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首都城市建设特点

合集下载

宋代都城文化研究

宋代都城文化研究

宋代都城文化研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长久的王朝,在这个王朝当中,北京、南京等城市均曾作为过都城。

宋代都城的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独特性和特征。

一、宋代都城的地理环境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宋代都城的地理环境。

在宋代,首都南京位于长江、淮河两条大河流域内,北部靠近长江的南京地势起伏不大,而南部由于靠山,地形较为陡峭。

相比之下,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气候寒冷、干燥,因此也有“北风凛冽”的美称。

二、宋代都城的城市规划宋代的都城,在城市规划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南京这座城市,因地理条件特殊,在设计上也特别考虑运河的连接,城市向长江和护城河两侧,各设有城门,而城门之间又可以通过内部的街道、运河等畅通无阻。

这样的规划,使南京成为当时的商贸交通中心。

而在北京,由于地势平坦,因此城墙也更高更厚,同时也设置了永定门、东单、西单等重要的城门,并且也注重河渠的运输,比如大明湖、西直门水库等。

三、宋代都城的建筑风格另外,宋代都城的建筑风格也十分独特。

南京的建筑风格,比较偏向于南方建筑,有很多典雅精致的建筑,比如“夫子庙”、“秦淮河”等,而北京则借鉴了北方的围城式建筑,如都城城墙、天坛、后海等建筑。

四、宋代都城的文化遗产最后,我们再来谈一谈宋代都城的文化遗产。

在南京,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例如离宫、鸡鸣寺、瞻园等;而在北京,则是世人皆知的紫禁城、故宫、天坛等,这些文化遗产直至今日也是备受游客推崇的景点。

总的来说,宋代都城的文化是多样的,既有地理环境、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独特性和特点,也有厚重的文化遗产。

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宋代都城文化带来了不少的启示和思考,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宋朝的城市规划

宋朝的城市规划

宋朝的城市规划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朝之一,而其城市规划是该时期独具特色和影响深远的一项重要成就。

宋朝时期,秉承着前代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的布局、建筑风格和功能布局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

一、城市布局在宋朝的城市规划中,城市布局主要以“经纬相交”、“南北贯通”为基本原则。

这种格局在许多主要城市中都得到了体现,比如当时的古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等。

1.1 经纬相交宋朝的城市一般呈方格状布局,主要道路自南向北、自东向西交叉相连。

这种规划方式有利于交通的便利和行政的管理,同时也方便了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1.2 南北贯通宋朝城市的布局在北方城市中更为明显,主要道路通常由南至北,以南面的水道为主要交通干线。

这样的布局有助于水运运输和城市内部交通的畅通,也能更好地保护城市免受战争和外患的伤害。

二、建筑风格宋朝城市规划中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宫殿、庙宇和民居。

2.1 宫殿宋朝的宫殿建筑延续了唐代的风格,但也有所创新。

以汴京的大内为例,其宫殿格局呈现出中轴对称,主要建筑物沿中线布置,形成“前朝后圆”的形式。

此外,宫殿内的庭院、门楼、殿堂等建筑也注重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2.2 庙宇宋朝庙宇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了唐代的影响,同时又传承了自己的特色。

庙宇建筑注重规划布局的谨慎、形式和功能的统一,常以重檐歇山顶和彩绘为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3 民居宋朝的民居建筑通常以砖木结构为主,尤以南方地区为典型。

民居的布局形式多种多样,以四合院和楼堂为主要类型。

它们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突出了室内外空间的联系和利用。

三、功能布局宋朝的城市规划也注重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和多样性,城市内不同区域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

3.1 皇宫和行政区宋朝的皇宫是最高权力的象征,通常位于城市中央或其北部。

皇宫周围是行政区,用于管理各种政务和军事事务。

3.2 商业和市场区宋朝城市中的商业和市场区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南部。

南宋首都城市建设的特点与成就

南宋首都城市建设的特点与成就
平 山 、宝莲 山麓 一带方 圆数 里之 地 。军政二府大院正 门朝南 , 中 正 f 御街 的建设。 4 )
按物 货不 同而分行 排列 ,相 当整
齐; 市之 当 中为望楼 , 上有 官吏监
御街 ,是专供皇帝通行 的、 贯 视 , 负责市 内管理与治安 。 县城 , 仅

