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苗族自治县的区位优势和劣势
云南省最穷的县是哪个县

云南省最穷的县是哪个县1.广南县广南县隶属云南省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近几年广南县的工业、交通、电力、水利管理、教育、房地产等重点行业投资持续回落,全年六大行业完成投资32.03亿元,同比下降4.5%。
2.红河县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虽然这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都比较好,但是红河县的人均收入情况是云南的倒数。
但在政府的支持下,2020年5月17日,红河县已经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3.福贡县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峡谷,因为地形地势都十分没有优势,大多是高山峡谷,所以缺乏发展经济的交通条件,经济比较落后。
4.镇雄县镇雄县属于云南省昭通市,在云南省的东北部,东边和南边分别与四川省和贵州省毗邻,这里水资源、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都比较丰富,但是无奈经济并不发达。
5.施甸县施甸县隶属云南省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部,这里虽然有滇西抗日江防遗迹群、惠通桥等有价值的旅游景点,但是依然是国家重点的扶贫工作县。
6.永德县永德县隶属云南省临沧市,同样是绝大部分地区都为山区,但是生态风光比较好,吸引了不少人来此旅游,而且是云南重要的芒果产地。
7.凤庆县凤庆县属于云南省临沧市,又称为蒲门,是世界滇红之乡。
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境内有树龄3200多年的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锦秀茶王,有茶园30万亩,滇红茶曾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和斯里兰卡总统、总理等外国政要,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
8.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隶属云南省临沧市,地形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形态,最高海拔超过2600米,居住着包括佤族、彝族、傣族、壮族、回族在内的众多少数民族。
9.镇康县镇康县隶属于临沧市,作为云南师大贫困县之一,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云南省的边境县,所以交通上不便利,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10.云县云县属于云南省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境内自行地貌复杂,拥有雪山、森林、河流、温泉等等生态景观,并且保留着一些历史文物。
屏边县发展红豆杉产业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

屏边县发展红豆杉产业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作者:王勇达来源:《现代园艺》2015年第06期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经济立县”和建设“百万亩绿色产业”的奋斗目标。
立足本县山区优势和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特色经济林品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屏边县红豆杉产业发展速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屏边县;红豆杉;优势;问题;对策1.红豆杉的属性红豆杉也称赤柏杉,属红豆杉科,全世界共有11种,中国有5种:即东北红豆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
红豆杉属浅根性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但侧根较发达。
是世界上公认的珍稀濒危植物,它同时也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植物,在地球上已有250多万年的历史。
红豆杉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再生能力较差。
2.屏边县概况屏边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国土总面积1906km2,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99%,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为深切割中山峡谷地貌,全县最高海拔2590m,最低海拔154m,相对高差达2436m。
主要河流有南溪河、那么果河、新现河、绿水河。
屏边县属于低纬度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多雾寡照、潮湿多雨、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大、日温差小及立体气候明显的气候特征。
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珍稀植物种类有上百种。
3.屏边县发展红豆杉种植的优势3.1发展背景优异,屏边山区经济迫切的发展需要屏边地处红河州东南部,气候湿润,是发展生物药业、珍贵用材林、特种经济林的理想地方。
发展红豆杉种植对我国抗癌药品生产水平的提升、保护野生濒危植物、帮助山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
3.2生态环境良好,屏边境内发现野生红豆杉分布屏边县多年平均气温为16.4℃,平均降雨量1645.1mm,多集中于5~10月,相对湿度86%以上,干湿季分明,无霜期达315天以上。
日照时数2539小时,年大于15℃的有效积温3850.7℃,光照条件好,热量充足,土壤深厚适宜红豆杉生长。
