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暴力关系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XXX是一个3岁的男孩,他在班级中是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孩子。
然而,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包括拍打肚子、拧耳朵、模仿武打片中的动作并打伤其他小朋友的眼睛和鼻子。
这种行为被称为攻击性行为,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行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表现不同。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和大众传媒。
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放任,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
此外,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也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针对这种行为,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幼儿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教师可以告诉幼儿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并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
这种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幼儿对自己的攻击行为感到羞愧,促进幼儿自觉地减少攻击行为。
因此,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干预策略,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角色游戏中,我们通常会让体型较大、力气较强的幼儿扮演强势角色,如“大灰狼”,而让文弱的幼儿扮演弱势群体,如“小羊”。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让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扮演弱小者,让他们体验被攻击的痛苦和无助;同时让弱小的幼儿扮演“大灰狼”,让他们感受到力量的魅力。
这种角色换位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减少攻击性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培养孩子的爱怜之心,以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同时,家长也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辱”的心态,不要以牙还牙,而是通过夸大后果的方式讲明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并表达对这种行为的反对态度。
XXX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一种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家长应该尽量减少孩子接触暴力电视的机会,消除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观看有意义的影碟、录像、电影等,以培养他们的可爱、善良、勇敢向上、助人为乐等正面品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则幼儿园案例,该案例发生在一所幼儿园的大班,主要描述了一个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攻击其他幼儿的行为,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案例描述:在该幼儿园的大班中,有一个男孩小明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行为。
他经常主动去打其他幼儿,并且每天都有多起这样的事件发生。
小明不仅会用手打人,还会用脚踹、咬人,有时还会将其他幼儿推倒在地。
这一系列的攻击行为给其他幼儿造成了伤害,也引起了其他家长的不满和担忧。
幼儿园的老师对此深感困扰,决定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背后可能有多个因素导致。
首先,小明可能缺乏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用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可能是由于他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自己。
其次,小明可能存在情绪管理能力的问题,他可能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此外,小明可能对其他幼儿具有其中一种竞争心理,或者是因为其中一种自卑感而表现出攻击行为,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地位或优越感。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观察和记录:幼儿园的老师需要仔细观察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记录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分析问题所在。
2.家庭访问:老师可以与小明的家人进行沟通,了解他在家庭中的情况和受教育状况。
通过与家人的合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小明的特点和背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绪管理培训:为了帮助小明改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在幼儿园里开设情绪管理培训课程,教授一些适应性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冷静思考等。
4.社交技能培养:小明可以参加一些小组活动,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学习分享、倾听和合作的能力。
逐渐培养他与他人良好友谊和沟通的能力。
5.行为规范:制定一套适合小明的行为规范,并明确告知他家人,让他们参与督促和引导小明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遵守这些规范。
6.动态反馈:对于小明的进展,给予及时的积极反馈,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改善攻击性行为的动机。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基本情况】1、幼儿的一般情况明明(化名),男,6岁,独生子女。
他个子在班里最高(1.28米),身材最壮,力量最大。
他喜欢看书,识字量大,认识一般图书上的字甚至报纸上的字,见识较多,但言语不多。
计算能力强,喜欢“算帐”,喜建构,爱画画,设计、布局总是与众不同。
在班上爱惹是生非,常与同伴发生争执,甚至粗暴地伤害他人,但本人却未能正确认识到危害性和严重性。
同伴们远离或拒绝与其交往,家长们也厌恶。
他不仅影响了班级的正常秩序,本人也因受到排斥、孤立而心理不平衡,情绪异常。
2、幼儿的家长情况父母均为高学历知识分子,爸爸是机关干部,妈妈是室内设计工程师,兴趣爱好广泛,工作繁忙,但尽可能陪他,常带他外出旅游,并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讲给他听,还特别注意提供给他足够的营养。
妈妈对他要求很严,对其过分行为有体罚举动。
家庭和睦,条件优越,无老人同住。
【问题情境】明明霸气十足,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更为常见。