个市 , 州城 为二个市 , 都城 才允 尚书三 省与机 密 院首脑 办公 与商 宋京 城御街 , 约十里 , 又名 十 许多市 。 “ ”的开放经营时 间也 长 故 市 议 国家 大政 的会 堂 , 又称都 堂。都 里天街 。 它是都城规划与建设 布局 有严 格规 定 , 先秦 时期 , 《 如 据 易
2打破坊 市旧规 ,发展城市
经 济
南宋 以前 , 杭州一直是东南地
然、 门禁严 禁 , 守把钤 束 ( 管束 ) , 人无敢辄 人仰视 。”
( 16年 ) 绍熙 五年 ( 14年 ) 14 、 19 、
景定 五年 ( 2 2年 ) 13 、咸 淳 元年
( ) 廷 中枢 官 署 ( 2朝 三省 六 ( 25年 ) 曾进 行多次 扩建 与维 域 中心城 市 , 江南 大郡 、 16 有 东南形 部枢密院 ) 建设 。 它位于皇城之北 , 也是一处周
而原两浙转运 司迁径 涌金门南 , 即 文物 , 被评为 19 年全 国十大考古 是二个坊 的范 围, 95 是市 民商 贸的场 略运 司路 ( 即今劳动路一带 ) 。大 新发现之一 , 受到表彰。 今已辟为太 所 , 四边开门 , 供人通行 。 内店铺 市 致 范围 , 以今六部 桥 以西 , 直至青 庙公 园, 成为市民休闲的场所 。
围数量之规模 的官府大院 , 气派也
修。太庙正殿七楹 , 周分十三室 , 每 胜第一州之誉 。 而州府城市的传统

宋元时代都城的特点

宋元时代都城的特点

宋元时代都城的特点1. 弘扬文化的中心宋元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都城作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承载了弘扬文化的重要任务。

宋元时代的都城以开封和大都为代表,这两个都城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特点。

1.1 开封: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开封是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开封位于黄河南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1.1.1 建筑风格与规模宏大开封作为北宋时期的都城,其建筑风格以宫殿、庙宇、园林等为主要特点。

皇宫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位于开封皇城内的紫禁城就是北宋皇帝居住和办公之地,其建筑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1.1.2 文化艺术的繁荣开封是北宋时期文化艺术的中心。

当时,许多文人墨客聚集于此,形成了著名的“文学社交圈”。

这些文人通过创作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开封还建有许多重要的文化机构,如太学、图书馆等,为推动宋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 大都:元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都是元朝(1271年-1368年)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大都位于今天北京市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1.2.1 宏伟壮丽的建筑群大都作为元朝时期的都城,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而宏伟壮丽的建筑群。

由忽必烈下令修建的元大都城墙就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其规模宏大,堪称世界奇迹。

1.2.2 文化交流的中心大都是元朝时期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

元朝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政策,鼓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大都,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并存。

元代的戏曲艺术在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曲”。

2. 经济繁荣的象征宋元时代都城的特点之一是经济繁荣。

这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

2.1 商业贸易的兴盛宋元时代都城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商业贸易兴盛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不仅有着繁荣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有着繁荣的城市发展。

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宋代城市发展的规模较大。

在宋朝,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大大增加,城市规模增大,城市聚落密集,城市的建筑也更加宏伟。

在宋朝,以宋太祖杨家将军的创建的苏州为代表的众多的城市都有很好的发展。

其次,宋代城市发展的建设特征也比较明显。

宋朝城市建设以城墙为核心,城墙不仅增厚而且延伸,另外,宋朝也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例如宋太祖杨家将军在苏州创建的林泉书院,宋太宗赵构在洛阳创建的洛阳学宫,宋太宗赵佶在洛阳创建的天坛等等。

此外,宋代城市发展的城市管理也比较完善。

宋朝政府把城市管理作为重要的内政政策,制定了《宋律》,并加强城市管理,利用人口普查,实行城市管理制度,实行门楣制度,建立官府,加强财政管理等政策,保证了城市的秩序和安全。

总之,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规模庞大,建设特征明显,城市管理完善,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的贡献。

宋朝以建设宏伟的城市和完善的城市管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宋朝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宋朝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宋朝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对于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宋朝,以开封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建筑风格则以宋代建筑为代表,注重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结合。