屏边县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屏边县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作者:段程久来源:《云南农业》 2020年第1期段程久(屏边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云南屏边 662100)本文阐述屏边县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效,针对屏边荔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产业现状屏边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围山中心地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优异,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6.5 ℃,年降雨量1650 mm,空气相对湿度87%,年日照时长1555 h,土壤肥沃,为微酸性砂质壤土,非常适宜荔枝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发展生态荔枝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期,屏边荔枝以本地褐毛荔枝为主,因此市场价格和商品率较低,1992年,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引进了妃子笑、三月红等新品种试种获得成功。
经过多年探索和总结,屏边荔枝的种植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改良后的妃子笑、三月红等品种品质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2013年,屏边县委、县政府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十百千”产业工程,编制了《2013-2020年屏边县十万亩妃子笑荔枝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南溪河百里荔枝大峡谷及荔枝庄园经济带,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支撑。
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荔枝4400 hm2,2019年挂果面积866.67 hm2,总产量4000 t,产值6000万元,带动4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二、发展成效(一)创新驱动,创建品牌按照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产业发展思路,高度重视产业品牌打造。
目前,全县注册荔枝商标16个,申请知识产权专利4项,申请专利授权4项。
屏边荔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人字桥牌”荔枝商标获得省级著名商标荣誉。
2015年,迎来全国荔枝首席科学家陈厚彬,建设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
2017年5月,经参加农业农村部组织举办的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获得金奖。
云南省屏边县旅游资源与文化分析及对策

云南省屏边县旅游资源与文化分析及对策【摘要】云南省屏边县位于中国西南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提出了旅游资源与文化融合的对策,包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广当地传统手工艺品等措施。
本文还提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服务品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为了保护当地文化,本文还探讨了一些途径,如建立文化传承保护机构,加强文化传统教育等。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云南省屏边县的旅游资源与文化,并提出可行的措施和对策,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并保护好当地的独特文化。
【关键词】云南省、屏边县、旅游资源、文化分析、对策、当地旅游资源、文化特色、融合对策、旅游业发展、保护当地文化。
1. 引言1.1 云南省屏边县旅游资源与文化分析及对策云南省屏边县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旅游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本文将对该县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进行分析,并提出旅游资源与文化融合的对策,以及推动旅游业发展和保护当地文化的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为云南省屏边县的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在探讨当地旅游资源时,我们将重点分析屏边县的自然景观、人文景点、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色,探讨如何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来吸引更多游客。
并且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分析,包括传统民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方面,探讨如何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开发中,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与历史。
在对策方面,我们将提出一些措施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包括加强宣传推广、优化旅游线路规划、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建议。
我们也将提出一些保护当地文化的途径,包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文化传承教育、提倡文化创意产业等方法来保护和传承屏边县独特的文化。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云南省屏边县的旅游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当地的文化也将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2. 正文2.1 当地旅游资源分析屏边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
