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热工计算公式
(新)混凝土热工计算

混凝土热工计算:依据《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_50496-2009)进行取值计算。
砼强度为:C40 砼抗渗等级为:P6砼供应商提供砼配合比为:水: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矿粉:卵石:中砂155: 205 : 110 : 10.63 : 110 : 1141 : 727一、温度控制计算1、最大绝热温升计算T MAX= W·Q/c·ρ=(m c+K1FA+K2SL+UEA)Q/Cρ式中:T MAX——混凝土的最大绝热温升;W——每m3混凝土的凝胶材料用量;m c——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取205Kg/m3;FA——每m3混凝土的粉煤灰用量,取110Kg/m3;SL——每m3混凝土的矿粉用量,取110Kg/m3;UEA——每m3混凝土的膨胀剂用量,取10.63Kg/m3;K1——粉煤灰折减系数,取0.3;K2——矿粉折减系数,取0.5;Q——每千克水泥28d 水化热,取375KJ/Kg;C——混凝土比热,取0.97[KJ/(Kg·K)];ρ——混凝土密度,取2400(Kg/m3);T MAX=(205+0.3×110+0.5×110+10.63)×375/0.97×2400T MAX=303.63×375/0.97×2400=48.91(℃)2、各期龄时绝热温升计算Th(t)=W·Q/c·ρ(1-e-mt)= T MAX(1-e-mt);Th——混凝土的t期龄时绝热温升(℃);е——为常数,取2.718;t——混凝土的龄期(d);m——系数、随浇筑温度改变。
根据商砼厂家提供浇注温度为20℃,m值取0.362Th(t)=48.91(1-e-mt)计算结果如下表:3、砼内部中心温度计算T1(t)=T j+Thξ(t)式中:T1(t)——t 龄期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是该计算期龄混凝土温度最高值;T j——混凝土浇筑温度,根据商砼厂家提供浇注温度为20℃;ξ(t)——t 龄期降温系数,取值如下表T1(t)=T j+Thξ(t)=20+ Thξ(t)计算结果如下表:由上表显示,砼中心温度最高值出现在第三天。
商品混凝土热工计算

商品混凝土热工计算商品混凝土热工计算低温条件下商品混凝土施工,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保温,都应按规程要求,进行商品混凝土的热工计算。
热工计算主要是商品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温度的计算,一直计算到浇注完毕养护前。
商品混凝土拌和物的最终温度:Tb=[0.92(tsWs+tgWg+tcWc)+btwWw+b(PsWsts+PgWgtg)-B(psWs+pgW g)]/[0.92(Wc+Ws+Wg)+bWw+b(PsWs+PgWg)](1)Tb≥Tm+Ts+tc (2)Tb------商品混凝土合成后的温度,℃;Wc、Ws、Wg-----水泥、砂、石的干燥质量,kg;Ww------拌和加水的质量(不包括骨料的含水);tc、ts、tg、tw-----水泥砂石水装入拌合机时的温度,℃;Ps、Pg-----砂石的含水量率;b、B------水泥的比热能及溶解热,℃,当骨料温度>0℃时,b=4.19、B=0;当骨料温度≤0℃时,b=2.09、B=335;Tm-------商品混凝土拌和物在搅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Ts------商品混凝土运输至成型的温度损失,℃;商品混凝土运输至成型的温度损失:Ts=(at+0.032n)(To-Td) (3)Tm=0.16(Tb-Td)(4)Tc------商品混凝土开始养护时所需温度,℃;一般不小于5℃;Td------搅拌棚内温度,℃;t------商品混凝土运输至成型的时间,h;n------商品混凝土倒运次数,To------商品混凝土自拌合机中倾出时的温度,℃;Tb------室外温度,℃;a--------每小时温度损失系数,用液动式拌合机,a=0.25;用敞开式自卸汽车时,a =0.20;用封闭式自卸汽车时,a=0.10;用人力手推车时,a=0.50。
混凝土热工计算

混凝土的热工计算按规定,砼温度降至0℃前,其抗压强度不得低于抗冻临界强度。
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15℃时,采用综合蓄热法施工的砼受冻临界强度不小于4.0MPa。
二次结构砼强度等级C25,水泥用42.5R普通水泥,施工日期从11月15日开始,现浇构件盖一层塑料布,再铺两层毛毡。
本工程采用商品砼,商品砼出机温度为15℃,我项目要求搅拌站砼运输到现场出罐温度不低于10℃。
