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雨霖铃》教案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背景、作者及词作的艺术特色。

(3)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柳永的真挚情感,理解词作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教学难点:(1)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词作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词人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词作的声音美、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雨霖铃》中情感的理解。

5. 艺术欣赏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字句的选择、韵律的运用等。

6. 人生感悟引导学生从《雨霖铃》中汲取人生哲理,珍惜眼前人。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讲解《雨霖铃》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

(3)探讨《雨霖铃》的审美价值。

2. 方法:(1)采用讲解、举例、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字词讲解讲解《雨霖铃》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雨霖铃教案优秀10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10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10篇《雨霖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

播放音乐赵薇的《离别》二。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三。

背景介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

“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

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

听录音并正音六。

学生齐声朗读七。

分析词(一)整体感知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上片:离别时的情景下片:离别后的情景(三)拓展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雨霖铃》教案篇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篇6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二、朗诵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

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预设学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课情前置】(1)学案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2)作业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情景设置】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一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B级)问题二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教案6篇

雨霖铃教案6篇

雨霖铃教案6篇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必须设计好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和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要写一篇好的教案课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步骤:1. 整理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2. 初步设计教案,确定课程结构和教学重点;3. 制作课件,注意设置多媒体元素和动画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 再次调整教案,优化教学流程,确保教学内容丰富、详实; 5. 细致检查教案及课件,确保无任何错误和遗漏。

的编辑为您推荐了一篇关于“如何写好教案课件”的文章,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案篇1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本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述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能够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一样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异常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述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一样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设计吴江中学钱斌芬【教材解读】《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

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

【教学目标】1、把握送别诗常用意象的蕴涵。

2、把握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通过品、读、析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意象解读”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把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把握诗歌意象的文化内涵,体验离别之情,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词,大家还能想得起来么?《念奴娇.赤壁怀古》2、同学齐背。

3、苏轼历来被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宋代俞文豹曾评论苏词风格为“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出示投影后,由一位学生读,然后老师讲解意思)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另外一位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5、作者简介【投影】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

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的词的风格与苏轼不同,俞是这样评价柳永词的“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出示投影后,由一位学生读,然后老师讲解意思】6、后人将柳永的风格称之为“婉约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体现他的词风的代表作《雨霖铃》。

《雨霖铃》是词牌。

二、初读,整体感知过渡:下面先请同学生自由地朗读这首词。

(要求学生“朗读”,要读出声音来)1、让自由读。

2、请一位学生读,正音。

(让学生点评,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读的时候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和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来)第一、要注意断字。

如“对长亭晚”。

第二、有几个地方要把情感读到位。

如“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3、齐读。

4、再自由读,准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词的内容。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尽量让学生把词中的离别情境说得详细些。

注意“那堪”一词,“那”字念“nǎ”,古文中没有“哪”这个字,所以都写“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

“堪”是能承受的意思,“那堪”在文中是“哪里能承受这离愁呢”)三、再读,品味情感。

过渡:古人说“诗言志”,诗是抒发情感的文字。

《雨霖铃》是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词中自然饱含着离别之情。

(一)分析词中的直接抒情一、请大家从词中找出直接抒发作者离别情感的句子?【投影】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问: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词是哪一个?无绪(2)我们平时说“无绪”,是没有头绪的意思。

此处是这个意思吗?——这个“绪”是“情绪”,“无绪”即没有情绪。

是啊,一边是“留恋”,一边是“兰舟催发”,正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催促“快登船时间不早了。

”从这一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词人那种离别前的眷恋和无奈之情。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1)教师强调“噎”的音、形、义。

(2)提问“凝噎”什么意思?——嗓子被气憋住,哭不出声,说不出话。

(3)按一般情况,要分别了,该是千叮咛万嘱咐才对,为什么这时候词人却是“无语”呢?——面对离别的人,内心肯定有千言万语,但是因为感情浓厚,离别时太不舍,太伤感了,所以千言万语想说却说不出一句,两人只是手拉着手泪眼对泪眼。

这里的“无语凝噎”要比互道珍重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小结:在这几句中,词人抓住“执手”的动作,“泪眼”“无语”“凝噎”的神态,直接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解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句的意思。

(2)“纵有”,纵使有,即使有,意味着这是一种假设,此句前面还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观虚设”两句,这些都表明,这里是作者在想象别后的情形,流露了词人在与情人离别后的孤独惆怅。

过渡:以上是直接抒情,文中还有几处写景的,请大家从词中找出写景的句子。

【投影】(二)、分析词中的间接抒情(借景抒情)1、让学生找2、一句句分析写景句子。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分析时抓住“寒蝉”“长亭”“晚”“骤雨”。

“寒蝉”,并非寒冷的“蝉”,而是特指秋天的蝉,天气转凉,此时的蝉,生命即将终止,再也不像夏天时没日没夜嘶叫不已,它的叫声短促凄切。

“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

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唐.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唐.王初《送王秀才谒池州吴都督》:池阳去去跃雕鞍,十里长亭百草干。

李叔同(弘一大师)《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骤雨初歇”:一阵急雨刚住。

此几句交代了节气,时间,地点,渲染了凄凉的环境。

(2)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里三个意象,“烟波”“暮霭”“楚天”,“烟波”用“千里”形容,“暮霭”用“沉沉”形容,“楚天”以“阔”形容,沉沉的楚地天空一望无边,越来越显示作者的孤独和抑郁。

(3)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柳的意象。

搜索一下资料。

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所以在许多送别诗中都会出现柳。

如:【投影】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晓风。

拂晓时的风凄冷,用凄冷的风写凄凉的情。

——③残月。

月亮在古诗词中是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比较常见的有这样几种内涵:a、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

“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由月圆而人不圆(团圆)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诗人为什么面对一钩残月会产生“不堪”的感觉呢?恐怕是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所致。

b、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

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王昌龄《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c、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成为旅人的伴侣,为旅人解闷消愁。

“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

”(李白《送友生游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个千古传唱的名句,作者把“杨柳”“风”“残月”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画面,让人体会到愁更愁。

这几句是不是也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之景。

小结:通过分析可知,词中的写景,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通过写景抒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四、三读1、自由读。

2、找词眼。

从哪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离别词?——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是全词的“眼”。

“词眼”即能体现一篇词之主旨,中心意思的字就可以说是词眼。

它是一首词中最精炼传神的字。

3、齐读。

五、板书设计雨霖铃柳永离别前:眷恋、无奈直接抒情实写离别时:依依不舍写景抒情离别后:孤独惆怅想象、虚写【教学反思】诗词教学离不开读,离不开讲,如果单纯让学生反复地读几遍,教师再把诗词的意境分析一下,这种诗词教学方法是枯燥无味的。

诗词教学更重在“品”,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

柳永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

设计《雨霖铃》这堂课,我分为三步走,先读,再学,再品。

但是“读”始终贯穿整堂课。

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因此,我把这堂课分为五个板块,其中以第三板块“品味情感”为主。

细致深入地让感知词句,通过对词中的意象的玩味,品读词的动人意境,再拓展到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上。

让学生在掌握了这首词的三个时段体现的作者的心情后,再把这首词的写作手法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掌握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中在讲到“长亭”“杨柳”等常见的送别意象时,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这对于学生把握文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人性、情感进行体验感悟,在欣赏中学习交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之源,激发学生写出更美更真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