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312007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2007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2007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精要

辽宁立科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

月2年2008.

目录

1总则................................................................................................................................................................ .. (2)

2术语和符号 (2)

2.1术语 (2)

2.2符号与缩略词 (3)

3系统设计 (4)

3.1系统构成 (4)

3.2系统分级与组成 (6)

3.3缆线长度划分 (7)

3.4系统应用 (9)

3.5屏蔽布线系统 (11)

3.6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 (12)

3.7工业级布线系统 (13)

4系统配置设计 (14)

4.1工作区 (15)

4.2配线子系统 (16)

4.3干线子系统 (17)

4.4建筑群子系统 (18)

4.5设备间 (18)

4.6进线间 (18)

4.7管

理 (19)

5系统指标..............................................................................................................................................................

19

6安装工艺要求 (26)

6.1工作区 (26)

6.2电信间 (27)

6.3设备间 (27)

6.4进线间 (28)

6.5缆线布放 (29)

7电气防护及接地 (30)

.................................................................................................................................................................... .. 32

防火8.

1总则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经过国家认可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布线cabling能够支持信息电子设备相连的各种缆线、跳线、接插软线和连接器件组成的系统。

2.1.2建筑群子系统campus subsystem由配线设备、建筑物之间的干线电缆或光缆、设备缆线、跳线等组成的系统。

2.1.3电信间telecommunications room放置电信设备、电缆和光缆终端配线设备并进行缆线交接的专用空间。

2.1.4工作区work area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独立区域。

2.1.5信道channel

连接两个应用设备的端到端的传输通道。信道包括设备电缆、设备光缆和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

2.1.6链路link一个CP链路或是一个永久链路。

2.1.7永久链路permanent link信息点与楼层配线设备之间的传输线路。它不包括工作区缆线和连接楼层配线设备的设备缆线、跳线,但可以包括一个CP链路。

2.1.8集合点(CP)consolidation point楼层配线设备与工作区信息点之间水平缆线路由中的连接点。

2.1.9 CP链路cp link楼层配线设备与集合点(CP)之间,包括各端的连接器件在内的永久性的链路。

2.1.10建筑群配线设备campus distributor终接建筑群主干缆线的配线设备。

2.1.11建筑物配线设备building distributor为建筑物主干缆线或建筑群主干缆线终接的配线设备。

2.1.12楼层配线设备floor distributor终接水平电缆j水平光缆和其他布线子系统

缆线的配线设备。

2.1.13建筑物入口设施building entrance facility提供符合相关规范机械与电气特

性的连接器件,使得外部网络电缆和光缆引入建筑物内。

2.1.14连接器件connecting hardware用于连接电缆线对和光纤的一个器件或-组器件。

2.1.15光纤适配器optical fibre connector将两对或-对光纤连接器件进行连接的器件。

2.1.16建筑群主于电缆、建筑群主干光缆campus backbone cable用于在建筑群内连接建筑群配线架与建筑物配线架的电缆、光缆。

2.1.17建筑物主干缆线building backbone cable连接建筑物配线设备至楼层配线

设备及建筑物内楼层配线设

备之间相连接的缆线。建筑物主干缆线可为主干电缆和主干光缆。

楼层配线设备到信息点之间的连接缆线。horizontal cable水平缆线2.1.18.

2.1.19永久水平缆线fixed herizontal cable楼层配线设备到CP的连接缆线,如果链路中不存在CP点,为直接连至信息点的连接缆线。

2.1.20 CP缆线cp cable连接集合点(CP)至工作区信息点的缆线。

2.1.21信息点(TO)telecommunications outlet各类电缆或光缆终接的信息插座模块。

2.1.22设备电缆、设备光缆equipment cable通信设备连接到配线设备的电缆、光缆。

2.1.23跳线jumper不带连接器件或带连接器件的电缆线对与带连接器件的光纤,用于配线设备之间进行连接。

2.1.24缆线(包括电缆、光缆)cable在一个总的护套里,由一个或多个同-类型的

缆线线对组成,并可包括一个总的屏蔽物。

2.1.25光缆optical cable由单芯或多芯光纤构成的缆线。

2.1.26电缆、光缆单元cable unit型号和类别相同的电缆线对或光纤的组合。电

缆线对可有屏蔽物。

2.1.27线对pair一个平衡传输线路的两个导体,一般指一个对绞线对。

2.1.28平衡电缆balanced cable由一个或多个金属导体线对组成的对称电缆。

2.1.29屏蔽平衡电缆screened balanced cable带有总屏蔽和/或每线对均有屏蔽物的平衡电缆。

2.1.30非屏蔽平衡电缆unscreened balanced cable不带有任何屏蔽物的平衡电缆。

2.1.31接插软线patch calld-端或两端带有连接器件的软电缆或软光缆。

2.1.32多用户信息插座muiti—user telecommunications outlet在某-地点,若干信

息插座模块的组合。

2.1.33交接(交叉连接)cross—connect配线设备和信息通信设备之间采用接插软线或跳线上的连接器件相连的-种连接方式。

2.1.34互连interconnect不用接插软线或跳线,使用连接器件把-端的电缆、光缆与另-端的电缆、光缆直接相连的-种连接方式。

2.2符号与缩略词

英文缩写英文名称中文名称或解释

Attenuation to crosstalk ratio ACR 衰减串音比

Building distributor 建筑物配线设备BD

Campus Distributor 建筑群配线设备CD

Consolidation point 集合点CP

dB 电信传输单元:分贝dB

Direct current d.c. 直流

EIA

Electron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LFEXT Equal level far end crosstalk attenuation(10ss) 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Floor distributor FD 楼层配线设备

Far end crosstalk attenuation(10ss) FEXT 远端串音衰减(损耗)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IEEE Electronics 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Engineers 会

Insertion 10SS 插入损耗IL

Internet Protocol 因特网协议IP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0

LCL Longitudinal to differential conversion lOSS 纵向对差分转换损耗光0F Optical fibre

近端串音功率Power sum NEXT attenuation(10ss)PSNEXT

ACPower sum ACR

功率PSACR

ELFEXPower sum ELFEXT attenuation(10ss)PS

衰减功率

ELFEXT

回波损RLReturn 1oss

用户连接SCSubscriber connector(optical fibre connector)光纤连接)

小型连接Small form factor connectorSFF

横向转换损TCLTransverse conversion lOSS

终端设TETerminal equipment

美国电信工业协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TIA

美国保险商实验所安全UL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电压有效Vr.m.s

Vroot.mean.square

3系统设计

3.1系统构成

3.1.1综合布线系统应为开放式网络拓扑结构,应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业务等信息的传递。

3.1.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宜按下列七个部分进行设计:

1工作区: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TE)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应由配线子系统的信息插座模块(TO)延伸到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缆线及适配器组成。

2配线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和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等组成。3干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4建筑群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线设备(C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5设备间:设备间是在每幢建筑物的适当地点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交换的场地。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设备间主要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入口设施也可与配线设备安装在-起。

6进线间: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

7管理:管理应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模块等设施按-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

3.1.3综合布线系统的构成应符合以下要求:

要求。3.1.3-1综合布线系统基本构成应符合图1.

注:配线子系统中可以设置集合点(CP点),也可不设置集合点。

2综合布线子系统构成应符合图3.1.3—2要求。

注:1图中的虚线表示BD与BD之间,FD与FD之间可以设置主于缆线。

2建筑物FD可以经过主干缆线直接连至CD,TO也可以经过水平缆线直接连至BD。

的要求。3.1.3-3综合布线系统入口设施及引入缆线构成应符合图

3.

