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一)所谓“诗歌结构”,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
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等。
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方法。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又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
诗歌常见的结构方式很多。
下文例举并解析一些以“诗歌结构”为考点的实例,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相关能力。
1、线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005江苏卷)【分析】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景
欲欲济济无无舟舟楫楫,,端端居居耻耻圣圣明明。。 坐坐观观垂垂钓钓者者,,徒徒有有羡羡鱼鱼情情。。
情
后四句表露想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 入仕,希望张 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 丞相引荐之意。
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1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专题
之篇章结构(结构技巧)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2.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
感遇十二首(其二)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试题透视〗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 妙变化,耐人寻味。问题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从什么 转达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 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 的赏析。
〖试题透视〗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 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 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 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 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 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又预料到愁重 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参考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 “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女主人公触景生 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婿,自身的孤独寂寞、 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 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寓情于景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 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 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 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 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篇章结构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篇章结构(一)考点解读: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设题角度:1、这首词(诗)开篇(结尾)有何特色?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这首诗是以什么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5、这首诗的写景顺序有何不同?6、XX句与XX句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联系?7、XX句在全词中的作用?结构技巧: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对比、层层深入、抑扬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技法分解: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先景后情以景结情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以景结情《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重章叠句、铺垫、照应、层层深入、对比、抑扬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鉴赏诗歌篇章结构

练7.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 洞庭湖、岳 阳楼景观的 名句,写出 了磅礴的气 势,壮阔的 境界,为人 们称道。
简析: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 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 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篇章结构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一、景情关系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对比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 长 风破 浪 会有 时 ,直 挂 云帆 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答案: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 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 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 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 无限的想像空间。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

答
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即以景结情。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 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 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Βιβλιοθήκη 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 怅之情。
结构手法——(四)以景结情
•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 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 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 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结构手法——(二)以景结情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 答问题。
①该词采用了对比、重章叠唱的手法。 ②本词以“愁”为线索,贯穿全篇。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 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却报国无门的“哀愁”。“少年” 与“而今”对比,以昔衬今。 ③上下两片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 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渲染了作者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 痛苦,含蓄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和愤懑。
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在此居住期 间,常到博山游览。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结构手法——(三)以小见大
• 在表现重大的题材时,诗人避开大事件的铺排与大内容的 叙述,而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的描述。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归类

