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爱国事迹

屈原爱国事迹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屈原爱国事迹5篇,希望大家喜欢!屈原爱国事迹1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主要作品有《离_》《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中的《国风》与《离_》并称“风_”,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代,称雄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
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屈原爱国事迹2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
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
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
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
名人屈原的故事

名人屈原的故事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被誉为“楚国之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故事众多,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他与楚怀王、秦国昭襄王之间的三角恋。
本文将通过讲述屈原的成长经历、政治生涯以及他与楚怀王、秦国昭襄王之间的关系,来展现这位伟大诗人的风采。
一、屈原的成长经历屈原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他的祖父屈商是楚国的大夫,父亲屈突是楚国的上卿。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对国家大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许多著名文人的影响,如宋玉、唐勒等。
这些文人的才学和风采深深地影响了屈原,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二、屈原的政治生涯屈原在楚怀王时期担任左徒,是楚怀王的重要辅佐。
他主张积极对外扩张,加强楚国的实力。
在他的推动下,楚国先后攻占了韩国、魏国的一部分领土,使楚国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然而,由于屈原的主张与当时的一些贵族势力产生了冲突,导致他被排挤,最终被贬为三闾大夫。
三、屈原与楚怀王的三角恋屈原在楚怀王时期与一位名叫郑袖的女子相爱。
郑袖是楚怀王的宠妃,但她并不爱楚怀王,而是爱上了屈原。
为了能与屈原在一起,郑袖设法挑拨离间,使楚怀王误会屈原企图谋反。
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在江南期间,屈原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离骚》、《天问》等。
这些诗篇表达了他对楚国和百姓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然而,他的忠诚和才华并未得到楚怀王的理解和认可。
四、屈原与秦国昭襄王的关系楚国在与秦国的关系中处于劣势,秦国昭襄王一直企图吞并楚国。
屈原在江南期间,曾多次向楚怀王建议与秦国修好,以求自保。
然而,楚怀王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后来,秦国趁楚国内乱之机,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
楚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失利,屈原被迫离开家乡,流亡至江陵。
五、屈原投江自尽在流放江陵期间,屈原得知楚国已经灭亡,感到十分悲痛。
他认为自己无法挽回国家的败局,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屈原生平的爱国事迹五篇700字左右

屈原生平的爱国事迹五篇700字左右天地不仁。
当春秋战国天下大乱之时,才人辈出,百家争鸣。
而屈原,就在这么一个战争纷纷的年代出生。
是上天设计好的命运?还是他自己注定得承受这痛苦:空有一身的理想,却不能得到施展;一身正直,却被小人陷害;一颗爱国之心,却最终只能看着国家灭亡……然而他在不断奋斗,奋斗,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帮助国家兴旺起来……接下来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屈原生平爱国事迹作文,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屈原生平的爱国事迹篇1你因怒而飞,你的精魂飞入湘水。
你的灵魂顺随你的信仰漂流,让人们看到你的正义与气节、你的哀丽与豪壮。
那天,五月五日,你立于江畔,刚毅的脸上写满了无畏,大风吹开了你的三千愁丝,你腾舞飞扬的衣衫宛若一面坚韧不拔的旗帜。
黑色的江水狂傲地在你脚下翻滚,你握紧了手中的青铜剑,万千感慨澎湃胸头。
曾经,你在一首诗中把风、雨、雪、电、云、月作为自己的侍从,让凤凰和龙为你拉车,在太空中任意驰骋,追求自己的理想。
而如今物非人是,所有的一切梦想全都已破灭,冥冥之中,哪里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呢?或许自己本不该踏出茅庐;或许平静稳定的生活才最适合自己,而自己也应该守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为人们、为历史创作精华,繁衍文化。
贼兵的呼喊声由远及近,是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一江乌水折射出了生命最后时刻的空虚与充实、肮脏与华丽。
你的思想定格:如果真理和信念需要流血牺牲,那么我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其实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却裹满了虱子。
于是,你就把自己作为一个高洁的化身呈现给世人:无论遇到了怎样的状况,正义与气节是最神圣的,是最值得去维护的。
贼兵的呼喊声到了近前,你回头望了最后一眼国破下的山河,而后高呼:“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纵身跳入了为你而愤怒的江水中,瞬间,一江乌水空明澄澈……湘水悠悠,无数的水鬼,冤缠荇藻怎能洗涤得清清,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非湘水净你,而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溅起,汀芷蒲兰流芳到现今。
中国爱国人物屈原事迹