及人口设施CD可以和设备中的BD/注:对设置了设备间的建筑物,设备间所在楼层的FD 安装在同一场地。 3.2系统分级与组成支持应用的器标准

中对于D级布线系统,3.2.1在《商业建筑电信布线标准>)TIA/EIA 568 A类类的布线系统,并确定66超5类)与件为5类,但在TIA/EIA 568 B.2-1中仅提出

5e类(布线系类)6A类(增强6布线支持带宽为250MHz。在TIA/EIA 568 B.2—10标准中又规定了类的布线系统只应用于语音主干布线的大对数类与5500MHz。目前,3统支持的传输带宽为电缆及相关配线设备。的要求。综合布线铜缆系

统的分级与类别划分应符合表3.2.1表3.2.1铜缆布线系统的分级与类别

系统分级支持带宽(Hz) 支持应用器件

电缆连接硬件

A 100K

B 1M

C 16M 3类3类

D 100M 5/5e类5/5e类

E 250M 6类6类

F 600M 7类7类

注:3类、5/5e类(超5类)、6类、7类布线系统应能支持向下兼容的应用。

3.2.2光纤信道分为OF-300、OF-500和OF-2000三个等级,各等级光纤信道应支持的应用长度不应小于300m、500m及2000m。

3.2.3 F级的永久链路仅包括90m水平缆线和2个连接器件(不包括CP连接器件)。综合布线系统信道应由最长90m水平缆线、最长10m的跳线和设备缆线及最多

4个连接器件组成,永久链路则由90m水平缆线及3个连接器件组成。连接方式如图3.2.3所示。

3.2.4光纤信道构成方式应符合以下要求:

1水平光缆和主干光缆至楼层电信间的光纤配线设备应经光纤跳线连接构成(图3.2.4-1)。

2水平光缆和主干光缆在楼层电信间应经端接(熔接或机械连接)构成(图3.2.4-2)。3水平光缆经过电信间直接连至大楼设备间光配线设备构成(图3.2.4—3)。

注:FD安装于电信间,只作为光缆路径的场合。

3.2.5当工作区用户终端设备或某区域网络设备需直接与公用数据网进行互通时,宜将光缆从工作区直接布放至电信入口设施的光配线设备。

3.3缆线长度划分

本节按照《用户建筑综合布线>>ISO/IEC 11801 2002-09 5.7与7.2条款与TIA

/EIA 568 B.1标准的规定,列出了综合布线系统主干缆线及水平缆线等的长度

限值。但是综合布线系统在网络的应用中,可选择不同类型的电缆和光缆,因此,在相应的网络中所能支持的传输距离是不相同的。在IEEE 802.3 an标准中,综

合布线系统6类布线系统在10G以太网中所支持的。为了更好地执行本规100m 类布线系统支持长度仍可达到7类和6A,但55m长度应不大于

中分别列出光纤、表3.3.2范,现将相关标准对于布线系统在网络中的应用情况,在表3.3.1 10G以太网中支持的传输距离,仅供设计者参考。在100M、1G、3.3.1 100M、1G以太网中光纤的应用传输距离表

光纤类应用网络光纤直径波长带宽(MHz) 应用距离型(um) (nm) (m)

多模100BASE—FX 2000

1000BASB—SX 62.5 850 160 220

1000BASE LX 200 275

500 550

1000BASE-SX 50 850 400 500

500 550

1000BASE-LX

1300 400 550

550 500

5000

<10

1310

单模1000BASE-LX

注:上述数据可参见IEEE 802.3-2002。

表3.3.2 10G以太网中光纤的应用传输距离

光纤类应用网络光纤直径波长模式带宽应用范围(m)

km) (MHz·(um) 型(nm)

26

/150

多模10GBASE-S 62.5 850 16033 500 200/66 400

400/82 500/500

50

300 2000

300 10GBASBLx4 62.5 1300 500/500

240 /400400

50

300 500

500/1000 1310 —单模10GBASEL <10

3000010GBASE_E 1550 ~40000

10GBASE-LX4 1300 1000

往:上述数据可参见IEEE 802.3ac--2002。

综合布线系统水平缆线与建筑物主干缆线及建筑群主干缆线之和所构成信道的总长度不应大于2000m。

3·3·1在条款中列出了ISO/IEC 11801 2002-09版中对水平缆线与主干缆线之和的长度规定。为了使工程设计者了解布线系统各部分缆线长度的关系及要求,特依据TIA/EIA 568 B.1标准列出表3.3.3和图2,以供工程设计中应用。

各线段长度限值(m) 缆线类型

C

A B

500 800 300 100Ω对绞电缆1700 2000 300 62.5m多模光缆

1700 2000 300 50m多模光缆

2700 3000 300 单模光缆

800m。为对绞电缆的距离可相应增加,但A的总长度不能大于注:1如B距离小于最大值时,C 对绞电缆作为语音的传输介质。表中2100Q ,但被认可至本规定以外范围的内容。3单模光纤的传输距离在主干链路时允许达60km 对于电信业务经营者在主干链路中接入电信设施能满足的传输距离不在本规定之内。4 之间的缆线长度。5在总距离中可以包括人口设施至CD时主干长度应相应20m 建筑群与建筑物配线设备所设置的跳线长度不应大于20m,如超过6 减少。时主干长度应相应减30m建筑群与建筑物配线设备连至设备的缆线不应大于30m,如超过7 少。

组成之间)BD与BD、与CDFD3.3.2建筑物或建筑群配线设备之间(FD与BD、与CD、BD 15m。的信道出现4个连接器件时,主干缆线的长度不应小于 3.3.3的划分并应符合下列要求:3.3.3配线子系统各缆线长度应符合图

1配线子系统信道的最大长度不应大于100m。

2工作区设备缆线、电信间配线设备的跳线和设备缆线之和不应大于10m,当大于10m时,水平缆线长度(90m)应适当减少。

3楼层配线设备(FD)跳线、设备缆线及工作区设备缆线各自的长度不应大于5m。

3.4系统应用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应按照近期和远期的通信业务,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等需要,选用合适的布线器件与设施。选用产品的各项指标应高于系统指标,才能保证系统指标,得以满足和具有发展的余地,同时也应考虑工程造价及工程要求,

对系统产品选用应恰如其分。

3.4.1同-布线信道及链路的缆线和连接器件应保持系统等级与阻抗的一致性。

对于综合布线系统,电缆和接插件之间的连接应考虑阻抗匹配和平衡与非平衡的转换适配。在工程(D级至F级)中特性阻抗应符合100Ω标准。在系统设计时,应保证布线信道和链路在支持相应等级应用中的传输性能,如果选用6类布线产品,则缆线、连接硬件、跳线等都应达到6类,才能保证系统为6类。如果采用屏蔽布线系统,则所有部件都应选用带屏蔽的硬件。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产品类别及链路、信道等级确定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应用网3.4.2.

络、业务终端类型、业务的需求及发展、性能价格、现场安装条件等因素,应符合表3.4.2要求。

表3.4.2布线系统等级与类别的选用

业配线子系干线子系建筑群子系

种等类等类等类

语E56C3大对)C3室外大对)

数F57F57()

62.5u多模50u光62.5u光62.5u多模<10u单50ur50um

)<10ur单多模<1u单

其他应可采用5e/6类4对对绞电缆和62.5p_m多模/50um多模/<10um多模、单模光缆

注:其他应用指数字监控摄像头、楼宇自控现场控制器(DDC)、门禁系统等采用网络端口传送数字信息时的应用。

3.4.3综合布线系统光纤信道应采用标称波长为850nm和1300nm的多模光纤及标称波长为1310nm和1550nm的单模光纤。

3.4.4单模和多模光缆的选用应符合网络的构成方式、业务的互通互连方式及光纤在网络中的应用传输距离。楼内宜采用多模光缆,建筑物之间宜采用多模或单模光缆,需直接与电信业务经营者相连时宜采用单模光缆。

3.4.5为保证传输质量,配线设备连接的跳线宜选用产业化制造的审.、光各类跳线,在电话应用时宜选用双芯对绞电缆。

跳线两端的插头,IDC指4对或多对的扁平模块,主要连接多端子配线模块;RJ45指8位插头,可与8位模块通用插座相连;跳线两端如为ST、SC、SFF光纤连接器件,则与相应的光纤适配器配套相连。

3.4.6工作区信息点为电端口时,应采用8位模块通用插座(RJ45),光端口宜采用SFF小型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

信息点电端口如为7类布线系统时,采用RJ45或非对45

型的屏蔽8位模块通用插座。

3.4.7 FD、BD、CD配线设备应采用8位模块通用插座或卡接式配线模块(多对、25对及回线型卡接模块)和光纤连接器件及光纤适配器(单工或双工的ST、SC或SFF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

在ISO/IEC 11801 2002-09标准中,提出除了维持SC光纤连接器件用于工作区

信息点以外,同时建议在设备间、电信间、集合点等区域使用SFF小型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小型光纤连接器件与传统的ST、SC光纤连接器件相比体积较小,可以灵活地使用于多种场合。目前SFF小型光纤连接器件被布线市场认可的主要有LC、MT-RJ、VF-45、MU和FJ。

电信间和设备间安装的配线设备的选用应与所连接的缆线相适应,具体可参照表3.4.7内容。

表3.4.7配线模块产品选用

类别产品类型配线模块安装场地和连接缆线类型

电缆配线设备容量与规格FD(电信间) BD(设备间) CD(设备间/进配线类型线间)