在建构角,他拿着自己随便拼搭的一个东西或者一块大积木就去撞别人搭好或正在搭的建构物,嘴里还发出“嗵――”的声音,看着倒塌的建构物,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他甚至明目张胆地将别人的作品拆掉。
别人与他理论,他看着你生气的样子,脸上挂着笑,不做声响。
小朋友气得推开他,他身子一挺,把你顶个趔趄,话音“推我干什么?”还未落,拳、脚已经落到对方身上。
在图书角,他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看书。
其他小朋友讨论所看的书有趣,他就一把抢过来,说“给我看看。
”别人不给,他就扭住别人的胳膊,硬抢过来。
在美工角,他常常独自占一大块桌面,还不让别人过来。
他还时不时地故意用画笔在别人的纸上涂一下,说是“在帮他画画”。
别的小朋友抗议,他便出言不逊。
吃饭时,他有时趁旁边的小朋友不注意,偷偷地把他的矮凳挪走,看着那位小朋友坐空,他哈哈大笑。
他还把吃剩的饭菜放在别人正在用的碗里。
上课时,他还时常向同伴扔东西,抓小朋友的脸。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共5篇)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共5篇)第一篇: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王俊尧今年3岁,是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
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
有时自由活动时他双手一齐拍打他身边小朋友的肚子,把小朋友拍哭。
有时,他有意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
有时他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指手画脚,向其他的小朋友操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打伤小朋友的眼睛、鼻子等等。
明明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为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等,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
一、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一)遗传因素(二)家庭教养方式有一些家长非常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
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
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如上述案例中的明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
奶奶个性好强,文化素质低,外号是“死不讲理”。
奶奶担心自己的孙子在学校吃亏,就经常这样教育孩子,致使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护心理。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说一个孩子在偶然出现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三)大众传媒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策略(一)逐步培养幼儿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幼儿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幼儿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首先教师要使幼儿知道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引言: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采取言语或行动对他人进行攻击,包括推搡、咬人、打人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控制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
个案背景:个案为女孩小红,4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红攻击性行为严重,经常推搡、打人,并存在咬人的行为。
家长希望通过心理辅导解决这一问题。
个案分析:1.家庭环境分析:小红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双方忙于工作,缺乏陪伴和关爱。
据了解,小红的父母很少与她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她的情感需求缺乏重视。
这种家庭环境缺乏稳定性和爱的渗透,可能对小红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2.幼儿园环境分析:小红所在的幼儿园环境相对混乱,师生比例较大,老师在管理幼儿时较为严厉,课堂活动设置不够丰富多样。
同时,对于小红的攻击性行为,老师通常使用惩罚性的方法,忽视了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和引导,可能导致了小红攻击性行为的加剧。
3.个案分析: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于其内心的不满和焦虑。
在幼儿园这种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小红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通过成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攻击性行为成为她发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
同时,小红也可能学习到了攻击的行为模式,她可能发现通过攻击可以获得她所需的关注和回应。
心理辅导策略:1.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是与幼儿建立信任关系,让她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支持。
通过与小红进行日常交流,询问她的感受和需求,耐心倾听她的故事和烦恼,以此增强她对你的信任感。
2.增强情绪表达能力:针对小红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帮助她学习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如语言表达、绘画和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她主动分享自己的心情和需求,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理解她的需要并提供支持:关注小红在幼儿园中的需要和焦虑,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例如,安排友善的伙伴,鼓励她与其他幼儿进行友好互动,增强她的归属感。
案例一个攻击性儿童的个案分析

案例一个攻击性儿童的个案分析像弘弘一样具有分外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也许是在家里最让家长操心的孩子,是中小学里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对这种儿童的文化教育方法不少,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请千万不要忽视教育者积极情感的投入以及良好师幼、亲子关系的建立,因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最佳途径。
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者人身进行刺激性随意破坏或者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者动物、抢劫等行为。
