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建筑热工设计室外计算参数

—7
—10
—13
72
3.0
73
101
—6
—9
—12
—14
86
2.1
66
102
—4
—7
—10
—12
85
2.4
68
103
—11
—15
—17
—20
121
— 3.4
64
104
江西省 天目山 庐山
—10
—13
—15
—17
136
— 2.0
68
105
—8
—11
—13
—15
106
— 1.7
70
106
河南省
—5
—7
145
-4.7
59
28
一14
一16
-18
一19
143
-4.2
50
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2
26
-30
-33
162
-8.5
75
30
乌鲁木齐
-23
-27
-30
-33
163
-6.5
71
31
塔城
一19
-22
-24
-26
138
-5.2
48
32
哈密
-20
-26
-30
-34
141
-4.7
75
33
伊宁
-12
一14
一16
126
—1.2
46
76
—9
-13
一15
-18
114
—1.2
热工计算书

热工计算书本工程中墙、柱模板主要采用九夹木模板,工程结构中最薄弱的为外墙体(厚350mm ),所以采用综合蓄热法施工时,只要重点计算墙体混凝土是否能满足冬施要求即可。
根据《建筑施工手册》19-2-6,在混凝土掺和防冻剂后,混凝土出机温度不得低于10℃,入模温度在5℃以上。
计算中室外的气温较常年取其平均最低温度-10℃。
但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要求所有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必须大于或等于12℃。
墙、柱模板的保温采取板背面粘贴50mm 厚聚苯板的作法,拆模以后及时在墙、柱混凝土表面挂设一层塑料。
㈠、计算混凝土拌合物经过地泵运输至浇筑地点时的温度T 2公式为:T 2=T 1-(at t +0.032n)(T 1-Ta)公式中:T 1—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即到达现场的温度,取T 1=12℃T 2—混凝土拌合物经地泵至投料点的温度(℃)a —温度损失系数(h -1) 当用混凝土输送泵时,a =0.1t t —混凝土自运输至浇筑成型完成的时间(h), t t =0.5h (运输时间15min,浇筑时间15min )Ta —运输时的环境气温(℃),Ta =-10℃n —混凝土转运次数,采用泵送砼n =1次T 2 =T 1-(at t +0.032n)(T 1-Ta)=12-(0.1×0.5+0.032×1)[12-(-10℃)]=10.196℃㈡、考虑模板和钢筋吸热影响,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T 3:公式为: T 3=s s f f c c ss s f f f c c M C M C M C T M C T M C T M C ++++2 公式中:T 3—考虑模板和钢筋吸热影响,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c c 、c f 、c s —混凝土、模板材料、钢筋的比热容(kJ/kg.k)其中:混凝土:c c =1kJ/kg.k ; 模板:c f =2.51kJ/kg.k钢 筋:c s =0.48kJ/kgkm c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重量(kg), m c =2400kgT f 、T s —模板、钢筋的温度,未预热者可采用当时环境气温(℃)T f =T s =-10℃m f 、、m s —与每立方米混凝土相接触的模板,钢筋的重量(kg)由于墙体厚350mm ,所以每m 3混凝土侧模面积为2.85m 2,墙体模板重m f =33.2kg ,每m 3混凝土中钢筋重约100kg , 即 m s =100kg 。
建筑热工指标计算及其标准

建筑热工指标计算及其标准皖源集团—安徽节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12月一、适用范围新标准(JGJ 26-95)中规范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简称三北地区)等年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数,一般都在90天以上,最长的满洲里达211天。
这一地区习惯上称为采暖区,其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0%。
新标准适用于集中采暖的新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热工与采暖节能设计。
居住建筑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约占92%)和集体宿舍、招待所、旅馆、托幼建筑等。
集中采暖系指由分散锅炉房、小区锅炉房和城市热网等资源,通过管道向建筑物供热的采暖方式。
二、相关的热工指标计算方法的规定1、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计算H H T INF I H q q q q =+-式中:H q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2/W m );H T q —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2/W m ); INF q —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2/W m ); I H q —单位建筑面积的建筑内部得热(包括炊事、照明、家电和人体散热),住宅建筑取3.80(2/W m )。