设备大对数卡采用4对卡接模4对水平电缆/4对主干4对主干电缆4对主干电缆

接模块块电缆

采用5对卡接模大对数主干电缆大对数主干电大对数主干电缆缆块.4对水平电缆/4对主干4对主干电缆4对主干电缆电缆25对卡接25对

配模/大对数主电缆/大对数主干电

设电

对水平电缆对主大对数主干回

接模电1回大对数主干电大对数主干对主干电RJ4配一般2口4对水平电缆对主干电

对主干电模光纤光S单工/双工一水平/主干光主干光主干光接2配设主干光主干光S光纤单工/双工一水平/主干光

2接主干光单工/双工一水平/主干光主干光SF小

口42

位模块通用插座或各类光纤连接集合点安装的连接器件应选用卡接式配线模块或83.4.8 CP 器件和适配器。插头的产业化当集合点(CP)配线设备为8位模块通用插座时,CP电缆宜采用带有单端RJ45 产品,以保证布线链路的传输性能。

3.5屏蔽布线系统

3.5.1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场强高于3V/m时,宜采用屏蔽布线系统进行防护。

根据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居住、商业的轻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GB/T 177991-1999与国际标准草案77/181/FDIS及IEEE 802.3-2002标准中都认可3V/m的指标值,本规范做出相应的规定。

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过程中,如用户提出要求或现场环境中存在磁场的干扰,则可以采用电磁骚扰测量接收机测试,或使用现场布线测试仪配备相应的测试模块对模拟的布线链路做测试,取得了相应的数据后,进行分析,作为工程实施依据。具体测试方法应符合测试仪表技术内容要求。

3.5.2用户对电磁兼容性有较高的要求(电磁干扰和防信息泄漏)时,或网络安全保密的需要,宜采用屏蔽布线系统。

3.5.3采用非屏蔽布线系统无法满足安装现场条件对缆线的间距要求时,宜采用屏蔽布线系统。

3.5.4屏蔽布线系统采用的电缆、连接器件、跳线、设备电缆都应是屏蔽的,并应保持屏蔽层的连续性。

屏蔽布线系统电缆的命名可以按照《用户建筑综合布线》ISO/IEC 11801中推荐的方法统一命名。

对于屏蔽电缆根据防护的要求,可分为F/UTP(电缆金属箔屏蔽)、u/FTP(线对金属箔屏蔽)、SF/UTP(电缆金属编织丝网

加金属箔屏蔽)、S/FTP(电缆金属箔编织网屏蔽加上线对金属箔屏蔽)几种结构。不同的屏蔽电缆会产生不同的屏蔽效果。一般认可金属箔对高频、金属编织丝网对低频的电磁屏蔽效果为佳。如果采用双重绝缘(SF/UTP和s/FTP)则屏蔽效果更为理想,可以同时抵因此,减少线对之间及线对对外部的电磁辐射干扰。御线对之间和来自外部的电磁辐射干扰,

屏蔽布线工程有多种形式的电缆可以选择,但为保证良好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与屏蔽连接器°的连接。件之间必须做好360-

:铜缆命名方法见图3

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3.6对于办公楼、综合楼等商用建筑物或公共

区域大开间的场地,由于其使用对象数量的不3.6.1 确定性和流动性等因素,宜按开放办公室综合布线系统要求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个工作区121

采用多用户信息插座时,每一个多用户插座包括适当的备用量在内,宜能支持选用,也可按下式计算。位模块通用插座;各段缆线长度可按表3.6.1所需的8(3.6.1-1) C=(102-H)/1.2

(3.6.1-2)

W=C-5

——工作区电缆、电信间跳线和设备电缆的长度之和;式中C=w+D ——电信间跳线和设备电缆的总长度;D W≤22m;W——工作区电缆的最大长度,且水平电缆的长度。H——表3.6.1各段缆线长度限值

电缆总长度水平布线电缆工作区电缆电信间跳线和设备电缆(m) H(m) w(m)

D(m)

100 90 5 5

99 85 9 5

98 80 13 5

97 25 17 5

97 70 22 5

2采用集合点时,集合点配线设备与FD之间水平线缆的长度应大于15m。集合点配线设备容量宜以满足12个工作区信息点需求设置。同一个水平电缆路由不允许超过一个集合点(CP);

从集合点引出的CP线缆应终接于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或多用户信息插座上。

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对配线设备的选用及缆线的长度有不同的要求。

1计算公式C=(102-H)/1.2针对24号线规{24AWGl的非屏蔽和屏蔽布线而言,如应用于26。工作区设备电缆的最大长度要1.5/C-(102--H)的屏蔽布线系统,公式应为{26AWG)号线规.

求,《用户建筑综合布线}}ISO/IEC 11801 2002中为20m,但在《商业建筑电信布线标准bTIA/EIA 568 B.1 6.4.1.4中为22m,本规范以TAI/EIA 568 B.1规范内容列出。

2 CP点由无跳线的连接器件组成,在电缆与光缆的永久链路中都可以存在。

集合点配线箱目前没有定型的产品,但箱体的大小应考虑至少满足12个工作区所配置的信息点所连接4对对绞电缆的进、出箱体的布线空间和CP卡接模块的安装空间。

3.6.2多用户信息插座和集合点的配线设备应安装于墙体或柱子等建筑物固定的位置。

3.7工业级布线系统

3.7.1工业级布线系统应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视频、控制等信息的传递,并能应用于高温、潮湿、电磁干扰、撞击、振动、腐蚀气体、灰尘等恶劣环境中。

3.7.2工业布线应用于工业环境中具有良好环境条件的办公区、控制室和生产区之间的交界场所、生产区的信息点,工业级连接器件也可应用于室外环境中。3.7.3在工业设备较为集中的区域应设置现场配线设备。

3.7.4工业级布线系统宜采用星形网络拓扑结构。

3.7.5工业级配线设备应根据环境条件确定IP的防护等级。

工业级布线系统产品选用应符合IP标准所提出的保护要求,国际防护(IP)定级如表3.7.5所示内容要求。

注:1 2位数用来区别防护等级,第1位针对固体物质,第2位针对液体。2如IP67级别就等同于防护灰尘吸人和可沉浸在水下0.15~lm深度。

3.7.6进线间一般提供给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使用,通常设于地下-层。进线间主要作为室外电缆和光缆引入楼内的成端与分支及光缆的盘长空间位置。对于光缆至大楼(FTTB)至用户(FTTH)、至桌面(FTTO)的应用及容量日益增多,进线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许多的商用建筑物地下-层环境条件已大大改善,也可以安装配线架设备及通信设施。在不具备设置单独进线间或入楼电缆和光缆数量及入口设施容量较小时,建筑物也可以在入口处采用挖地沟或使用较小的空间完成缆线的成端与盘长,入口设施则可安装在设备间,但宜单独地设置场地,以便功能分区。

3.7.7设计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开放式星型拓扑结构,该结构下的每个分支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对每个分支单元系统改动都不影响其他子系统。只要改变结点连接就可使网络在星型、总线、环形等各种类型间进行转换。综合布线配线设备的典型设置与功能组合见图1所示。

4系统配置设计

综合布线系统在进行系统配置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用户近期与远期的实际需要与发展,使之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尽量避免布线系统投入正常使用以后,较短的时间又要进行扩建与改建,造成资金浪费。一般来说,布线系统的水平配线应以远期需要为主,垂直干线应以近期实用为主。

为了说明间题,我们以一个工程实例来进行设备与缆线的配置。例如,建筑物的某-层共设置了200个信息点,计算机网络与电话各占50%,即各为100个信息点。

1电话部分:

1)FD水平侧配线模块按连接100根4对的水平电缆配置。

2)语音主干的总对数按水平电缆总对数的25%计,为100对线的需求;如考虑10%的备份线对,则语音主干电缆总对数需求量为110对。

3)FD干线侧配线模块可按卡接大对数主干电缆110对端子容量配置。

2数据部分:

1)FD水平侧配线模块按连接100根4对的水平电缆配置。

数据主干缆线。2).

a最少量配置:以每个HUB/SW为24个端口计,100个数据信息点需设置5

个HUB/SW;以每4个HUB/SW为-群(96个端H),组成了2个HUB/SW 群;现以每个HUB/SW群设置1个主干端口,并考虑1个备份端VI,则2个HUB/SW群需设4个主干端1:1。如主干缆线采用对绞电缆,每个主干端口需设4对线,则线对的总需求量为16对;如主干缆线采用光缆,每个主干光端口按2芯光纤考虑,则光纤的需求量为8芯。

b最大量配置:同样以每个HUB/SW为24端口计,100个数据信息点需设置5个HUB/SW;以每1个HUB/SW(24个端口)设置1个主干端口,每4个HUB /SW考虑1个备份端口,共需设置7个主干端口。如主干缆线采用对绞电缆,以每个主干电端口需要4对线,则线对的需求量为28对;如主干缆线采用光缆,每个主干光端VI按2芯光纤考虑,则光纤的需求量为14芯。

