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景
欲欲济济无无舟舟楫楫,,端端居居耻耻圣圣明明。。 坐坐观观垂垂钓钓者者,,徒徒有有羡羡鱼鱼情情。。

后四句表露想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 入仕,希望张 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 丞相引荐之意。
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1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专题
之篇章结构(结构技巧)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2.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
感遇十二首(其二)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篇章结构类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篇章结构类

篇章结构类【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

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

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

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

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

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 说你的理由。
〖试题透视〗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 妙变化,耐人寻味。问题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从什么 转达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 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 的赏析。
〖试题透视〗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 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 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 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 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 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又预料到愁重 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参考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 “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女主人公触景生 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婿,自身的孤独寂寞、 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 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寓情于景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 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 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 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 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诗歌的篇章结构

诗歌的篇章结构
古代诗词鉴赏 篇章结构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二分。
考纲分析
一、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 二、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 三、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二分。
诗歌的篇章结构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
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 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a.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1分
b.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 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 去、夜寂静时。 2分。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二分。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 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 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二分。
【 2011年高考全国卷 】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 深无雁影。
古代诗歌鉴赏 ——篇章结构 诗词的结构又称章法。分 “起”“承”“转”“合”四部分。 起:即起句,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 往下说。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引起 波澜。 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的作用。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二分。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二分。
总结 一、首句的结构作用:
1、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以下对什么的描写 2、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3、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 4、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之篇章结构(课件38张)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之篇章结构(课件38张)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问:诗中哪些词语与“只等闲”照应 ??
答:“腾细浪”、“走泥丸”、“更喜”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诗中哪些词语与诗题照应 ?
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 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评析】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一种情感,虽然所 写的意象不同,但通过相同的结构形式去写,让人读起来有音 乐美,让人感觉到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情感更加有韵味。
整体概括:《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就是这样:一连几 章句式和意思基本相同,只有个别词的调整,产生了一唱三叹 的抒情效果,不断重复的韵律加强了抒情效果。让每个读者听 众感觉好似一次次重章叠句的咏叹,一字字刻骨铭心的记忆, 连这河水都已会低吟浅唱。
(20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什 么?
答:“踏”。“一径沿崖踏苍壁”,意为沿着山崖上的 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写出隐者住处的幽僻。
铺垫与伏笔
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铺陈 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手法 。其作用是突出强调。

鉴赏诗歌篇章结构

鉴赏诗歌篇章结构

练7.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 洞庭湖、岳 阳楼景观的 名句,写出 了磅礴的气 势,壮阔的 境界,为人 们称道。
简析: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 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 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篇章结构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一、景情关系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对比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 长 风破 浪 会有 时 ,直 挂 云帆 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答案: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 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 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 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 无限的想像空间。

诗歌的结构

诗歌的结构

▪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承)
▪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转)
▪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合)
▪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 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 面有什么作用?(6分)
▪ 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 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
“马嵬”是地名,也是悲剧的发生地,其含义就 等于说“杨贵妃之死”。
本诗紧扣题目来写,句句切题,与古风歌行可只取诗中 某一点一面拟题,自不相同。
题目的特点
• 1、 题目与诗歌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 2、 全诗必须始终环绕着题目来写。 • 3、 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 • 4、 题目或主要题意一般须“开门见
• “转”通常是第三句,但也有例外,如李白《越 中览古》: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 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是描述从前越破吴后的得意、繁盛和逸乐, 第四句才转而写今日的凄凉。
• 从句子的意思和作用上看,绝句总体上通常可分为前 后两半。往往前半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 意旨所在。第三句的“转”,为了拉出、铺垫、反衬、 强调等作用,前人常用“不”、“莫”、“独”、 “更”、“如”、“若”、“何”、“谁”、“纵”、 “欲”、“愿”、“今”、“只今”、“昔”等字以 转出新意。
2006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结 构起什么作用? 答案:“聚散匆匆”在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 别之仓促;在结构上起具有承上启下作用。“聚”字 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 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 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诗歌鉴赏

