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综高中物理学史常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理综高中物理学史常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理综高中物理学史常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理综高中物理学史常考知识点归纳

选校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新课程高考高中物理学史(粤教版) 必修部分: 必修部分:一,力学: 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伽利略样快;并在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

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比萨斜塔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 亚里士多德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定律) . 4,17世纪,伽利略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理想实验伽利略理想实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笛卡儿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6,1638年,伽利略《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伽利略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地心说托勒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日心说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引力常量; 引力常量10, 1846年, 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海王星, 亚当斯勒维烈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冥王星. 汤苞冥王星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齐奥尔科夫斯基近代火箭之父选校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

院校库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尤里加加林二,相对论: 相对论: 13,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 14,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 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三大发现: 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三大发现15,1905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 c 不变. 16,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普朗克能量子假说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17,激光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世纪之光"; 激光世纪之光选修部分: 选修部分:三,电磁学: 电磁学: 理科班(选修) 理科班(选修3-1) : 18,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库仑利用扭秤实验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库仑扭秤实验库仑定律静电力常量k 的值. 19,1752年,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富兰克林风筝实验发明避雷针. 明避雷针20,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电场线表示电场. 法拉第电场电场线2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 e 电荷量密立根油滴实验元电荷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22,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欧姆定律. 欧姆欧姆定律23,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昂纳斯——超导现象超导现象. 超导现象24,19世纪,焦耳楞次焦耳和楞次焦耳定律. 焦耳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焦耳定律选校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

院校库25,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电流磁效应. 奥斯特电流磁效应26,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相吸, 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同向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相斥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左手定则方向. 27,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 28,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电子流. 汤姆生阴极射线电子流29,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阿斯顿质谱仪30,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劳伦兹回旋加速器(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 D 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物理X 科(3-2至3-5 ) 至: 三,电磁学: 电磁学: 31,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2,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楞次定律. 楞次楞次定律32,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日光亨利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四,热学(选做) 热学(选做) 33,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布朗运动. 布朗布朗运动34,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迈尔焦尔亥姆霍兹能量守恒定律35,1850年,克劳修斯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克劳修斯热力学第二定律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克劳修斯表述开尔文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开尔文表述. 开尔文表述36,1848年开尔文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绝对零度: 五,波动学(选做) 波动学(选做)选校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

院校库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 的单摆叫秒摆秒摆. 惠更斯单摆周期公式秒摆3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惠更斯原理3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多普勒多普勒效应.3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3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38,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马可尼波波夫无线电报39,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赫歇耳发现红外线红外线; 赫歇耳红外线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里特发现紫外线; 紫外线; 里特紫外线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伦琴发现X 射线(伦琴射线) 射线(伦琴射线) ,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 射线的伦琴, 世界上第一张人体照片. 人体照片: 六,光学(选做) 光学(选做) 40,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折射定律. 斯涅耳折射定律4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托马斯杨光的干涉现象. 托马光的干涉现象42,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泊松菲涅尔和泊松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泊松亮斑. 菲涅尔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4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光是一种电磁波; 麦克斯韦光是一种电磁波1887年,赫兹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赫兹光是一种电磁波44,1905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 c 不变. 4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 质能方程式: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式七,波粒二向性: 波粒二向性: 46,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普朗克选校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

选校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7,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 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康普顿康普顿效应光的粒子性. 粒子性48,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玻尔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9,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德布罗意德布罗1927年美, 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 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 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八,原子物理学: 原子物理学: 50,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 普里克阴极射线51,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汤姆生发现电子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姆生电子52,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 e 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元电荷电荷量密立根油滴实验53,1897年,汤姆生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汤姆生原子原子的枣糕模型. 模型5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 粒子散射实验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卢瑟福原子的核式结构模-15 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m. 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55,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巴耳末系. 巴耳末巴耳末系5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波尔氢原子能级表达式57,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贝克勒尔天然放射现象原子核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 ,三种射线(α,β,γ) ,其中γ 射线射线是衰变后新核新核处于激发态, 天然放射现象新核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快慢与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58, 1896年, 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 玛丽-居里夫妇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 (Ra) . 玛丽居里夫妇钋( ) 镭) 59,1919年,

