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看日本教育

合集下载

两个诺贝尔奖案例

两个诺贝尔奖案例

医学诺奖英籍得主曾被中学老师骂“蠢到不该学科学”医学诺奖英籍得主曾被中学老师骂“蠢到不该学科学”山中伸弥与约翰·格登格登细胞核转移研究图解:除去青蛙卵细胞核(1),再以抽取自蝌蚪的细胞核取代(2),经改造的卵子成长成正常的蝌蚪(3)。

科学界之后利用这技术进行更多细胞核转移实验,复制出多种哺乳类动物。

山中伸弥诱发性多功能干细胞研究图解:山中伸弥致力研究干细胞功能,将四个特定基因(1),放进抽取自老鼠皮肤的细胞中(2),这些细胞再被重组成多功能干细胞(3),可再转化成老鼠体内任何种类的细胞。

山中将这些细胞命名为诱发性多功能干细胞(iPS cells)。

现时诱发性多功能干细胞,已可应用到人类身上,可培育出神经、心脏和肝脏细胞等,有助科学家寻找新方法研究疾病机制。

原标题:诺奖得主曾被骂蠢到不该学科学□晚报记者章磊综合报道英国人约翰·格登刚刚因细胞研究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不过,英国《每日电讯报》8日爆料称,格登在求学期间,曾被老师称为“笨得完全不应该学习自然科学”。

中学老师嘲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15岁时,在英国著名的贵族中学伊顿公学上学的格登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生物学的成绩在同年级的250名学生中排名垫底,其他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成绩也都处于下游。

然而,64年以后,格登却凭借在细胞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赢得了诺贝尔奖。

获悉自己得奖的消息后,格登透露说,当年伊顿公学的成绩单如今还放在他任职的剑桥大学下属格登研究所办公桌上。

格登说,这张成绩单是他唯一装在框内摆放起来的东西,因为这让他想起一名中学老师对他的嘲讽,宣称他如果在大学选择自然科学专业,将“完全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

据格登介绍,这名老师名叫加德姆,其实并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师,而是一个博物馆馆长,被校方雇用用来教那些成绩最差的学生。

“他当时知道我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时候,嘲笑我说…这是个非常荒唐的想法,因为你不可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任何成绩。

最新学习报告中日中小学教育差异

最新学习报告中日中小学教育差异

他山之石——对比中日两国中小学教育体制大约二十年前的一篇论及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是老师家长口中告诫孩子们的励志故事。

文章内容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的孩子表现迥异,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乱丢垃圾,家长拖后腿;而日方孩子恰恰是样样完全相反,充分表现了坚忍不拔、文明教养的精神。

前几日在网上见到有报道称过去了十几年之后在2004年的一次同样的夏令营中,中方孩子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善。

且不论这些报道文章有多少夸大或者虚构,忽略了多少干扰因素,但这样的故事好歹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日本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副场景?关于中国教育制度的抱怨与批评已经是屡见报端,像应试教育磨灭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投资过低、教师待遇过差、传统文化的沦陷、外来文化的入侵、师生关系恶化等等,在这里就不做更多论述了,笔者的报告旨在描述日本的教育体系的轮廓,能使读者对日本教育略知一二即是笔者的目的了。

本报告主要论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日本教育体制中人的培养只看一样,诺贝尔奖就可以知道,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已近二十人,而中国土生土长获奖者是零。

这样的差距足以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人的问题上有多大的缺陷。

中国的近代教育是向日本学习的,分快慢班、搞课外补习这些东西中日都有,都比较注重淘汰的概念。

但是其中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比如社团制度,日本从小学开始就在校内搞各种社团,类似于中国大学,一般是学生自己申请然后拉横幅招社员的。

虽然社团质量良莠不齐,但是确实是在做学生们自己喜欢的活动。

可以说在日本,由于学校社团的存在,学生涉足专业领域的门槛更低。

如拥有足球社、篮球社的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全国大赛,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可以参加相应的组别。

喜欢足球篮球、在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会在升学的时候优先考虑就读那些足球篮球社团较强的学校,生源完全自由的流动。

