所示:
图5 电流环超调量较大的仿真结果
图5是以KT=1.0的关系式按典型I 型系统的设计方法得到了PI 调节器的传递函数为,很快的得到了如图四所示的仿真结果,超调大,但上升时间短
图6 高速启动波形图
图6 中实线表示电流,虚线表示转速,是以转速环的传递函数为,以
电流环的传递函数为得到的仿真结果图,启动时间长,退饱和超调量减
少。
观察图4 和图5 可知,在直流电动机的横流升速阶段,电流值低于额定值,其原因电流调节系统受到电动机反电动势的扰动。
3 结论
通过对双闭环系统的仿真波形的分析,可知其起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来:第Ⅰ阶段:电流上升阶段。
突加给定电压Un*后,通过两个调节器的控制,使Ua,Ud,Ud0都上升。
由于机电惯性的作用,转速的增长不会很快。
在这一阶段中,ASR由不饱和很快达到饱和, 而ACR 不饱和, 确保电流环的调节作用.
第Ⅱ阶段:是恒流升速阶段。
从电流升到最大值开始,到转速升到给定值n* 为止,这是起动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ASR一直是饱和的,转速环相当于开环状态,系统表现为在恒值电流给定Uim*作用下的电流调节系统,基本上保持恒定。
因而拖动系统的加速度恒定,转速呈线性增长。
第Ⅲ阶段:转速调节阶段。
在这阶段开始,转速已达到给定值,转速调节器的给定与反馈电压平衡,输入偏差为零。
转速超调后,ASR输入端出现负的偏差电压,使他退出饱和状态,其输出电压的给定电压Ui* 立即下降,主电流Id 也因而下降。
但在一段时间内,转速仍继续上升。
达到最大值后,转速达到峰值。
此后,电机才开始在负载下减速,电流Id 也出现一段小于Id0 的过程,直到稳定。
在这最后的阶段,ASR和ACR都不饱和,同时起调节作用[4]。
根据仿真波形,我们可以对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在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的作用归纳为:
1.转速调节器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阮毅, 陈伯时.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 第4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0.
[2] 谢卫. 电力电子和电机拖动控制系统仿真[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5.
[3] 邵雪卷,张井岗. 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研究[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1)16-18.
[4] 尹璐. 速度与电流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济.2006,16 (7)173-174.
[5] 王鑫,张丽玲.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J]. 科技信息.2010(1)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