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课文,但我们常常按教授文言文一般的做法在教,由字词到人物再主题。这样上文言文很规矩,却了无新意与深意,无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故我有意改变策略,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到课本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探讨教学。没想到学生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不能理解“以乱易整,不武”中“武”的意义。因此在第二课时,抓住“武”问题展开教学,挖掘“武”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探讨烛之武的谋略艺术及其形象。此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了问题的主人,通过“一点突破,遍及其余”的方式教学,使他们整体把握人物形象与主题,并深刻感受到了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这是我设计的初衷。

【教学目标】

1、挖掘“武”的深刻文化内涵,把握人物形象。

2、领会烛之武高超的谋略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外交家,他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的外交智慧让战争呈现出别样的意义。今天我们就随着鲁国史官左丘明的脚步,穿越历史的隧道,去探究一下大家关注的“武”的真正内涵。

二、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有很多种方式,质疑就是其中一种。大家预习时,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细读相关段落,共同探讨“武”的真正内涵。

探讨话题一:以乱易整,不武。

课外查找了对这句话的各种翻译,苏教版解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人教版中将“以乱易整,不武”解为“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说明“武”是“勇武”,“武”即“武的精神或原则”。

1、学生质疑:

士兵打仗不论用混乱或整齐方式都应该有武的行为,有武斗的性质,是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很勇武;

去攻打背叛自己的盟友,完全符合武德,“以乱易整”何以不武?

学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不管是不勇武、不威武,还是不符合武德,都带有“用力量去打击敌人”这层面的理解。如果从这个层面去理解,是回答不了“何以不武”的问题,肯定还存有其他层面的理解。

2、提问:“武”还能有其他层面的理解吗?

在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找出“武”字的详细解释。

明确:“武”为会意字,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左传?宣十二年》: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由此表明用武的目的是止息干戈,防止战争,止戈为武,武以止战。

看来“武”不仅有直观的表面上的含义,而且有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即为达和平不要战争才是武。所谓“以乱易整,不武”的“武”应属这种意思,只有达到了和平的目的才叫武。

教师追问:“武”明明用武力,后来解释成止戈为武,达到和平。为何会出现“打仗”不算勇武,和平才算勇武,这样截然相反的意思呢?

学生思考并合作探讨,教师补充说明。

明确:和平是要通过武力来达到(转化为)和平。这是一种奇特而复杂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先秦时代的诸多作品中有体现,反映了时代思维的特征。

提问:你们能从先秦时期的作品中,找出有这种思维特点的例子吗?

明确:老子这种思维方式很明显。《道德经》: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由此看出“张”即“拾”、“强”即“弱”、“与”即“去”、“予”即“夺”,这不正是一种截然相反思维方式吗?它与“武”的解释是同出一理的,武就是和平,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它们都属于典型的逆向思维。

《孙子兵法》中也有大量类似的论述,“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它强调了事物的一面可以从它的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按照这种思维,和平也是可通过它的对立面战争转化而来。

可见“武”因当时已形成的逆向思维或辨证思想,从而产生“战以止战”“杀以止杀”“止戈为武”“武以止战”的文化意义。

儒、道、墨三家都非常推崇勇武的精神,但都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武力。他们说的“武勇”都排除用武力去解决问题的要素,把勇武建立在和平的高度来认识的。

探讨话题二:在“武”的背景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该如何理解?

作品的思想总是寄托在人物形象上,此环节引导学生再次关注文本,从“武”的文化背景去理解人物形象。

1、提问:事件中出现的郑伯、秦穆公、晋文公、烛之武,他们共同参与,并最终消除了一场战争,达到了和平的目的。你们能从“武”的文化内涵来理解人物形象吗?

郑伯——为了和平,郑伯对烛之武表现出谦逊态度,就是“武”的体现。

秦穆公——秦国虽冲着利益来,但最终化敌为友,让一场即将降临在郑国身上的灾难得以消除,维护了和平。这也是“武”的体现。

晋文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秦国有恩于自己,攻打秦不符仁义。

失其所与,不知。——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以乱易整,不武。——此举不勇武。

【教师补充】按常理,看到盟友反叛维护郑国安危,晋文公本应生气,甚至可以凭借当时的实力对秦国和郑国大动干戈。可他表现出了遇事冷静,理性分析问题的良好素质,这应当和先秦时期整体的“武勇”文化意识分不开。晋文公深谙此道,具备这种高度觉悟的素质,证明了他最后能称霸一方,不是偶然的。

探究话题三:烛之武出使前,郑国有累卵之危。烛之武出使之后,情况发生了发生逆转,使郑国化险为夷,最终实现了郑国的和平,你能从“勇武”角度来分析烛之武的军事谋略吗?