那些水平较高、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选手也会入选日本的国少、国青、国奥队,未来也会成为职业球队的考虑对象。

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诺贝尔情结导写及例文

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诺贝尔情结导写及例文

话题作文“诺贝尔情结”导写及例文【话题聚集】诺贝尔奖设立已有百余年,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都圆了,但国人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

面对新一轮诺奖的揭晓,内心酸涩的国人早已习惯从名单中尽可能梳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

更有一些中国文人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认为中国人不能过分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这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科学评价活动。

事实上,国人向来不缺对诺贝尔奖的热情。

这些年,关于国人与诺贝尔奖发生联系的新闻或者说小道消息,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从鲁迅到王蒙,再至安徽省诗人叶世斌的自娱自乐,似乎诺奖尤其文学奖总是与国人擦肩而过。

如何缩小我们与诺奖之间的差距,中国人何时才能走近诺贝尔奖?面对国人情深似海的“诺贝尔情结”和难以掩饰的尴尬,你的看法如何?请你以“诺贝尔情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这是个思辨性极强的话题,写作时要先梳理出自己的观点。

明确诺贝尔奖不只具有荣誉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尖端科技实力的反映,因此对国人的“诺贝尔情结”,我们需要理性看待。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以此淡化诺贝尔奖的科学意义显然无济于事,我们更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乃至整个国家的人文环境。

在当今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是不可能培养出大师的。

真正的大师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精神,更需要有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科学可以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理解国人难以言说的“诺贝尔情结”,另一方面更需要优化育人环境,奋起直追,不断创新,勇攀世界科学高峰。

这些都是对诺贝尔奖的基本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深入剖析即可。

【素材放送】一、诺贝尔及诺奖获得者语录1.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

——(瑞典)诺贝尔2.人间最可怕的是一知半解而又以通达自居。

——(奥地利)罗伯特·巴雷尼,1914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3.不要死读书,要把握住一点学术心得,终身研究。

诺奖得主小柴昌俊的多维世界

诺奖得主小柴昌俊的多维世界
柴 介 绍 了 神 冈 NDE的运行情况,以及观测太阳 中 微 子 的 计 划 ,争取到美国宾西 法 尼亚大学曼恩( Alfred Mann)教 授 的 合 作 ,负 责 TDC。小柴还首次提出超级神 冈 NDE的可能性。
1986年 底 ,升 级 改 造 后 的 神 冈 NDE开 始 工 作 ,英 文 简 称 NDE保 持 不 变 , 但 是 更 多 地 理 解 为 “中 微 子 探 测 实 验 ”。改 造 前 后 的 阶 段 分 别 叫 做 神 冈 I 和 II。 1990年 后 ,再 次 升 级 后 叫 做 神 冈 III,1993年 停 止运行。
于是小柴昌俊想到,这 个 探 测 器 既 然 能 够 探 测 这 么 低 的 能 量 ,就应该可以 用 来 探 测 太 阳 发 出 的 中 微 子 ,因 为 其 能 量 有 1 4 兆 电 子 伏 特 ,高 于 1 2 兆电子伏 特 。他 说 ,这 样 扩 大 实 验 可 能 性 ,缓解了花费纳税人钱的沉重[4]。
《科学文化评论》第丨8 卷 第 1 期 (2021 ) : 85 - 98
85
人物•访谈
诺奖得主小柴昌俊的多维世界
施郁
摘 要 研究了诺贝尔奖得主小柴昌俊的科学贡献,并从中总结了若干成功经 验 。还介绍了鲜为人知的与中日历史问题有关的内容。 关 键 词 诺 贝尔奖小柴昌俊实验高能物理中微子中日历史 中图分类号 N09:04 文献标识码 A
1996年 ,在 距 离 神 冈 NDE所 在 地 1 5 0 米 处 ,超 级 神 冈 NDE建成并开始工 作 。1991年 ,IMB停止工作,光 电 倍 增 管 转 移 到 超 级 神 冈 NDE,包括莱因斯在 内 的 不 少 研 究 人 员 加 入 超 级 神 冈 NDE。

