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中医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1、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2、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
3、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
4、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
5、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
6、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
7、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8、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
9、人迎:结喉旁开1.5寸处
10、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
11、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
12、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四肋间
13、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4寸处
14、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
15、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5寸处
16、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4寸处
17、天枢:脐旁开2寸处
18、神阙:肚脐孔窝正中
19、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3寸处
20、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4寸处
21、归来:肚脐孔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
22、曲骨: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
23、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24、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25、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26、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
27、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28、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29、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30、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31、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32、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33、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34、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35、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36、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37、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38、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39、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


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

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

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腹哀: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章门:第十一肋端。

委中:月国窝中央。

石关: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幽门: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

大横:肚脐孔旁4寸处。

长强: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

水道:关元穴旁2。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2)

取穴方法一般分为体表标志、折量分寸和指量法三类。

体表标志与折量分寸的定位较为恒定、明确,指量法应用较方便但差异也大,所以,临床取穴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适当选择应用。
一、体表

标志
体表标志可分定型的和动态的标志两类。
1.定型的标志 如五官、毛发、爪甲、头、脐窝及各种骨骼和肌肉标志。
2.动态的标志 如各关节的皮肤皱纹,经活动而出现的筋肉凹陷,以及采取一定的动作来比量(如两耳尖直对取百会;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取列缺;手掌握膝盖内侧当大指尽端取血海等)。

二、折量分寸

对离体表标志较远的部位则用折量的方法,即将一定的部位折作几等分。这也是为了

定位方便,不要将它看成拘泥、呆板的规定。常用的各部折寸如表8—1。

在体表标志和分部折量的基础上,临床取穴多以手指来比量。因为各人手指的长度和宽

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用其本人的手指来量分寸,即通常所说的“同身寸”。术者

也可以用自己手指量取别人的穴位,但要根据对方的高矮胖瘦作出适当的伸缩。

三、指量法(如图8-1)


1.直指量 一般可以次指的末节为一寸,加中节为二寸。可用以二寸为间隔的取穴。如腕后二寸取内关穴,即可以腕横纹上二指节为准。手中指第三节为一寸,后人称此为“中指同身寸”。
2.横指量 四横指相当三寸,二横指相当一寸半。如背部第一侧线为正中旁开一寸半,即可于正中旁开二横指取穴;第二侧线为正中旁开三寸,即可于正中旁开四横指取穴。四横指还可用于膝下三寸取足三里,内踝上三寸取三阴交,脐下三寸取关元等。《千金》称这种方法为“一夫”。手大拇指第一节(末节)横度为一寸,可用于以一寸为间隔的取穴。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本文,如果能得到您对本文的意见,

这对提高《中华好轻松健康品牌》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您的意见将参加我们的读者评奖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