1、运输(泵)到浇筑时温度T2(运输到地点用时40分钟),温度损失系数α取0.25,混凝土拌和物运输时环境温度取-10℃。
T2=T1-(at1+0.032n)(T1-Ta)=15-(0.25×40/60+0.032×1)×(15+10)=10.03℃2、浇筑完成时温度T3。
考虑到模板和钢筋的吸热影响,砼浇筑完成时的温度为T3,与每立方米砼接触的木模板和钢筋共重400Kg。
T3=(c c m c T2+c f m f T f+c s m s Ts)÷(c c m c+c f m f+c s m s)=[1×2450×10.03+2.51×29.12×(-10)+0.48×100×(-10)]÷( 1×2450+2.51×29.12+0.48×100)=23362.6÷2571.1=9.09℃3、开始养护到任一时刻t的温度T查建筑施工手册知ω:透风系数为1.45K:结构围护层总传热系数(kJ/m2.h.K)K=3.6/〖0.04+(0.02/0.06+0.005/58)〗=9.6结构表面系数(m-1):M=A/V=1/0.1=10水泥水化速度系数(h-1):v ce=0.013混凝土比热容(kJ/kg.K):C c=1kJ/Kg.K每立方米砼水泥用量(kg/m3)m ce=360Kg查表得:水泥水化累积最终放热量(kJ/Kg)Q ce=360kJ/Kg养护期间平均气温Tm,a=-5℃ρc砼质量密度取2450Kg/m3θ=(ω×K×M)÷(v ce×c c×ρc)=(1.45×9.6×10)/ (0.013×1×2450)=139.2÷31.85=4.37ψ=(v ce Q ce m ce)/(v ce c cρc-ω×K×M)=(0.013×360×330)/(0.013×1×2450-1.45×9.6×10) =-14.39η=T3-Tm,a+ψ=12.3+5-14.39=2.91根据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2011)附录A.2.3要求,ψ/ T m,a=-14.39/-5=2.878≥1.5,且KM=9.6×10=96≥50,故砼蓄热养护冷却至0℃的时间为:t0=(1/v ce)ln(Ψ/ T m,a)=(1/0.013)ln(-14.39/ -5)=76.923 ×1.057=81.3h养护81.3h期间砼平均温度为:Tm=1/(v ce t)×(Ψe-Vce.t-η/θ×e-θ.Vce.t+η/θ-Ψ)+Tm,a=1/(0.013×81.3)×(-14.39e-1.0569-2.91/4.37 e-4.6187+0.6659+14.39)-5=0.9462×(-5-0.0066+0.6659+14.39)-5=4.5℃根据计算结果可知,在己知给定的条件下能满足入模温度,砼经81.3h后降至0℃,其间平均养护温度为4.5℃。
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及公式

冬季混凝土施工热工计算步骤仁出机温度T,应由预拌混凝土公司计算并保证,现场技术组提出混凝土 到现场得出罐温度要求。
计算入模温度T 2:(1) 现场拌制混凝土采用装卸式运输工具时T 2=T-AT y(2) 现场拌制混凝土采用泵送施工时:T 2=T-AT b(3) 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施工时:T 2=T-AT-AT b其中,AT y . 分别为采用装卸式运输工具运输混凝土时得温度降低与采用泵管输送混凝土时得温度降低,可按下列公式计算:ATy= ( a ti+O> 032n) X (L- Ta) 3.6I)w 叫= =4u)x x AT. x xd hC r x p r x D70.04 + — LL L 式中:T 2——混凝土拌合物运输与输送到浇筑地点时温度(°C)△ Ty——采用装卸式运输工具运输混凝土时得温度降低CC)△Tb——采用泵管输送混凝土时得温度降低(°C)AT.——泵管内混凝土得温度与环境气温差(°C),当现场拌制混凝土 采用泵送工艺输送时:AL= T-「;当商品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艺输送时:△ T F T- T- TaT a ——室外环境气温(°C)t.——混凝土拌合物运输得时间(h)t2——混凝土在泵管內输送时间(h)n ——混凝土拌合物运转次数Q ——混凝土得比热容[kj/(kg ・K)]p c ——混凝土得质量密度(kg/m 3) 一般取值2400X b ——泵管外保温材料导热系数[W/ (ni ・k)]d b ---泵管外保温层厚度(m)D L ——混凝土泵管内径(m)D w ——混凝土泵管外围直径(包括外围保温材料)(m)CD ——透风系数,可按规程表A. 2. 