卢瑟福α 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卢瑟福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质子, 卢瑟福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中子. 中子60,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查德威克于在α 粒子轰击铍核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查德威克中子61,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 粒子轰击铝箔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正电子人工放射性同位素.选校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

选校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62,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63,1942年, 哈恩斯特拉斯曼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等组成) . 64,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 .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 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65,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媒介子- 媒介子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轻子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强子选校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按ctrl 点击打开)选校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 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MC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高考物理学史汇总修订版

高考物理学史汇总修订 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汇总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3)提出质能方程E=mC2,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8、奥斯特 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了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 17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18、德布罗意:预言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19、汤姆生 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 20、卢瑟福 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 m。 2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22、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 第二份 1.胡克:发现胡克定律(F弹=kx)

高考理综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1 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整理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高中物理学史高考必背

高考高中物理学史 必修部分: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相对论: 12、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13、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 1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15、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16、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高中物理所有物理学史资料的汇总

高中物理所有物理学史资料的汇总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最新2020高考理综知识点归纳

最新2020高考理综知识点归纳 2020高考理综知识点:物理部分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够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可以看成质点。 2、参考系不一定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成不动的物体。 3、在时间轴上n秒时所指的就是n秒末。第n秒所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就是同一时刻。 4、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是等于路程的。 5、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6、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7、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8、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能增大;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减小。9、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0、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11、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12、图上两图线相交的点,不是相遇点,只是在这一时刻相等。 13、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解题前先搞清两坐标轴各

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混淆。 14、找准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如位移关系、速度相等等。 15、用速度图象解题时要注意图线相交的点是速度相等的点而不是相遇处。 16、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17、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既可充当阻力,也可充当动力。 18、滑动摩擦力只以μ和N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19、静摩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可变性,在分析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时容易出错。 20、使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细绳套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与木板面平行,避免弹簧与弹簧测力计外壳、弹簧测力计限位卡之间有摩擦。 21、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分力不一定小于合力。 22、三个力的合力最大值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和,最小值不一定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差,要先判断能否为零。 23、两个力合成一个力的结果是惟一的,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情况不惟一,可以有多种分解方式。 24、物体在粗糙斜面上向前运动,并不一定受到向前的力,认为物体向前运动会存在一种向前的“冲力”的说法是错误的。 25、所有认为惯性与运动状态有关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不是一种力,物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新人教版)】 必修部分:(必修 1、必修2)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

2020高考理综必备知识点总结

2020高考理综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考的复习阶段是要将知识点都整理好,要复习时就直接看这些知识点来消化。高考理科有什么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2020高考理综必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0高考理综必备知识点物理篇 1、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2、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既可充当阻力,也可充当动力。 3、滑动摩擦力只以和N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4、静摩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可变性,在分析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时容易出错。 5、使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细绳套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与木板面平行,避免弹簧与弹簧测力计外壳、弹簧测力计限位卡之间有摩擦。 6、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分力不一定小于合力。 7、三个力的合力最大值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和,最小值不一定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差,要先判断能否为零。 8、两个力合成一个力的结果是惟一的,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情况不惟一,可以有多种分解方式。 9、物体在粗糙斜面上向前运动,并不一定受到向前的力,认为物体向前运动会存在一种向前的冲力的说法是错误的。 10、所有认为惯性与运动状态有关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不是一种力,物体所受的外力不能克服惯性。 11、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应用广泛,也有局限性,对于微观的高速运动的物体不适用,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 12、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地求出加速度,计算合外力时要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不要漏力或添力。 13、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也不是失去了重力,超重、失重只是视重的变化,物体的实重没有改变。 14、判断超重、失重时不是看速度方向如何,而是看加速度方向向上还是向下。 15、两个相关联的物体,其中一个处于超(失)重状态,整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也会比重力大(小)。