3)FD干线侧配线模块可根据主干电缆或主干光缆的总容量加以配置。

配置数量计算得出以后,再根据电缆、光缆、配线模块的类型、规格加以选用,做出合理配置。

上述配置的基本思路,用于计算机网络的主干缆线,可采用光缆;用于电话的主干缆线则采用大对数对绞电缆,并考虑适当的备份,以保证网络安全。由于工程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不可能按-种模式,设计时还应结合工程的特点和需求加以调整应用。

4.1工作区

4.1.1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的连接插座应与连接电缆的插头匹配,不同的插座与插头之间应加装适配器。

2在连接使用信号的数模转换,光、电转换,数据传输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采用适配器。

3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采用协议转换适配器。

4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或适配器均安装在工作区的适当位置,并应考虑现场的电源与接地。

4.1.2每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应按不同的应用功能确定。

4.1.2目前建筑物的功能类型较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商业、文化、媒体、体育、医院、学校、交通、住宅、通用工业等类型,因此,对工作区面积的划分应根据应用的场合做具体的分析后确定,工作区面

积需求可参照表4.1.2所示内容。

表4.1.2工作区面积划分表

建筑物类型及功能工作区面积(m2)

网管中心、呼叫中心、信息中心等终端设备较为密集3~5

的场地

办公区5~10

会议、会展10~60

商场、生产机房、娱乐场所20~60

体育场馆、候机室、公共设施区20~100

工业生产区60~200

注1对于应用场合,如终端设备的安装位置和数量无法确定时或使用彻底为大客户租用并考虑自设置计算机网络时,工作区面积可按区域(租用场地)面积确定。2对于IDC机房(为数据通信托管业务机房或数据中心机房)可按生产机房每个配线架的设置区域考虑工作区面积。对于此类项目,涉及数据通信设备的安装工程,应单独考虑实施方案。.

4.2配线子系统

4.2.1根据工程提出的近期和远期终端设备的设置要求,用户性质、网络构成及实际需要确定建筑物各层需要安装信息插座模块的数量及其位置,配线应留有扩展余地。

4.2.2配线子系统缆线应采用非屏蔽或屏蔽4对对绞电缆,在需要时也可采用室内多模或单模光缆。

4.2.3电信间FD与电话交换配线及计算机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应符合以下要求:

1电话交换配线的连接方式应符合图4.2.3-1要求。

2计算机网络设备连接方式。

1)经跳线连接应符合图4.2.3-2要求。

2)经设备缆线连接方式应符合图4.2.3-3要求。

4.2.4每一个工作区信息点数量的确定范围比较大,从现有的工程情况分析,从设置1个至10个信息点的现象都存在,并预留了电缆和光缆备份的信息插座模块。因为建筑物用户性质不-样,功能要求和实际需求不-样,信息点数量不能仅按办公楼的模式确定,尤其是对于专用建筑(如电信、金融、体育场馆、博物馆等建筑)及计算机网络存在内、外网等多个网络时,更应加强需求分析,做出合理的配置。

每个工作区信息点数量可按用户的性质、网络构成和需求来确定。

每一个工作区信息插座模块(电、光)数量不宜少于2个,并满足各种业务的需求。

4.2.5底盒数量应以插座盒面板设置的开口数确定,每一个底盒支持安装的信息点数量不宜大于2个。

4.2.6光纤信息插座模块安装的底盒大小应充分考虑到水平光缆(2芯或4芯)终接处的光缆盘留空间和满足光缆对弯曲半径的要求。

4.2.7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应支持不同的终端设备接入,每一个8位模块通用插座应连接t根4对对绞电缆;对每一个双工或

芯光缆。2根1个单工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连接2.

1根4对对绞电缆应全部固定终接在1个8位模块通用插座上。不允许将1根4对对绞电缆终接在2个或2个以上8位模块通用插座。

4.2.8从电信间至每一个工作区水平光缆宜按2芯光缆配置。

光纤至工作区域满足用户群或大客户使用时,光纤芯数至少应有2芯备份,按4芯水平光缆配置。

4.2.9连接至电信间的每-根水平电缆/光缆应终接于相应的配线模块,配线模块与缆线容量相适应。

4.2.10电信间FD主干侧各类配线模块应按电话交换机、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及主干电缆/光缆的所需容量要求及模块类型和规格的选用进行配置。根据现有产品情况配线模块可按以下原则选择:

1多线对端子配线模块可以选用4对或5对卡接模块,每个卡接模块应卡接1根4对对绞电缆。一般100对卡接端子容量的模块可卡接24根(采用4对卡接模块)或卡接20根(采用5对卡接模块)4对对绞电缆。

2 25对端子配线模块可卡接1根25对大对数电缆或6根4对对绞电缆。

3回线式配线模块(8回线或10回线)可卡接2根4对对绞电缆或8/10回线。回线式配线模块的每-回线可以卡接1 1寸A线和1对出线。回线式配线模块的卡接端子可以为连通型、断开型和可插入型三类不同的功能。一般在CP处可选用连通型,在需要加装过压过流保护器时采用断开型,可插入型主要使用于断开电路做检修的情况下,布线工程中无此种应用。

4 RJ45配线模块(由24或48个8位模块通用插座组成)每1个RJ45插座应可卡接1根4对对绞电缆。

5光纤连接器件每个单工端口应支持1芯光纤的连接,双工端口则支持2芯光纤的连接。

4.2.11电信间FD采用的设备缆线和各类跳线宜按计算机网络设备的使用端口容量和电话交换机的实装容量、业务的实际需求或信息点总数的比例进行配置,比例范围为25%~50%。

表4.2.11信息点数量配置建筑物功能信息点数每一工作)备

电数端口)

办公区(一般) 1个1个

办公区(重要1个2个1个对数据信息有较大的需求

出租或大客户区2个或2个以2个或2个以1或1个以上指整个区域的配置量域上上

办公区(e2务工程) 2~5个2~5个1或1个以上涉及内、外网络时

注:大客户区域也可以为公共实施的场地,如商场、会议中心、会展中心等。各配线设备跳线可按以下原则选择与配置:

1电话跳线宜按每根1对或2对对绞电缆容量配置,跳线两端连接插头采用IDC 或RJ45型。

2数据跳线宜按每根4对对绞电缆配置,跳线两端连接插头采用IDC或埘45型。3光纤跳线宜按每根1芯或2芯光纤配置,光跳线连接器件采用ST、SC或SFF 型。

4.3干线子系统

4.3.1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和光纤总芯数,应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并留有适当的备份容量。主干缆线宜设置电缆与光缆,并互相作为备份路由。干线子系统主干缆线应选择较短的安全的路由。主干电缆宜采用点对点终接,也可采用4.3.2.

分支递减终接。点对点端接是最简单、最直接的配线方法,电信间的每根干线电缆直接从设备间延伸到指定的楼层电信间。分支递减终接是用1根大对数干线电缆来支持若干个电信间的通信容量,经过电缆接头保护箱分出若干根小电缆,它们分别延伸到相应的电信l刚,并终接于目的地的配线设备。

4.3.3如果电话交换机和计算机主机设置在建筑物内不同的设备间,宜采用不同的主干缆线来分别满足语音和数据的需要。

4.3.4在同-层若干电信间之间宜设置干线路由。

4.3.5如语音信息点8位模块通用插座连接ISDN用户终端设备,并采用S接口(4线接口)时,相应的主干电缆则应按2对线配置。

主干电缆和光缆所需的容量要求及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对语音业务,大对数主干电缆的对数应按每一个电话8位模块通用插座配置1对线,并在总需求线对的基础上至少预留约10%的备用线对。

2对于数据业务应以集线器(HUB)或交换机(SW)群(按4个HUB或SW组成1群);或以每个HUB或SW设备设置1个主干端口配置。每1群网络设备或每4个网络设备宜考虑1个备份端口。主干端口为电端ICl时,应按4对线容量,为光端口时则按2芯光纤容量配置。

3当工作区至电信间的水平光缆延伸至设备间的光配线设备(BD/CD)时,主干光缆的容量应包括所延伸的水平光缆光纤的容量在内。

4建筑物与建筑群配线设备处各类设备缆线和跳线的配备宜符合第4.2.11条的规定。

4.4建筑群子系统

4.4.1 CD宜安装在进线间或设备间,并可与入口设施或BD合用场地。

4.4.2 CD配线设备内、外侧的容量应与建筑物内连接BD配线设备的建筑群主干缆线容量及建筑物外部引入的建筑群主干缆线容量相一致。

4.5设备间

4.5.1在设备间内安装的BD配线设备干线侧容量应与主干缆线的容量相一致。设备侧的容量应与设备端口容量相一致或与干线侧配线设备容量相同。

4.5.2 BD配线设备与电话交换机及计算机网络设备的连接方式亦应符合第4.2.3条的规定。

4.6进线间

4.6.1建筑群主干电缆和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缆及天线馈线等室外缆线进入建筑物时,应在进线间成端转换成室内电缆、光缆,并在缆线的终端处可由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设置入口设施,入口设施中的配线设备应按引入的电、光缆容量配置。

