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思想人格与道德本位主义
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与爱国观

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与爱国观卢梭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国思想家和作家,他的思想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和爱国观是他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和爱国观的分析,探讨他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以及现实中的应用。
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是最高的价值,个人应该理性自主地进行思考、选择、行动。
他反对权威主义、专制主义和机械性的社会组织形式。
卢梭认为,社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和利益,而不是追求自己的存在和权力。
他认为,个人比任何机构、法律或国家更重要,人民的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因此,卢梭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和平等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这一概念,即人民在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协议,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放弃了一部分个人自由并接受集体原则的规范。
他认为,这种契约不是政府和国家强加给人民的,而是基于人民自我意识和自我规制而形成的。
卢梭还强调个人不仅是理性的、独立的和自主的,还是社会的和有用的。
他提出,人们需要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使生命有意义。
他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的。
卢梭的爱国观卢梭的爱国观认为,爱国主义是个人自由的延续和人类理性的进步。
他认为,一个爱国者必须是一个具有独立性和自由精神的人,反对对国家的盲目忠诚。
他反对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点,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卢梭认为,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建立在人民意志的基础上,这意味着一切政治和社会制度都应该遵循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和统治,主张建立一种民主政治和平等社会。
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与爱国观的重要性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与爱国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卢梭的个人主义思想提醒我们重视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同时强调每个人的自我规制和社会责任。
在当今中国,我们也在倡导发扬自我独立精神,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也要看到个人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
卢梭的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解析他的伦理观与价值观

卢梭的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解析他的伦理观与价值观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伦理观和价值观既体现了个人主义的一面,同时也强调了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从个人主义与社会责任两个方面对卢梭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入解析。
一、卢梭的个人主义观点卢梭的个人主义观点体现在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权利,不受外界的任何强制和束缚。
个人主义在卢梭的伦理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卢梭主张个人的自由施展。
他认为个人应该摆脱社会的羁绊,追求个人的内在价值和自我实现。
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提到了“个人独立”的概念,主张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意志和选择,而不是被别人操控和限制。
其次,卢梭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他反对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他在《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提到了“自然权利”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权利,而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二、卢梭的社会责任观点尽管卢梭强调了个人主义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认为个人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个人的幸福和利益与整个社会的福祉是密切相关的,个人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首先,卢梭认为个人应该服从社会的规则。
他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概念,认为个人通过自愿地加入社会契约,同意接受社会的规则和制度。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义务遵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准则,为社会的正常运行作出贡献。
其次,卢梭主张个体应该关注公共利益。
他提出了“普遍意志”的概念,认为社会应该以普遍意志为导向,追求整体的利益和幸福。
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整体的利益,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应该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利益。
总结起来,卢梭的个人主义观点与社会责任观点在他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中密切相关。
他主张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价值实现,但同时也认为个人应该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整体社会的福祉做出贡献。
关于卢梭思想的看法

关于卢梭思想的看法在这学期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上,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的西方政治的思想家的思想,其中我最感兴趣并且最喜欢的是卢梭。
特别是卢梭的思想,关于人民主权的、关于人生自由的、关于社会契约的,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想先对卢梭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之后再通过对他这个人的认识来理解一些他的思想,并且表达一下自己对于他的思想的看法。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卢梭,他是法国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是启蒙运动的卓越的代表之一,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也对后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被广为流传。
他可以说能够超过德国所有的天才,连著名的莱辛、赫德、歌德和席勒都是他的崇拜者。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就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卢梭“使我双目重光”所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的特性”的原则也是受到卢梭的启示,同时他也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卢梭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卢梭在1712年6月28号出生在“日内瓦共和帮”。
他是一个被迫从法国逃离的新基督教的后裔。
他的父亲是一个制表匠,很仁慈,但脾气暴躁,他是个冒险者和游荡者的结合体,而且酷爱读书。
卢梭的母亲在他生下来便难产而死。
所以在卢梭的一生中他受他的父亲的影响巨大。
因此,他常常和他的父亲一起读书,甚至到深夜。
他阅读极其广泛,从古希腊的今典著作到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到自然科学读物他都有涉及。
卢梭热爱日内瓦,也热爱法国,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
在卢梭10岁的时候,他从被收养的人的家中出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华伦夫人,并在她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两人分手后,在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和百科全书派还有休谟有来往。
在巴黎,他写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著作。
1749年,在狄容学院悬赏作品中,他因为《论科学和艺术》获得了一等奖,使他一举成名,自信心大大的提高。
1764年巴黎法院查禁《爱弥儿》一书,并下令逮捕作者。
卢梭的生平和哲学