屏边县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屏边县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农业种质资源是开展农业研究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本文总结屏边县种质资源在收集保存、开发利用评价方面的情况,分析问题和不足,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以期推动屏边县种业振兴。
关键词:地方种质资源;现状;问题;建议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源动力,是种业发展的“芯片”,关系到国家粮食、经济、科技、社会等各领域的安全[1-3]。
地方农业种质资源是农业种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往往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状和较强的抗性能力,为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和开发提供关键性基础保障[4]。
屏边县地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境内湿润多雨,其大围山原始森林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生物多样性丰富。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提高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对推进屏边县种业振兴意义重大。
本文总结全县种质资源在收集保存、开发利用评价方面的情况,分析问题和不足,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以推动实现屏边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1 屏边县种质资源保护现状1.1 屏边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我县入国家资源库、圃的种质资源36份,其中粮食作物15份、经济作物8份、蔬菜1份、果树12份,未入库、圃的野生蔬菜有50多个品种、中药材品种有700多个品种,因没有种质资源圃,未对相关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特别保护。
目前在屏边县建有晚熟荔枝标准示范园70亩,对引进的仙进奉、桂味、三月红、妃子笑、岺凤糯、红灯笼、冰荔、井冈红糯、红脆糯、观音绿、新兴香荔、福荔、糯米糍等13个荔枝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建有早熟荔枝试验基地50亩,持续做好桂花香、三月红、科技一号、仙桃荔、睡美人、白糖樱、桂花香、小核桂味、润桦8号、糯米糍、香蜜早、桂早等17个荔枝品种试验示范。
1.2 屏边县畜禽种质资源2021年全国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统计全县存栏仅1523只,2022年经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争取部分资金扶持激励,并招商拟在白河镇腊哈村再建新的保种场,现有全县大围山微型鸡存栏2000余只。
云南省屏边县旅游资源与文化分析及对策

云南省屏边县旅游资源与文化分析及对策【摘要】本文旨在对云南省屏边县的旅游资源与文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文章通过对屏边县旅游资源的分析,探讨了其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特色。
文章深入挖掘了屏边县的文化特色,包括民俗传统、地方美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然后,文章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
接着,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服务质量等。
文章展望了屏边县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剖析,可以为屏边县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云南省、屏边县、旅游资源、文化特色、存在问题、对策建议、发展方向、总结回顾、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屏边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
古代屏边县曾是滇南地区蛮夷地,曾是中原文明与滇南文明相交汇的重要地带。
而今,屏边县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屏边县旅游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旅游设施不完善、宣传推广不力、文化传承不足等。
有必要对屏边县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旨在分析屏边县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屏边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屏边县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该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云南省屏边县的旅游资源与文化特色,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屏边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提升屏边县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通过对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有助于提升屏边县的知名度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屏边滴水苗城的范文

屏边滴水苗城的范文屏边滴水苗城范文一、引言屏边滴水苗城这一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学术界兴起,具体指的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屏边苗族自治县一带。
这种建筑以其独特的特点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屏边滴水苗城进行深度评估,从建筑特点、文化内涵、历史意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以便读者能全面理解这一独特的建筑文化。