2-2取值a ——温度损失系数(h"1);采用混凝土搅拌车时:a 二0、25;采用开敞式大型自卸汽车时:a 二0、20;采用开敞式小型自卸汽车时:a 二0、30;采用封 闭式自卸汽车时:a=:o 、1;采用手推车或吊斗时:a 二0、50 步骤2:考虑模板与钢筋得吸热影响,计算成型温度T3CdiuT 2 + Cfin(Tf + Csin^Ts C(nk + Cjnif + C.v/n.vCc --- 混凝土比热容(kj/kg ・K)普通混凝土取值0、96C f --- 模板比热容(kj/kg ・K)木模2、51,钢模0、48C s ——钢筋比热容(kj/kg ・K)o 、48me --- 每混凝土重量(kg) 2500m f --- 每m 3混凝土相接触得模板重量(kg)T3=m s --- 每m 3混凝土相接触得钢筋重量(kg)Tf ——模板得温度,未预热时可采用当时得环境温度(°C)T s ——钢筋得温度,未预热时可采用当时得环境温度(°C) 步骤3:计算T=O C 时得匕I 4 = ne -<pe + 1 ,n .aT 4——混凝土蓄热养护开始到任一时刻得温度(°C)T m .a ——混凝土蓄热养护开始到任一时刻t 得平均气温(°C)t 3——混凝土蓄热养护开始到任一时刻得时间(h)V ce ——水泥水化速度系数(h~1)ri e cp ——综合系数J l = T y -T m ^(pPc ——混凝土得质量密度(kg/m 3) 一般取值2400Qce -- 水泥水化累积最终放热量(k j/kg)CD --- 透风系数M ——结构表面系数(m _1) M 二A/V 二表面积/体积 k ——结构围护层得总传热系数(kj/m2 • h • K)3.6X,——第i 层围护层得导热系数[W/(m ・k)] 此时得已知条件:T m .a > Vce 、P c > Qce 、3、M 、£设T 二0°C,计算出t 3步骤4:计算出T=0°C 时得平均养护温度步骤5:计算T=0°C 时成熟度D D=(T m +15)・ t t ——温度为h 得持续时间(h)步骤6:推算混凝土强度推算混凝土强度前,项目部要要求混凝土公司提供至少两个标准 养护出——第i 层围护层厚度(m)e • K • M 0.04 4- 由步骤3中计算出得匕,带入求出T mo龄期得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结构热工计算技术规程

混凝土结构热工计算技术规程一、前言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应用广泛,其热工计算是保证建筑物节能性能的关键。
本文旨在提供混凝土结构热工计算的详细技术规程,包括热阻计算、温度场分析、水热耦合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二、热阻计算热阻计算是混凝土结构热工计算的基础,其计算公式为:R = d/λ其中,R为热阻,单位为K·m²/W;d为材料厚度,单位为m;λ为材料的导热系数,单位为W/(m·K)。
在热阻计算中,需要准确获取混凝土结构不同部位的厚度和导热系数。
在实际计算中,常使用标准值作为导热系数,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标准值适用于不同的混凝土品种和密度等级。
三、温度场分析温度场分析是混凝土结构热工计算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预测混凝土结构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为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温度场分析可以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
静态分析适用于稳态温度场下的分析,可以通过解析方法或有限元方法来实现。
动态分析适用于非稳态温度场下的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来实现。
在温度场分析中,需要准确获取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参数、边界条件和温度载荷等信息。
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计算软件,进行模型建立、计算参数设置和结果分析等工作。
四、水热耦合分析水热耦合分析是混凝土结构热工计算中的高级内容,其目的是预测混凝土结构在水热耦合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为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更为精确的依据。
水热耦合分析需要考虑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水分传输、热传输和化学反应等过程,同时还需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水热耦合分析中,需要使用相应的数值模拟方法和计算软件,进行模型建立、计算参数设置和结果分析等工作。
在水热耦合分析中,需要准确获取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参数、边界条件和水热载荷等信息。