2、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计算1()()/mi c i i i i H T t t K F A q ε==-∑式中:i t —全部房间平均室内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取16℃;e t —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i ε—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取用方式详见附录1);i K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2/m K W ,对于外墙应取其平均传热系数(计算方法详见附录2);i F —围护结构的面积(2m )(计算方法详见附录3); 0A —建筑面积(2m )(计算方法详见附录3)。
3、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计算()()/i e INF t t C N V A q ρρ=-式中:C ρ—空气比热容,取0.28/()W h kg K ;ρ—空气密度(3/kg m ),取e t 条件下的值;N —换气次数,住宅建筑取0.5(1/h ); V—换气体积(3m )(计算方法详见附录3)。
建筑热工设计室外计算参数

-29
-22
-17
-18
-15
-18
-34
-24
-19
-21
-17
-20
-38
-26
-21
-23
-19
162
286
205
186
181
195
-3.3
-7.1
-7.0
-5.0
-4.9
-3.1
50
56
34
44
35
46
45
46
甘肃省
兰州
酒泉
-11
-16
-13
-19
-15
-21
-16
-23
133
156
-2.8
34
35
36
37
3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塔城
哈密
伊宁
喀什
富蕴
克拉玛依
吐鲁番
库车
和田
-22
-23
-19
-20
-12
-36
-24
-15
-15
-10
26
-27
-22
-26
-14
-40
-28
-19
-18
-13
-30
-30
-24
-30
-16
-42
-31
-21
-20
-16
-33
-33
-26
-34
-18
-45
-9.4
-14.8
-10.3
-10.4
-12.5
-11.9
66
66
热 工 计 算 书

3.1选取的单体建筑
窗
墙
面
积
比
朝 向
计 算 公 式
北
东
西
南
体
形
系
数
外表面积
F0=
建筑体积
V0=
体形系数
热工计算建筑面积
A0=
3.1住宅小区选取典型建筑比较分析表
楼幢号
结构形式
层数
体形系数
(S)
窗墙面积比
备注
南
北
东
西
分析结果
经分析选取 ( )楼、( )楼为该小区典型建筑代表
注——选取原则:体形系数计算,相同结构体系、相同节能做法的楼幢,应取体形系数最大的单体建筑计算;不同结构体系、不同节能做法的楼幢应分别计算。选取窗墙面积比较大的单体建筑计算。
附件2:
居住建筑
热工计算书
工程名称:
设计单位:
建设单位:
计算人:
联系电话:
计算时间:
1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建设地点
建筑面积
A=
结构类型
建筑高度
建筑层数
平面尺寸
长×宽=
注:该建筑面积应按《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确定。
2计算依据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14-037-2006)
北
建筑做法:
窗户
凸
(飘)
窗
顶板
和底板
不采暖楼梯间
隔墙
分户门
接触室外
空气的楼板
与不采暖空间
相邻的楼板
变形缝处
两侧外墙
阳台门透明部分
阳台门不透明部分
建筑物理(一) 建筑热工学

12
9
§4 辐射换热及其计算 §5 平壁的稳定稳定传热过程及其计算 §6 围护结构内部温度的确定
§7 封闭空气间层传热 §8 简谐热作用下的传热
第三章 建筑保温
§1 建筑保温设计的综合处理措施 §2 保温设计的有关标准 §3 围护结构主体保温设计 §4 围护结构保温构造 §5 围护结构传热异常部位保温设计要点 §6 围护结构的冷凝检验与防止
5 ℃(手)
伴随疼感的冷感觉
29
(2)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 下丘脑具有调节、代谢体温和内分泌功能, 前部主要促进散热来降温,后部促进产热抵御寒冷。 散热调节方式: 血管扩张,增加血流,提高表皮温度;出汗。 御寒调节方式: 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降低表皮温度;通过冷颤
增加代谢率。
30
(3)人体的能量代谢率 A 影响因素: 肌肉活动强度(主要因素);
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围护结构的蒸汽渗透计算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围护结构的蒸汽渗透计算13?本篇重要名词和概念室内热环境热舒适正常比例散热室外热湿作用城市热岛导热对流对流换热辐射辐射换热温度场热流强度导热系数传热系数热阻蓄热系数热惰性指标建筑节能吸热指数建筑耗热量指标体型系数窗墙比热桥室外综合温度总衰减度总延迟时间露点温度蒸汽渗透内部冷凝冷凝界面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遮阳遮阳系数倒铺屋面室内热环境热舒适正常比例散热室外热湿作用城市热岛导热对流对流换热辐射辐射换热温度场热流强度导热系数传热系数热阻蓄热系数热惰性指标建筑节能吸热指数建筑耗热量指标体型系数窗墙比热桥室外综合温度总衰减度总延迟时间露点温度蒸汽渗透内部冷凝冷凝界面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遮阳遮阳系数倒铺屋面14本篇典型作业题p211115p40212224p66673138p774143p116545515第一章室内外热气候1室内热气候室内热气候
民用建筑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