卢梭的生平和哲学、社会政治观点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反封建的勇猛战士。
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父亲是个钟表匠,热爱祖国。
卢梭出生后不久,母亲逝世,由父亲抚育。
他从4~5岁起就跟随父亲识字读书。
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
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
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
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
1741年,卢梭到达巴黎,靠抄写乐谱为生。
不久,他结识了伏尔泰、狄德罗、达兰贝尔、孔狄亚克等学识渊博者和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
通过与思想家们的交游,他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洞悉了当时腐朽的政治,而且锻炼了反抗封建势力的坚强意志。
1749年,法国第戎学院悬赏征文,题目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卢梭在论文中认定,科学与艺术只是为少数人所享有,助长了贵族的骄奢和对弱者的掠夺,因而败坏了社会风气,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这篇论文被选为首奖,卢梭由此博得声誉。
1754年,卢梭又发表了第二篇应征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在这篇文章里,卢梭明确指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版,在这部不朽的社会名著中,他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民主主义政治思想,同年,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
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
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
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这部讨伐传统教育的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
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
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
卢梭教综知识点总结

卢梭教综知识点总结一、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1. 自然天性观: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本善,是一种纯洁无罪的状态,受外在环境和社会习俗的腐化和误导。
教育应当尊重人的天性,引导人的本质发展,而不是去改造和扭曲天性。
2. 自由原则:卢梭主张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自由发展,自由表达,不加约束,不施压力。
他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对自由的尊重和保护,而不是束缚和限制。
3. 启发式教育:卢梭提出,教育应该是以启发式为主,帮助儿童发现和认识世界,而不是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
他主张通过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来启发儿童的兴趣和学习,使教育成为一种愉悦的游戏。
4. 个别教育: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尊重个体的差异和特点,而不是一刀切的教学。
他提倡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和培养,使其得到个性化的关爱和教育。
5. 教育的目的: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个体,完善的公民,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身心并重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情感和意志,使其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良好素质的公民。
二、卢梭教育的实践方法1. 自然教育法:卢梭主张让儿童在自然中生活、工作、玩耍,通过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来认识世界。
他主张在开放的自然环境里进行自然教育,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学习自然界的规律和奥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2. 游戏教育法:卢梭认为,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
他主张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来启发儿童的学习,使教育成为一种愉悦的游戏,而不是一种严肃的苦差。
3. 个别指导法:卢梭主张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适应个体的差异和需要。
他主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4. 家庭教育法:卢梭提倡在家庭中进行教育,认为家庭是最自然的教育场所,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是什么?

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是什么?卢梭,1712-1778,出生在日内瓦,后来长期生活在法国,还有英国等。
《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他是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卢梭“五个方面”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
严格来说,卢梭不是一个哲学家——他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哲学著作。
但是罗素说,他的浪漫情怀在哲学界确实产生了影响。
所以,后世的哲学史家们,如黑格尔、罗素、梯利等,都会在讲哲学史时讲到他。
如果说,卢梭散乱地表达了一些哲学思想,就是他试图综合基督教与理性主义、唯物主义。
他将此称为“智者的唯物主义”或“世俗的宗教”。
在政治方面。
卢梭在政治方面提出的“社会契约论”,被认为超过了英国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孟德斯鸠的实证论。
他的这方面理论,确实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
罗伯斯庇尔等法国大革命的领袖,是他的热烈拥护者。
但不容否认,卢梭的这一理论,与洛克几乎同名的理论,有很大不同。
在教育方面。
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及师生之间自由地认可的“契约”。
这个理论被西方广泛接受,被认为是现代教学法运动的根源。
在文学方面。
卢梭写作了若干很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如《新爱洛绮思》、《爱弥儿》等,还包括他自传体的《忏悔录》。
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他的哲学、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在音乐方面。
卢梭最早因为其音乐方面的才能,与狄德罗、伏尔泰等法国文学大咖结交。
他作为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了全部音乐条目。
又于晚年编纂出版了《音乐辞典》。
卢梭的主要著作和主要思想。
1755年,卢梭发表了《论人间不平的起源和基础》。
书中,他对人类自然状态作了一个假定性的描迷。
他认为,尽管自然造成了不平等,但人类有一个事实上的平等的时期——那个时候,人们彼此独立地生活,不服从任何一个人,他们象野兽一样互相回避。
在他看来,地质的大变动把人们集中在一起,人类度过了各种神话所描绘的原始公社生活的“黄金时代”。
在这种时代,人们既有爱、友谊、歌、舞的欢乐,也有妒忌、恨和战争的痛苦;从中学会了善良,也学会了邪恶。
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卢梭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当顺应人的自然天性,以培养所谓的自然人为目的。
本文从性善论、德育目标、德育分期理论和德育方法介绍了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
卢梭的德育主张对我国解决当前学校德育和社会道德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由于个人和时代原因,其思想主张难免存在局限性。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自然人德育分期理论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 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激进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理论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
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
从自然主义哲学出发,卢梭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培养“自然人”,引导人从世界和自然中去获取知识和道德。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着作《爱弥儿》反映出来。
《爱弥儿》的主人公爱弥儿是个孤儿,也是卢梭想象中的学生。
卢梭通过叙述爱弥儿的成长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采取的相应的教育措施,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其中就包括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
[1]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德育的性善论基础英国教育家柯蒂斯说过:“卢梭的教育思想跟他的政治哲学是结为一体的,不理解他的教育理论。
就不能正确了解他的政治哲学。
”[2]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构建在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上与他的政治学说一样,也是以自然人性为出发点的。
他把人类生活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与此相适应,还把人划分为“自然人”和“社会人”。
[3]卢梭认为,“自然人”生活在绝对孤立的自然状态之中,没有受到所谓“文明社会”的不良影响,他们只听从良心的支配和指导。
“本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人心的。
卢梭及其哲学