【明确】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反:灭郑对秦有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正:存郑对秦有利】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举两例,挑拨离间之法。进一步说明,灭郑不但无利反而有害于秦】【谋略小结】

1、隐蔽目的——凡事为人谋,无一字为郑国谋。

2、争取主动——把郑国困境有效转移为秦国困境。

3、存异求同——避开矛盾,寻求共同利益。

烛之武于纵横捭阖间,无声无臭的化解了郑国一半的危机,这种谋略在《孙子兵法》中就有阐述: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综上所述,烛之武不失为高明的谋略大师。

三、课堂总结

我们通过古代优秀作品的学习,认识了一个年迈却只身前往敌营,依靠外交谈判手段,智退秦师,让郑国躲过了一场血战之灾的智者,同时通过“武”的探究,发现在古代文化孕育下,烛之武、晋文公身上的“武”就是大智、大仁、大义的“武”。中国古人追求和平,“道”“德”“仁”“义”“和”自然不必说,即使是“武”,它的终极指向也是和平。我们今天有幸发现了中华文化中的这种普世价值。

追求自然的文言教学

对于文言文教学,一直困于“文”与“言”的脱节:沉浸于“言”,可能变得死板;游荡于“文”,则又会虚浮飘忽。于是,文与言总在纠结与矛盾中曲行,很难自然流畅。李老师的设计力求有所突破,以激趣为旨归,想法很好,设计也有一定创意。其“一点突破,遍及其余”的教学方式也是许多优秀课例屡试不爽的成功模式。但是具体到教这篇文言文,其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其常规突破的方法是否妥当,其教学流程的安排是否自然,我以为值得商榷。何为教学的自然?就是不无端牵强,不刻意夸大,不越位提升,能体现文本传统的核心价值和文体的习得规律,符合学生当下的接受程度。

自然的文言教学,遵从顺理成章的原则。其实,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教学中都需要顺文理,顺事理。所谓顺文理,就是要整体把握文章,而不刻意夸大只言片语。客观地说,设计中“不武”一词的解读,只是这篇课文的一个小问题,作为一篇训诂的小文章或许值得一说,但要串联起全文并作为教学的主线,恐违文理。且“武”的诠释在训诂上尚存争议。

而所谓顺事理,就是解读文本不牵强附会,要尊重史实,更不能曲解历史,贻害后生。本来就是一出晋文公为泄私愤而发起的企图扩大威势、征服异己的阴谋,终因彼此的勾心斗角、相互猜忌而彻底瓦解的闹剧,没有必要为这场纷争乔装打扮,一定要在“武”的号令下,将郑伯、秦穆公、晋文公并轨分析,认为他们都是爱好和平的主,这实在难以让人信服。评价历史人物对既不要歪批,也不能谀批。即便是从“勇武”角度分析的烛之武军事谋略,也难顺事理,到底是“智”还是“勇”,抑或“武”呢?

自然的文言教学,谋求文言习得的规律。文言习得需要求其声气,悟其文理,品其谋篇,重其道德。就语文而言,前三者更为紧要。烛之武故事本身就极具趣味: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意蕴丰富的人物潜台词,随处可以捕捉的伏笔与照应,还有复杂多样文言现象……这些无论是“文”还是“言”,都是可以成为研习探讨的有趣元素。那又何苦兜个大圈子,跑题太远呢。在文言教学上,需要教师深问的是:我们是否拥有足够的古文功底?我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文本的义脉文理?我们是否明白文言习得规律?如果有,那么即便研读几句话,解析几个字,一样会使课堂意趣无穷,新意层出。

自然的文言教学,实现经典文本的价值。《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的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旨在赞扬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英勇壮举。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后人对此文津津乐道的便是烛之武以其三寸不烂之舌,不露出一点乞怜相,利用秦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化瓦解,头头是道,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是文本的焦点,也符合经典作品的阅读接受史,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中学生对这样一个经典作品应当存储的信息和印记。