中国爱国人物屈原事迹中国爱国人物屈原事迹屈原(约公元前340年-278年)是中国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
他被誉为夏朝文学之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屈原的一生中,他经历了爱国、官场、流亡、自杀等多个阶段,最终依然被后人所铭记。
屈原出生在秦国的南部地区,是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的儿子。
他早年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和学识,读书、写作、创作都极具天赋,成为时代的瑰宝。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厚的爱国情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民众的关注。
他反对暴政和贪污腐败,呼吁政府与百姓相互尊重,共同繁荣昌盛。
公元前299年,屈原开始投入政治大舞台,当时他选定了楚国作为自己的事业基地,先后在楚国担任了辅佐君王的职务,并且几次出使盟约,展现了强烈的外交才华。
但是,由于世故之辈对他的排挤和排斥,他很快就被迫离开了宫廷,重新投入到诗歌创作的工作中去。
屈原的事业和生命陷入重重的困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悲剧。
公元前278年,屈原的故乡被入侵的秦军所占领,他不得不走上流亡的道路。
在这段流亡期间,屈原写下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离骚》。
这是一部关于爱情和寓言的集体诗歌,其中融入了中国文学中最为深刻的哲学和文化思想。
屈原通过韵律和意境的巧妙结合,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社会和人民的真诚关怀。
然而,屈原的生命之路在流亡期间被注定了一条悲惨的道路。
他的故乡已经沦陷,他再也无法回家,面对这种绝望的局面,屈原产生了一种极度悲伤和绝望的情绪,最终选择了自杀。
屈原在自杀前,刻意将自己的身体投到汨罗江当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祖国江山的思念和关注。
屈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赞誉和铭记的爱国人物。
他不仅是一个豪放、奔放的诗人,也是一个关心民众和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家。
他的《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辞赋中的巅峰之作,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出色的艺术水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名人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励志故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和励志的故事。
他们的经历不仅激励着当代人,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名人的励志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鼓舞。
第一位名人是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
屈原出生在楚国一个贵族家庭,自幼聪慧过人,深受父母宠爱。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家境富裕就安逸地生活,而是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
他投身政治,劝谏国君,但遭到了权贵们的排挤和诬陷。
最终,他被流放到了远方。
在流放的岁月里,屈原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思念和对民众的关怀。
他的《离骚》一诗至今仍被人传颂。
屈原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都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二位名人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孔子出身贫寒,但他却拥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胆识。
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境遇,而是立志要改变社会,教育后人。
他四处游历,传播自己的思想,最终建立了儒家学派。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
孔子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肯努力,不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都有可能成就一番伟业。
第三位名人是李白。
李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浪漫和豪迈。
李白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并没有被家族的荣华富贵所迷惑,而是追求自己内心的梦想。
他酷爱诗歌,醉心于山水之间,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豪情。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不断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李白的一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情怀、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用诗歌去抒发情感。
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介绍的中国名人励志故事,每一个名人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和感人之处。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屈原励志故事

