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人性与修养
百法明门论第三讲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第三讲心得分享在我参与的百法明门论第三讲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受益匪浅。
百法明门论是一部思想深邃、触动人心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第三讲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通过深入研读和思考,我对于人性、道德和义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于第三讲的心得分享。
首先,第三讲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动机和欲望对于道德和行为的影响。
作者指出,人的本性有时候会驱使我们逾越道德的底线,追求个人私利。
这种追求私利的行为常常会导致社会的不公正和道德的崩溃。
然而,人性中也存在着一种良知和善良的力量,能够驱使我们坚守道德本真,为他人和社会付出。
人性既有善良和温情的一面,也有自私和冷漠的一面。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和追求,才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良善之力,让道德和义务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
其次,在第三讲中,作者深入剖析了道德和义务之间的关系。
道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准则和规范。
义务则是一种主动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和责任。
作者强调道德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只有在遵循道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和义务不是一种被迫和被动的行为,而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行为。
只有积极地承担责任和义务,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再次,第三讲还深入讨论了人们在面临道德抉择时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作者指出,人们在面临道德抉择时,常常会受到利益、权力、欲望等因素的驱使。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纠结使得我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
然而,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应该摆脱利己主义的束缚,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道德问题。
我们应该以整体的利益为重,考虑所有人的利益和幸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符合社会伦理和公正原则的决策。
最后,第三讲中,作者呼吁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到道德的建设中来。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和谐。
作者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思考点:一是要拓展自己的道德视野,从个人主义的局限中走出来,关注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二是要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提升,培养自己良善的品质和道德操守。
人格修养的意思

人格修养的意思
1. 人格修养不就是让咱能更好地和人打交道嘛!就像你和朋友闹矛盾了,要是你有人格修养,就不会大吵大闹,而是心平气和地沟通解决,这多好呀!
2. 人格修养意味着咱得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呀!好比你在路上被人不小心撞了一下,有修养的你难道会破口大骂吗?当然不会啦!
3. 人格修养其实就是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优雅和礼貌呀!比如说在餐厅吃饭,对服务员说声谢谢,这就是一种修养的体现呢,你说是不是?
4. 人格修养不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嘛!想象一下,一个总是彬彬有礼的人和一个粗俗无礼的人,你会更喜欢和谁交往呢?
5. 人格修养是让我们能更宽容地对待别人呀!就像别人犯了个小错误,咱有修养就不会揪着不放,而是一笑而过,这多大气!
6. 人格修养就是让我们内心更强大呀!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修养的人不会轻易崩溃,而是坚强面对,这不就是修养的力量吗?
7. 人格修养意味着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呀!比如别人在说话时,咱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这多重要呀!
8. 人格修养是让我们的行为举止更得体呀!像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就是有修养的表现,多赞!
9. 人格修养不就是要我们做个有道德的人嘛!看见老人过马路,去扶一把,这就是修养在行动呀!