而一旦把注意力放在秦穆公是为和平而单方面撤军,晋文公有大智、大仁、大义的“武”,等方面,则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取小舍大了。

总之,自然的文言教学源自于视野的开阔、规律的体悟和功力的深厚,如此则中规中矩依然出彩,求新求奇未必有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①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 .... 的一项是( )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 .... 的一项是() A.嘉言懿.行(yì)提要钩玄.(xuán)共.其乏困(gōng)失其所与.(yǔ) B.变徵.之声(zhǐ)偏袒扼腕.(wǎn)夜缒.而出(zhuì)以药淬.之(cuì) C.相濡.以沫(rú)瞋.目怒视(chēng)遭受重创.(chuāng)切齿拊.心(fǔ) D.鲰.生说我(zōu)戮.力同心(lù)按剑而跽.(jì)不胜杯杓.(zhuó)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 的一组是( ) A.驰援佚之狐明察秋毫急风劲草翼蔽沛公 B.规矩流线形何厌之有通宵达旦与臣有郤 C.催眠风萧萧寸草春辉偏袒扼腕图穷匕见 D.签订护身符屈指可数语无伦次痛于骨髓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 .. 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财物无所取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沛公居山东时 5. 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B.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大王命之 6.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正确 .. 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的确是,表判断唯君图.之考虑 B.今行而无信.信用,诚信既祖.,取道临行祭路神 C.尽失其度.风度,常态旦日飨.士卒犒劳 D.与之同命.生死,患难人为.刀俎作为 7.下列加点虚词解说正确 .. 的一项() A.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表疑问将焉.取之哪里,疑问代词 B.失其.所与自己的,代词以.乱易整用,介词 C.秦王购之.千金他,代指樊於期图穷而.匕首见表转折 D.楚左尹项伯者.表判断何辞为.做,办 8.下列句子属被动句式 .... 的一项()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D.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趣味探讨,激发兴趣 谈到英雄的形象,我们一些同学的脑海中马上浮现了一些人,例如:乔峰,“英”气逼人,降龙十八掌更是武林独霸;杨过,有情有义,黯然销魂掌独步江湖;还有郭靖、虚竹等等。在我们看来,英雄务必要有健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除强扶弱,义搏云天,而我们今天要去认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说起来有点另类,他没有健壮的体魄,更没有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国家危难时刻,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师百万,解救了国家,匹夫之勇可与其相比?要问这位英雄是谁,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中寻找答案。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二、了解《左传》,体味经典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之往 ..()东道主,行李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 ..(执行事务的人)。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 君之薄.(变薄)也。若舍郑以为 ..(外交使节)之往来,共.(通 ..(把……当作)东道主,行李 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 ..(不利之处)。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筑墙)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通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 注意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文意, 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和论辩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春秋时期全图、郑宋卫地图、秦晋地图、秦晋围郑示意图;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朗读法、讨论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引用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1955年钱学森想回国,遇到了重重阻挠,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引出疑问: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由于课前布置过预习作业,请同学介绍关于《左传》的知识。教师总结。

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2.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 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 一课时 [ 教学要点 ]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 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 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 《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 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 《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 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 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 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 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 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1 / 9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提示: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提出疑惑。(时间:20分钟) 2、在研读课文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时间:20分钟) 二、学习过程 相关知识链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

必修①第二单元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 !)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 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 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让学生自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秦伯说 (yuè) 四、题解 退:使动用法, 使-----撤退 师:军队 五、讲解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