4.6.2电信业务经营者在进线间设置安装的入口配线设备应与BD或CD之间敷设相应的连接电缆、光缆,实现路由互通。缆线类型与容量应与配线设备相一致。部接入业务及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缆线接入的需求,并应留有2~4孔的余量。

4.7管理

4.7.1管理是针对设备间、电信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线等设施,按-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的规定。内容包括:管理方式、标识、色标、连接等。这些内容的实施,将给今后维护和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别是较为复杂的综合布线系统,如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其效果将十分明显。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书

XXX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书 二零零××年××月

目录 1. 技术标书总说明 (3) 2. 系统总体功能说明 (12) 3. 系统整体技术说明 (16) 4. 系统组成与结构 (21) 5.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30) 6. 建筑群子系统 (37) 7. 设备间子系统 (40) 8. 干线子系统 (43) 9. 管理子系统 (48) 10.水平子系统 (51) 11.工作区子系统 (61) 12.光缆传输系统 (68) 13.弱电系统管道 (82) 14.测试用便携机 (84) 15.工程的组织与管理 (85) 16. 与其他系统的协调与配合 (104) 17. 保修和售后服务 (111)

1. 技术标书总说明 1.1 前言 近十几年来城市建设及工业企业的通信事业发展迅猛,现代化的智能楼,国际机场、商住楼,办公楼,综合楼已提到日程,在过去设计大楼内的语音及数据线路时,会使用各种不同的传输线,配线插座以及接头等。例如:用户电话交换机通常使用双绞线,局域网络(LAN)则可能使用双绞线或同轴电缆,这些不同的设备使用不同的传输线来构成各自的网络。同时,连接这些不同布线的插头,插座及配线架均无法互相兼容,相互之间达不到共用的目的。 现在可以将所有语音、数据、电视(会议电视、监视电视)设备的布线组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上,并且将各种设备终端插头插入标准的插座,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可实现上述功能.故一套先进的楼宇布线系统,不仅能支持一般的话音、数据传输,它还应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不同生产厂商机器的互连,可适应各种灵活的、容错的组网方案。 本次技术标书XXXX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综合布线系统选用世界著名瑞士德特威勒的UNILAN布线系统。 1.1.1德特威勒公司介绍: 德特威勒公司是瑞士的一家成立于1915年的综合性的跨国企业,总部位于瑞士中部的Aldorf市。目前德特威勒公司的业务已遍及世界,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共拥有42家分支机构。约4000名优秀的员工为德特威勒公司辛勤地工作,将德特威勒的产

综合布线设计说明

综合布线设计说明 第一章、技术方案 1 前言本设计方案按照最新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和《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0312-2000),并根据********的招标要求及建筑楼层的分布情况,围绕********-新办公楼的应用需求,从综合布线的重要性、长远性、可扩展性以及所采用的综合布线系统产品的特点而设计。********作为政府重要的新闻单位,其办公环境的电子化、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新闻采集、编辑、发送、出版等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及保密性。因此,在规划和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语音通信系统及各智能子系统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力求把综合布线系统建设成一个可靠、开放、高带宽、可扩展、并满足未来发展的布线系统。本着‘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及先进、开放与标准化的原则,结合新闻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在本设计方案中我们推荐使用美国AVAYA公司的超5类铜缆系列产品及光缆系列产品,并以AVAYA的超5类解决方案进行系统设计。该品牌产品和解决方案具有符合最新国际标准、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先进实用、易安装、管理和维护方便、较高的性能价格比等特点。同时,该方案对用户将来的应用和发展作了充分的考虑,具有较大的扩充余地和较强的灵活性。本方案的布线范围为《******** 招标书》要求的范围,功能主要以满足计算机网络通信、语音通信、各弱电系统的联网通信及网络视频传输为主,不包含各智能子系统(如监控报警系统、会议系统、一卡通系统)本身所需的布线;各智能子系统的布线用专用电缆敷设。设计方案的内容包括综合布线系统客户需求分析、开放式布线系统方案设计、服务等部分。方案设计中详细描述了该综合布线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各子系统的设计细节,包括布线系统的需求分析、布线路由、器件选型、材料清单和系统检测等部分。服务中论述了工程的品质保证和我方所要提供的培训及工程文档等等服务。商务标书包括资格证明文件的复印件、工程预算、公司简介、工程案例及项目参与人员情况等。 2. 需求分析 2.1 工程概况********新办公楼位于*市红塔西路。办公楼共地上5层,地下半层,建筑长68.2 米,宽22.4米,建筑面积5324平方米。信息中心机房设在5楼,是整个大楼的语音/数据中心。依据招标要求:大楼信息点总数为500点,采用超5类布线系统,部份点位采用光缆到桌。作为信息传输基础的综合布线系统,其设计的重点是:以中心机房为核心,将办公楼的各楼层配线架用光缆和大对数电缆与中心机房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系统具备稳定可靠、高速率、标准、开放、灵活、适用、可扩展的性能特点,从而满足新办公楼不同形式的应用要求。 2.2 应用需求分析作为信息传输基础的综合布线系统,必须支持现在以及未来语音、数据、视频会议、控制等信息高速传输的要求,为新闻采集、编辑、传送、出版等系列工作走向信息化、网络化奠定基础。为此,对********-办公楼的综合布线系统建设应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考虑。要想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网络,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高品质综合布线系统!针对用户的需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 1综合布线系统说明 本项目综合布线系统具体内容包括网络布线、信息点安装及相应管线、桥架设计。所有信息点根据实际情况采用86型的信息面板,楼宇的数据传输介质采用24AWG线规的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线槽按不同容量选用相应规格的PVC线槽和金属桥架。 我们经过充分考虑本项目的环境、运行方式和可能采用的网络结构,结合以往的工程经验,提出本设计方案。 考虑到该项目的重要性和未来扩展性我们认为该布线系统应该是一个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化、高度灵活的智能型布线网络。 2系统设计原则 本项目的网络建设应本着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可扩展性与经济适用的原则。为达到项目网络建设的目标要求,在综合布线方案设计构建中,应坚持以下布线原则:实用性—实施后的布线系统,将能够在现在和将来适应技术的发展,并且实现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图像通信。 灵活性—布线系统能够满足灵活应用的要求,遵循结构化布线的标准,适应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在不改变布线系统情况下,就可以进行设备的移动、更新和 升级。即任一信息点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终端。 经济性—在满足应用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造价。综合布线过程是对各种网络线缆统一规划、统一安装施工过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布线、重复施工, 节约了线材。由于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单位避免了重复设置信息机构和重 复建设信息网络,从整体上讲节省了投资,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建设,提高 了网络效益。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标准化的设计,统一安装施工,使整个系 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集中管理维护,并减少日后的维护费用。 统一性—整个建筑的信息网络建设基于一个统一的网络管理中心的模式,不同系统不同网络及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的连接完全兼容。 兼容性—综合布线系统的设施可以满足多种系统中的性能。

网络系统工程验收规范标准[详]

河海大学信息中心 网络系统工程验收规 1.网络系统工程包括系统集成、网络设备和综合布线三大部分。综合布线工程是网络线路的分布安装工程,系统集成是根据用户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将综合布线系统和网络交换设备连接并使各部分能协调工作,成为一个完整的,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网络系统的工程。为了加强网络系统集成项目的验收管理,规、有效的组织验收工作,高质量完成验收任务,保证验收后达到网络设计的目标,网络系统正常、可靠运行,特制定本规。 2.适用围:本规适用于河海大学校园网络系统工程项目和接入校园网的网络系统项目的验收。 3.单位名称 本规中涉及的有关单位的含义规定如下: 使用单位;指网络系统工程项目的直接使用单位。 负责单位;指代表河海大学签订网络系统工程项目的单位。 施工单位:网络系统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包括承包商。 4.网络系统工程项目的验收由项目负责单位和使用单位会同项目施工单位、审计单位等共同进行。 5.网络设备通常包含于系统集成或综合布线工程项目中,作为这些项目的一部分进行验收。系统集成和综合布线项目可以分别验收。验收的基本单位是合同。 6.验收以国家有关规、网络系统工程项目合同、技术要求书、施工设计报告、经审核的合同变更补充协议为依据。 7.设备验收