篇章结构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先景后情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 照应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景情 的顺序
下笔即写情,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 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 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3、以景结情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 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 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 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 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 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 易对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 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先写汉文 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求贤”“虚前 席”写汉文帝求贤心切,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为听 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 足以证明其政治上的昏聩慵弱,这是抑。
古诗词主旨表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出主旨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4、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 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 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 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
2、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 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 的心志或情怀。 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事”“物”“小 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 诗常人百通姓过一家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现
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这一小事的对比。指明 这只小小的的“燕子” 历史的见证者的身份,也 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 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
•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 手法?
•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 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 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3.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 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 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技 巧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和结构技巧。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
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 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 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铺垫
• 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 铺垫的作用。 1、增加情节张力(节奏感) 2、制造悬念; 3、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答案:以景结情(术语).诗人这时轻轻宕开 一笔,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 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 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 深了诗人的边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无限 的想像空间(作用).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的后两句?
• 思维模式:解析: 扣住诗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 按照诗文的首、颔、颈、尾联顺序,分别概括即可。 前后内容(景、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 景哀情。前后内容(景、情)是相关、相反、相衬 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
• 下面这首诗最后两句情感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 后破势而出。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 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 1 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 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 2 照应的种类: • ①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 ②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 ③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
• 解析: 本诗最后两句中,上句诗人遥想故园 秋景,是虚写;下句回到现实,是实写。弄明 白两句的内容,并分析虚实的关系,赏析虚 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即可理解诗人对故园的 情感的内容。
• (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登 城
• 宋·刘 敞
•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 思路:关系 + 内容 + 气氛 + 情感 • 步骤:
(关系)
描写…… 营造…… 表达……
情景关系术语:1、触景生情、2、寓情于景/景情 交融 3、以景衬情(借景抒情) (①.正衬:以哀 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4、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
书籍。著作:即著作郎,旧掌编撰国史。
• (1) 全诗以“戏”为脉络,请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戏说的。 (4分
• 10. (1) 【答案】开头作者不明说自己不能升官 发财,而是说钱拒绝和自己交往,幽默诙谐。三 四句表面看来是自责,实际上以反语暗指、自嘲 文章不为世人赏识。五六句诗意表面上说自己尸 位素餐,其实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 或讽刺。结尾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 也给诗篇结尾添加了戏说的风韵。
答案: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 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术语),与下文 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 则交代因何而愁(内容)。
2、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 《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 回首斜阳暮。
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 (1)何遽(jù):为什么那么快。 (2)《阳关》句:别离之曲。
(1)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有 何妙处?
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2分)(术语), 营造了一个凄苦惆怅的意境(1分)(内容), 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1分)(作用)。
3、 感遇十二首(其二)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 行路难实现李理白想的豁达。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 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
以景结情: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照应一二 句之情,将悲伤之情寓于纷纷飞落到黄叶之景中, 加深了诗人的悲情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空间,耐人寻味。
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式 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
词强说愁。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篇章结构
考纲分析
一、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 二、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 三、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
诗歌的篇章结构
1、景与情的关系:
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伏笔、 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 承上启下、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开门见山、卒 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情与景关系题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1)诗篇在开头以
的艺术手法
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草木
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
• 望海楼晚景
• 宋·苏 轼
•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 这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 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 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 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 意境。苏诗第三句则从“横风吹雨” 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 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的照应。
照应
抑扬
• 抑,是按下、收束; • 扬,是振发、放开。指的是在同一表达过程中,
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褒贬或渲染,使所描述 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欣起波澜, 收到强烈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 • 作用:使艺术作品摇曳多姿,形成波澜起伏之 势,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 抑扬一般可分为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几种。
总结:
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
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比兴、统领全诗、 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应。
2、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有:
伏笔铺垫、承上启下等。 3、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有:
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 照应、对比。 4 、就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有: 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等。
“技巧”类题目的答案构成: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起到的效果或者作用。
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 ②许浑:晚唐诗人。
Ⅲ、古诗词主旨的体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 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 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可以使 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 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 “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 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 月 圆① 唐·杜 甫
•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 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 清辉,实中有虚。(2分)虚实结合,表达了诗 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 团圆的美好愿望。(2分)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