屈原励志故事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屈原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屈原励志故事:小屈原挖井在屈原的老家秭归香炉坪的正对面,有座三星岩,三星岩的半山腰,有眼泉水井。
井水清亮清亮,象一面菱花镜子。
井边有块古碑,刻着“照面井”三个大字。
屈原家乡的人民爱护这口井,世世代代传诵着屈原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屈原从小就养成爱好洁净的习惯。
每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姐姐跟前,请她给自己梳头、洗脸、整容。
姐姐总是一面给弟弟梳洗,一面给弟弟讲那些保持高尚美德的故事。
年长月久,小屈原渐渐懂得了,不仅要讲究外形的整洁,还要永远保持心灵的纯正。
屈原渐渐长大了,他不再耽误姐姐的时间了,自己每天早起后就来到香炉坪坎下的响鼓溪畔,对着清清的溪水照面、洗脸、梳头、整容。
有一天,小屈原在溪边梳洗完毕,突然想到:要是能有一口井,象姐姐说的那样,既能照出脸上的污垢,又能照出心上的灰尘,该多好啊!想到这里,他就回家去,扛来一把小锄头,爬到三星岩边挖起井来。
屈原年纪小,气力也小,挖着挖着,呼哧呼哧地喘气了,挖着挖着,唰唰唰地流汗了。
一连挖了两天,才只挖了铜锣大的一块地面,深不到一尺。
他的行动被三星岩上的山神爷爷看到了,山神爷爷就变成一个白眉白须的老樵夫,挑着柴走下岩边,问道:“小屈原,挖水井吗?”“是的,老爷爷,我想挖一口又能解渴、又能浇田、又能照面、又能照心的水井。
”“有志气呀,孩子!可挖这井,你没选准位置呵,你听着:三星岩,三星岩,对准三星引泉来。
折断龙骨泉眼开、照面照心涤尘埃。
”说罢,眨眨眼睛,捋捋胡须,挑着柴担子走了。
小屈原心眼机灵,一下就明白了老爷爷的意思。
夜里,他站在香炉坪,对准三星,选好了井位,第二天一早,就在选好的位置上挖起来了。
挖着挖着,手打泡了;挖着挖着,臂震酸了。
一连挖了两天,才挖出铜锣大的一块地面,深不到一尺。
姐姐原以为弟弟每天爬上三星岩是去采山花玩。
屈原的爱国事迹介绍(5篇)

屈原的爱国事迹介绍(5篇)屈原的爱国事迹介绍【篇1】伴随着历史的轮回,许多事物都被岁月消耗殆尽,而被筛选下来的不朽之物,则是人类的精华和结晶。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历史,去捡拾遗失的美好。
我们小步在汨罗江边,沉浸在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
”的哀号里,“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誓言里,和着波浪的翻腾,望着混浊的江涛随风而去,不禁低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面对小人的挑拨离间,众臣不名辩是非,屈原带着愤恨与无奈被流放边境,倡导国家团结的壮志未酬,为君主效力的愿望未圆,谁也无法理解忠臣的赤诚之心。
就这样,在那个阴雨朦朦的日子,带着极度愤慨的心理,屈原终于远离了世俗,远离这个充满污秽的世界!的确,他本可以享受莺歌燕舞,但保卫国家的责任心让他努力力挽狂澜;他本可以与君主一样沉浸在欢乐之中,但楚国的弱势让他忧心忡忡,终于,他绝望了,将生命断送在大海里……广博的大海包容了屈原,洗清了他所容忍的屈辱。
他曾经的宣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寻回了他的清白,他的壮语:“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将刚正不阿诠释;他自谦:“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体现了自我完善。
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坚定不屈的意志,将爱国精神推向了高潮。
当我们在五月初五感受当年的意境时,愿我们的诚心能赎回秦王的罪过!愿喧闹的场面能将屈原的灵魂唤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屈原迸射出的强烈爱国之情,体会他的远大抱负!屈原的爱国事迹介绍【篇2】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
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但是,你好傻啊,屈原!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
小学生名人故事精选:屈原