民用建筑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3 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3.1 室外气象参数3.1.1 最冷、最热月平均温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最冷月平均温度t min·m应为累年一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2 最热月平均温度t max·m应为累年七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3.1.2 采暖、空调度日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暖度日数HDD18应为历年采暖度日数的平均值;2 空调度日数CDD26应为历年空调度日数的平均值。
3.1.3 全国主要城市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选用。
3.2 室外计算参数3.2.1 冬季室外计算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t w应为累年年平均不保证5d的日平均温度;2 累年最低日平均温度t e·min应为历年最低日平均温度中的最小值。
3.2.2 冬季室外热工计算温度t e应按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D值的不同,依据表3.2.2的规定取值。
表3.2.2 冬季室外热工计算温度3.2.3 夏季室外计算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夏季室外计算温度逐时值应为历年最高日平均温度中的最大值所在日的室外温度逐时值;2 夏季各朝向室外太阳辐射逐时值应为与温度逐时值同一天的各朝向太阳辐射逐时值。
3.2.4 全国主要城市室外计算参数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选用。
3.3 室内计算参数3.3.1 冬季室内热工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规定取值:1 温度:采暖房间应取18℃,非采暖房间应取12℃;2 相对湿度:一般房间应取30%~60%。
3.3.2 夏季室内热工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规定取值:1 非空调房间:空气温度平均值应取室外空气温度平均值+1.5K、温度波幅应取室外空气温度波幅—1.5K,并将其逐时化;2 空调房间:空气温度应取26℃;3 相对湿度应取60%。
3.4 基本计算方法3.4.1 单一匀质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式中:R——材料层的热阻(m2·K/W);δ——材料层的厚度(m);λ——材料的导热系数[W/(m·K)],应按本规范附录B表B.1的规定取值。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主要符号e t A ——室外计算温度波幅 i t A ——室内计算温度波幅 i A θ——内表面温度波幅a —— 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B —- 地面吸热指数b ---- 材料层的热渗透系数c —— 比热容 D ——热惰性指标 id D — 采暖期度日数 F ——传热面积 H ——蒸汽渗透阻 I —— 太阳辐射照度 K ——传热系数e P ——室外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i P ——室内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R ——热阻 0R — 传热阻 min 0⋅R - 最小传热阻 E R ⋅0— 经济传热阻 e R —-外表面换热阻 i R —--内表面换热阻 S —- 材料蓄热系数 e t --- 室外计算温度 i t --- 室内计算温度 d t — 露点温度 w t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sa t — 室外综合温度[]t ∆— 室内空气与内表面之间的允许温差 e Y ——外表面蓄热系数 i Y —- 内表面蓄热系数 Z ——采暖期天数 e α— 外表面换热系数 i α— 内表面换热系数 θ—— 表面温度,内部温度 max ⋅i θ- 内表面最高温度µ—— 材料蒸汽渗透系数 0ν—- 衰减倍数i ν—-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 0ξ—- 延迟时间i ξ—— 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 ρ——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0ρ—- 材料干密度 ϕ—- 空气相对湿度 ω— 材料湿度或含水率 []ω∆— 保温材料重量湿度允许增量 λ— 材料导热系数第一章 总则第1.0.1条 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速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第1.0.3条 建筑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一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一)热阻的计算1.单一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式中R——材料层的热阻,㎡·K/W;δ——材料层的厚度,m;λc——材料的计算导热系数,W/(m·K),按附录三附表3.1及表注的规定采用。
2.多层围护结构的热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R=R1+R2+……+Rn(1.2)式中R1、R2……Rn——各材料层的热阻,㎡·K/W。
