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管件结构及其模具设计【文献综述】
模具设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模具中的机械设计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国家将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到关系国家生存的高度上来。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信息化主导下的产品设计具有设计直观快速,易于修改,管理简单,观察方便,产品成型分析等一系列的优势,因此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我国模具基本情况我国模具生产最为集中的地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约占全国模具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模具发展有力地支持着这两个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
从1999年至2009年产值从250亿元增长到979.45亿元,年均增长率在14.8%;进口从9.8274亿美元增至19.64亿美元;出口从1.328亿美元增至18.43亿美元;进口:出口从6.6:1跌至1.06:1。
表明了我国模具工业总产值呈逐年递增趋势,模具进口金额的增幅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出口比例逐年加大,同时反映我国模具任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仍为世界上模具年进口量较大的国家。
2、发展趋势随着我过模具行业的发展,简单模具的设计和制造都没有困难,模具行业将向大型、精密、复杂、高效、长寿命和多功能方向发展。
模具标准件的应用将日渐广泛,模具标准化及模具标准件的应用能极大地影响模具制造周期。
使用模具标准件不但能缩短模具制造周期,而且能提高模具质量和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另外采用计算机控制和机械手操作的快速换模装置、快速试模装置技术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3、存在的问题我国塑料模具行业与其发展需要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
(1)发展不平衡,产品总体水平较低。
虽然个别企业的产品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个别企业的部分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总体来看,模具的精度、型腔表面粗糙度、生产周期、寿命等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包括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在内的总体水平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尚有10年以上的差距。
(2)工艺装备落后,组织协调能力差。
【文献综述】U盘上盖注塑模设计

文献综述选题 U盘上盖注塑模设计一、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模具被称为工业产品之母。
所以工业的高速发展也离不开模具工业的不断进步。
中国模具巿场规模巨大,随着国内模具工业高速发展,技术也获得了较大的飞跃,但是,仍然面对高档模具以进口为主的尴尬局面。
提升技术实力,乃是中国模具工业发展的前途所在。
随着冲压金属制品在机械、电子、交通、国防、建筑、农业等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对冷冲压模具的需求日益增加,冲压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模具作为一种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我选择了模具设计的课题,即设计一副能够生产所给空气滤清器壳的模具,并且结构合理、能保证制品的精度、表面质量。
在设计中能熟练使用PRO/E 、AUTOCAD 等机械、模具相关绘图软件。
二、模具工业的现状现代模具行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
它作为重要的生产装备行业在为各行各业服务的同时,也直接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
由于模具生产要采用一系列高新技术,如CAD/CAE/CAM/CAPP等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激光技术、逆向工程和并行工程、快速成型技术及敏捷制造技术、高速加工及超精加工技术等等,因此,模具工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现代模具是高技术背景下的工艺密集型工业。
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因此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模具工业是无以伦比的"效益放大器"。
用模具加工产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具有节约原材料、降低能耗和成本、保持产品高一致性等特点。
因此模具被称为"效益放大器",在国外,模具被称为"金钥匙"、"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模具是人性化、时代化、个性化、创造性的产品。
更重要的是模具发展了,使用模具的产业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提高了。
模具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参考模板

第九章注射模导向定位系统
9-1概念:注射模中保证活动零件按照既定的轨迹运动的结构,叫导向系统;保证前后模之间及各活动零件之间相对位置精度的结构叫定位系统。
见图.
9-2 必要性:
1、前后模要反复开合;
2、模具精度要求高;
3、生产过程中承受高压;
4、生产过程中承受高温;
5、模具寿命要求高。
9-3 分类:
1.导柱导套
2.锥面定位机构
3.侧向抽芯机构的导向定位机构。
9-4 作用:
1、导向;
2、定位;
3、承受侧向压力;
4、支承模具重量。
9-5 导柱导套
1、分类:边钉G.P.,水口边S.P.,
中托边E.G.P.。
2、导柱导套的设计:
1)形状。
2)材料及热处理:
3)公差与配合:
➢导柱的固定H7/k6,
➢导柱与导套的配合为H7/f7。
3.中托边(E.G.P.):
1)应用场合:
(1)有司筒;(2)唧嘴偏心;
(3)小于2mm的顶针较多;(4)顶针一边多一边少。
2) 大小和数量设计:
(1)对4040以下模架采用2支中托边,直径等于回针直径或比回针直径大5mm;
(2)对4040以上模架采用4支中托边,直径等于回针直径.