对不同的设备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设备验收。主要检验①到货的品名与数量与订货清单一致性;②设备的外观完好性;③设备通电自检正常。设备验收方法和验收要求见附件9。 最后双方共同完成包括《产品到货验收记录》附件9、《产品到货清单》附件10、和《产品到货验收报告》附件8。 8.综合布线项目工程验收 8.1.验收按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YD/T926.1~3和《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YD/T838.1~4,《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GB/T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系统设计规GBT/T 50311-2000进行。 8.2.施工单位在完成项目后,提交工程文档资料一式三份(附 电子文档1份)交责任单位。 (1)布线结构图纸(附件1) (2)机房配线架接线表(附件2) (3)布线测试报告(附件3) (4)项目验收过程记录表(仅填基本信息容)附件4 (5)产品质保书 (6)项目验收申请报告 8.3.项目负责单位,在收齐上述材料后,逐项进行审核,并以 下述过程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 (1)外观验收(附件4) (2)连接测试验收(附件4) 9.网络系统集成工程项目验收 9.1.网络系统集成工程项目整个施工、调试过程结束后,网络 系统继续试运行一个月,然后使用单位向项目负责单位提交系统运行测试报告。

综合布线工程验收标准

综合布线工程验收标准 总述 1总则 2环境检查 3器材及测试仪表工具检查 4设备安装检验 5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 5·1缆线的敷设 5·2保护措施 6缆线终接 7工程电气测试 8管理系统验收 9工程验收 附录 附录A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 附录B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方法及测试内容 附录C 光纤链路测试方法 附录D 综合布线工程管理系统验收内容 附录E 测试项目和技术指标含义 编辑本段1总则 1.0.1为统一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 1.0.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实施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工程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予本规范规定。 1·0.4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执行本规范有关施工质量检查的规定。建设单位应通过工地代表或工程监理人员加强工地的随工质量检查,及时组织隐蔽工程的检验和验收。 1.0.5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工程验收前应进行自检测试、竣工验收测试工作。 1.0.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编辑本段2环境检查 2.0.1

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的检查 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房屋预埋线槽、暗管、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铺设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及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4电信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 5电信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及接地装置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电信间、设备间的位置、面积、高度、通风、防火及环境温、湿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0.2 建筑物进线间及入口设施的检查 应包括下列内容: 1引入管道与其他设施如电气、水、煤气、下水道等的位置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2引入缆线采用的敷设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3管线入口部位的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检查采取排水及防止气、水、虫等进入的措施。 4进线间的位置、面积、高度、照明、电源、接地、防火、防水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0.3有关设施的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的抗震要求。 编辑本段3器材及测试仪表工具检查 3.0.1 器材检验 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程所用缆线和器材的品牌、型号、规格、数量、质量应在施工前进行检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备相应的质量文件或证书,元出厂检验证明材料、质量文件或与设计不符者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2进口设备和材料应具有产地证明和商检证明。 3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的器件应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4工程中使用的缆线、器材应与订货合同或封存的产品在规 格、型号、等级上相符。 5备品、备件及各类文件资料应齐全。 3.0.2配 套型材、管材与铁件的检查 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智能化-弱电设计方案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目录 1、系统概述 (3) 2、设计目标 (3) 2.1、用户需求 (3) 2.2、建设目标 (4) 3、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 (4) 3.1、设计依据 (4) 3.2、设计原则 (5) 4、需求分析及解决 (5) 5、系统方案设计 (6) 5.1、系统组成 (6) 5.2、系统设计 (7) 1.设备间子系统 (7) 2.水平子系统 (8) 3.垂直干线子系统 (8) 4.建筑群子系统 (8) 5.工作区子系统 (9) 6.管理子系统 (9) 7.设备安装与线路铺设设计 (10) 5.3、系统的结构拓扑图 (11) 5.4、设备选型 (12) 1、设备清单 (12) 2、设备性能参数 (12)

1、系统概述 综合布线系统是为了顺应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需求而特别设计的一套布线系统。对于现代化的大楼来说,就如体内的神经,它采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标准材料,以模块化的组合方式,把语音、数据、图像和部分控制信号系统用统一的传输媒介进行综合,经过统一的规划设计,综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中,将现代建筑的三大子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为现代建筑的系统集成提供了物理介质。可以说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大楼的成败,选择一套高品质的综合布线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计算机及通信网络均依赖布线系统作为网络连接的物理基础和信息传输的通道。传统的基于特定的单一应用的专用布线技术因缺乏灵活性和发展性,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网络应用飞速发展的需要。而新一代的结构化结构化布线系统能同时提供用户所需的数据、话音、传真、视像等各种信息服务的线路连接,它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机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及设备控制系统、安全系统彼此相连,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接。它包括建筑物到外部网络或电话局线路上的连线、与工作区的话音或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及相关联的布线部件。布线系统由不同系列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线路管理硬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传输电子线路、电器保护设备和支持硬件。 2、设计目标 2.1、用户需求 系统需建设信息点位**个,其中网络数据点位**个(含内网**个,外网**个),语音点位**个(含传真点位**个)。 该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星状放射型的全模块化结构,有极大的灵活性,可通过不同的跳线型式以完成不同形式网络的应用,并构成不同逻辑拓扑结构。 综合布线系统为开放式结构,能支持语音及多种计算机数据系统、多媒体等系统的需要,满足带宽综合业务数字网要求。归入该综合布线系统的话音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能兼容语音、数据、图像的传输,并可与外部网络

GB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1-2007 目录 1总则 ................................................................... 2术语和符号 ............................................................. 2.1术语 ............................................................. 2.2符号与缩略词 ..................................................... 3系统设计 ............................................................... 3.1系统构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系统分级与组成 ................................................... 3.3缆线长度划分 ..................................................... 3.4系统应用 ......................................................... 3.5屏蔽布线系统 ..................................................... 3.6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 ............................................. 3.7工业级布线系统 ................................................... 4系统配置设计 ...........................................................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620 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12-2007,自2007 年10 月1 日起实施。其中,第5.2.5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 同时废止。 1 总则 2 环境检查 3 器材及测试仪表工具检查 4 设备安装检验 5 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 5.1 缆线的敷设 5.2 保护措施 6 缆线终接 7 工程电气测试 8 管理系统验收 9 工程验收 附录A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 附录B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方法及测试内容 附录C 光纤链路测试方法 附录D 综合布线工程管理系统验收内容 附录E 测试项目和技术指标含义

附: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 为统一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 1.0.3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实施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工程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于本规范规定。 1.0.4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执行本规范有关施工质量检查的规定。建设单位应通过工地代表或工程监理人员加强工地的随工质量检查,及时组织隐蔽工程的检验和验收。 1.0.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工程验收前应进行自检测试、竣工验收测试工作。 1.0.6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2 环境检查 2.0.1 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的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房屋预埋线槽、暗管、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 铺设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及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4 电信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 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 5 电信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及接地装置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1总则 1 总则 1.0.1 为了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业务综合网络建设,制定 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 1.0.3 综合布线系统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建筑与建筑群相应的规划设计之中,根据工 程项目的性质、功能、环境条件和近、远期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应考虑施工和维护方便,确保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综合布线系统宜与信息网络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等的 配线作统筹规划,同步设计,并应按照各系统对信息的传输要求,做到合理优化设计。 1.0.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中应选用出具合格检验报告、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要求的 定型产品。 1.0.6 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2术语和缩略语 2.1 术语 2.1 术语 2.1.1 布线 cabling 能够支持电子信息设备相连的各种缆线、跳线、接插软线和连接器件组成的系统。 2.1.2 建筑群子系统 campus subsystem 建筑群子系统由配线设备、建筑物之间的干线缆线、设备缆线、跳线等组成。 2.1.3 电信间 telecommunications room 放置电信设备、缆线终接的配线设备,并进行缆线交接的一个空间。 2.1.4 工作区 work area 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独立区域。 2.1.5 信道 channel 连接两个应用设备的端到端的传输通道。 2.1.6 链路 link 一个CP链路或是一个永久链路。 2.1.7 永久链路 permanent link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of generic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ng and campus GB50311-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619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11-2007,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0.9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2000同时废止。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oo七年四月六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C20043 67号文件《关于印发“二OO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对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2000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由信息产业部作为主编部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其他参编单位组成规范编写组共同编写完成的。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并展开了多项专题研究,认真总结了原规范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加以补充完善和修改,广泛吸取国内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定的内容。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信息产业部负责日常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应用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议,请将有关资料寄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6号,邮编:100080),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现代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张宜张晓微孙兰李雪佩张文才陈琪成彦温伯银赵济安瞿二澜朱立彤刘侃陈汉民

