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辽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九章要点
小学教育学章节复习:第九章

小学教育学章节复习:第九章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班主任的作用、职责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梳理 1.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2.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4.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 ①先进生工作 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
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 Ⅰ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Ⅱ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Ⅲ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Ⅳ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②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
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
班主任应注意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班会活动的组织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各章重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各章重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前制度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又称“学历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但未实施),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颁布并实施)。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库姆斯、伊里奇。
(简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⑵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⑷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⑸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⑹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古代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以吏为师,官师合一,学在官府”)。
2014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知识点汇总

2014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1.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并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2.教育的本质属性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1.教育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教师版)

【答案】A 【解析】过度学习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也最大。超过 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出现注意力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
【答案】A 【解析】前摄抑制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小学生先学习“t”的拼音,影响了他学习英语
的发音。
12、妈妈要求小华必须完成作业以后才能看动画片。这种做法符合( )。 A、负强化原则 B、替代强化原则 C、自我强化原则 D、普雷马克原则
【答案】D
【解析】普雷马克原则是指用喜欢的行为作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替代强化原则指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 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 向。
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5)能够学会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一些逆向或互换的逻辑推理。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2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教师版)
试卷题量:27题 试卷总分:150分 试卷限时:120分钟 测评/引用码:31TAJN3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关键期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一、教学原理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科学,包括教育的目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地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教学原理是指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有效的教学原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研究。
二、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讲授法适用于知识传授和讲解,需要教师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清晰的逻辑思维。
- 讨论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讨论。
- 实验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指导。
- 研究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评估和反馈,旨在改进教学效果。
- 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考试、测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
2.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应用- 考试和测验是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 观察和访谈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惯,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
- 教学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合理的教学目标。
2. 教学设计的要素和步骤- 教学设计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要素。
- 教学设计的步骤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第九章 教师观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九章教师观与教师专业发展一、考纲提要:1.确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的意识,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了解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终身的。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感与价值意识,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与教材的对应关系:中公教材《综合素质(中学)》:第一章第三节教师观教育部考试中心教材研究所《综合素质(中学)》: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三章教师观《教育学基础》:第五章第一节教师,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第一节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师生关系中进行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正确认识学生,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即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一、教师观与教师专业观(一)教师观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来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来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教师专业观教师专业观,是说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教师职业与教师专业职业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俗话所说的“各行各业”,指的就是职业。
教师是社会职业的一种。
专业是指社会职业种类中那些有特别从业要求的“专门性”的职业。
教师工作还是一种专门职业,在国际组织的文件中得到确认。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教学应当被认为是一种专业,它是一种公共服务的形式。
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来获得和发展这些知识和技能。
”教师工作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
2014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要点

2014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要点模块一教育基础第一章小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一小学教育发展概述小学为学龄儿童(6至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先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二古代的小学教育(一)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蒙学教育夏代的学校除了痒之外,还增加了序、校。
特点: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小学教育1、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小学教育2、隋唐时期的小学教育3、宋元时期的小学教育宋元时期的蒙学教育发展比较繁荣。
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人性就是“理”4、明末清初时期的小学教育古代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
三近现代的小学教育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1878年,张焕论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的出现,拉开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帷幕。
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建立近代新学制是“新政”时期教育的巨大进步。
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四、当代的小学教育56年开始,用苏联的学制;66年开始,文革期间学校全部停课;76年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学校搞实验(6-3-3学制、5-4-2学制、九年一贯制)(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小学教育历程(二)改革开放后的小学教育1986年4月1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当年的7月1日开始在全国正式施行九年义务教育。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要点记住)一当代教育的一般特点1、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教育的类型、层次、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2、教育功能的全面化。
教育的内涵逐渐扩大,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和生产性成为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3、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显。
4、教育发展的全民化、终身化和民主化。
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形象力的两大教育思潮,二、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6-12岁2、小学生的发展的可能性。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10.第九章教学(下)

第八章教学(下)本章重点1、什么是讲授法?2、合理使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合理使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什么是发现学习法?5、什么是非指导性教学法?6、什么是范例教学法?7、如何理解并运用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运动后出现的新教学方法?8、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9、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主要任务及CAI的意义是什么?10、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与要求有哪些?11、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第五节教学方法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P.287〕(1)含义(名解,2002.4)*(2)最古老、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单选)(3)具体可分为3种方式:讲述、讲解、讲读(多选)(4)优缺点:(单、多选)(5)基本要求:内容正确、条理重点、语言艺术、配合使用。
(简答,2003.4)*2、谈话法〔p288〕(1)含义(单选)(2)基本要求:做好准备、面向全体、及时总结(单、多选)第五节教学方法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3、讨论法〔p288-289〕(1)含义(单选)(2)基本要求:选好论题、肯定意见、善于引导(简答,2004.1)*4、实验法〔p289-290〕(1)含义(单选)(2)基本要求:准备充分、及时指导、帮助总结(多选)5、实习作业法〔p290〕(1)含义(单选)(2)基本要求:明确要求、恰当方式、事后检查(多选)第五节教学方法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6、练习法〔p290-291〕(1)含义(单选)(2)基本要求:明确目的、指导方法、合理排步、科学掌量、及时反馈、方式多样(多选)7、参观法〔p291-292〕(1)含义(单选)(2)分类:准备性、并行性、总结性〔p291〕(多选)(3)基本要求:做好准备、指导进程、总结收获(多选)第五节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1、发现学习法〔p292〕•布鲁纳(单选)•含义:(名解2005.4,单选)*这是美国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教师考试网: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班主任的作用、职责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梳理
1.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2.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4.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
①先进生工作
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
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
Ⅰ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Ⅱ不断激励,弥补挫折Ⅲ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Ⅳ发挥优势,全班进步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
念。
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
班主任应注意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
辽宁教师考试网: 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班会活动的组织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班会有三个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4)班集体的培养
①班集体的特征
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②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它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③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
Ⅰ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Ⅱ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Ⅲ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Ⅳ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V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熟练掌握班主任的职责任务和主要工作内容,难点是运用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理阐述和解决班级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