在 4—6 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犯罪行为,心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这两点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日后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估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的各种情境中都浮现攻击行为在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浮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普通没有成人那样暴虐,比较容易受到轻蔑。
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所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
至于再加之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事件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
据《中国青年报》 2022 年 6 月25 日报导,一项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校学生中,有 50% 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者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
成都的深入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经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欺侮,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
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 267 名 12—13 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不良行为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 6.7% 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
家庭暴力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于2015年12月27日通过,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为打击家庭暴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案例涉及一起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纠纷。
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于2010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婚后,张某因性格暴躁,经常对李某实施家庭暴力,导致李某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李某不堪忍受,于2018年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二、案件焦点1. 家庭暴力是否构成离婚的法定理由?2. 如何认定家庭暴力?3. 如何处理家庭暴力案件?三、案例分析1. 家庭暴力是否构成离婚的法定理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同时,《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在本案中,张某对李某实施家庭暴力,符合《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故家庭暴力构成离婚的法定理由。
2. 如何认定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认定家庭暴力,应从以下方面进行:(1)行为人是否具有家庭关系;(2)行为人是否实施了家庭暴力行为;(3)家庭暴力行为是否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
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具有夫妻关系,张某对李某实施了殴打、谩骂等家庭暴力行为,导致李某身心受到伤害,故张某的行为构成家庭暴力。
3. 如何处理家庭暴力案件?(1)对家庭暴力行为人进行处罚。
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行为,并依法调查取证。
家庭暴力与儿童攻击性关系的个案分析

家庭暴力与儿童攻击性关系的个案分析芮玲芝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摘要】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
本文着重讨论父母对孩子暴力与孩子攻击性的关系,父母对孩子从小的打骂方式的教育可能造成孩子具有攻击型人格,在学校生活中与同学老师相处困难,严重的会成为校园暴力来源。
本文通过一个个案,分析研究了该问题。
【关键词】家庭暴力攻击性一、引言家庭暴力指的是发生在家庭成员间或亲密关系中,口头上、身体上的攻击或恶意的疏忽行为,包括家庭成员间实施身体或精神上不法侵害的行为,对受暴者造成了精神上或生理上的伤害。
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父母对孩子的暴力。
在现代家庭里,有很夫妻对自己的孩子采取暴力的教育手段,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恨铁不成钢。
2,觉得孩子顽劣成性,觉得只有棍棒之下才能出人才。
3,家长个人原因,如离异酗酒等。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缺少关爱和安全感,对父母以及周围人失去信任感。
他们习惯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同时释放压抑,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感。
孩子因为在家受暴力却不敢反抗,只能在学校或社会去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从而会导致校园暴力甚至青少年犯罪的事例。
浙江省针对中小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状况的调查显示,有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3%承认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校园暴力事件中,遭受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的受害者人数最多,均超过总调查人数的70%以上。
其中教师体罚行为的受害者占总调查人数的37%,性受害者人数占17%,欺负行为的受害者占18%,破坏行为的受害者占26%。
这一切的事实跟青少年的攻击型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家庭暴力在其中也有相当的责任。
二、个案分析1.个案基本情况。
小吴,男,十五岁,初中二年级,从小学习对没有兴趣,厌学,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走神,做作业也无法静下心来。
从事以各种借口离开书本,因为从小顽皮不听话,学习成绩不佳所以经常受到母亲的“暴力教育”,同时在学校也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他极度的厌恶学习,讨厌看到书本,连课外书也不愿接触,同时由于母亲的教育方式就是单一的打骂,毫无沟通,导致他对母亲也极度反感,呈极大的反抗性,甚至只要一听到母亲的声音就会大发雷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暴力关系的个案分析