10. 人格修养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呀!当我们都拥有良好的人格修养时,这个世界不就变得更加和谐友善了吗?。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一个人心平气和,做事妥帖,做人礼貌,这就是修养。
在古代,我们常以玉比君子。
说君子像玉石一样温润,光华内敛,不刺眼,不炫耀,谦和守下,不咄咄逼人,这就是修养。
古人读书最重要的一条是修身,只有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代人读书是学知识,只要分数高,啥都不重要。
所有现在很多人脾气暴躁,话没说两句就要粗言问候,情绪总比逻辑来得快,脾气总比涵养少的多。
这样的人读再多书,也不能算有文化。
二、无需提醒的自觉一个有文化的人,一定是一个自觉的人。
上车自觉排队,打饭自觉排队,见到老人自觉让座,别人输密码的时候自觉回避,口香糖吐在纸巾里,上厕所自觉靠近一步。
自觉是无需提醒的,一个人只有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才会有自觉的行为。
体谅老人身体不好,所以自觉让座。
密码是别人的隐私,所以自觉回避。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人如果用心去关照别人,那大部分的礼貌其实都是不需提醒的自觉。
但是很多人就是不自觉。
因为他们无视别人的感受,忽略身边人的情绪。
这样的人往往给人留下霸道、飞扬跋扈的坏印象。
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在中国的公交车、地铁、高铁、飞机上,大家虽然素不相识,但是很容易就能判断一个人的素质是高是低。
高谈阔论的素质低,听歌外放的素质低,吃完零食一地垃圾的素质低。
说话、听歌、吃东西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你的自由一旦影响了别人的自由,那你就是越界了。
在一个公共区域里,有素质的人说话都是低语交谈,以不影响别人为标准。
中国大学生宿舍为什么矛盾这样严重?甚至还时有给室友投毒的事情发生?就是因为个人的自由没有约束。
别人都睡了,你稀里哗啦洗衣服,别人都在安静写作业,你在宿舍唱歌,别人当然不高兴,宿舍矛盾就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了。
中国孩子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公主,做事唯我独尊,这样不出问题才怪。
四、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什么是善良,就是发自内心的让别人好。
修养与人生价值观

修养与人生价值观人的一生,注定是一场修行。
而修养与人生价值观是相互关系密切的。
通过修养,我们获得了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进而指引我们去追求和实现生命的意义。
一、修养引导人生修养是人的内在薪火,是人的精神追求。
它涵盖了为人处世、品德修养、情绪管理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修养,我们才能更好地洞察身边的万象,正确看待事物和人际关系。
修养使我们保持平和的心境,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困扰。
面对得失与挫折,我们能够从容应对,始终保持理智和冷静。
修养就像一把精神的长剑,帮助我们战胜一切困难。
二、修养塑造品德品德修养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养使我们充满爱心和同理心。
它教会我们怎样去体谅他人,并以温和、善良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通过修养,我们学会了宽容与原谅,使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修养也意味着我们追求真善美。
只有通过修养,我们才能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学会去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遇到何种诱惑,我们都能抵制住邪恶的诱惑,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三、修养调节情绪人生充满了起伏和欢乐。
修养可以使我们平衡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被消极情绪主导。
通过修养,我们能够经受住孤独、挫折、失落带来的折磨,舒缓自己的压力和焦虑。
修养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从而改变和成长。
它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为自己设定改正的方向。
只有通过修养,我们才能变得更加自律,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四、修养实现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人生的灯塔,指引我们一生的方向。
而修养则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观的工具和动力。
通过修养,我们洞悉了人生的真谛,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它使我们明白了追逐名利和物质的空虚与短暂。
我们开始注重内心的满足和个人的成长,在追求人生价值的同时,与他人共同实现幸福和快乐。
通过修养,我们培养了卓越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成为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人。
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我们将以身作则,成为一个为他人做贡献、影响社会的人。
人生三炼——锻炼、锤炼、修炼

举个例子吧,有个朋友刚刚跳到另一个公司,进去时因自己的综合素质都高出周围人一截,上司虽然很看重他,有意培养他,但周围同事几乎都排挤他,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很不是滋味。他偶然发现公司领导对迟到早退这些事不是太敏感,于是经常上班稍稍迟到,业务还是照样做,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这家伙的最大缺点了,觉得他不过如此,于是开始有人亲近他了,开一些民主测评会之类的会议时,会上大家讨论对他评优、嘉奖之类的,几乎都同一个腔调了:某同志缺点不少,比如经常迟到,但是!他的成绩有目共睹……于是乎决定评为优秀,希望改正缺点……。这些小缺点的妙用真是无穷啊,其实他犯过更多更大的错误,只是这些小缺点掩盖了大错误,为他带来了莫大的利益。
做一个不完美的人。大家都知道,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没有必要提倡人们向完美的方向去努力,最重要的是如何尽力去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不完美的人。
常常在一些公司、单位、团体里看见,某一个人能力很突出,各方面都很优秀,但这样一个人却不受大家喜欢,总有很多人在暗里诋毁他,总有很多人暗地里说他坏话。如果上司碰巧又是一个软耳朵的话,这个人在公司(单位)里基本就很难混了。
很多人不清楚目前那些富人的财富是怎么倒腾的,其实,针对普通群众的制度目前是比较完善的,基本杜绝了在守法的情况下突然暴富的可能,但如果你靠你原始积累到了一千万(数字不准确,只是这个意思)这个层次,凭着积累的种种关系的人脉、正当或不正当的经验、规范或擦边球的路子,你很容易赚到二千万,如果你发现赚钱到了瓶颈期,那挡你财路的,基本没有了制度这个说法了,只能是人。个中深意,请你意会。