同时,需要进行模型验证和参数敏感性分析等工作,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结论混凝土结构热工计算是保证建筑物节能性能的关键,其热阻计算、温度场分析和水热耦合分析等方面的技术规程对于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
混 凝 土 热 工 计 算

T1——拌合物出机温度;计算结果:T1= 18 ℃5、混凝土运输至浇筑时的温度:T 2 =T1-(αt1+0.032n)(T1-Ta)式中: T2 ——混凝土运输至浇筑时的温度℃;Ta——混凝土拌合物运输时环境温度0 ℃;T1——拌合物出机温度℃;t1——混凝土运输至浇筑时的时间 1.0 h;n——混凝土转运次数 2 次;α——温度损失系数,取0.25(h-1);计算结果:T2= 12 ℃6、说明:⑴、依据JGJ104-97《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经粗略计算,混凝土浇筑温度为12℃。
⑵、混凝土浇筑后应在裸露混凝土表面采用塑料薄膜等防水材料覆盖保护并进行保温,由于北方冬季气候低温干燥,混凝土极易失水,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防风防失水。
⑶、模板和保温层在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并冷却到5℃后方可拆除。
拆模时混凝土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大于20℃时,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应及时覆盖,使其缓慢冷却。
(C30P8配合比为参数进行计算)1、混凝土配合比:水泥水砂石外加剂粉煤灰膨胀剂306 185 720 1080 11.5 58 322、原材料温度(最不利条件下,各原材料温度设定值):n——混凝土转运次数 2 次;α——温度损失系数,取0.25(h-1);= 12 ℃计算结果:T26、说明:⑴、依据JGJ104-97《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经粗略计算,混凝土浇筑温度为12℃。
⑵、混凝土浇筑后应在裸露混凝土表面采用塑料薄膜等防水材料覆盖保护并进行保温,由于北方冬季气候低温干燥,混凝土极易失水,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防风防失水。
⑶、模板和保温层在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并冷却到5℃后方可拆除。
拆模时混凝土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大于20℃时,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应及时覆盖,使其缓慢冷却。
混凝土热工计算示例

混凝土热工计算示例混凝土的热工计算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T3: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C c:混凝土比热容;C f:模板比热容;C s:钢筋比热容;m c:每立方米混凝土的重量;m f:每立方米混凝土相接触的模板重量;m s:每立方米混凝土相接触的钢筋重量;T f: 模板的温度;Ts:钢筋的温度;T2:混凝土拌和物入模温度。
)垫层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C c m c T2+C f m f T f+C s m s T sT3= ————————————C c m c+C f m f+C s m s0.9×2400×10.0-0.84×1600×5= ———————————————0.9×2400+0.84×1600=4.2℃顶板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C c m c T2+C f m f T f+C s m s T sT3= ————————————C c m c+C f m f+Csm s0.9×2400×10.0-{1.05×2400×(1562/1672)+0.48×3200×(110/1672)}×5-0.48×50×5= ——————————————————————————0.9×2400+{1.05×2400×(1562/1672)+0.48×3200×(110/1672)}+0.48×50=2.1℃混凝土蓄热养护过程中的温度(K:结构围护的传热系数;d i:第i层围护层厚度;k i: 第i层围护层的传热系数)3.6K= ——————0.04+∑d i/k i3.6= ———————0.04+0.03/0.14=14.2 (kJ/㎡·h·k)(θ:综合参数;ω:透风系数;M:结构表面系数;V ce:水泥水化速度系数;ρc:混凝土的质量密度。
混凝土热工计算公式