一、城市规划宋朝的城市规划以开封为典型代表。

开封是当时中国的重要都城,其城市规划注重以水系为主导,构建了以河道和内河渠道为骨架的城市景观。

开封城自北而南,东西两河分别为黄河和汴河,形成了独特的市区形态。

河道纵横交错,水系贯穿城市,形成交通便利和灌溉系统,使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发达。

此外,城市中心有宫殿、庙宇等规模庞大的建筑,形成了宫殿群和宗教圣地的空间组织。

二、建筑风格1. 宋代建筑特色宋代建筑注重实用性与审美相结合。

在宋朝,建筑有着严谨的构造体系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以黄土、青砖为辅。

建筑结构精巧,檩枋搭接严密,使建筑能够承受地震等自然灾害。

2. 宋代宫殿建筑宋代宫殿建筑风格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内涵。

宫殿建筑注重对景的营造和布局的精细处理,凸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具体而言,宫殿建筑通常采用多檐、重檐式屋顶,屋顶上有华丽的琉璃瓦和斗拱装饰。

宫殿内部则强调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重要空间如殿堂、寝殿等常常配以精美的壁画和雕刻。

3. 宋代寺庙建筑宋代寺庙建筑充满了宁静与庄严的氛围。

寺庙建筑通常以山门为入口,有殿堂式建筑群,强调前后轴线的对称布局。

寺庙的殿堂常常面朝南方,建筑结构简洁大方,内部配以佛像、壁画等装饰,体现了佛教的敬奉与内涵。

4. 宋代民居建筑宋代民居建筑以庭院式布局为主,追求生活的舒适与自然的融合。

民居建筑常常采用偏厅、平房的布局形式,注重室内外景观的连通,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此外,宋代民居窗户多采用雕花窗和纱窗,演绎出了别致的建筑细部。

总的来说,宋朝的城市规划以开封为典型代表,在水系的驱动下构建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而宋代建筑注重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结合,以严谨的结构体系和精细的细部装饰为特点。

北宋与南宋的都城与中心

北宋与南宋的都城与中心

北宋与南宋的都城与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都城和中心。

北宋的都城是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是临安(今浙江杭州)。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城市规划以及文化与经济中心等方面,探讨北宋与南宋的都城与中心的特点。

地理位置北宋的都城汴京位于黄河南岸,地理位置优越。

汴京位于河南中部,毗邻黄河,这使得汴京对交通和商业活动具有重要的地理优势。

黄河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流域广阔,水运发达,这为汴京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南宋的都城临安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

临安位于钱塘江畔,周边是丰富的水域资源,交通便利。

临安地处长江三角洲和钱塘江流域交汇处,水运资源丰富,便于与江南和江西等地进行贸易和交流。

城市规划北宋的汴京城规划布局合理,城市结构明确。

汴京城以皇宫、官署、寺庙等为中心,城市主要沿着南北轴线发展,呈现出规范的直线形态。

城市周边设有护城河和城墙,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南宋的临安城在城市规划方面也具有一定特点。

临安城依山傍水,沿钱塘江而建,城市呈现出半圆状。

临安城内分为外城和内城两个部分,外城内设有宫殿与官署,内城则是商业和居住区域。

文化与经济中心北宋的都城汴京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汴京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与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贸易,特别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汴京还是宋代文化的中心,名家荟萃,艺术和文学繁荣发展,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南宋的临安则是一个以文化为主导的城市。

临安是南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在这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临安也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丰富的商业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结语北宋与南宋的都城与中心在地理位置、城市规划和文化经济等方面有所不同。

北宋的汴京位于黄河附近,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南宋的临安位于东南沿海,地处交通便利的地区,以文化为主导,也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

宋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宋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宋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宋代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成为历史上的亮点。

一、城市布局宋代的城市规划注重均衡和统一,城市布局以中轴线为基础,以街市为中心蔓延开来。

通常,城市会根据地形和地势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布局形式,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布局多呈矩形,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布局则考虑到地形的因素,会采取错落有致的形式。

城市的主要街道往往称为“大街”或“大道”,沿街道两侧设立各种特色商铺和店铺,形成繁华的商业区域。

除了主要街道外,各种大小巷道也被合理规划并贯穿城市的各个角落。

二、城墙与城门宋代的城市建设注重防御,城市的周围通常会建造高大坚固的城墙,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城墙多由原始土地构建,采用夯土或石墙的形式,有时还会加上箭楼、城楼等军事设施以加强防御能力。