小学生名人故事精选:屈原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
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
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者。
屈原还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用楚辞(楚地民歌)进行写作的作家。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
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屈原从小就非常聪明,读书很多又十分勤奋,以至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能过目不忘,口才也很好。
更重要的是,他十分关心天下大事,有理想,有远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中称赞他年轻时“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姻于辞令”。
屈原年轻时,家道已萧条冷落,和楚王的亲属关系也已经比较疏远。
但他毕竟跟楚王同姓,加上才华横溢,又有良好的口才,因而有条件在楚王左右侍奉。
22岁时,屈原由文学传臣擢升为左徒,从而跻身于楚国高级领导集团之中。
屈原的老师是个很讨厌民歌的人,他认为民歌是粗俗的文学,《民歌集子》是野书,因此不准诵读,更不准大家在课堂上看。
一次,屈原在做完老师布置的功课后就偷偷拿出喜爱的书,悄悄看了起来。
由于看得太认真,竟然没有发觉老师已经站在自己的身后。
老师一看屈原手里的书后十分生气,命令屈原把书带回家去不准再拿来。
但有一天放学后,老师又在一棵柳树下发现屈原看这些书,就向屈原的父亲告状说屈原不专心学习,看闲书。
父亲虽然只是叮嘱了屈原几句,但屈原也不敢在家里读了。
屈原的姐姐发现屈原近来行动变得有点神秘,他放学复习完功课不和家里人打招呼后就悄悄走掉了,直到很晚才回来,天天如此。
姐姐觉得很奇怪,于是一天悄悄跟着屈原准备看他做什么。
只见屈原急匆匆来到附近的山上,然后拐进一个小山洞里。
姐姐跟着他进了小山洞,里面黑乎乎,看不见东西。
再拐了几下后眼前突然一亮,一束光从洞顶的小洞射入,而屈原就坐在那束光底下静静地看书。
屈原看见姐姐进来也很吃惊,似乎想把手中的书藏起来,但已经来不及了。
姐姐猜也不用猜就知道屈原手中的肯定是楚国民歌。
屈原不好意思地对姐姐说:“我喜欢读这些楚国的民歌,但老师和父亲都不准,我只好来这个洞里读。
”想了想又坚定地对姐姐说:“姐姐你放心,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多读书,以后我会作个正直的人。
”姐姐很感动,回家在父亲面前给屈原说情,父亲终于也同意屈原看楚辞了。
屈原从民歌中汲取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对他以后的创作很有帮助,他用楚辞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人生抱负,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后期,正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最激烈的时候。
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实力最强,而楚国也是一个大国。
出身贵族的屈原怀抱着一腔改革内政、振兴楚国的热忱,渴望实现自己的“美政”主张,由强盛的祖国来统一六国。
在屈原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就成为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是仅次于地位最高的令尹的官职)。
据《史记》记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非常善于外交辞令,掌管着楚国的内政外交,在当时楚国的政治舞台上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才。
他的主张是制定宪令,并联齐抗秦,在秦国特别强大的情势下,这是一个明智的策略。
但当时楚国内部小人横行。
《史记》上说,有一次,怀王命他草拟法令,稿子还未写好,一个素来嫉妒他的同僚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过去看。
这是一个尚未决定好的国家机密,屈原如何肯给?上官大夫因此怀恨在心,就在楚怀王面前搬弄是非,说每次法令颁布出来,屈原
总是夸口说,要是没有他,谁也办不了。
怀王听信此言后,就疏远了屈原。
后来秦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勾结和贿赂了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宠妃郑袖,破坏了齐楚联盟。
后来屈原被派往齐国联盟,但无功而返。
怀王恨张仪入骨,但当张仪再到楚国来时,怀王却再次听信郑袖的话,竟然放了张仪。
刚从齐国回来的屈原问怀王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反而听信谗言?怀王追悔莫及。
怀王二十四年(前305年),昏庸的怀王后来竟与秦国联姻。
屈原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失败了。
大概就在这个时候,屈原被第一次放逐,地点是汉北,即汉水上游,在今湖北一带。
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伐楚,占领八城,诱骗怀王到秦国会盟。
以子兰为代表的贵族集团怕失去秦国的欢心,力劝怀王赴约。
屈原等认为秦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可前去。
但怀王在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
结果一去就因不肯割地,被扣留不放,三年后,竟死在了秦国。
襄王即位后,子兰继续当权,使上官大夫再次在襄王前进谗,襄王“怒而迁之”,屈原遭到了第二次流放,被放逐于江南。
路途艰险,环境恶劣,诗人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在放逐途中,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要返回故都郢,写下了“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诗句。
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
次年,秦兵大至,攻陷楚国巫郡,情势危急。
漂泊了多年也不愿离开故土的屈原,在农历五月初来到了长沙东北的汩罗江边,自沉于江中。
每年的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
相传就是为了祭奠和纪念屈原。
屈原不但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还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有史以来至战国时代南方文化的优良传统,创立了新诗体——楚辞。
或诗体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用绮丽的文辞,蕴涵复杂的思想,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洋溢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离骚》。
全诗370多句,2400余字,是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诗体。
它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也是作者自己这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屈原开创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无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