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

合集下载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阅读练习(含答案)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阅读练习(含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4分)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描绘第二联中的优美画面。

(2分)
11、这首山水名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答案:
10、 (2分)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11、(2分)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上海中考历年一模二模课内诗词鉴赏汇编《山居秋暝》

上海中考历年一模二模课内诗词鉴赏汇编《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诗中“随意”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 (2分)7.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2分)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表现了秋雨初晴薄暮时分的空气清新怡人。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声有色的突出了山居村民生活淳朴欢快。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地描绘了山间月夜景色幽静雅致。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寄托诗人洁身自好,清雅庄重的君子情怀。

6、任凭7、A(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4份)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①首中的“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以声衬静;第②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动衬静。

(2分)7、下列对着两首诗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A.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雅宁静的环境。

B.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两首诗都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

D.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

6.(2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7.D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 —7题(4分)【甲】山居秋暝【乙】题破山寺后禅院王维常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甲】诗中“空”字写出了山野的空旷寂静;【乙】诗中“空”字则表现了诗人此刻________的精神状态。

(2分)2.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两首诗都是盛唐时的山水田园诗。

36山居秋暝诗词鉴赏中考作业和答案版

36山居秋暝诗词鉴赏中考作业和答案版

36 《山居秋暝》唐王维浣huàn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选自《王右丞集》,王维:字摩诘,蒲州人,唐代诗人。

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暝:日落,夜晚;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歇:消散;王孙: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自己;留:居。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写景生动而富有情趣,意境空灵清幽,韵味无穷。

)中考20096.诗中的“王孙”指的是。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纯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二模2014杨浦6.诗中“春芳歇”的意思是。

7.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山居秋日新雨之时的薄暮之景,清新宜人。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以静写动,以无声衬有声,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C.诗歌是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精美的意境,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D.诗歌寄托了诗人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的高洁的情怀。

二模2015黄浦【甲】《山居秋暝》【乙】《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

6.与《山居秋暝》的“暝”意思是接近的是()A.落日残霞B.老树寒鸦C.青山绿水D.红叶黄花7.《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的共同之处是()A.描绘相似的秋日景物。

B.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

D.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

二模2015松江6.下列与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符的一项是()A.雨后秋山B. 明月清泉C.浣女归舟D.王孙惜花7.诗歌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理想。

山居秋暝阅读题及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题及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题及答案“山居秋暝“是苏轼的一首诗,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山中度过的秋天的感受。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阅读题及答案:1.作者在山中度过的是哪个季节?答案:秋天2.作者在山中看到了什么?答案:日落、云彩、山色3.作者在山中有什么样的感受?答案:宁静、自然、平和4.为什么作者喜欢在山中度过秋天?答案:因为山中的秋天宁静、自然、平和5.作者的这首诗是否赞扬了山居生活?答案:是1.作者在山中度过秋天有什么样的感受?答案:感受到日落的辉煌、云彩的变化、山色的秀美2.为什么作者感觉山中的秋天宁静、自然、平和?答案:因为山中没有城市的喧嚣、繁忙,可以让人放松心情,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

3.“一枝秋霜两行泪“的意思是什么?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描写了秋天的寂寥,作者的心情也带着悲伤。

“一枝秋霜“指的是秋天的寂寥,“两行泪“指的是作者的眼泪。

4.山居秋暝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山居秋暝的主题是描写山居生活的美好,以及作者在山中度过秋天的感受。

5.山居秋暝的作者是谁?答案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谁?答案:苏轼题目:1.“山居秋暝“的诗句中有哪些描写了山居生活的特点?答案:“野蔌落露新泥巴“描写了山居生活的自然,“住近溪有清流“描写了山居生活的幽静,“一去二三里“描写了山居生活的距离遥远。