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如下:1、混凝土拌合物的理论温度:T0=【0.9(mceTce+msaTsa+mgTg)+4.2T(mw+wsamsa-wgmg)+c1(wsamsaTsa+wgmgTg)-c2(wsamsa+wgmg)】÷【4.2mw+0.9(mce+msa+mg)】式中T0——混凝土拌合物温度(℃)mw、mce、msa、mg——水、水泥、砂、石的用量(kg)T0、Tce、Tsa、Tg——水、水泥、砂、石的温度(℃)wsa、wg——砂、石的含水率(%)c1、c2——水的比热容【KJ/(KG*K)】及熔解热(kJ/kg)当骨料温度>0℃时,c1=4.2,c2=0;≤0℃时,c1=2.1,c2=335。
2、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T1=T0-0.16(T0-T1)式中T1——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T0——搅拌机棚内温度(℃)3、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T2=T1-(at+0.032n)(T1-Ta)式中T2——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tt——混凝土拌合物自运输到浇筑时的时间;a——温度损失系数当搅拌车运输时,a=0.254、考虑模板及钢筋的吸收影响,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的温度:T3=(CcT2+CfTs)/( Ccmc+Cfmf+Csms)式中T3——考虑模板及钢筋的影响,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Cc、Cf、Cs——混凝土、模板、钢筋的比热容【kJ/(kg*k)】;混凝土取1 KJ/(kg*k);钢材取0.48 KJ/(kg*k);mc——每立方米混凝土的重量(kg);mf、mc——与每立方米混凝土相接触的模板、钢筋重量(kg);Tf、Ts——模板、钢筋的温度未预热时可采用当时的环境温度(℃)。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C30混凝土的配比如下:水泥:340 kg,水:180 kg,砂:719 kg,石子:1105 kg。
砂含水率:3%;石子含水率: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如下:1、混凝土拌合物的理论温度:T0=【0.9(mceTce+msaTsa+mgTg)+4.2T(mw+wsamsa-wgmg)+c1(wsamsaTsa+wgmgTg)-c2(wsamsa+wgmg)】÷【4.2mw+0.9(mce+msa+mg)】式中 T0——混凝土拌合物温度(℃)mw、 mce、msa、mg——水、水泥、砂、石的用量(kg)T0、Tce、Tsa、Tg——水、水泥、砂、石的温度(℃)wsa、wg——砂、石的含水率(%)c1、c2——水的比热容【KJ/(KG*K)】及熔解热(kJ/kg)当骨料温度>0℃时, c1=4.2, c2=0;≤0℃时, c1=2.1, c2=335。
2、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T1=T0-0.16(T0-T1)式中 T1——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T0——搅拌机棚温度(℃)3、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T2=T1-(at+0.032n)(T1-Ta)式中 T2——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tt——混凝土拌合物自运输到浇筑时的时间;a——温度损失系数当搅拌车运输时, a=0.254、考虑模板及钢筋的吸收影响,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的温度:T3=(CcT2+CfTs)/( Ccmc+Cfmf+Csms)式中 T3——考虑模板及钢筋的影响,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Cc、Cf、Cs——混凝土、模板、钢筋的比热容【kJ/(kg*k)】;混凝土取1 KJ/(kg*k);钢材取0.48 KJ/(kg*k);mc——每立方米混凝土的重量(kg);mf、mc——与每立方米混凝土相接触的模板、钢筋重量(kg);Tf、Ts——模板、钢筋的温度未预热时可采用当时的环境温度(℃)。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C30混凝土的配比如下:水泥:340 kg,水:180 kg,砂:719 kg,石子:1105 kg。
砂含水率:3%;石子含水率:1%。
材料温度:水泥:10℃,水:60℃,砂:0℃,石子:0℃。