一、学界对卢梭的评价
休谟的评价: 和蔼、谦逊、多情、无私而且极 其敏感,他简直是个怪物,自以为是世间唯一的 重要人物。
狄德罗的评价:不老实,像撒旦一样自负、忘恩 负义、残忍、伪善、充满敌意。
伏尔泰的评价:一个自负而卑鄙的怪物。
艾皮奈夫人的评价:我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只 有怜悯。
卢梭自称唯一爱过的女人苏菲·居德托伯爵夫人 的评价是:他丑陋得令我害怕,爱情没有使他更 有吸引力。不过他是个可怜的人,我只有用温柔 和仁慈去对待他。他是一个有趣的疯子。
威尔·杜兰:《卢梭与大革命》,东方出版社 1999年。
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卢梭:“有趣 的疯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二、卢梭的生平及其著作
《忏悔录》(1770年完稿)记载了卢梭的人生经历。 他撰写《忏悔录》的目的,一方面是为自己的生 活辩护;另一方面是给自己的生活作出解释。 “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 当时我是卑鄙龌龊,就写我的卑鄙龌龊……,万 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请你把 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的跟前来,让他们听我的忏 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种种恶行而 羞愧。”
康德的评价: 卢梭有一个无比完美的敏感的心 灵。
雪与他的基督 一般的灵魂相匹配。
艾略特、雨果、福楼拜对卢梭表示敬意。
托尔斯泰认为:卢梭和福音书,两者对我的一生 起过重大和有益的影响。
列维-施特劳斯说:我们的大师,我们的兄弟, 如果把书的每一页都献给他,并非是同他的伟大 不相称的纪念。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在日内瓦,父亲艾萨 克·卢梭,钟表匠;母亲苏珊娜·伯纳德(还有一位 离家出走不知下落的哥哥)。卢梭的母亲死于难 产,这是其人生的第一大不幸。
1722年,其父与市政议员等人打架斗殴,举家被 迫离开日内瓦,卢梭声称其父乃是根据原则离开 此地,即“宁愿离开日内瓦到国外度过余生,也 不愿由于妥协而失去自由和荣誉。”卢梭之父来 到法国里昂,卢梭本人则托付给姨妈照管,这位 姨妈有一个与卢梭年龄相仿的儿子,这两个孩子 被送到兰博希尔神甫手下接受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梭的思想、人格与道德本位主义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
运动的卓越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在法国历史上享有巨大声誉,他的政治民主方面的著述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激进的雅各宾派的
理论向导,为法国大革命扫清了道路。
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法国大革命中吉伦特派的罗兰夫人、雅各宾派的罗卜斯庇尔、空想共产主义者马布利、德国哲学家康德、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等都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然而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哲学家、思想家,盛名的光环却掩盖不住个人道德、人格上的巨大缺陷。
卢梭被人批评为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是一个极其神经质的言行不一的人,他声称热爱正义、真理、善良,自己却不讲正义、撒谎、做事恶劣。
以下资料摘引自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卢梭——这
个拥有创造性思想和女性般优雅容貌的哲学家,他的所作所为、他在个人私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品质的不堪令人无比的震惊。
卢梭曾当过一个叫德·维齐丽夫人的贵妇的男仆,可是这个夫人三个月后就死了。
她死的时候,卢梭被发现保有一个原属于维齐丽夫人的纽饰,这其实是他偷来的。
他却一口咬定是
某个他喜欢的女仆送给他的。
旁人听信了他的话,无辜的女仆受到惩罚。
他的自解是:“从来也没有比在这个残酷时刻邪恶更远离我了。
”
在这次事件之后,卢梭得到了华伦夫人接济。
他在华伦夫人家里度过了九到十年的时光。
甚至在她做了他的姘妇后,他仍叫她“maman”(妈妈)。