摘要:本文以小李的个案出发,主要分析孩子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暴力的关系,找到孩子攻击行为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攻击性;家庭暴力;案例分析
一、引言
攻击性行为在现在许多孩子身上都有体现,可以表现为身体上、言语上等诸多方面的攻击或者说侵犯行为。
家庭暴力则是指发生在因血缘、婚姻、收养或其他亲密关系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口头上、身体上、精神上的攻击行为,或者是对孩子、老人的恶意疏忽行为,使受害者受到了生理上或精神上的伤害。
家庭暴力可能会造成死亡、身体上的轻重伤害或精神痛苦。
本文讨论的主要涉及家长对孩子的家暴行为。
不得不承认,即使是进入到了21世纪,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手段仍然存在大量的暴力行为。
当然,众多家长可能都觉得事出有因,一般来说,不外乎如下几点: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值;二是棍棒出孝子的传统思想作祟,觉得对于比较顽劣的孩子只能采用这种手段;三是家长个人原因造成的,比如事业生活比较潦倒、离异、酗酒、嗜赌成性等等,孩子成了家长的出气筒。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自然形成了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他们自身缺乏安全感,对他人不信任,同时对他人的暴力行为给了他们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可以理解为压抑的一种释放。
已经有大量数据证明:遭受过家暴的孩子,在社会上(包括学校)
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以至出现许多校园暴力直至青少年犯罪的现象。
以z省针对校园暴力事例的调查显示:有48.7%的学生承认对其他人有过暴力行为,89.3%的学生确认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
所有校园暴力事例中,受到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的受害者超过80%,其中教师体罚学生占27%,性侵害案例16%,一般欺负行为占19%,破坏行为占31%。
这些事实绝大多数跟许多学生的攻击性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家暴的责任不可推卸。
二、个案分析
(1)本案基本情况介绍:小李,男,十六岁,初三学生,自小就有厌学行为,课上不注意听讲,课后也几乎无法自行完成作业,经常找各种理由不学习,学习成绩一直不好。
由于父母都是成功人士,认为他顽劣的表现和极差的成绩很丢自己的脸,因此经常对他实施暴力教育。
但长此以往,小李对学习的兴趣更加讨厌,形成恶性循环,家长越暴力他越不听话越不学习。
平时父母工作还比较忙,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他,对老人也大呼小叫,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地,小李学会了撒谎,开始偷爷爷奶奶的钱,并且开始对同学有攻击行为,成为班级里的“小霸王”,并在六年级时参加了社会闲散人员的小团体,偶尔聚众斗殴。
进入初中后变本加厉,言语和行为上都很具攻击性,一言不合即发脾气使用暴力手段,经常旷课、打架。
初二时开始接触网络,整天流连于学校附近的网吧,迷恋网络游戏,为了跟爷爷奶奶要钱经常威胁老人要离家出走,声称加入黑社会。
与调查人员交谈时,小李认为现在自己长大了,身体变强了,从小不能按自己想法生活,现在终于可能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父母打不动他了。
社会上谁对他不服,他就会报复,暴力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
(2)背景分析:小李小时候父母为了生意经常不在家,把他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他非常顽皮,而爷爷奶奶溺爱过度,使他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对他疏于管教。
一忙起来就顾不上他,他犯了错就以暴力手段实施教育。
刚开始,每次被打以后,他还能老实一段时间,装模作样的学习,后来发现父母根本没时间总看着他,爷爷奶奶又年龄大了管不住他,他就开始我行我素。
有时候受到了家暴后,受到同学的嘲笑,就以暴力手段报复,发现渐渐的同学怕他,既让他给带来了“成就感”,又好像心理平衡了许多。
就这样,他逐渐形成了自己以暴制暴的行为准则。
三、讨论
1.本案例中家庭暴力的形成原因分析
(1)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管教,与孩子缺乏合理沟通,信奉棍棒出孝子的传统观念。
(2)祖父母身边长大,溺爱使得孩子缺乏对老人的尊重,父母的暴力教育使他产生了暴力解决问题的概念,并在付诸行动后强化了这种想法。
而家长没有即使发现苗头,使他越走越远,他的攻击性人格逐渐形成。
(3)经过对小李进行了气质测试,发现他抑郁质19,粘液质
15,多血质9,胆汁质9,属于典型的抑郁粘液质。
在小的时候,他恐惧暴力但不知道如何与家长沟通,家长只知使用暴力也忽视了与他的沟通;进入青春期后,知道如何沟通了却早已对家长失去信任,从而泛化为也不愿意与其他人合理沟通,认为暴力就能解决问题。
2.本案例孩子攻击性形成的原因分析
(1)暴力教育使得他形成暴力思维和暴力惯性,攻击行为成为他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潜意识里,攻击行为也是他认为的最佳也是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长期受到的暴力教育形成了他长久以来的心理压抑,当他发现对其他人的攻击,自己的心情也随之放松,就使得暴力行为成为了的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或者是获取心理平衡的方式。
(3)从小没有学会如何与人沟通逐渐成为沟通障碍,对他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攻击行为是他在同学或者圈子里树立威信获取安全感的手段。
四、结语及建议
(1)孩子的攻击性与家庭暴力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受到暴力教育的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
(2)家长有必要为孩子建立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反之则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家长有必要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如何与人沟通,同时也能及时掌握孩子心理,做到有
的放矢。
(4)家长有必要多采用鼓励和奖励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顽皮行为不能一味采取暴力手段。
(5)学校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老师应该在校园里建立起一种公平平等的环境,学习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使成绩差的学生受到歧视,更不能体罚。
有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使学生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苏科,青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2(5)
[2] 焦永国.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 .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3期
[3] 纪玲玲.家庭暴力——个案分析与辅导策略.http:
///list.asp?id=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