二、屏边滴水苗城的建筑特点1. 集体居住形式屏边滴水苗城采用了集体居住的形式,即多家族共同居住在一个建筑群中。
这种集体居住的形式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2. 蚁穴式布局屏边滴水苗城的建筑群采用了蚁穴式的布局,即由多个小型建筑单元组成,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独立的功能。
这种布局使得整个建筑群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
3. 悬挂式建筑屏边滴水苗城的建筑多采用悬挂式的结构,建筑群通过悬挂在山坡上的木桩相连接。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够适应地势复杂的山区环境,还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展现出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
三、屏边滴水苗城的文化内涵1. 民族传统与文化保护屏边滴水苗城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民族传统。
保护和传承屏边滴水苗城的文化,对于苗族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屏边滴水苗城的建筑形式和布局,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符合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这一特点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屏边滴水苗城的历史意义1. 历史传承与文物保护屏边滴水苗城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保护和传承这一文物,对于研究和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文化交流与旅游开发屏边滴水苗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这种文化交流和旅游开发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屏边滴水苗城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独特性的建筑文化。
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的传统住宅,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屏边县滴水苗城(苗族)特色小镇建设的SWOT分析

屏边县滴水苗城(苗族)特色小镇建设的 SWOT 分析摘要:云南省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一直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而作为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随之投身于特色小镇的建设,利用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建设发展滴水苗城(苗族)特色小镇,也是为云南省特色小镇的建设走稳了关键的一步。
本文对屏边县滴水苗城(苗族)特色小镇进行了SWOT分析,并制定了小镇今后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特色小镇少数民族地区苗族文化1优势分析1.1区位优势突出屏边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两区一廊”叠加区,泛亚铁路东线路国内路段的全线贯通;且屏边县是昆玉铁路、蒙河铁路、玉蒙铁路上的一环,是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边境,属于我国边境四出境地带。
1.2交通条件良好屏边滴水苗城(苗族)特色小镇位于屏边县城西北方,对外交通便捷,道路通畅;屏边火车站,从省会昆明市至屏边县可乘坐火车和高铁,运行班次稳定,交通优势突出。
1.3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原始森林“天然氧吧大围山”;抗战时期修建的云南至越南铁路人字桥、屏边烈士陵园,可成为爱国教育基地;民俗风情古朴,有18个少数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韵,其中苗族人口最多,高达全县总人口60.5%的比例。
截至2018年底,累计接待的游客人数有111.08万人次,同比增加了13.64万人次,增长14%;其中国内游客人数为110.93万人次,同比增加13.62万人次;海外游客人数为0.144万人,同比增加0.0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82亿元,同比增加3.83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75亿元,同比增加3.82亿元;海外旅游收入103.74万美元,同比增加9.5万美元,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1.4苗族特色康体旅游产业链基础条件良好屏边县林木绿化率74.6%,森林覆盖率达67%,气候和生态环境良好;有较高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树种,如大黄藤、红豆杉、石斛等资源,为小镇发展苗医苗药健康产业提供资源基础;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传统,可通过与生态休闲旅游、苗族文化风情体验、高原体育、候鸟式养老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个性化的苗族特色康体旅游产业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屏边苗族自治县的区位优势和劣势屏边苗族自治县的区位优势和劣势自然环境屏边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55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1906平方公里。
东面与文山州的文山、马关县隔河相望,南部与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县接壤,北部与省级经济开发区蒙自县毗邻,西南与个旧市相连。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
南溪河、新现河、那么果河纵贯全境,由于河流的切割,全县地貌形成了“四河三山六面坡”的总体结构,地形极其复杂,高山横亘连绵,重峦叠嶂,沟谷纵横,“V”型谷较多。