3.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两向非均质围护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空心砌块,以及填充保温材料的墙体等,但不包括多孔粘土空心砖),其平均热阻应按下式计算:(1.3)式中——平均热阻,㎡·K/W;Fo——与热流方向垂直的总传热面积,㎡;Fi——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积,㎡;(参见图3.1);Roi——各个传热面上的总热阻,㎡·K/WRi——内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11㎡·K/W;Re——外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04㎡·K/W;φ——修正系数,按本附录附表1.1采用。
图3.1 计算图式修正系数φ值附表1.1/λ1注:(1)当围护结构由两种材料组成时,λ2应取较小值,λ1应取较大值,然后求得两者的比值。
(2)当围护结构由三种材料组成,或有两种厚度不同的空气间层时,φ值可按比值/λ1确定。
(3)当围护结构中存在圆孔时,应先将圆孔折算成同面积的方孔,然后再按上述规定计算。
4.围护结构总热阻应按下式计算:Ro=Ri+R+Re(1.4)式中Ro——围护结构总热阻,㎡·K/W;Ri——内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2采用;Re——外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3采用;r——围护结构热阻,㎡·K/W。
内表面换热系数αi及内表面换热阻Ri值附表1.2注:表中h为肋高,s为肋间净距。
5.空气间层热阻值的确定(1)不带铝箔,单面铝箔、双面铝箔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值应按附表1.4采用。
(2)通风良好的空气间层热阻,可不予考虑。
这种空气间层的间层温度可取进气温度,表面换热系数可取11.63W/(㎡·K)。
外表面换热系数αe及外表面换热阻Re值附表1.3(二)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值的计算1.单一材料层的D值应按下式计算:D=R·S(1.5)式中R——材料层的热阻,㎡·K/W;S——材料的蓄热系数,W/(㎡·K);空气间层热阻值[㎡·K/W]地面吸热计算系数K值附表1.52.多层围护结构的D 值应按下式计算:D =D1+D2+……+Dn=R1S1+R2S2+……+RnSn (1.6)式中 R1,R2……Rn——分别为各层材料的热阻,㎡·K/W ;S1,S2……Sn——分别为各层材料的蓄热系数,W/(㎡·K),空气间层的蓄热系数取S =O 。
注:如某层有两种以上材料构成,则可按下式求得其平均导热系数:(1.7)然后按下式计算其平均热阻:该层的平均蓄热系数按下式计算:(1.8)式中F1,F2……Fn——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λ1,λ2……λN——各个传热面积上材料的导热系数,W/(m·k)。
(三)地面吸热指数B值的计算地面吸热指数B值,应根据地面中影响吸热的界面位置,按下列几种情况计算:1.影响吸热的界面在最上一层内,即当:(1.9)式中δ1——最上一层材料的厚度,m;α1——最上一层材料的导温系数,㎡/h;τ——人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取0.2H。
这时,B值可按下式计算(1.10)式中b1——最上一层材料的热渗透系数,W/(㎡··K);λ1——最上一层材料的导热系数。
W/(m·K);c1——最上一层材料的比热,W·h/(kg·K);1——最上一层材料的容重,kg/。
2.影响吸热的界面在第二层内,即当:(1.11)式中δ2——第二层材料的厚度,m;α2——第二层材料的导温系数,㎡/h。
这时,B值可按下式计算:B=b1(1+K1,2)(1.12)式中K1,2——第1,2两层地面吸热计算系数,根据b2/b1和两值按附表1.5查得;b2——第2层材料的热渗透系数,W/㎡··K)。
3.影响吸热的界面在第二层以下,即按(1.11)式求得的结果小于3.0,则影响吸热的界面位于第三层或更深处。
此时可仿照(1.12)式求出B2,3或B3,4等,然后按顺序依此求出B1,2值,这时式中的K1,2值应根据和值按附表1.5查得。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值附表1.6(四)室外综合温度的计算1.室外综合温度各小时值按下式计算:(1.13)式中tsa——室外综合温度,℃;te——室外空气温度,℃;I——水平或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W/㎡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1.6采用;αe——外表面换热系数,通常取23.26W/(㎡·K)。
注:tsa计算式中未考虑外表面的长波辐射散热,它对顶层房间的降温是有一定作用的。
2.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按下式计算:(1.14)式中——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按附录二附表2.2采用;_I——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强度平均值,W/㎡,按附录二附表2.4采用;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1.6采用;αe——外表面换热系数,W/(㎡·K)。
3.室外综合温度波幅按下式计算:At·sa=(Ate+Ats)β(1.15)式中At·sa——室外综合温度波幅,℃;Ate——室外计算温度波幅,℃,按附录二附表2.2采用;Ats——太阳辐射当量温度波幅,℃,按下式计算:(1.16)Imax——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W/㎡,按附录二附表2.4采用;_I——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强度平均值,W/㎡,按附录二附表2.4采用;αe——外表面换热系数,W/(㎡·K);β——相位差修正系数,根据Ate与Ats的比值以及φte与φl之间的差值按附表1.7采用;φte——室外空气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通常取15:00;φl——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出现时间。
