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土地纲领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无法广泛动员群众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请学生边听讲边在课本中划出相关概况||。
(一)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南京
4、国旗:五色旗(旗面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5、纪元:公历||,民国纪年
6、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最全版

⼈教版历史⾼中必修⼀第13课⾟亥⾰命教学设计1最全版新⼈教版⾼中历史必修⼀第四单元第⼗三课《⾟亥⾰命》教学设计学习⽬标:知识与能⼒:1.清朝的“新政”与“预备⽴宪”;传播西⽅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物;兴中会与同盟会;武昌⾸义。
2.中华民国的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亥⾰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亥⾰命的评价。
过程与⽅法:1.⾟亥⾰命发⽣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学会从多种⾓度驾驭重⼤历史重⼤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亥烈⼠的鲜⾎、孙中⼭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进⾏⼈⽣观教育。
.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2重点难点重点:⾟亥⾰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亥⾰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总统、⾟亥⾰命的局限性。
3.学法指导:1、⾃主学习解问与合作探究、展⽰交流、聆听释疑。
2、及时笔记,养成发问习惯,培养独⾃解问能⼒。
4.课时:1教学过程:导⼊新课:(课件1、2)有⼀个⼈被称为:(1)中国国民党“国⽗”;(2)中国民主⾰命的先⾏者;(3)20世纪中国三⼤伟⼈之⼀。
你知道他是谁吗?教学过程:【⾃主学习】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看书按要求完成填空。
⼀、武昌起义(课件3、4)1、⾟亥⾰命的定义::⼴义的⾟亥⾰命是指以孙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因武昌起义发⽣于旧历⾟亥年,⼈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亥⾰命武昌起义2、武昌起义的过程:(课件5、6)⼆、中华民国成⽴(课件8--12)【课内探究与展⽰】据难点拟定问题,据学情适时开展探究展⽰和增减探究。
三、探究⼀:如何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师⽣共同完成)(课件9)四、探究⼆: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课件10、11)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国内各民族⼀律平等;国民有⼈⾝、居住、财产、⾔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不少于300字。
4.拓展阅读:《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文,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4.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张和贡献是什么?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设计以下习题: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首先,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民族危机等。然后,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强调起义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各省响应起义的情况,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强调以下知识点: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1.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它的导火线是什么?
2.请简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及其意义。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哪一年?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请列举辛亥革命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贡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3.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形成共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问答、填空、判断、简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4.设计课后作业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民主与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800字。
2.设计一份辛亥革命时间轴,标注出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要求图文并茂,展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3.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不足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形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的同学对学习大多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期待在成绩上得到提高来增强学习信心,也希望在历史课堂上得到趣味从而增强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生动的图片、视频、以及学生表演来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也发掘和鼓励对表演有兴趣天分的学生,实践“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批优秀学生”的理念。
并结合现实时事,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并促进学生对现实的关注思考。
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也较为容易理解的事件过程(亦即武昌首义的视频材料)入手,使学生对事件有一定了解和兴趣,再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对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评析,进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讲出自己的看法。
比较符合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
本课主要通过丰富的材料,以及设计问题、提供思路、深化认识等方式,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大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年财政收入的19倍。
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志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2)、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加速剂)内外交困的清政府感到再也不能照原样统治下去了,便推行“新政”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新政的内容有: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但它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在实行的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但是它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在1906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有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全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了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的义务,但是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清政府又在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就占了7个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实际就是一个骗局。
在“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后,清政府内部也是矛盾不断。
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此时,要挽救民族危亡寻求中国的发展新道路,就必须彻底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上面我们讲到清政府在“新政”中有“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这就为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条件、武器、中心、代表)由于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中心是上海和日本东京。
当时主要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代表人物)。
这些新思想的的传播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条件。
【过渡】革命风潮是风起云涌,这样一来结果就是成立了一些革命团体。
主要就是兴中会和同盟会。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兴中会:成立时间是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性质)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这之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同盟会:时间是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政治纲领:(十六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两点就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创立民国(就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之所以说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因为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最迫切的要求>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主要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机关刊物:《民报》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6)、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同盟会的成立使得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同盟会的领导之下,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影响较大的有萍浏里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教材重点介绍了黄花岗起义和四川保路运动。
那么黄花岗起义是在什么时候呢?它对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黄花岗起义是由谁领导的啊?是黄兴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那么在1911年5月谁又展开了什么运动呢?是四川保路运动,那四川的保路运动又对革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由于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使湖北防务空虚,于是革命党人决定发动起义。
2、爆发:但是在革命发动之前,由于文件泄漏,清政府派兵镇压,造成革命形势危急,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向清政府告捷,但是不到5个小时,起义在下层青年士兵的带动之下仓促爆发,由于双方实力相当,在加上革命党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一夜之间起义军就占领了武昌城。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武昌起义,也成为“双十革命”。
武昌起义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并选举了都督,更改了国号。
(【问题】反清斗争在中部地区湖北武昌打开局面,那么武昌起义能够一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
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
)【过渡】:在湖北独立的影响下,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为了加强对各省革命力量的领导,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
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的第二目二、.中华民国的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采用五色旗,并且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过渡】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想一想,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讲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项最重要的法令,这就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部约法主要规定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自由平等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⑥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⑦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问题】在对临时约法有一个了解之后,你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性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意义)。
民主宪法:都哪里体现了民主?【过渡】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国革命党人终于建立了梦寐以求的民主共和国,但是这个共和国真正由革命党人掌权的是时间仅仅有2个多月。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讲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发展迅速,但全国政局混乱。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1、原因(1)袁世凯:武力威胁,政治讹诈。
势力强大——拥有北洋军阀,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全。
(为什么说他奸诈呢?)奸诈——一面对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2)帝国主义各国: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
军事威胁——英美德日等过军舰使进长江,炫耀武力;俄日两国屯兵我国东北,集结待命。
外交上——他们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而以袁世凯出来统一南北作为成人中华民国的条件。
在财政上,他们拒绝讲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时政府,致使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军费极度困难。
(3)革命营垒: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攻击革命党人。
(面对这些压力,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是如何做的呢?)孙中山被迫妥协。
这一点也说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过程过程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看书归纳【教材P65】1912年2月,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灭亡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加议院提出迟职推举联合政府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3、结果:辛亥革命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夜没有得打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业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四、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推翻了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