大江健三郎——拒绝接受日本文化勋章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大江健三郎——拒绝接受日本文化勋章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作者: 文洁若
出版物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页码: 47-49页
主题词: 大江健三郎 诺贝尔文学奖 日本文化 拒绝接受 日本政府 天皇制 主人公 日本文学长篇小说 世界文学
摘要: 一九三七年四月,为了表彰作家幸田露伴(1867—1947)在文学上的成就,日本政府特授予他以本国杰出的文化人士为对象的第一届文化勋章。

幸田虽然接受了,却在祝贺会上大唱反调说: “艺术并不由于受社会的优遇,为许多人所欣赏而才出色。

它也不会由于遭到社会的冷遇,受不到青睐而不能存在。

记住这一点,大可不必纯粹因艺术的关系而获得了一枚勋章。

就劳各位费唇舌,更用不着祝贺什么,……”。

最平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田中耕一

最平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田中耕一

最近,日本放送协会播出了一部访谈纪录片,感动了很多观众。

纪录片中的主角名叫田中耕一,他是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

17年前,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奖的事情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

因为与以往的科学家相比,田中耕一的资历非常平凡,他只有本科学历,当时的身份只是电气工程师,而且,田中耕一与学术界几乎没有过任何交集。

诺贝尔奖颁发之后,低调、羞涩、不善言谈的田中耕一立刻成为深受日本人追捧的国民偶像。

然而,田中耕一却推掉了几乎所有的采访和演讲邀请,在公众的聚光灯下消失了16年。

直到2018年2月,田中耕一的名字再次见诸媒体,因为他又在医学领域作出了重大发明。

不想升职的“怪人”1959年8月,田中耕一出生于日本富山市,出生后不久,田中耕一的父母相继病故,于是他被送给叔叔做养子。

田中耕一的叔叔是个工匠,收入不多,一家人的生活比较清贫。

很小的时候,田中耕一就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从来不愿浪费任何物品。

受到叔叔的影响,田中耕一的动手能力也比较强,他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组装东西,第一次组装收音机的时候只有10岁,也喜欢做一些飞机电车的模型。

上小学的时候,田中耕一的班主任是一位化学老师,老师常常带着学生们做一些实验,鼓励田中耕一自由发挥想象力,即使他的做法与课本上的标准答案不一样。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田中耕一回忆了上述这些童年小事,认为这些小事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

所以,田中耕一还专门打电话感谢了那位小学时候的班主任。

田中耕一在日本排名第三的东北大学学习的是电气工程学专业,与化学并没有太大关系。

但毕业后,田中耕一才得知自己的身世,了解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早已被病魔夺走。

这件事情让他很震惊,也让他决定去从事医疗方面的工作。

按照大学老师的推荐,田中耕一进入了如今已经司空见惯的质谱分析仪,曾经经历了艰难的探索。

54另 类 人 物People岛津制作所(日本有名的专门制造仪器设备的公司)的研究所。

用“质谱”测量大分子在岛津研究所,公司分配给田中耕一的项目是开发“质谱分析仪”,也就是利用激光测量金属、半导体和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质量。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处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处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处作者:公开课知酱来源:《领导文萃》 2019年第6期日本自1949年第一次斩获诺贝尔奖以来,累计已有27位诺贝尔奖得主。

但其实2000年前拿到的,只占了三分之一。

2001年,日本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

当时,从日本国内到国际社会,对此争议都不小。

可从2001年到2018年,日本平均一年拿下一个,计划进行时间尚未过半,已经完成了超出目标二分之一的数量。

得诺奖的,都有点“不正常”斩获这诺奖不易,每位得主都有自己的个性。

日本的诺奖获得者,尤其有着许多“不正常”的经历。

对于201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据诺奖委员会的成员透露,76岁的他得知自己获奖时,表现得十分平静,甚至有些还害羞。