. 3) 位置:见下图 在导向定位系统
设计过程中需要自己考虑的设计有:边锁、管位、中托边。
(注:论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
注塑模具-文献综述格式模板

说明1.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文献综述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并经所在专业教研室审查。
3.文献综述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学生撰写文献综述,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10篇以上(土建类专业文献篇数可酌减),其中外文资料应占一定比例。
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课教材一般不应列为参考资料。
5.文献综述的撰写格式按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字数在2000字左右。
文献综述应与开题报告同时提交。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第2章主题部分(居中小二黑体)(段前1行,段后0.5行) (说明:主题是综述主要内容的叙述部分。
一般要叙述所选研究题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至目前的主要他人研究成果;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本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工作的现状,今后的发展趋势应作重点、详尽而具体地叙述。
)(格式参照第1章)下面为表、图的排版要求:表2-1 HDPE的主要性能指标(五号宋体)(表内字小五号宋体)密度/(g/cm3) 0.941~0.965 屈服强度/MPa 22~30 体积质量/( cm3/ g) 1.03~1.06 拉伸强度/MPa 27吸水率24h/(%) <0.01 拉伸弹性模量/GPa 0.84~0.95玻璃化温度/℃-120~-125 抗弯强度/MPa 27~40熔点/℃105~137 弯曲弹性模量/GPa 1.1~1.4 计算收缩率/(%) 1.5~3.0 抗压强度/MPa 22比热容/(J/(kg·K) 2310 抗剪强度/MPa —注:表要求绘制,不允许剪贴图2-1 原始铝合金磨痕形貌(五号宋体)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模具设计相关专业毕业论文之文献综述

模具设计文献综述1.前言模具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工艺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模具已成为当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工艺发展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模具技术和模具工业的新发展,在仪器仪表、家用电器、交通、通讯等各行业中,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形,绝大部分塑料制品也由模具成形[1]。
模具设计水平的高低、模具制造能力强弱以及模具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各种产品的质量、经济效益的增长及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现代工业产品的品种发展和生产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具的发展和技术经济水平。
模具工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模具是高技术背景下的工艺密集型工业。
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同时,模具产业带动作用很强。
现在很多地方开始重视模具行业的发展了,他们认识到当地的产业优势如果要发展,不发展相应的模具产业就没有后劲。
模具是效益放大器,模具是供给制品产业的,可以使相关工业的效益比自身增加约一百倍,因此它的带动作用就大。
模具的发展,不光是带动了自己行业的发展,而且向全国各地方提供模具,实际上是支持了全国相关行业的发展。
模具技术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是一门技术综合性强的精密基础工艺装备技术,是冶金、材料、理化、计量、摩擦与润滑、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以及铸、锻、热处理、机加工、检测等诸多工种共同打造的系统工程[2]。
用模具生产制品所表现出来的高效率、低消耗、高一致性、高精度和高复杂程度是其他任何加工制造方法所不及的。
由此可见,模具制造业已成为与高新技术产业互为依托的产业,模具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3]。
冲压是利用安装在冲压设备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4]。
U型管件结构及其模具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U 型管件结构及其模具设计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在现代化城市或者是工厂企业中,敷设有各种各样的管道,错综复杂,种类繁多,但是它们的 共同目的都是将介质从 A 点送到 B 点,这类系统工程称为管道工程,随着新型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水 平的提高,管道工程中的塑料管材和管件的应用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随着塑料管道系统的迅速发 展以及管材连接的结构形式多样化发展,对连接管材之间的管件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一 些比较特殊的管件产品设计及管件注塑模具的设计研究工作显得就很迫切。
随着节能与环保意识的增强,各种新技术研究及应用也都围绕着这一话题。