城墙的出入口是城门,宋代的城门设计都非常精致,城门上方常有雕刻精美的石狮或石马,彰显了城市的庄严和宏伟。

城门旁边通常会有城楼,既可用于停放军事装备,也可作为守城者的驻地。

三、水系及桥梁宋代的城市建设注重水系的规划和利用,特别是对于河流的利用。

沿河而建的城市多以河流为主干,形成了独特的水上交通系统。

城市中的河道和城市相互交织,造就了城市中独特的水系景观。

城市中的桥梁也十分重要,无论是作为交通枢纽还是风景名胜,宋代的桥梁都被精心设计并注重美观度。

四、主要建筑与景观宋代的城市建设不仅注重实用性,还追求美观和文化意味。

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多属宫殿、寺庙、园林等,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政治、宗教和文化的重要性,也是城市的标志性景点。

宫殿建筑多采用红色的斗拱,并配以精致的木雕和彩画,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气势。

寺庙建筑往往建于城市的高地,殿堂庙宇的布局严谨而庄严,呈现出一种平静与宁和。

园林也是宋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致的园林艺术而闻名于世。

园林内布局精细,常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通过人工的造园艺术创造出仿若仙境的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首都城市建设特点
杭州——南宋迁移后的首都,迁移后,人们在杭州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建改造。

使得杭州今日成为六大古都之一。

今就南宋都城建设的几个特点进行研究。

杭州古城平面图
1.适应城市升级,规划都城标志
杭州,自隋朝设置以来,一直是钱塘江下游的中心城市,为州府级。

绍兴八年,南宋确立临安为首都,城市的性质和等级都起了巨大的变化,从州府级上升到国都。

由于对城市的升格,对于原来的城市规划,城市布局和城市建设都必须加以调整与改进,使之符合作为首都的规
格要求。

南宋之前,杭州城市的平面布局结构,由于地形限制,一直是南北长,东西窄的腰鼓式形状,南部是州衙所在,中北部为民居生活以及铺席市场区。

南宋定都后以原来的的布局结构为基础,作较大的调整与改进。

规划者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作为国都的主要标志建筑,也就是必须突出皇宫,太庙,朝廷官署,御街等赵氏政权的标志建筑集团和选择与建设。

据史料记载,规划的大致工作如下:
(1)以州衙为基础,扩建皇宫。

据南宋学家周密《武林旧事》卷四所列宫内殿堂名称统计: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有大殿30,堂33,阁13,斋4,楼7,台6,亭90等规模之大,超过汴京皇宫范围。

今以宫殿大门为例说明:丽正门,是皇宫的南正门。

初名“行宫之门”绍兴十八年( 1 1 4 8 年) 改名丽正门。

据宋代文人戴土埴《鼠璞》记述:“丽正者本取重离丽正之义。

”丽正门的建筑与装饰,已是十分富丽的。

据南宋杭州文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大内》载:“其门有三,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


右列阙,待百官待班阁,登闻鼓院检院相对,悉皆红权子,排列森然,门禁严禁,守把钤束( 管束)人无敢辄人仰视。


杭州清波门
( 2 ) 朝廷中枢官署( 三省六部枢密院) 建设。

它位于皇城之北,也是一处周围数量之规的官府大院,气派也十分宏丽。

大院之前有六部桥,是官府大院的入口处。

最初,中枢官署是以两浙转运司署f 相当于省级机关) 扩建而成的,规范较小。

绍兴二十七年(1 1 4 7年) 又以显宁寺( 又作福宁寺),拓展了军政大院。

而原两浙转运司迁径涌金门南,即略运司路( 即今劳动路一带) 。

大致范围,以今六部桥以西,直至青平山、宝莲山麓一带方圆数里之地。

军政二府大院正门朝南,正中是室宇高耸的都堂,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与机密院首脑办公与商议国家大政的会堂,又称都堂。

都堂之南是思堂,是尚书省六部尚书( 部长)办公与商议政事的会堂,又称政事堂。

周围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二十四司( 相当于省厅级),司下分案,计有上百案( 相当于处级),这些办公室分布在政事堂之旁。