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最基本的文言文学法(学法介绍见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 1、教给他们最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并督促其实践。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学法介绍] 文言文学法介绍: 一是读:要求读准字音,读熟课文。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至少要做到读三遍,短的可以更多遍数,长的可以分几部分完成三遍的要求。(这点老师提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最后进行一些小比赛,看谁读得快。)二是抬注释:将课文下边有利于自己疏通文意的字词注释搬到课文中相应的位置去。某些字词句不能理解的用笔标注出来,查字典或者课堂上提出来解决。(这点可以通过检查学生书本来进行落实)三是试翻译:在读,在抬注释的时候,相信学生已经在捕捉意会句子的意思了,试翻译就是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对文句含义进行梳理,有疑问的进行标注。(这点可以在疏通文意部分的处理中,以学生翻译来进行提升,具体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一个起来翻译一句,也可以大家一起翻译,老师则可以见机行事,把重点字词给学生讲解归纳一下。) 这三点操作的时候(操作时机建议在安排预习的时候,最开始可以在课堂上给出时间进行操作,以方便老师指导),不要硬性规定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交叉使用。但是在检查的时候(检查时机建议放在疏通文意的时候),完全可以先检查熟读程度,再检查课本上抬注释的痕迹,再让学生自主翻译。 这方法平淡无奇、非常简单,作用却不容小觑。关键在于老师的检查督促,也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进度。一般完成这块,就可以直接处理本课的相关字词句的练习。 [教学设计]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检查学生熟读情况: 几个小组各推荐一位同学,全文诵读所需时间分别进行记录,对熟读优秀的同学进行大力表扬,条件许可的话可进行适当的小物质奖励,以激发更多同学的读的兴趣。 顺便正字音。 三、简介背景 从成语“秦晋之好”的由来,引出对秦晋历史关系的简介,从而引出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

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 下) 导学目标 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1.走近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高一年级英语学科必修一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参赛试卷学校:斗鸡中学命题人:高一英语命题组 第一卷(选择题,共100分)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4节,满分) 第一节语音知识(共5小题,每题1分,满分5分) 例 China A /’ t?a:n?/ B /’chain?/ C /’t?ain?/ D /’cha:n?/ 答案是:C 1. frequent A /’frikw?nt / B /fri:’kw?nt/ C /’fri:kwent / D /’fri:kw?nt / 2. accent A /’eks?nt / B /’ ?ks?nt/ C /?k’s?nt / D /’ ?ksent / 3. finally A/fai’n?li / B /’fain?li / C /’fen?uli / D /’faineuli / 4. nation A/’nei??n / B /’n???n / C/’n??n/ D /’nei?n / 5 concern A/’k?ns?:n / B/k?n’s?:n / C/k?n’s?:n / D/’k?ns?n / 第二节情景对话(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根据对话情景和内容,从对话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每一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2个为多余选项。 A: Hi, Jim. 6 Did you enjoy your summer holidays B: Yes. How about you Did you stay at home A: No, I didn't . I went to Emei Moutains in Sichuan and had a wonderful time. B: 7 . A: And I climbed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B: So did I! A: And I stayed there for a night, and the next morning I saw the sunrise. 8 . B: Oh, dear!So did I. A: 9 I went in late July .And you B: Early August . 10 . A. Really So did I! B. I'd like to tell you the truth. C. It was great ! D. Great to see you again. E. What great mountains! F. What a pity we didn't go there at the same time! G. Why didn't I see you there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 2、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和集体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合作、讨论、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都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板书“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的风气日盛。在此情境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了“口”下败将,

而且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与诸葛亮同样出色的辩论家——烛之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将带领我们走进烛之武的世界。 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注释一,导学 案以及《三维设计》上的相关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左传》的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明确:关于《左传》: 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着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作,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传——注释、解说),解说《春秋》的还有《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②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 ③善于描写战争、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成就很高,我们来看两则后人的评价(ppt展示其评价)。 三、新课学习 掌握了《左传》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就进入新课的学习。现在大家先齐读一遍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起—— 1、纠正字音: 读得很好,但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大家看黑板。(师生共同注音) 泛(fán);朝(zhāo);夫(fú)晋<句首发语词,无义>;鄙(bǐ)<独音> 微夫(fú)人<微,没有,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没有;夫人,古今异义,古意:那个人;今义:尊称男子的配偶>; 文言文一定要多读,现在再来齐读第一段。 2、第一段——秦晋围郑 (1)概括段意 哪位同学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一段的内容?(明确:秦晋围郑) (2)翻译重点字句 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生译) (3)文言知识讲授与梳理 很好,等一下,我有几个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总理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的尊严。而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同样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三、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学生分组讨论按照主要事件分段并概括大意。 退师原因1谁来退师2退师过程3 晋军撤离4 五、课文赏析 (一)退师原因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学文稿

《烛之武退秦师》学 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导学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 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 若、夫、微、之。 2.弄清楚所记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 二、学习重点 1.积累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

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可用五个字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读:朗读,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读流畅,并对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可根据本主要人物和事,依据顺序思考下列问题。1.本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是什么?(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印路路 【教学分析】 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通过对课本文言知识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形成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力,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文言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第一篇文言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