通常取:水平及南向12:00,东向8:00,西向16:00;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1.6采用。
(五)围护结构总衰减倍数和总延迟时间的计算1.多层围护结构的总衰减倍数按下式计算:(1.17)式中νo——围护结构的总衰减倍数;ΣD——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按本附录(二)的规定计算;ai,ae——分别为内、外表面换热系数,W/(㎡·K),S1,s2……Sn——由内到外各层材料的蓄热系数,W/(㎡·K),这气间层取S=O;y1,y2……yn——由内到外各层材料外表面蓄热系数,W/(㎡·K),按本附录(七)1的规定计算。
2.多层围护结构总延迟时间按下式计算:(1.18) 式中ξo——围护结构的总延迟时间,h;ye——围护结构外表面(亦即最后一层外表面)蓄热系数,W/(㎡·K);yi——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W/(㎡·K),按本附录(七)2的规定计算。
(六)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及延迟时间的计算1.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按下式计算:(1.19)2.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按下式计算:(1.20) 式中νi——内表面衰减倍数;ξi——内表面延迟时间,h;αi——内表面换热系数,W/(㎡·K);yi——内表面蓄热系数,W/(㎡·K)。
(七)表面蓄热系数的计算1.多层围护结构各层的外表面蓄热系数,按下列规定由内到外逐层进行计算:如果任何一层的D≥1,则y=S,即为该层材料的蓄热系数。
如果第一层的D1<1,则:如果第二层的D2<1,则:余类推,直到最后一层(第n层):式中S1,S2…Sn——各层材料的蓄热系数,W/(m·K);R1,R2…Rn——各层材料的热阻,㎡·K/W;y1,y2…yn——各层外表面蓄热系数,W/(㎡·K);α——内表面换热系数,W/(㎡·K)。
2.多层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按下列规定计算:如果多层围护结构中的第一层(即紧接内表面的一层)D1≥1,则取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yi=Si。
如果多层结构中最接近内表面的第m层,其Dm≥1,则取ym=Sm,然后从第m-1层开始,由外向内逐层计算,直至第1层的y1即为所求的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
如果多层结构中的每一层D值均小于1,则计算应从最后一层(第n层)开始,然后由外向内逐层计算,直至第1层的y1即为所求的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
(八)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1.非通风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按下式计算:(1.21)内表面平均温度按下式计算:(1.22)式中θimax——内表面最高温度,℃;θi——内表面平均温度,℃;__ti——室内计算温度平均值,℃,取t=te+1.5℃te——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按附录二附表2.2采用;Ati——室内计算温度波幅,℃,取Ati=Ate-1.5℃,(Ate为室外计算温度波幅,按附录二附表2.2采用);tse——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按本附录(1.14)式计算;Atsα——室外综合温度波幅,℃,按本附录(1.15)式计算;νo——围护结构总衰减倍数,按本附录(1.17)式计算;ξo——围护结构总延迟时间,按本附录(1.18)式计算;νi——室内空气至内表面的衰减倍数,按本附录(1.19)式计算;ξi——室内空气至内表面的延迟时间,按本附录(1.20)式计算;β——相位差修正系数,根据与的比值及(φtsa+ξo)与(φti+ξi)的差值,按本附录附表1.7采用;φtsa——室外综合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取值见本附录附表1.7;φti——室内空气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通常取16:00。
2.通风屋顶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对于薄型面层(如混凝土薄板、大阶砖等),厚型基层(如混凝土实心板、空心板等)、间层高度为20cm左右的通风屋顶,其内表面最高温度可近似地按下列规定计算:φ=(φt·sG+ξo)-(φti+ξi)或φ=(φte-φf[h]与的比值或Ate与Ats注:表中φtsa为室外综合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h,通常可取:水平及南向,13:00;东向,9:00;西向,16;00。
(1)面层下表面温度的最大值、平均值及波幅可分别按下列三式计算:θ1·max=0.8tsα·max(1.23)_θ1=0.54tsα·max(1.24)Aθ1=0.26tsα·max(1.25)式中θ1·max——面层下表面温度最大值,℃;_θ1——面层下表面温度平均值,℃;Aθ1——面层下表面温度波幅,℃;tsα·max——室外综合温度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