搅拌楼温度:5℃混凝土用搅拌车运输,运输自成型历时30分钟,时气温-5℃。
与每立方米混凝土接触的钢筋、钢模板的重量为450Kg,未预热。
那么,按以上各步计算如下:1、 T0=【0.9(340×10+719×0+1105×0)+4.2×60×(180-0.03×719-0.01×1105)+2.1×0.03×719×0+2.1×0.01×1105×0-335×(0.03×719+0.01×1105)】/【4.2×180+0.9(340+719+1105)】=13.87℃2、 T1= T0-0.16(T0- T1)=13.87-0.16×(13.78-5)=12.45℃3、 T2= 12.45-(0.25×0.5+0.032×1)(12.45+5)=9.7℃4、 T3= (2400×1×9.7-450×0.48×5)/(2400×1+450×0.48)=8.5℃以上为混凝土热工计算,以下资料公供参考: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一)热阻的计算1.单一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式中R——材料层的热阻,㎡·K/W;δ——材料层的厚度,m;λc——材料的计算导热系数,W/(m·K),按附录三附表3.1及表注的规定采用。
2.多层围护结构的热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R=R1+R2+……+Rn(1.2)式中R1、R2……Rn——各材料层的热阻,㎡·K/W。
3.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两向非均质围护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空心砌块,以及填充保温材料的墙体等,但不包括多孔粘土空心砖),其平均热阻应按下式计算:(1.3)式中——平均热阻,㎡·K/W;Fo——与热流方向垂直的总传热面积,㎡;Fi——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积,㎡;(参见图3.1);Roi——各个传热面上的总热阻,㎡·K/WRi——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11㎡·K/W;Re——外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04㎡·K/W;φ——修正系数,按本附录附表1.1采用。
图3.1 计算图式4.围护结构总热阻应按下式计算:Ro=Ri+R+Re(1.4)式中Ro——围护结构总热阻,㎡·K/W;Ri——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2采用;Re——外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3采用;r——围护结构热阻,㎡·K/W。
表面换热系数αi及表面换热阻Ri值附表1.2 表面特性αi[W/(㎡·K)] Ri[(㎡·K/W)]墙、地面;表面平整的顶棚、屋盖或楼板以及带肋的顶棚h/s≤0.3 8.72 0.11有井形突出物的顶棚、屋盖或楼板h/s>0.3 7.56 0.13注:表中h为肋高,s为肋间净距。
5.空气间层热阻值的确定(1)不带铝箔,单面铝箔、双面铝箔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值应按附表1.4采用。
(2)通风良好的空气间层热阻,可不予考虑。
这种空气间层的间层温度可取进气温度,表面换热系数可取11.63W/(㎡·K)。
外表面换热系数αe及外表面换热阻Re值附表1.3 外表面状况αe (W/㎡·K) Re(㎡·K/W)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表面 23.26 0.04不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表面:阁楼楼板上表面不采暖地下室顶棚下表面8.145.820.120.17(二)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值的计算1.单一材料层的D值应按下式计算:D=R·S (1.5)式中R——材料层的热阻,㎡·K/W;S——材料的蓄热系数,W/(㎡·K);空气间层热阻值[㎡·K/W] 附表1.4 位置、热流状况及材料特性冬季状况夏季状况间层厚度[cm] 间层厚度[cm]0.5 1 2 3 4 5 6以上 0.5 1 2 3 4 5 6以上一般空气间层热流向下(水平、倾斜)热流向上(水平、倾斜)垂直空气层 0.102.多层围护结构的D值应按下式计算:D=D1+D2+……+Dn=R1S1+R2S2+……+RnSn (1.6)式中R1,R2……Rn——分别为各层材料的热阻,㎡·K/W;S1,S2……Sn——分别为各层材料的蓄热系数,W/(㎡·K),空气间层的蓄热系数取S=O。