从最坏的角度去衡量。无论做什么事件,要先把最坏的结果想到。这个能有效降低对事件成功狂热的期望值,能有效降低失败后强烈的挫败感,有助于自己冷静分析过程,少受自己过于高估的能力的影响。而且这样去想后,即使失败,也有一种能够把握的感觉,提升自己的全局观。举个例子,如果把钱投入股市、去做生意,主观上就要当这钱不存在,计算自己家产时,不要当福布斯一样,把有价证券的即时市值计算进去。除非立即折现,不然永远都不知道明天这个东西还有多少。
人性与人生

评价:
“性善论”和“性恶论”相互对立,各有 长短,又相互补充。
“性善论”是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一面; “性恶论”是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一面。
二者都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前者强调了 后天自我养成,后者强调了后天社会教 化。
3、“性三品说”
汉代大儒董仲舒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近乎全善,是“圣人之性”,不教而成; 中品:可善可恶,是“中民之性”,教可成善,
• 孟子是“性善论”的主要倡导者,他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提出:
四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四端 仁之端也 义之端也 礼之端也 智之端也
人皆有之
四德 仁 义 礼 智
孟子认为:
“四心”是人性的根本标志,有 “四心”,是人,无“四心”, 非人。
敢,人有道德性。
五、人生与人生观
1、人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追求人的目标,满
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的生命过程。 • 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 • 人的生命过程又是一个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 • 人的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
时间过程。 “人生是一张白纸,上帝给了你一枝铅笔,却没
欲息。” •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非本质属性。 • 人的自然属性虽然在本质上属于动物性,
但在表现形式上,人与动物又有着 根本的区别。
1、在食欲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
动物:表现为“狼吞虎咽”,“弱肉强食”, “饥不择食”,“相互而食”,
人:受到精神、道德、习俗等的引导和制约,表 现为:
• “食之有道”。“君子谋道不谋食”。“饿死 事小,失节事大”。“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 人的性关系是以婚姻形式固定下来的,只有婚 内的性关系才是合乎道德的、合乎习俗的、合 乎法律的。
《讲人与修养》课件

提升社会文明
个人的修养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社 会的文明程度。一个修养良好的社 会,必然是一个文明、进步、和谐 的社会。
人与修养的内涵
道德修养
遵守社会公德,注重个人品德 修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艺术修养
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能够欣赏和创造美的艺术作 品。
身体健康
社会适应能力
指个体在生理上没有疾病,身体各器 官功能正常,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 动。
指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环境,遵守社会 规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 参与社会生活。
心理健康
指个体在心理上没有障碍,具有正常 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能够适应 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身心修养的重要性
01
境的积极影响,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04
文化修养
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总结词
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是理解文化修养的基础。
详细描述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语言、宗 教、艺术、习俗、道德规范等方面。文化内 涵丰富多样,不同地域、民族、社会群体都 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02
03
提高生活质量
身心健康的个体能够更好 地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 量。
促进个人发展
身心健康是个人发展的基 础,能够提高个体的学习 、工作和社交能力。
预防心理疾病
通过身心修养,可以预防 和缓解心理问题,降低心 理疾病的发生率。
身心修养的培养与实践
均衡饮食与适量运动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 运动量,有助于身体健康。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三养教育

三养教育—修养素养教养前言道德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同时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活动。
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个人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文明教养以及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道德通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来反映现实世界。
人们把一切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称为善;反之称为恶,并区别善与恶的等级。
它纠正错误的方式是通过舆论谴责、本人“良心”等制约,抑恶扬善,祛邪扶正。
道德能够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的信念,使人们潜移默化,并在不知不觉中改过向善,不但可以使人们不再违法犯罪,而且可以使人们不再萌发违法犯罪的动机。
一、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阶级道德道德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和导向作用。
古语云:“道德不倡,天下不宁。
为物生贪欲,贪欲生妄念,妄念即祸根,祸根必大乱。
”所以,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