新能源的研究也很迅 速,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能等。
作为太阳能最好,最广泛的接收器,大地中蕴藏了大量的 能量。
地源热泵是电力驱动的提取这种可再生的地下能量的系统。
利用地下相对恒定的温度,地源 热泵能高效地提供供暖、空调和生活热水。
能源部(DOE)和环境保护处(EPA)均认为地源热泵系 统是最节能环保的供热,制冷,提供热水的系统。
在 1993 年的一个报告中,能源部(DOE)断定地 热技术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主要途径,同时它还舒适,可靠和节能。
塑料管道正在稳步发展,PE 管、PP-R 管、UPVC 管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 PE 管强劲的发展势头 最为令人瞩目。
PE 管的使用领域广泛。
其中给水管和燃气管是其两个最大的应用市场。
PE 化学中文 名为,聚乙烯,PE 材料由于其强度高、耐高温、抗腐蚀、无毒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给水管制造领 域。
因为它不会生锈,所以,是替代普通铁给水管的理想管材。
PE 管件 U 型弯主要应用于地源热泵系统中,主要是为了在铺设管道过程中起到管道的折回铺设 接头连接作用,呈 U 型结构。
注塑产品形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模具设计内孔抽芯过程中模芯须有一 定角度的旋转,为简化模具结构,传统方法是在模芯与滑块连接处用简单的活络节,抽进芯过程动作 机械,脱模阻力大,容易造成活络接抽芯芯子损坏、模具寿命短、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不高 且产品内孔偏小。
毕业论文U型件模具设计与制造

U型件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说明书内容: (2)一、弯曲件工艺性分析 (2)二、冲压工艺方案确定 (2)三、主要设计计算 (4)四、模具的总体设计 (7)五、主要零部件设计 (7)六、模具总装图 (10)七、冲压设备的选定 (12)八、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 (12)九、课程设计总结: (13)十、参考文献: (13)十一、封底 (14)工件名称:U型件工件简图:图1生产批量:大批量材料:Q235钢图1材料厚度:6mm一、弯曲件工艺性分析1、该工件有压边、落料、弯曲等工序,材料为Q235钢,屈强比小,具有足够的塑性且工件的尺寸全部为自由公差,弯曲件的经济公差等级为IT12级,角度公差为17'尺寸精度较低,普通弯曲件完全能够满足要求,适合弯曲。
2、弯曲件形状对称且弯曲半径左右一致,可使弯曲时材料受力平衡而无滑动,弯曲件直边高度为36,容易形成足够的弯矩得到精度较高的零件。
弯曲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最小弯曲半径,否则要多次弯曲。
3、增加工序数过大时受到回弹的影响,弯曲角度与弯曲半径的精度都不易保证,该工件弯曲半径为5,故能够满足要求。
二、冲压工艺方案确定该工件包括落料、弯曲、压边工序,可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1:一次成形弯曲模,采用单工序模生产2:两次成形弯曲模。
采用两副模具弯曲(级进模)3:一副模具中完成两次弯曲。
采用复合弯曲模三种工艺方案简介:单工序模又称简单冲裁模,是指在压力机一次行程内只完成一种冲裁工序的模具,如落料模、冲孔模、切断模切口模等。
复合模是指在一次压力机的行程中在模具的同一工位上同时完成两道或两到以上不同冲裁工序的模具。
复合模是一种多工序冲裁模,它在结构上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或几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工作零件——凸凹模,如落料冲孔复合模中有一个既能作落料凸模又能作冲孔凹模的凸凹模。
级进模是在冲压过程中,在一个工位上只完成一个工序的冲压。
效率较如上表比较可得出方案三佳: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在弯曲过程中由于凸模肩部妨碍了坯料的转动,加大了坯料通过凹模圆角的摩擦力,使弯曲件侧壁容易擦伤和变薄,成形后弯曲件两肩部与底面不易平行。
最新u形管换热器设计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U形管换热器设计1课题背景随着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波及到了装备制造业及石油化工这些耗材及耗能的大户,以及国家节能减排长期国策的确立,作为能量回收装备—热交换设备的提高传热效能及降低能耗的研究被提高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这些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传热与流动研究:旨在提髙传热及压降计算的准确性,寻求提髙传热效率,降低压降的途径。
这方面研究主要涉及到:物性模拟研究、分析设计研究(如温度场、流动分布的模拟研究等)、传热及流动试验和工艺计算软件的开发等。
(2)换热设备大型化、新型热交换设备的开发及降低能耗、节水的研究。
(3)强化传热的研究:如强化传热管研究、板管的研究(如板壳式、板空冷等)。
(4)材料研究(相容性及经济性的结合)。
(5)抗腐蚀及控制结垢的研究(涉及使用寿命及保持传热效率)[1]。
2换热器简介换热器是在工业生产中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过程的一种设备,自从21世纪以来,各国的换热器水平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换热器技术在我国各方面人才的努力下也有了很大提高,本次设计就是在已有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在查阅了换热器设计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此次设计。
2.1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换热器是在工业生产中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过程的一种设备,它是化工,炼油、动力、油田储运集输系统和原子能及其许多工业部门广泛应用的一种通用设备,是保证工艺流程和条件,利用二次能源实现余热回收和节约能源的主要设备。