注:如某层有两种以上材料构成,则可按下式求得其平均导热系数:(1.7)然后按下式计算其平均热阻:该层的平均蓄热系数按下式计算:(1.8)式中F1,F2……Fn——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λ1,λ2……λN——各个传热面积上材料的导热系数,W/(m·k)。
(三)地面吸热指数B值的计算地面吸热指数B值,应根据地面中影响吸热的界面位置,按下列几种情况计算:1.影响吸热的界面在最上一层,即当:(1.9)式中δ1——最上一层材料的厚度,m;α1——最上一层材料的导温系数,㎡/h;τ——人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取0.2H。
这时,B值可按下式计算(1.10)式中b1——最上一层材料的热渗透系数,W/(㎡··K);λ1——最上一层材料的导热系数。
W/(m·K);c1——最上一层材料的比热,W·h/(kg·K);1——最上一层材料的容重,kg/。
2.影响吸热的界面在第二层,即当:(1.11)式中δ2——第二层材料的厚度,m;α2——第二层材料的导温系数,㎡/h。
这时,B值可按下式计算:B=b1(1+K1,2) (1.12)式中K1,2——第1,2两层地面吸热计算系数,根据b2/b1和两值按附表1.5查得;b2——第2层材料的热渗透系数,W/㎡··K)。
3.影响吸热的界面在第二层以下,即按(1.11)式求得的结果小于3.0,则影响吸热的界面位于第三层或更深处。
此时可仿照(1.12)式求出B2,3或B3,4等,然后按顺序依此求出B1,2值,这时式中的K1,2值应根据和值按附表1.5查得。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值(四)室外综合温度的计算1.室外综合温度各小时值按下式计算:(1.13)式中tsa——室外综合温度,℃;te——室外空气温度,℃;I——水平或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W/㎡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1.6采用;αe——外表面换热系数,通常取23.26W/(㎡·K)。
注:tsa计算式中未考虑外表面的长波辐射散热,它对顶层房间的降温是有一定作用的。
2.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按下式计算:(1.14)式中——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按附录二附表2.2采用;_I——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强度平均值,W/㎡,按附录二附表2.4采用;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1.6采用;αe——外表面换热系数,W/(㎡·K)。
3.室外综合温度波幅按下式计算:At·sa=(Ate+Ats)β(1.15)式中At·sa——室外综合温度波幅,℃;Ate——室外计算温度波幅,℃,按附录二附表2.2采用;Ats——太阳辐射当量温度波幅,℃,按下式计算:(1.16)Imax——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W/㎡,按附录二附表2.4采用;_I——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强度平均值,W/㎡,按附录二附表2.4采用;αe——外表面换热系数,W/(㎡·K);β——相位差修正系数,根据Ate与Ats的比值以及φte与φl之间的差值按附表1.7采用;φte——室外空气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通常取15:00;φl——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出现时间。
通常取:水平及南向12:00,东向8:00,西向16:00;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1.6采用。
(五)围护结构总衰减倍数和总延迟时间的计算1.多层围护结构的总衰减倍数按下式计算:(1.17)式中νo——围护结构的总衰减倍数;ΣD——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按本附录(二)的规定计算;ai,ae——分别为、外表面换热系数,W/(㎡·K),S1,s2……Sn——由到外各层材料的蓄热系数,W/(㎡·K),这气间层取S=O;y1,y2……yn——由到外各层材料外表面蓄热系数,W/(㎡·K),按本附录(七)1的规定计算。
2.多层围护结构总延迟时间按下式计算:(1.18)式中ξo——围护结构的总延迟时间,h;ye——围护结构外表面(亦即最后一层外表面)蓄热系数,W/(㎡·K);yi——围护结构表面蓄热系数,W/(㎡·K),按本附录(七)2的规定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