、
春 梅 姐 因为 俊 俏 , 慧 , 天 独 厚 , 加 上 喜 谑 浪 、 应 对 聪 得 又 善 这些 耳 熏 目染 的后 天 的 教 养 ,所 以她 才 有 被 西 门 庆 抱 在 怀 里 的 “ 运 ” 才 有 被 潘 金 莲 引 为 助 手 的 资 格 , 则 , 果 她 面 孑 幸 . 否 如 L 丑 陋 . 手 笨 脚 , 会 与 和 她 同 等 身 份 的 秋 菊 一 样 的 , 打 挨 粗 只 挨 骂有 份 . 寒 问 暖 无缘 , 终 是 个 灶 下 货 而 已。 是 , 既 然 得 送 而 可 她 沾 雨 露 .幸 邀 恩 宠 , 冈 为不 曾像 潘 金 莲 那 样 一 出场 就 送 东 送 西 , 了 好 几 个 户 头 , 了不 少 的 揉 搓 , 以 她 志 高 气 傲 , 于 转 遭 所 敢 通 过 潘 金 莲 , 打 了孙 雪 娥 ; 于 正 色 防 邪 , 骂 了李 铭 ; 于 激 敢 辱 敢 和 刚受 宠 的如 意 儿 , 了争 棒 槌 拌 嘴 ; 敢 于 大 咧 咧 地 对 金 莲 为 更 留给 她 的柑 子 也 不 在 乎 ; 别 是 吴 神 仙 冰 鉴 终 身 时 , 为 相 出 特 因 了 她 后 来 能 得 贵 夫 , 贵 子 , 能 受 到 封 赠 , 得 吴 月 娘 酸 溜 生 还 惹 溜地 不 信 她 有 夫 人 之 分 , 珠 冠 也 轮 不 到 她 头 上 ; 而 春 梅 所 说 然 说 的 “ 来 旋 的不 圆斫 的 圆 , 人 裙 带 上 衣 食 , 末 料 得 定 , 从 各 怎 莫 不 长远 只 在 你 家 做 奴 才 吧 ? ” 犀 利 锋 芒 的气 愤 话 , 这 不但 明 指 出夫 人 奴 才 本 来 穷 通 无 据 , 且 更 深 刻 地 阐 发 到 女 人 ( 实 不 而 其 仅 指 女 人 ) 豪 门 贵 族 家 中 , 是 靠 裙 带 儿 拴 着 衣 食 , 无 尊 在 只 并 卑上下之分 。 西 门 庆 死 后 , 敬 济 弄 一 得 双 之 际 , 其 说 金 莲 、 济 陈 与 敬 拖 春 梅 下 水 , 不 如 说 自己 送 上 门去 , 心 情 愿 。 当 冰 山 已 倒 甘 倒 , 门 衰 颓 之 日, 姐 姐 ” “ 夫 ” 事 , 早 已 看 在 眼 底 , 家 “ 、姐 之 她 别 人 树倒猢 狲散 的打算更 是洞 然于 心 , 明如 庞大娘 , 西 门 聪 对 庆 家 不 婢 不 妾 的身 份 , 给 他 守 个 什 么 节 呢 ? 而况 她 始 终 是 要 和 潘 金 莲 连 着 一 根 线 的 人 呢 ?等 到 私 情 泄 露 , 强 的 春 梅 , 倔 岸 然 无 愧 地 被 打 发 出 来 , 不 垂 别 泪 , 傲 视 着 这 一 没 落 的 豪 她 正 势 家门 . 月娘 又 捋 奈 之 何 , 门 豪 气 黯 然 消 , 是 她 必 然 而 应 西 也 有 的 出路 的 。 春 梅 正 传 应 该 是 在 周 守 备 家 时 , 可 是 我 们 还 别 以 为 飞 上 枝 头作 凤 凰 , 靠 了 自己 的 翅 膀 。在封 建 社 会 底 下 , 个 女 是 一 人 的穷困通达 . 系在 “ 是 三从 ” 的绳 索 而 表 现 出 来 的 , 在 家 从 “ 父 ” 她 没 曾有 过 皇 帝 老 子 达 官 阔 人 的 爸 爸 , 是 爸 谁 是 妈 还 . 谁 成 了 疑 问 . 以 她 没 有 皇 族 国 舅 家 里 的女 ) I 威 势 。但 三 所 UJ么  ̄ 者有 其 二 , 可 够 后 半 生 受 用 的 , 为 生 子 , 以 扶 正 , 以 也 因 所 所 受 官 诰 . 那 里 就 可 以反 证 出 金 莲 怀 嫉 生 儿 , 儿 肉儿 致 死 , 从 瓶 月娘 急巾产儿 , 及有个 王三官儿 才能有个 林太太 , 些“ 以 这 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结构特点:开 门见山、铺陈铺垫、伏笔照应、小中见大、画龙 点睛、卒章显志等。
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如以时空为序的诗,要注意寻找表示空转换 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要注 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等。
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罍 :[léi] :1.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
的这“首注乘诗:肥运诗马题,用“衣了轻轻对肥裘比””的,,方取用自以法《概,论括把语豪两·奢雍生种也活》截。中然相 反的社会现象(内臣行乐图与江南正在发生 “人食人”的惨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
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 氛酝酿。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
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 绾得行人住?(徐渭《题柳亭送别图》)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四、伏笔照应 伏笔是指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
或事件,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
译文: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
无端“,无似舟将楫万”里喻长指天自包己容向。往入水仕气从蒸政蒸而,无笼人罩接了引这古 老的赏大识泽。云“梦垂;钓波者光”粼比粼喻,当雄朝浑执的政气的势人撼,动这了里岳指阳古 城。张九我龄想。要“涉羡河鱼跋情水”,喻却从没政有的舟心帆愿载。乘后;四若句要表闲居 端坐露,想对入不仕起,这希盛望世张清丞明相。引荐只之好意坐。下来观看那些垂 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 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 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九、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 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 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 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 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 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
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 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 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 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 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 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 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诗歌的篇章结构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 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伏笔铺 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 上启下、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 小见大、对比等。
笔记:
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
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比兴、统领全诗、 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应。
八、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 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 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 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 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 国无门的“哀愁”。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通过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 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讽刺统治者荒 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轻 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 溢九酝,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 用?
答案: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 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术语),与下文 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 则交代因何而愁(内容)。
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 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 月正春风。”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 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 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言尽而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例说
二、开门见山
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 本题,不拐弯抹角。唐·刘得仁《青龙寺僧院》: “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译文: 诗奔开走门仕见 途只山 的有, 游远直 子离接,故点才里出会外诗对出人异做的乡官感的之慨节人:物,只气有 候特离 感别别 到敏家 新感乡 奇自、 而
3、(2007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 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答案:上片以描述为主,主要描写了一 幅热烈、豪壮的出猎场面;下片重在抒情, 尤其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抒发了自己杀敌报国的愿望。上片的 记叙为下片的抒情做了充分地铺垫。
宫》)
不言中了。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 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
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 六、画龙点睛
神妙。后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 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日出烟消不见人,欸 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 宗元《渔翁》)
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 比,得出应有的结论。
1、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①。锦帽貂裘②,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 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③云中,何日遣 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④。 注:①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 物。②锦帽貂裘: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 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③节:符节。汉 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 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层意思。④天狼:古 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当时常侵入宋边境 的西夏。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下片主要抒 发了什么感情?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先扬后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 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 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 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 主题。
十、对 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 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2、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 ②许浑:晚唐诗人。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 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2、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尾联陡转,以
村行
宋 王禹偁 “惆怅”引出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思兴乡长归隐。之意。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欲抑先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 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 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 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 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 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 能达到此效果。
2、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有: 伏笔铺垫、承上启下等。
3、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有:
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 照应、对比。 4 、就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有: 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等。
• 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 的关系
按景 情的 顺序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然大物惊候小转怪化。更在新这。“海独上有云”霞、灿“烂偏旭惊日”即的将强东调升语,气中江,南 梅生红动柳表绿现江出北诗却人才宦回游春江。南和的暖矛的盾春心气情催。促着黄莺歌唱, 晴朗的阳光下绿苹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 曲调, 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 三、铺陈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