某写字楼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目录 摘要 ....................................................... I 1 绪论 (1) 1.1综合布线系统的目标 (1) 1.2项目概况 (2) 1.3系统设计原则 (2) 1.4设计依据 (4) 2 设计方案概述 (5) 3 施工方案设计 (9) 3.1总体方案说明 (9) 3.2综合布线管线设计 (9) 4 系统的调测及验收 (12) 4.1调试阶段 (12) 4.2验收阶段 (12) 4.3综合布线系统检测模型 (13) 5 设备概预算 (18) 6 结束语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附录 (22)

摘要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建筑业和电子信息业共同谋求发展的方向。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及互相关系综合以达到最佳组合,是一种高效率,高性能与高舒适性的建筑。 智能建筑主要由系统集成中心,综合布线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办公化自动化系统和通信自动化系统五部分组成。综合布线是随着智能建造的发展而崛起的。它是为了满足智能建筑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建立的。是智能建筑的重要骨架,是智能建筑得以实现的“高速公路”。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为:“通信电缆,光缆,各种软缆及有关连接构成的通用布线系统,它能支持多种应用系统”。 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它能使语言,数据,图像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连接,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想连。它是一种预布线,能适应较长一段时间的需求。综合布线应是完全开放性的,易于实现智能建筑内的配线集成管理。与传统布线相比较,它有许多优越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智能建筑;综合布线;光缆;对绞电缆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说明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说明 ——小蚂蚁算量工厂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办公室建设数字化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是将所有语音、数据等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为办公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物质介质,支持将来语音、数据、图文、多媒体等综合应用。是安装工程的一部分,今天小蚂蚁算量工厂为大家总结整理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量计算规则,希望大家能用上。 一、工程量计算规则 1.双绞线缆、光缆、漏泄同轴电缆、电话线和广播线敷设、穿放、明布放以"m"计算。电缆敷设单根延长米计算,如一个架上敷设3根各长100m的电缆,应按300m计算,以此类推。电缆附加及预留的长度是电缆敷设长度的组成部分,应计入电缆长度量之内。电缆进入建筑物预留长度2m;电缆进入沟或吊架上引上(下)预留1.5m;电缆中间接头盒。预留长度两端各留2m。 2.制作跳线以"条"计算,卡接双绞线缆以"对"计算,跳线架、配线架安装"条"计算。 3.安装各类信息插座、过线(路)盒、信息插座的底盒(接线盒)、光缆终端盒和跳块打接以"个"计算。 4.双绞线缆测试,以"链路''或"信息点"计算,光纤测试以"链路"或"芯"计算。 5.光纤连接以"芯"(磨制法)以"端口"计算。 6.布放尾纤以"根"计算。 7.室外架设架空光缆以"m"计算。 8.光缆接线以"头"计算。

9.制作光缆成端接头以"套"计算。 10.安装漏泄同轴电缆接头以"个"计算。 11.成套电话组线箱、机柜、机架、抗震底座安装以"台"计算。 12.安装电话出线口、中途箱、电话电缆架空引入装置以"个"计算。 二、说明 1.综合布线包括:双绞线、光缆、漏泄同轴电缆、电话线和广播线的敷设、布放和测试工程。 2.综合布线不包括的内容:钢管、PVC管、桥架、线槽敷设工程、管道工程、杆路工 程、设备基础和埋式光纤的填挖土工程,若发生时执行《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和有关土建工程消耗项目。 3.综合布线双绞线布放是按六类以下(含六类)系统编制的,六类以上的布线系统工程所用消耗量的综合工日的用量按增加20%计列: 4.在已建天棚内敷设线缆时,所用消耗量的综合工日的用量按增加80%计列。 三、计算工程量套用消耗量标准时的要点 1.工程造价预算需计算工程量的项目 (1)水平布线系统(包含工作区子系统) 水平线缆种类、数量:目前多用五类、超五类或六类双绞线。 信息模块种类、数量:数量=信息点+语音点。 面板型号、数量:数量:信息点+语音点。 用户区跳线类型、数量:数量=信息点+语音点。 (2)垂直主干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简介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贯标讲义《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是对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2000进行修订。规范内容布局基本沿用了原规范的章节,增加了第8章管理系统验收。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方法及测试内容按新设计规范GB50311-2007作了较大调整。增加了综合布线工程管理系统验收内容。 一、基础知识介绍 1、网络相关知识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数据通信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数据通信的任务是交流信息,是利用由通信介质所构建的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流。 ①信息是对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信息的形态也日渐多样化,在当代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文本(西文字符、中文字符等)、语音、图形、图像和视频。 ②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为了传送信息,首先要将文本、语音、图形、图像和视频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由信息传输设备或采集设备,把信息转换成二进制数据,然后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处理。 ③信号是数据的物理量编码,是信息的另一种物理表现形式。信息是以信号的形式在信道中传播,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是指信号波形模拟着信息的变化,其特点是时间和幅值都是连续的,所以模拟信号为连续信号。数字信号是指幅值被限制在有限个数值之内的信号,它是离散信号。最简单的信号为二元码或二进制码。在计算机数据通信中,最常用的是二进制码。 ④数据通信中的主要技术指标 数据传输速率:是指发送端和接受端之间每秒钟传输二进制数据的平均比特数,单位为位/秒。它反映了终端设备之间信息传输能力,是一段时间的平均值。 信号传输速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码元素,单位为波特,记作Baud。一般情况下,一个信号往往可以带有多个二进制位,所以在固定的信息传输速率下,比特率往往大于波特率。 信号宽带:是指信号频谱的宽度,也就是信号的最高频率分量与最低频率分量的差值。如语音信号的频率范围为300-3300Hz,带宽为3KHz。 信道带宽:是指信道能够传输信号的最高频率成分与最低频率成份的频率差,单位为赫兹(Hz)。信道带宽限定了通过信道的信号带宽,是衡量信道传输数据能力的极限指标。 信道容量:表示一个物理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单位b/s。是信道传输数据能力的极限。 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之间存在着一个对应的关系;信号的带宽越宽,其数据传输速率就越高;同样,信号数据传输速率越高,其带宽也越宽。这是因为数据传输速率的高低决定了信号周期T。 数据传输速率C=(1/T)×log2M b/s 式中T为一个数字脉冲信号的宽度(全意码)或重复周期(归零码)单位为秒; M——一个码元所取离散值的个数。 物理链路最大数据传输速率C与信道容量H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对于无噪声信道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 二零零六年xx月

目录 1. 概述 (4) 2. 系统结构与配置 (6) 2.1. 用户需求分析 (6) 2.2. 结构化综合布线的设计标准及设计原则 (6) 2.2.1. 设计标准 (6) 2.2.2. 设计原则 (7) 2.3. 系统设计方案及配置 (7) 2.3.1. 系统总体设计 (7) 2.3.2. 系统详细设计 (10) 3. 系统功能 (21) 3.1. 功能简介 (21) 3.2. 系统操作方法 (21) 4. 系统性能指标 (22) 4.1. 概述 (22) 4.2. 标准 (22) 4.3. 被测线路的定义 (22) 4.4. 测试指标及标准 (23) 4.5. 测试仪器 (24) 4.6. 测试仪器清单 (24) 5. 系统材料总清单 (25) 6. 系统要求 (26) 6.1. 环境要求 (26) 6.1.1. 照明 (26) 6.1.2. 接地 (26) 6.1.3. 设备间要求 (26)

6.2. 注意事项 (27) 6.2.1. 用户培训 (27) 6.2.2. 竣工文档 (27) 7. 设计总结 (29)

1. 概述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信息传输系统。它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机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及设备控制系统、安全系统彼此相连,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接。它包括建筑物到外部网络或电话局线路上的连线、与工作区的话音或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及相关联的布线部件。布线系统由不同系列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线路管理硬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传输电子线路、电器保护设备和支持硬件。 建筑物结构化综合布线网是由六个独立的子系统组成: a)工作区(WORK AREA)子系统---由工作区内的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接电缆组成。常用设备是计算机(PC,工作站,中端,打印机),电话,传真机等设备。 b)管理子系统(ADMINISTRATION)---由交叉连接、直接连接配线的(配线架)连接硬件等设备所组成。实现配线管理,其设计很完善,使用颜色编码,很容易追踪和跳线,体积小比传统配线箱节省50%空间。 c)水平子系统(HRIZONTAL)---由每一个工作区的信息插座开始,经水平布置一直到管理区的内侧配线架的线缆所组成。实现信息插座和管理子系统间(跳线架)的连接,常用三类和五类双绞线实现这种连接。 d)主干线(RISER; BACKBONE)子系统---由建筑物内所有的(垂直)干线多对数线缆组成,即多对数铜缆,同轴电缆和多模多芯光纤以及将此线缆连接到其他地方的相关支撑硬件所组成。实现计算机设备、程控机PBX和各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常用通信介质是光纤,使系统传输率达到100MBPS。 e)设备间子系统(EQUIPMENT)---由设备间的线缆、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实现布线系统与设备的连接,主要为配合不同设备有关的适配器。 f)建筑群子系统---将一个建筑物中的线缆延伸到建筑物群,实现楼宇之间布线,连接到另一些建筑物中的通讯设备和装置上,它由电缆、光缆和入楼处线缆上过流过压的电器保护设备等相关硬件组成。 综合布线系统本身具有很高的兼容性,根据用户要求,本方案为开放式结构,能支持话音及多种计算机数据和图像传输系统。系统能兼容话音、数据、图像的传输,并可与外部公用网络进行连接。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依据