本庶佑似乎对于诺奖看得更为随意,他在接受采访时也说,看到患者获救,比获得诺奖更开心。

“皆为利往”的时代,日本的科研者却总带着一种特殊气质。

2008年,日本的下村修因为阴差阳错发现并发展“绿色荧光蛋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他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在他看来,获得这项殊荣不过是他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路上,顺便完成的一件事情。

相较于上述两位,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的经历更有趣。

当时诺奖的报道一出,整个日本的媒体都陷入了“寻找田中耕一”的模式。

似乎没有什么人听说过“田中耕一”的名字,所有的数据库里也未曾录入过与他相关的信息。

直到后来,人们发现,他只不过是一家企业里的无名小卒。

田中耕一不是什么专业的教授,也不是硕士博士出身,他不过是一个普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

毕业后他一直在一家仪器制造会社担任电气工程师,在获奖前,他甚至连一篇像样的论文也没有发表过。

人到中年,他却从电气转到化学领域,研究出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拿下了诺奖。

低学历、跨专业,从来不是日本科研者自暴自弃的借口。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中村修二,身份背景同样平淡无奇。

近20年日本18位诺贝尔奖得主全部毕业于日本院校,你还在担心日本的教育质量?

近20年日本18位诺贝尔奖得主全部毕业于日本院校,你还在担心日本的教育质量?

近20年日本18位诺贝尔奖得主全部毕业于日本院校,你还在担心日本的教育质量?2001年,日本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当时日本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

从日本国内到国际社会,当时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现在2020年了,最近20年日本已经拿了18个诺贝尔奖,按照这个节奏的话,2050年之前完成30个诺贝尔奖应该没有问题。

为什么日本可以获得这么多的诺贝尔奖,这和日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牛老师整理了日本诺贝尔奖28个得主的信息,发现27个得主是毕业于日本的大学,这也充分验证了日本大学的教育质量以及培养的模式是值得肯定的,从上而下对科研的重视和尊重,以及日本“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将这件事做到极致,不会去追求捷径,踏踏实实的做好一件事情。

以下是牛老师整理的28个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的信息,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收藏有时间慢慢的看。

1949 汤川秀树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和大阪帝国大学(现大阪大学)。

历任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教授。

1948年,赴美国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49年,因在核力的理论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时任京都大学教授的汤川秀树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5年返回日本。

他从电磁理论得到启发,于1935年提出了关于核子力的"介子理论"。

他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1965 朝永振一郎毕业于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日本理论物理学家,1965年,时任东京教育大学教授的朝永振一郎因"重正化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3 江崎玲于奈毕业于东京大学。

后进入川西机械制作所工作,进行由真空管的阴极放出热电子的研究工作。

1956年,转入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现索尼)。

1973年,时任美国IBM沃森研究所研究员的江崎玲于奈,因在半导体中发现电子的量子穿隧效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看日本教育
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6年第04期
10月3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日本人连续三年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隅也成为第22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包括两位获得美国国籍的日本人)。

这一数字超过了英国、德国和俄罗斯,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诺贝尔奖大国。

日本人为何能频频获得诺贝尔奖?
除了科学家善于自我反省和勤奋工作之外,日本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以及经费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没。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接触大自然萌生好奇心
日本的学校教育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从小体弱多病的大隅良典非常喜欢自然,采集昆虫是一大爱好,他还是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撰者。

在他看来,让小孩子们爱上自然、爱上科学,对世界抱有宝贵的好奇心,是一切的起点。

“(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

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

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

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


阅读引领人生成长方向
从几位获奖者的言谈和著述中,明显可以感觉到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其中几位更是因为阅读而坚定了人生方向。

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自立精神
如果说阅读是诺贝尔获奖者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因素,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表示,他之所以立志研究化学,就是父亲的影响。

12岁时,父亲带他参加了一家公司的新产品展示会,新发布的一种从水、空气和煤中提炼的黄色尼龙丝让他觉得“化学实在是太神奇了”,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化学。

福井谦一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刻苦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他在书中写道:“至于学习,父母倒是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一次也没有讲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

但是,我家却经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学习的严肃气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