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技巧(学生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景
欲欲济济无无舟舟楫楫,,端端居居耻耻圣圣明明。。 坐坐观观垂垂钓钓者者,,徒徒有有羡羡鱼鱼情情。。
情
后四句表露想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 入仕,希望张 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 丞相引荐之意。
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1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专题
之篇章结构(结构技巧)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2.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
感遇十二首(其二)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高考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
关于结构(构思)
结构(构思),说白了,就是作 者围绕主旨,写了什么?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前后内容之间有何联系?
古代诗歌讲究起承转合,一首诗句 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分析诗的结 构思路,从大的方面说,必须把握诗句 间的关系,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叙 事后抒情;从小的方面说,针对某句的 总起、过渡、铺垫、照应等。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 简要分析。
答案: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写向往归隐的原因。由 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 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 “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 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 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更加 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 像空间。
春日怀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参考答案: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 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分析概括)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仰慕和思念 之情。(点明情感)
课堂演练1
课堂演练2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课件

(三)古诗词主旨表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出主旨
如何体现主旨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对比
1.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 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作者曲笔入题,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 切合“回”起式。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首句属于景物描写,交代了环境、时、地; 2.曲笔入题,为全诗奠定定了清冷的基调,渲染了气氛。 3. 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尾联 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破题) 承(景) 转(人) 合(情)
(1)、抓住“起”句。
1. 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作用: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 而无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 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 喻从政的心愿。
景
情
后四句表露想入 仕,希望张丞相
引荐之意。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物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志
最新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篇章结构

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 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
霜叶红于二月花。
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 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 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 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
诗歌的篇章结构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 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伏笔铺 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 上启下、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 小见大、对比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 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 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 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 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
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
高考篇章结构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精选7篇)

高考篇章结构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精选7篇)高考篇章结构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篇1】【设问方式】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分析思路】古代诗词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景,或者是情。
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
叙事诗中的线索,往往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在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中,线索往往把意境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着眼于对诗歌线索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情感变化层次和一篇之纲的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和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诗歌关键位置上的抒情议论句。
【答题示例】【例题1】(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例题2】(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帐幔,拂去琴上尘埃。
以“微风”为线索,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诗人的孤寂落寞和对故人的思念。
高考篇章结构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篇2】【设问方式】(1)诗中某字词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篇章结构学生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2)从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前后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埋下伏笔、层层铺垫
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例题导引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9、结尾“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内容上:表达对宦海艰险、羁旅漂泊、一年将尽的无尽感慨。(2分)结构上:(1)点题,呼应前文“一年将尽夜”。(2分)
2)……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赏析开头、结尾、中间......
4)……在诗中的妙处如何?(开头句、中间句、结尾句)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术语
步骤二:阐述
步骤三:效果
(4)篇章结构: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分后总、详略得当、巧妙过渡、铺垫、以景结情。
3、篇章结构:
分“起”“承”“转”“合”四部分。起:即起句,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引起波澜。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高考精品】古代诗歌鉴赏结构技巧

2.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 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 从高处飞泻而下。 •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 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先写少妇“不知愁”,在明媚的春日里, 精心打扮,登上翠楼,当看到大路旁翠绿 的杨柳,才想起了离别的丈夫,后面才说 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 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 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 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 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 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 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 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 鲜明对比。
• 在狱咏蝉 骆宾王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 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 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 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 以小见大 •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 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 “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 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 过 华 清宫 杜牧 •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 “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 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 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3—结构技巧

通过典型和象 征,借助于人们
指不沾泥,鳞鳞
居大厦。”(梅尧
的生活体验,达
臣《陶者》)
到以小见大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 的鲜明对比,以小见 大,深刻揭露了封建 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 理,表达了诗人对劳 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结构技巧
概念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析
诗歌意象组合是 作者根据表达需 “鸡声茅店月,
意象 组合
赏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 照应,转承圆熟,结 构严谨。“未休兵” 则“断人行”,望月 则“忆舍弟”,“无 家”则“寄书长不 达”,人“分散”则 “死生”不明,一句 一转,一气呵成
(三)结构技巧 概念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析
“应怜屐齿印苍
欲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 苔,小扣柴扉久
先抑 直陈,先从反面 不开。春色满园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艺术手法(三)
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 语言特色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篇章结构
(三)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 铺垫
以景结情 卒章显志 首尾呼应 抑VS扬 以小见大 意象组合
……
(三)结构技巧 概念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
开门
诗歌开头就进入
回,乡音无改鬓 毛衰。儿童相见
正题,揭示主题 不相识,笑问客
问: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
析。
(三)结构技巧 2.(2016·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中庭地白树栖 鸦,冷露无声湿 桂花。今夜月明 人尽望,不知秋 思落谁家。”(王 建《十五夜望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分析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2、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3、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结构作用)提问方式1、某句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某句诗,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解题要点1、描绘或解说诗句(描写或叙述)2、确定诗句在诗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在全诗中的结构作用3、对抒发诗人的何种情感起到作用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篇章结构一览表全局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先抑后扬、对比、线索首尾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中转铺垫、照应、承上启下/过渡先后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咏古后议论抒情★【高考例题导航】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一、起、承、转、合(一)、“起”“起”定基调.“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地位很重要。
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常见的首句结构作用有:a)交待人、时、地、事、环境;b)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c)统领全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d)与其他诗句构成对比、衬托等。
e)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边练边悟4(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承”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③前后照应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反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一、孤衬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分析颔联的作用: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浩荡气势,视野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孤愁、国忧家恨做了铺垫。
边练边悟5(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转”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
“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
抓住这“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分析下列诗句都是哪一方面的转折咏柳贺之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转一般在第三句,但也有特例。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边练边悟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边练边悟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篇章结构特点(1)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2)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起承转合。
起,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转,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合,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起——明点、暗示——情承——正衬、反衬——情转——突出、铺垫——情合——直抒、间抒——情考点精练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歌的首联在全诗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考点精练2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考点精练3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后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二、情、景关系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a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b先情后景、以景结情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2、先情后景、以景结情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升华主题,耐人寻味。
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
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
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考点精练: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三、其他结构特点(一)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常见手法:铺垫、照应、过渡(承上启下)层层深入、抑扬、线索1、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运用铺垫,有助于渲染气氛,蓄积气势,凸现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
照应可以使诗歌前后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对表情达意起到很大的作用。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