高中常考物理学史总结

高中常考物理学史总结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易错题汇编附解析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易错题汇编附解析 一、选择题 1.万有引力的发现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地上物理学”和“天上物理学”的统一.它表明天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遵从相同的规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将行星的椭圆轨道简化为圆轨道,还应用到了其他的规律和结论.下面的规律和结论没有被用到的是( ) A.开普勒的研究成果 B.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得出的引力常量 C.牛顿第二定律 D.牛顿第三定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有:电场强度 F E q =,电容Q C U =,加速度 F a m = C.库仑通过实验得出了库仑定律,并用扭秤实验最早测量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 D.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新核原子序数比原来原子核序数增加1 3.2014年,我国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取得世界级成果。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B.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发现电荷量都是某个最小值的整数倍 C.牛顿运用理想斜面实验归纳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D.库仑做库仑扭秤实验时采用了归纳的方法 4.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 很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中符合史实的是()A.伽利略通过观测、分析计算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B.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C.牛顿运用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并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D.开普勒利用他精湛的数学经过长期计算分析,最后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5.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下面哪位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A.库仑 B.安培 C.富兰克林 D.伏打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B.经典力学只适用微观、高速、强引力场 C.库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扭秤实验研究得出了库仑定律 D.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 7.物理学中最早使用理想实验方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和发现电流磁效应分别由不同的物理学家完成,他们依次是()

高考物理学史总结(按人物)

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 物理学的贡献: ①发现摆的等时性 ②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即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 1.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2.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3.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 4.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 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对)。 ☆爱因斯坦(德国) 贡献:①用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②提出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总结出质能方程:E =mc2 经典题目: 1.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错)。 2.爱因斯坦用光子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对)。 3.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普朗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提出了光子说(错)。 4.爱因斯坦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为人类利用核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深刻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连续现象(错)。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 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 1.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物理学的贡献: ①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②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创立了微积分、发明了二项式定理;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 经典题目: 1.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对)。 2.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对)。 3.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对)。 ☆卡文迪许 物理学的贡献: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G=6.67×11-11N〃m2/kg2 典型题目: 1.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错)。 2.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对)。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专项训练解析含答案(6)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专项训练解析含答案(6)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牛顿、秒 B.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C.库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扭秤实验研究得出了库仑定律 D.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偏转 2.伽利略是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下列关于伽利略在实验方法及实验成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运用逻辑推理和实验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B.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倾角一定时,不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开始滚动,加速度相同C.通过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 D.为了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了理想实验法 3.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下有关物理学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伽利略总结并得出了惯性定律 B.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哥白尼,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托勒密 C.出色的天文观测家第谷通过观测积累的大量资料,为开普勒的研究及开普勒最终得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D.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出万有引力常量G的值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有:电场强度 F E q =,电容Q C U =,加速度 F a m = C.库仑通过实验得出了库仑定律,并用扭秤实验最早测量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 D.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新核原子序数比原来原子核序数增加1 5.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密立根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并测出了该粒子的比荷 B.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C.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 D.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 6.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库仑定律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关于点电荷相互作用力跟它们间的距离和电荷量关系的一条物理规律 B.库仑定律适用于点电荷,点电荷就是很小的带电体 C.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很相似,它们都不是平方反比规律 D.当两个点电荷距离趋近于零时,库仑力则趋向无穷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

高考物理学史考点总汇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I.必考部分:(必修1、必修2、选修3-1、3-2 ) 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

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1、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2、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电磁学: 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 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回忆理想斜面实验)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于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高考理综高中物理学史常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理综高中物理学史常考知识点归纳 选校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新课程高考高中物理学史(粤教版) 必修部分: 必修部分:一,力学: 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伽利略样快;并在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 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比萨斜塔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 亚里士多德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定律) . 4,17世纪,伽利略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理想实验伽利略理想实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笛卡儿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6,1638年,伽利略《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伽利略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地心说托勒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日心说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引力常量; 引力常量10, 1846年, 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高考理综知识点总复习(附高中全部化学公式)

高中理科知识点总结 生物 概念辨析 一、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二、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三、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四、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 还原性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改良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性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 五、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性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 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 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性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小结 鉴定试剂是否加热现象 还原糖斐林试剂是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Ⅲ否橘红色 苏丹Ⅵ红色 蛋白质双缩尿否紫色 DNA 二苯胺是蓝色 大肠杆菌伊红、美蓝否深紫、带金属光泽 六、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做单细胞蛋白。 七、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完整版)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11、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2、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选修部分:(选修3-1、3-2、3-3、3-4、3-5) 二、电磁学:(选修3-1、3-2) 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