在化工厂换热器约占总投资的10%-20%;在炼油厂换热器约占全部工艺设备投资的35%-40%。
由于工艺流程不同,生产中往往进行着加热、冷却、蒸发或冷凝等过程。
通过换热器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以满足工艺需要[2-3]。
2.2换热器的分类及其特点换热器作为传热设备随处可见,在工业中应用非常普遍,特别是在耗能用量十分大的领域。
随着节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换热器的种类开发越来越多。
按使用目的不同,换热器可分为加热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U型管件结构及其模具设计
新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在我国逐渐走向成熟。
1995年以来,三类主要化学建材产品:塑料管道、塑料门窗、新型防水材料的推广应用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带动了建筑涂料、建筑胶粘剂、保温隔热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产品的快速发展。
目前,化学建材产品的诸多优点逐步被广大用户认可,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村镇建设以及工业建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许多化学建材品种已成为投资的热点。
塑料管的推广应用主要以UPVC和PE塑料管为主,并大力发展其它新型塑料管。
2005年,在全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建筑排水管道70%采用塑料管,建筑给水和热水供应管道60%采用塑料管,电线护套管80%采用塑料管,建筑雨水排水管道50%采用塑料管城市供水管道(DN400mm 以下)50%采用塑料管,村镇供水管道70%采用塑料管,城市排水管道30%采用塑料管,城市燃气管道(中低压管)20%采用塑料管。
虽然化学建材的推广应用成效显著,但各地发产不平衡,企业规模偏小,开工率不足。
在国内,PVC管首先在建筑排水的推广应用上取得成功,1998年许多城市使用率达到90%以上,在城市供水管道中,已敷设UPVC管道5000多公里,最大管径达630mm。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PVC供水管的应用量还会持续增长。
到1997年底,全国有UPVC管材、管件生产厂家约400家,总生产能力约100万吨,但实际生产量却只有30万吨。
开工率不足30%。
《国家化学建材产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2015年全国新建住宅室内排水管85%采用塑料管,基本淘汰传统铸铁管。
建筑电线穿线护套管90%采用塑料管,建筑雨水排水管80%采用塑料管;建筑给水、热水供应和供暖管85%采用塑料管,基本淘汰镀锌钢管。
城市供水管道(DN400mm以下)80%采用塑料管,村镇供水管道90%采用塑料管,城市燃气塑料管的应用量达到40%,城市排水管道的塑料管使用量达到50%。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相应的管件配套产品也必须跟上。
塑料管件的生产基本采用注塑成型工艺,少部分管件采用吹塑,挤出成型等。
管件注塑模具的设计开发能力将直接影响管件产品的质量,管件注塑模具相对日用的塑料生活用品模具也比较复杂。
设计制造有一定难度,这给企业和设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模具一直被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
也是机械制造业中技术先进、影响深远的重要工艺装备,具有生产效率
很高、材料利用率高、制件质量优良、工艺适应性好等特点。
2005年中国模具工业产值达到610亿元,增长率保持在25%的高水平,行业的生产能力约占世界总量的10%,仅次于日本、美国而位列世界第三。
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质量和生产的工艺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模具制造企业中绝大部分是一些民营企业或者个体户,受资金、场地、技术、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是靠传统设备或手工完成的,以致难以形成规模,只能生产一些中、低档的模具。
很难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及先进的设备。
最终导致高档次产品的缺乏。
要提高塑料产品的质量,首先要有质量高的模具。
这就要求模具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要提高,同时需引入先进的模具生产设备。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居世界第4 位(仅次于美、日、德、中),但却不是制造业的强国!我国如何尽快地由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呢?21 世纪初的机械制造业,总的发展趋势为: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信息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机械制造业也将由信息主导,并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组织管理方式组成全新的机械制造业。
CAD/CAM 技术是一项利用计算机系统帮助人们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的新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在零件生产中综合应用的新飞跃。