有一段时间,他和她的杂役共享着她,大家生活地和睦之至。
杂役一死,卢梭感觉悲伤。
然而转念却安慰自己:“算了,反正我总会捞到他的衣裳。
”
卢梭与他在巴黎旅馆的佣人黛蕾丝同居大约在1745年,卢梭和她共生了五个孩子,他将他们全部送进了育婴堂。
谁也不明白,是什么让卢梭接近黛蕾丝。
她丑而无知,读写不全。
卢梭声言他对黛蕾丝从来没有半点爱情。
大概他喜欢的是这种优越感:在财力和智力上毫无疑问比她优越,她是彻底依赖他的。
卢梭与大人物为伍总不自在,他从心底喜欢贫贱愚直的人。
在这一点上,他的民主感情是真诚的。
尽管卢梭最终没有和她结婚,但却把她几乎当妻子般看待,所有赞助卢梭的名媛贵妇都不得不容忍她。
够了,对于体现在历史上杰出人物身上的恶劣行经,难道还有更典型的例证吗?面对着这种思想与人格的明显的矛盾,话语的神圣与道德的卑微的巨大的反差,我们究竟能够有怎样的启示呢?
在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上,向来有两个基本的标准:道德评价
和历史评价。
道德评价着眼于历史人物的人格人品和道德成就。
而历史评价则着眼于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进步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一般来说,执着于道德评价根源于道德本位主义的文化传统。
而执着于历史评价则往往与某种崇尚力量的哲学观念有关,例如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又例如已被证明为现今时代弊端之一的科学本位主义的思潮。
客观地说,无论是执着于道德评价或是历史评价,都与对人类改变自身及其世界的本质性力量缺乏客观、准确的认识有关,是思想上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性的表现。
道德是人类着眼于改变自身从而改变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对道德性力量的格外强调是与某种较高层次的文化联系着的,它与现代科学的发展路向无疑是格格不入的。
因而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本位主义传统的极端和片面已充分凸显,它不可避免地要与科学本位主义的思想进行某种历史性的综合,而这种综合的前提是对中国固有国情的充分、全面的了解和适用。
从历史渊源看,中国文化具有道德本位主义的传统,强调对于人类自身的改造。
西方社会则有科学本位主义的固有基因,强调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的改造。
在道德的力量和科学的力量、对人类自身的改造和外在环境的改造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现今时代的我们尤其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对人类自身改造的
忽略,是对道德、信仰的精神性力量的可耻的放弃。
事实上,在人类道德和人类智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历史上无论哪
个国家、哪个民族的思想家,如果他不具备完善的道德和人格,那么他的思想和理论的全部合理性,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的全部意义究竟会将历史引导到怎样的方向,都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由衷的诘问的。
伯特兰?罗素论叙卢梭时这样写到:“卢梭是那种与传统君主专制相反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的发明人。
从卢梭时代以来,自认为是改革家的人向来分为两派,即追随他的人和追随洛克的人。
在现时,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
”之所以如此,体现于卢梭身上的话语的神圣和思想的卑污之间的矛盾,道德和人格上的重大缺陷,难道不是其可以想见的重要根源吗?
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与科学、对人类自身的改造和对外在环境的改造之间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关系,是到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时候了。
我们认为,无论是道德本位或者科学本位,其合理性的基础在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在于人类本性的完善,在于人类潜力和人类智慧的不断的无止境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