但是不同的社会形态,存在着不同阶级的不同道德。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是忠君孝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农民阶级的道德是等贵贱、均贫富、诚实劳动、相互扶助、团结协作。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道德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自私自利、金钱万能;无产阶级的道德是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大公无私、英勇献身、公正诚实、团结协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道德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1.自私自利的道德境界处于这种道德境界的人,一切都以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私利为转移,追求的生活目标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坑蒙拐骗,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偷盗抢劫,甚至出卖国格、人格,总之为达到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
这些人虽是少数,但危害极大。
2.社会主义的道德境界具备这种道德境界的人,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把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同时不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近代人性论 (1)“感性主义”人性论
霍布斯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普遍的自私利
己的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支配着人的思 想和行动,决定人的社会生活。人生的目的 就是追求物欲,满足物质的享乐。 “人与人像狼与狼的关系”
曼德威尔:
“私利即公益”;“私恶即美德”;
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中提出功利主义
享乐主义态度 :
爱拉斯谟说,人的情欲高于理性,人生
的目的就是感官享乐,毫无顾忌地寻欢作乐。 《列子· 杨朱》说,人生就是“尽一生之欢, 穷当年之乐”,放荡纵欲,及时行乐。 “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 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 意之所欲行”。
马克思说:
“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 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人 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惟一的 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 动物的机能。” 人的两性关系是衡量整个人类文明程度 的重要标志。
2.一般本性与变化的人的本性 马克思在批驳边沁时指出: “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 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这种本性本身是 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如果我 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 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 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 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 性。”
B.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即劳动者 不是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而是被迫地强 制地从事劳动。 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 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 残”。
C.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由于劳动者的劳动异化为外在的、强制的 劳动,人的劳动变成单纯的谋生手段,因 而劳动者就与人的本质相异化了。 D.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即无产阶级与 资产阶级的对立。
5.现代人性论 (1)意志主义 (2)生命哲学 (3)精神分析 (4)存在主义 (5)法兰克福学派
人生而 自由,却无往 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你是自 由的, 你必须 亲自选择
——萨特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1.人的本质理论
(1)劳动是确定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指出, “一当人们开始生产自 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 体组织所决定的),人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 物区别开来。”
A.孔孟的“性善论” 孔子说:“人者仁也,人而不仁 非人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 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B.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 性恶》写道:“人之性恶也,其善 者伪(人为)也。” 人人具有“眼好色、耳好声、口好味、 心好利”的本性。 C.有人提出“性无善无恶论”; 也有人提出“性有善有恶论”。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 的特性”。
(2)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 质属性
“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 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不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是人的社会 特质。”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 品性,从根本上说,不取决于人的机体状况, 而取决于人的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是人作为一个由血肉、欲望、 精神而组成的自然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人 的本质就是把许多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生 物学和生理学的属性。
(2)“理性主义”人性论
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命题,强
调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肉体欲望或某种感觉特 性,而在于人的精神和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论。
(2)人的生理构造及其属性
A、结构决定功能 B、神经系统反应能力与条件反射 C、体质、体能、官能与生命力、本 能、精力、活力。
(3)自我保存的本能 A.饮食需要: 吃饭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吃喝饮食是人类的第一大需要;“民以 食为天,地为万物之本”; 饮食的历史演变:天然、种植、生食、 熟食、杂食、美食(色香味形)。 吃喝的道德问题:“什么都吃”。