一般知识 一、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依据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0; 民用建筑线缆标准 EIA/TIA570; 民用建筑通信管理标准 EIA/TIA606; 民用建筑通信管理标准 EIA/TIA607; 国际建筑布线标准 IEC/ISO11801;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高速局域网标准 ANSIFDDI; 综合业务数字网基本数据速率接口标准 CCITTISDN;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GBT/T 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验收规范 GBT/T 50312-2000; 《商用建筑线缆标准》 EIA/TIA568A; 《商用建筑线缆标准》 EIA/TIA569;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9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37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规范》 GBJ7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YD/T926.1-1997 网络布线YD/T 1019-1999 《数字通信对绞、星绞对称电缆》系列标准总规范。YD/T 1019-1999 《商用建筑线缆标准》 EIA/TIA568B; TIA/EIA-568-B.2-A1: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s for 4-pair 100Ωcategory 6 Cabling ISO/IEC 11801 EN 50173 二、综合布线施工标准 1. 技术交底(方案设计思路及建设目标) 2. 勘察现场(是否具备工作面、有无交叉做业) 3. 制定施工方案(人员数量,机具种类、管线敷设路由) 4. 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进场施工(管线敷设施工、设备安装调试) a、桥架、线槽及线管(镀锌管或PVC管)的安装铺设 b、水平系统穿线施工(双绞线、同轴/视频电缆、光纤等) c、垂直干线的布线施工(各种大对数电缆.室内/外光纤等) d、工作区的安装施工(各种连接模块的打线安装,光纤头的制作安装或熔 接) e、管理区及设备间的安装施工(跳线架、配线架的打线安装及接接,光纤头的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2000 1 总则 1.0.1 为统一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 1.0.3 工程中凡遇本规范未包括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可依据设计规范的要求及相关国家标准执行。 1.0 4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执行本规范有关施工质量检查的规定。建设单位应通过工地代表或工程监理人员加强工地的随工质量检查,及时组织隐蔽工程的检验和签证工作。 1.0.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环境检查 2.0.1 应对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1 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不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2 房屋预埋地槽、暗管及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 铺设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4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单相带地电源插座。 5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设置接地体时,检查接地电阻值及接地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 交接间、设备间的面积、通风及环境温、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器材检验 3.0.1 器材检验一般要求如下: 1 工程所用缆线器材型式、规格、数量、质量在施工前应进行检查,无出厂检验证明材料或与设计不符者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2 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的器件应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3 工程中使用的缆线、器材应与订货合同或封存的产品在规格、型号、等级上相符。 4 备品,备件及各类资料应齐全。 3.0.2 型材、管材与铁件的检验要求如下: 1 各种型材的材质、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预埋金属线槽、过线盒、接线盒及桥架表面涂覆或镀层均匀、完整,不得变形、损坏。 2 管材采用钢管、硬质聚氯乙烯管时,其管身应光滑、无伤痕,管孔无变形,孔径、壁厚应符合设计要求。 3 管道采用水泥管块时,应按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中相关规定进行检验。 4 各种铁件的材质、规格均应符合质量标准,不得有歪斜、扭曲、飞刺、断裂或破损。 5 铁件的表面处理和镀层应均匀、完整,表面光洁,无脱落、气泡等缺陷。 3.0.3 缆线的检验要求如下: 1 工程使用的对绞电缆和光缆型式、规格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合同要求。 2 电缆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 3 电缆外护套需完整无损,电缆应附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如用户要求.应附有本批量电缆的技术指标。 4 电缆的电气性能抽验应从本批量电缆中的任意三盘中各截出100m长度,加上工程中所选用的接插件进行抽样测试,并作测试记录。 5 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外表有无损伤,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 6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采用光缆时,应检查光缆合格证及检验测试数据,在必要时,可测试光纤衰减和光纤长度,测试要求如下: 1)衰减测试:宜采用光纤测试仪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超出标准或与出厂测试数值相差太大,应用光功率计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讲稿)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一、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1. 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 通信电缆、光缆、各种软电缆及有关连接硬件构成的通用布线系统,它能支持多种应用系统。即使用户尚未确定具体的应用系统,也可进行布线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综合布线系统中不包括应用的各种设备。 综合布线系统全称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亦称结构化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的对象是建筑物内的传输网络,以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并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连接。 2. 综合布线系统的构成: 其主要部件有传输介质、线路管理硬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传输电子线路、电气保护设施等,由以上部件构造各种子系统。 3. 综合布线系统的特性: 1)综合性、兼容性好 传统的专业布线方式需要使用不同的电缆、电线、接续设备和其它器材,技术性能差别极大,难以互相通用,彼此不能兼容。综合布线系统具有综合所有系统和互相兼容的特点,采用光缆或高质量的布线部件和连接硬件,能满足不同生产厂家终端设备传输信号的需要。

2)灵活性、适应性强 采用传统的综合布线系统时,如需改变终端设备的位置和数量,必须敷设新的缆线和安装新的设备,且在施工中有可能发生传送信号中断或质量下降,增加工程投资和施工时间,因此,传统的综合布线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差。在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何信息点都能连接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当设备数量和位置发生变化时,只需采用简单的插接工序,实用方便,其灵活性和适应性都强、且节省工程投资。 3)便于今后扩建和维护管理 综合布线系统的网络结构一般采用星型结构,各条线路自成独立系统,在改建或扩建时互相不会影响。综合布线系统的所有布线部件采用积木式的标准件和模块化设计。因此,部件容易更换,便于排除障碍,且采用集中管理方式,有利于分析、检查、测试和维修,节约维护费用和提高工作效率。 4. 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类: 国内标准划分为8个部分: 1)工作区子系统 2)配线子系统 3)干线子系统 4)建筑群子系统 5)设备间 6)电信间 7)进线间

GB50312007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精要 辽宁立科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 月2年2008.

目录 1总则................................................................................................................................................................ .. (2) 2术语和符号 (2) 2.1术语 (2) 2.2符号与缩略词 (3) 3系统设计 (4) 3.1系统构成 (4) 3.2系统分级与组成 (6) 3.3缆线长度划分 (7) 3.4系统应用 (9) 3.5屏蔽布线系统 (11) 3.6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 (12) 3.7工业级布线系统 (13) 4系统配置设计 (14) 4.1工作区 (15) 4.2配线子系统 (16) 4.3干线子系统 (17) 4.4建筑群子系统 (18) 4.5设备间 (18) 4.6进线间 (18) 4.7管

理 (19) 5系统指标.............................................................................................................................................................. 19 6安装工艺要求 (26) 6.1工作区 (26) 6.2电信间 (27) 6.3设备间 (27) 6.4进线间 (28) 6.5缆线布放 (29) 7电气防护及接地 (30) .................................................................................................................................................................... .. 32 防火8. 1总则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经过国家认可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布线cabling能够支持信息电子设备相连的各种缆线、跳线、接插软线和连接器件组成的系统。 2.1.2建筑群子系统campus subsystem由配线设备、建筑物之间的干线电缆或光缆、设备缆线、跳线等组成的系统。 2.1.3电信间telecommunications room放置电信设备、电缆和光缆终端配线设备并进行缆线交接的专用空间。 2.1.4工作区work area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独立区域。 2.1.5信道channel 连接两个应用设备的端到端的传输通道。信道包括设备电缆、设备光缆和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 2.1.6链路link一个CP链路或是一个永久链路。 2.1.7永久链路permanent link信息点与楼层配线设备之间的传输线路。它不包括工作区缆线和连接楼层配线设备的设备缆线、跳线,但可以包括一个CP链路。 2.1.8集合点(CP)consolidation point楼层配线设备与工作区信息点之间水平缆线路由中的连接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