境内最高海拔2590米,最低海拔154米,山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00%,属典型的山区县。
由于海拔高差较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雨量1650毫米,加之地处低纬,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境内湿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然资源屏边资源丰富,全县有森林面积130余万亩,其中人工林40余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0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4%。
南溪河、新现河、绿水河、那么果河纵贯全境,水能理论蕴藏量56.9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近30万千瓦。
目前已开发11万余千瓦。
矿产资源主要有锑、铅、锌、钨、锰等有色金属和大理石、硅石、花岗石、无烟煤、磷等非金属矿。
热区(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披50 余万亩,适宜种植荔枝、龙眼、肉桂、香(芭)蕉、菠萝等热带水果,目前已种植优质龙眼、荔枝、芒果3万余亩,香蕉、菠萝5万余亩。
境内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许多古老而珍稀的野生植物。
现有野生植物188科3619种,其中国家保护和省级重点保护的有115种,各种动物有35目111科555种。
屏边苏铁、多头桫椤、中华蜂猴、中华赤面猴堪称世界四绝。
以大围山原始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前景广阔,大围山原始森林和县内的珍珠洞、白河温泉、火山遗址、灵宝山石窟艺术、人字桥、烈士陵园、大睡佛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屏边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南与国家一类口岸——河口相连,东与文山州相望,省内通往越南的必经之路——昆河公路和昆河铁路都穿境而过。
素有:“寒冬腊月茶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的美誉。
总面积1866.364平方公里,居住苗、汉、彝、瑶等17个民族,主体民族为苗族,是云南省唯一的一个苗族自治县。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5.9%,属全国林业大县之一。
屏边县旅游资源较丰富,有神奇迷人的大围山原始森林公园、令人流连忘返的南方大围山熊乐园、白云灵宝山、滴水层瀑布、白河温泉、珍珠洞、火山口等数十处景区景点。
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内容丰富、趣味无穷的苗族采花山、欢乐无比的彝族跳掌、三步弦、饭包传情等。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低山山地,面积43993公顷,属边缘热带湿润区,保护区类型为科学保护区兼自然资源保护区,主要保护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自然景观及其珍稀动植物种。
主要观赏景观和物种:(1)火山、断崖奇观,边寨民族风光,名胜古迹;(2)植物有桫椤、长蕊木兰、云南穗花杉、原始莲座蕨、伯乐树、柄翅果、篦子三尖杉、藤枣、岘木、伞花木、福建柏、水松、云南石梓、毛坡垒、鹅掌楸、紫荆木、木瓜红、马尾树、见血封喉、锯叶竹节树、云南苏铁、合果木、长叶竹柏、鸡毛松、锥头麻、苣若薯、任木、绒毛番龙眼、隐翼、千果榄仁等;(3)动物有黑长臂猿、蜂猴、巨蜥、豚尾猴、小蜂猴、灰叶猴、黑冠长臂猿、云豹、灰孔雀雉、绿孔雀、猕猴、水鹿、穿山甲、斑羚、大灵猫、金猫、白鹇、白腹锦鸡、红腹锦鸡、冠斑犀鸟。
大围山地处苗岭山城东北角15公里处,在这总面积为23万亩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内,有着各类罕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植被,历经亿万年的地史演变,依然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自然景观,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其中170科1060多种的高等植物和9目41科116种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构成了国内生物资源的宝库,而世界仅存的中华赤面猴和中华蜂猴也正是栖息和繁衍于此。
当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涛风徐来,百鸟和鸣,你顿会油然而生归真返朴之感。
沿山而上,但于林海苍茫,翠岭环合,流云奔涌、群瀑飞泻。
山水淋泉、淋漓酣畅地荟萃了自然质朴,粗犷、原始之美。
游目骋怀、江山多娇。
这是彩云之南、万绿之宗、这是大自然魅力永恒的滇南神话。
滇越铁路五家寨人字桥在屏边县北湾圹乡度箐与倮姑站之间,是滇越铁路上(昆明至越南河内)全用钢板、槽、角钢、铆钉联接而成的巨型钢架桥。
人字桥在两山峭壁之间的跨度为67米,距谷底100米。
它以独特的设计、精巧的造型而名传天下。
此桥是由法国女工程师鲍尔.波丁设计,于1907年3月10日动工,1908年12月6日竣工。
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园】苗族风情园、熊乐园、热区热果园、烈士陵园。
屏边是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苗族文化多姿多彩,民风民俗浓郁,建设苗族风情园前景广阔。
屏边县是东南亚最大的黑熊养殖基地,依据养殖基地,建设单一的熊乐园只有屏边具备这种优势,黑熊养殖最多时达500头,具备建设熊乐园的良好条件。
白河温泉位于昆河公路、滇越铁路旁,周围已建成集中连片的以龙眼、荔枝为主的热区热果园3000多亩。
烈士陵园位于县城郊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内安息着解放前后牺牲的烈士1047人,其中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988人。
发展现状】1993年,屏边县正式启动大围山原始森林公园建设,迈开了发展旅游业的第一步。
先后完成了屏边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屏边县旅游发展可研,转让了大围山原始森林公园经营权。
目前,大围山旅游开发已投资2000余万元,开发水围城、天梯、连接三山吊桥、金鸡窝、佛光阁等旅游景点十余处。