CAD 包括建立几何模型、工程分析、产品分析、动态模拟、自动绘图等;CAM 包括数字化控制、工艺过程设计、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FMS)、工厂管理等,CAD/CAM 技术是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CAD/CAM技术在模具行业的应用及推广使得今后我国的模具会向高质量、短制造周期的方向发展。
各模具制造企业将越来越多地使用CAD/CAM技术,从而提高效率,缩短模具的投放周期。
最终我国将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研究成果:
在注射成型过程中,塑料熔体在模具型腔内的流动、传热是非常复杂的物理过程。
U 型管件结构中的放样曲面和一些圆角使得其注塑模具的注射成型过程更加复杂。
按照传统的模具设计方法,只能凭借经验设计模具,制造出模具后还要进行试模,不合理的地方需反复进行调整。
这一过程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造成模具设计周期长、成本高而且质量还难以保证。
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注塑模具仿真分析软件,典型的有MoldFlow软件,利用该软件可在模具制造之前,对模具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模拟来代替实际的试模,预测设计中潜在的缺陷并及时修改。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14卷第三期《基于UG和MoldFlow的相机外壳注塑模具设计》,模具工业2010 年第36 卷第7 期《基于UG和Moldflow的组合型腔注射模优化设计》等。
通过仿真模拟分析,最大限度地预测并修正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及制品成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取代传
统的反复试模、修模等过程,从而能够降低产品制造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
这些设计分析软件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复杂的产品必须借助这些软件才能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模具设计。
模具制造2006(2),《基于UG NX V3.0的三通管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介绍了管件注塑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方法。
利用这些软件,使得注塑模具的设计效率提高,模具投入生产的周期降低,模具修改次数的减少,这些都是我国注塑模具的发展成果,今后我国将在全国模具制造企业中广泛利用这些CAD/CAE/CAM系统开发出更加精密的中高端模具,最终使我国的走向模具制造强国的行列中去。
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使用的设计软件绝大部分是采用国外的设计软件,例如Auto CAD、UG,Pro/E、Solidworks、Moldflow等。
国内研究开发CAD/CAE/CAM系统的起步较晚,早期的开发工作仅限于注塑模具CAD/CAM系统的开发研究和二维CAE的研究,到90年代受国外引进的先进的注塑模具CAE技术的影响,才开始较复杂的三维成型和冷却系统的CAE的研究。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CAD/CAE/CAM系统。
本课题属于管件成型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U型管件的模具设计。
设计过程中查找的资料还不够全面,对模具设计的流程还不是特别理解,对目前主流的设计系统学习还不够,使得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大,设计周期也很长。
U型管件注塑模具的抽芯机构设计的不精确很容易使得抽芯时阻力大,容易造成芯子损坏、模具寿命短、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不高且产品内孔偏小。
参考文献
1、张维合《注塑模具设计实用教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9
2、王卫兵《Moldflow中文版注塑流动分析案例导航视频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3、刘来英《注塑成型工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0
4、Autodesk,Inc.《Autodesk Invenor 2011进阶培训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源热泵系统用聚乙烯管材及管件CJ/T317-2009》,2009-12-10
6、《国家化学建材产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
7、杨占尧《实用模具计算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8、王昌、王涛《基于UG NX V3.0的三通管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2006(2)
9、齐兴新,王雪,赵娇子《基于UG和Moldflow的组合型腔注射模优化设计》,模具
工业2010 年第36 卷第7 期
10、宋双柱《基于UG和MoldFlow的相机外壳注塑模具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14卷第三期
11、C. L. Li《Part segmentation by superquadric fitting-a new approach towards automatic design of cooling system for plastic injection mould》Int J Adv Manuf Technol (2007) 35:102–114
12、Wen-Ren Jong《A collaborative navigation system for concurrent mold design》Int J Adv Manuf Technol (2009) 40:21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