2.人性的社会属性
(1)人的需要
马克思提出: 人的自然性需要和人的社会性需要 恩格斯提出: 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
(3)异化劳动同私有制和分工是密切相关 的。私有制既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又是实现劳 动异化的手段。 (4)异化的克服和扬弃 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革命消灭私有制,扬弃 异化劳动,实现全人类解放及人的解放。
(5)私有财产的运动(经济发展)是人 类自身解放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指出,
“自我异化的扬弃跟自我异化走 着同一条道路”,这是因为要把人的 “类的本质力量”全部发挥出来并把它 当作对象来对待,“这首先仍然只有通 过异化这种形式才是可能的。”
B.穿戴需要: ,满足心理上的需要——; 展示个性特色,满足审美需要——; “时装秀”:面料、款式、色彩、造型。 穿着问题:露、透、裸、人体彩绘。
C.居住需要: 休息场所,卫生环境,安全保障。 住房的历史演变:树居、山洞、茅屋、 草房、平房、楼房、公寓、别墅、宫殿。 住房商品化、货币化改革,房地产市 场发展,住房条件改善。
(3)物质利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仅有经济 关系、物质关系、血缘关系,而且有文化关 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思想关系等。 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实质是物质利益关 系,它是其他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基 础。
(4)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凝固 不变的抽象物,而是随着人的实践活动和社 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指出,
黑格尔认为: “人的本质是精神”, “精神的实体、本质是自由”。
6.点评: 近代思想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平 等、追求幸福,并认为这是天赋的,永远不 变的。 其共同缺陷就是,脱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来考察人,只是抓住人性的某一个方面, 并将其绝对化、抽象化,因而不能科学地揭 示人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第三讲
人性与修养
第三讲 主要内容 一、人性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四、人性结构的理论分析 五、人性的改造、发展和完善
一、人性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1.人性概念的界定 (1)“人性”就是指人的本性或“人的本 质”。 人性研究就是关于人类普遍具有的属性、特 性、特征及本性、本质的研究。 (2)“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差异: 从外延上看,“人性”比“人的本质”更为宽 泛; 从内涵上看,“人的本质”比“人性”更为深 刻; 从层次上看,“人性”揭示了作为社会存在物 的人所具有的与动物一般的区别,而“人的本质” 则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萨士比亚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赞美诗: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 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 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象天使!论 了解,多么象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
薄伽丘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批判; 爱拉斯谟对基督教天堂幸福的批判; 拉伯雷的“理想修道人生”; 彼特拉克对爱情的歌颂; 但丁“走自己的路”; 达芬奇“永恒的微笑”;
D.睡眠需要 睡眠休息需要,占生命三分之一; 劳动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增多; 休闲学研究(节假日生活和旅游:吃、喝、 玩、乐),促进身心发展。
(4)性行为需要: 人类性行为的意义和目的: A、生儿育女; B、追求快乐; C、表达爱情。
(5)欲望 母爱——;性爱——;情欲——; 私欲——;物欲——;占有欲——; 贪欲——;七情六欲——; 对待欲望的态度及策略: 禁欲—— 纵欲—— 节欲——
2.中世纪人性论 (1)宗教神学主张人的本质是由神规定的。 (2)人的命运是预先注定的。 (3)鼓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
3.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论
(1)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 权抗击神权,以人道取代神道。 (2)强调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人 的本性不是由神性规定的,而是由人的自然 性决定的。 (3)强调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追求物 质欲望和尘世幸福来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幸 福,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4)歌颂人的伟大,赞扬人的价值,提倡 尊重人的意志自由与个性发展。
马克思指出: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 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 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 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
四、人性结构的理论分析
1.人性的自然属性
(1)人的生物属性: A、生命的同化和异化; B、基因的遗传和变异。 ( “人类基因组研究”。) C、 基因与人的行为研究。
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
1.古代人性论 (1)斯芬克斯之谜:狮身人面——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2)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3)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4)亚里士多德: “人是一个有理性的动物”; “人类在本性上,也是一个政治动物”。
(5)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观点: “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最高道德”。
穆勒提出社会情感是解决利他主义问题的关
键。精神的快乐优于感官的快乐。
爱尔维修认为: 人天生就有自我保存、趋利避害、趋 乐避苦的本性,这种“自爱”的本性是 普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追求利益是人 的本性,不可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