在抓好大围山原始森林公园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其它旅游景区的开发准备工作,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在红河电视台、昆明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展了旅游促销宣传,努力将屏边旅游推向市场,推进了屏边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大围山旅游的气息越来越浓郁。
2003年,屏边县接待国内外游客9.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10.59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25%和123%。
屏边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一、民族传统节目1、苗族是屏边县的主体民族,也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苗族有89.57万人。
1998年有94.26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11%。
苗族居住较为分散,全省各地几乎都有分布,人口在5000以上的县有123个,超过5万人的有屏边、广南、金平、马关4个县。
其中滇东南文山、红河两个州的苗族居住人口相对集中;分布在云南北部的苗族分为滇东北和滇中两块,滇东北是云南高原面上地势最高的区域,这里有两条呈南北走向的山脉:一为乌蒙山,它北起镇雄、彝良,向南绵延伸展,消失于曲靖地区;一为五莲峰,它北起绥江与永善之间与乌蒙并行南下,经大关、过昭通而巧家。
分布于滇东北的苗家山寨就点缀在这两条山脉的半坡和山颠之中。
在滇中,由于四川西部的几座大山逶迤南延,其余脉跨过金沙江,构成昆明和楚雄以北几列南北走向的山,如拱王山、梁王山和山台山;还有普渡河、龙川江等河流与山岭相间,由南向北汇入金沙江。
在这河川两旁的群山之间。
散布着大大小小的苗家村落,进而把滇东北和滇中地区的苗族联为一体。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由于居住分散,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支系。
这些支系之间不仅自称不同,习俗各异,而且语言也分属不同的方言,有的支系相互之间甚至不能直接对话。
分布在滇南地区的有花苗、白苗、青苗、红苗、绿苗、汉苗等。
所操语言都属于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
居住在滇东北和滇中地区的大花苗,自称“阿蒙”。
关于苗族的历史源流,据苗族“古歌”和史书记载,苗族的族源和远古时代的“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
距今五千多年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古人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逐渐形成部落联盟。
这个部落联盟叫“九黎”,以□尤为其首领,他们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开拓创新,生产力日益得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一跃成为雄踞祖国东方的强大部落。
与此同时,以黄帝为首的另一个部落联盟,也兴起于黄河上游的姬水,并向黄河下游发展。
和“九黎”发生冲突。
最后在逐鹿(今河北省逐鹿县)将九黎打败。
战败后的九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自然优势仍然为之所占。
到尧、舜、禹时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上所说的“三苗”。
“三苗”经过后来的发展壮大,可谓人多势众,又据有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理方面的优势,实力非常雄厚,曾和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的抗争。
到商、周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仍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民族一起被称为“荆楚”。
有时也被称为“南蛮”。
后来荆楚的社会日渐强盛,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
这不难看出,“九黎”、“三苗”、“南蛮”(荆楚)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而且都包括有苗族的先民。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
由于部落之间的相互战争,导致了苗族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地处于迁徒状态之中。
迁徒方向,先由东向西,其次由北而南,至于小范围内的局部移动则是多向性的穿插。
苗民每搬一地,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二年,就这样在群山中辗转,像流沙般地慢慢渗透到全省的大部地区,有的直至越出国界,进入东南亚。
这种长时期的流动,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
苗族迁入云南的时间,最早是在唐代,大量迁入则是在明、清以后。
据史料记载,屏边苗族祖先由湖南洞庭湖一带流迁贵州,清代中期进入云南的罗平、丘北、砚山、文山、马关、蒙自后再迁入屏边。
迁徙原因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一是贵州土地日愈贫瘠,云南山高地广,土地肥沃;二是苗族人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压迫与民族歧视而迁入屏边的。
屏边苗族常常住在“篱笆墙、茅草房,铁锅支在石头上”简陋的房子里。
若遇难,随即搬家。
因此,在苗族中间流传着“老鸦无树桩,苗族无地方”的民谣。
然而,一批接一批苗族的到来,对屏边大自然的改造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屏边苗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长期采用刀耕火种,砍烧锄挖的生产耕作方式,一直到解放后才逐步得以改变。
苗族喜欢打猎,大多数家庭都备有猎枪。
堂屋右侧或左侧设有火塘,火塘边有一铁三脚架,用于煮菜或烘烤其它食品。
关于苗族家里的铁三脚架,有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苗族小伙子阿莽同龙女结了婚,玉皇大帝知道后大发雷霆,指着神龙说:“龙女与苗人结婚,苗人便得到神灵,地界有了神灵,天庭就不会得到安宁,现令你泼水淹苗家。
”神龙已将女儿嫁给了苗家,怎能忍心泼水呢?但他又不敢违抗玉皇大帝的命令,左思右想,最后从身上揭下一片龙鳞,变成一只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