二府的官吏人数约有近千人。

其他朝廷官署如御史台,
谏院,九寺( 如太常寺),禄寺,大理寺,司农寺,太府寺与五监( 国子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都水监)与南宋行在太学,武学等,众多机关,大多分布在都城南部,中部一带,大多与民居,店铺杂处。

吴山俯瞰临安
( 3 ) 太庙的建设。

祭祀赵氏政权的先祖的祠庙称为太庙,也是大宋朝廷的标志之。

南宋庙位于瑞石山麓( 今太庙巷) 。

据《咸淳临安志》载初建于绍兴五年( 1 1 3 5年),绍兴十六( 1 1 4 6年) ,绍熙五年( 1 1 9 4年)景定五年( 1 2 3 2年),咸淳元年( 1 2 6 5年)曾进行多次扩建与维修。

太庙正殿七楹,周分十三室,每室祭祀一位皇帝,两边配享功臣。

太庙祭祖,礼仪极为隆重。

每年四孟( 每季度的首月)和至冬,朝廷都举行祭享礼。

每逢三年孟冬之日,皇帝还要亲自主祭;皇帝新登位,也要亲自到太庙主持享礼。

(4 ) 御街的建设。

御街,是专供皇帝通行的、贯穿京城南北的大道,又名天街。

南宋京城御街,长约十里,故又名十里天街。

它是都城规划与建设布局的中轴线,南起皇宫北边的和宁门外(即今凤山门附近),北至武林门前的中正桥( 又名斜桥),由数万幅宽石板铺设而成,宽敞豁达。

因提仅
供皇帝通行与禁止臣民通行的大街,故百姓俗称“十里禁街”。

它是朝廷象征性建筑之一,是经过精心标志的工程。

如登上吴山顶俯瞰京城,这条十里天街,宛如一条由皇宫抛向城北的彩带,更加衬托出气势宏伟的皇宫与奇异壮丽的京城。

这条御街由朝廷都水监所属的街道司管辖,官长叫“勾当官”,一般由大使臣或三斑使臣充任。

据《宋史·职官志》载:若车驾( 指皇帝) 幸行御道,街道司要会同东西八作司,派兵卒二百余人,修整路面,排除污水。

都城巷子风情
2.打破坊市旧规,发展城市经济
南宋以前,杭州一直是东南地域中心城市,有江南大郡、东南形胜第一州之誉。

而州府城市的传统格局是市( 商业区) 与坊( 居住区) 严格分开。

“坊”,或称“里”,即居民住宅区,一般是一百户上下;四周建有围墙,一般是前后开二门,供坊内居民白天通行,晚上关闭;由专人监守,不得随便出入。

“市”,四周也有围墙,一般多是二个坊的范围,是市民商贸的场所,四边开门,供人通行。

市内店铺按物货不同而分行排列,相当整齐;市之当中为望楼,上有官吏监视,负责市内管理与治安。

县城,仅一个市,州城为二个市,都城才允许多市。

“市”的开放经营时间也有严格规定,如先秦时期,据《易经系辞》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后来开市,关市时间有所进步,错开贸易。

市内分为三部分:中间为大市,日中进行交易,东边为朝市,早晨贸易,西边为夕市,傍晚交易。

交易时间,限于白天。

唐代规定:“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会( 开市),日入前七刻击钲( 锣) 三百下散( 闭市) ”。

唐未五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开始冲破这种坊市分割的旧格局,并逐渐在发展。

至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步伐大为加快。

日本学者称这种变化为城市中“革命”是由古代到近代的进步。

可以说汴京的变化,奠定了变革初步基础而南宋都城临安彻底打破了坊市分开的旧制,出现了店铺通布大街小巷的繁荣景象,可以说完成了这场改革的任务。

具体表现如下:
(1) 坊墙拆毁,形成以坊内道路“巷”为中心。

坊内巷,或东西巷,或南北巷,或十字形巷,为轴线,两边民房与店铺相间混杂;坊内的巷与大街( 路) 相接,形成纵横交错大街小巷的网状的道路。

购物十分方便。

(2)出现了大街小巷店铺遍地开设的现象。

(3)御街两旁,出现了店铺林立的景象,形成了以御街为中心,南、中、北三大商业闹市区。

(4)集市贸易,通布京城内外。

盛世南宋图










建筑学一班李冰怡2011291 中国古代城市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