1.“深巷高楼万丈阴“中的“阴“是什么意思?答案:“阴“在这里指的是山中的深处,即深巷。

1.“终南阴岭积雪蚀“中的“终南阴岭“是什么?答案:“终南阴岭“是指位于终南山脉的一座山岭。

1.“一枝秋霜两行泪“和“深巷高楼万丈阴“这两句话中都描写了什么?答案:这两句话中都描写了秋天的寂寥。

“一枝秋霜两行泪“描写了秋天的寂寥以及作者的悲伤,“深巷高楼万丈阴“描写了山中的寂寥。

1.“但见泪痕沾袖前“的意思是什么?答案:“但见泪痕沾袖前“的意思是指作者的眼泪流在了袖子上。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1.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篇1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

很多同学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总是容易被其文言句式给难住了。

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古诗文阅读理解:山居秋暝(含答案),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那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6分)(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5分)古诗文阅读理解:山居秋暝(含答案):(1)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

(2)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1分),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2分),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

(2分)2.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答案及赏析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任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试题】阅读练习一:1.这首诗选自朝有名山川诗人王维的《》。

2.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址、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光景的安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安静。

D.全诗风格清爽,富于生活气味,于诗情画意中寄望了诗人崇高的情怀和激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显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4.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如何的一种境界?5.这类境界中表现了作者如何的理想?【参照答案】1.唐《王右丞集笺注》2. D3.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回来了;荷叶纷繁向两旁摇动,那是捕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水而归了。

4.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夜晚,幽清明亮。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季安静优美的情景。

5.经过诗一般光景的描绘,反应了诗人过寂静朴实生活的理想和对浑浊政界的憎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能够说是诗人崇高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地的环境衬托。

阅读练习二: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如何的一种境界?2、这类境界中表现了作者如何的理想?3、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对此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剖析:4、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两句的艺术特点的?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6、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安逸和对山川田园的喜欢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欢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的美。

第29篇 《山居秋暝》(原卷版)

第29篇   《山居秋暝》(原卷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29篇《山居秋暝》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歇,王孙自可留。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山居秋暝》中由写景转为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诗句是:()()。

2.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山的幽静环境的句子是:()()。

3.《山居秋暝》中含蓄地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生活志向的诗句是:()()。

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现了秋雨初晴薄暮时分的空气清新宜人。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声有色地突出了山居村民生活淳朴欢快。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地描绘了山间月夜景色幽静雅致。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寄托诗人洁身自好、清雅庄重的君子情怀。

2.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二)教考融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集大成者。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礼记·中庸》对中庸的解释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文化把“中和”看成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中和”就是不偏不倚,追求稳定与和谐。

其本质在于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存在,将各种对立的因素相互联系、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多样性和矛盾性中去寻求一种和谐与统一。

他们的力量被折中、被中和,且具辩证统一的思想。

对待事物而言,强调含蓄平和。

山居秋暝王维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王维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王维阅读答案【篇一:《山居秋暝》阅读答案】>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5分)(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5分)参考答案:9.(1)明月、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冷石、空山。

(1个意象1分,得到满分为止)(2)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1分),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2分),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

(2分)【篇二:古诗文阅读理解:山居秋暝(含答案)】class=txt>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那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6分)(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5分)(1)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

(2)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1分),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2分),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

(2分)【篇三:山居秋暝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诗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幽美、明净爽洁,表达了作者的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的志趣。

(3)这首诗在描绘山中秋景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赏析题
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诗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2)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幽美、明净爽洁,表达了作者的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的志趣。

(3)这首诗在描绘山中秋景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态度。

(4)这首诗选自唐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王右丞集笺注》。

2.诗一开头说此处是“空山”,而后面却写了人的活动,你觉得“空山”一语用得是否准确,有何作用?
答:准确。

说“空山”是因为山太大、太空旷,只有少量的一些人活动,而且“空山”给人世外桃源之感。

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与本诗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相比照,说说这两个“空”字的表达作用有何异同?
答:王诗的“空”,是一种空旷;常诗的“空”,是人的心境空灵。

相同之处,都反映了诗人追求幽寂、清净、空明的境界。

4.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5.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意境。

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6.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7.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8.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答: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9.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

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10.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却说是“空山”呢?
答:写“浣女”和“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空山”强调此处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

11.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那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

1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答: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

13.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4.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正常语序是什么?这两句诗主要写人们的活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正常语序: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表达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

15.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