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寄情教案

合集下载

托物寄情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诗词中的“托物寄情”现象;2.培养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于诗词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和理解“托物寄情”现象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一对刻画美丽自然景色的诗句,引发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思考;2.讲授:讲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以及一些典型的例子;3.讨论:提供一些“托物寄情”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解读和讨论;4.练习:要求学生自己构思一个“托物寄情”的诗句,并展示给全班。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对刻画美丽自然景色的诗句,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并引发对于情感表达的思考。

2.讲授(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即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抒发内心的情感。

并且讲解一些典型的表达方式,如以景物喻情感、以物为比拟等。

3.讨论(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著名的“托物寄情”诗句,如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让学生阅读并解读其中的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理解。

4.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自己构思一个“托物寄情”的诗句,并进行展示。

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如通过给予物体动作、感官或行为等使其更生动、具体。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托物寄情”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板书设计托物寄情- 描述事物,抒发情感- 表达方式- 以景物喻情感- 以物为比拟八、教学反思“托物寄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也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托物寄情”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

通过参与讨论和自主创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于诗词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案ppt托物寄情

教案ppt托物寄情

教案ppt托物寄情教案标题:教案PPT:托物寄情教学目标:1. 了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特点;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托物寄情”手法;3. 培养学生运用“托物寄情”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由来;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托物寄情”手法;3. 引导学生进行“托物寄情”创作实践。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托物寄情”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和猜测其含义;2. 引用一段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诗句,让学生感受“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由来,解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2. 分析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托物寄情”手法,如《红楼梦》中的“葬花诗”、《西游记》中的动物形象等;3. 列举一些常见的“托物寄情”手法,如拟人、象征、比喻等,并给出相应的例子。

三、实践(20分钟)1. 分发纸和笔,让学生进行“托物寄情”创作实践;2. 提供几个主题或情感,如“爱情”、“友谊”、“孤独”等,供学生选择;3. 引导学生运用“托物寄情”手法,将所选主题或情感通过物象的描写表达出来;4.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想象,不拘泥于常规的表达方式。

四、分享和讨论(15分钟)1. 邀请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2.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3. 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表达。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特点;2. 强调“托物寄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运用“托物寄情”手法,提升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PPT演示文稿;2. 纸和笔。

评估方法:1. 学生创作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2. 学生在分享和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托物寄情”手法;2. 提供更多的“托物寄情”创作主题,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理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特点;2.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想象,不拘泥于常规的表达方式;3. 在分享和讨论环节中,保持积极的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3-3托物寄情教案

3-3托物寄情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2、情感目标: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3、技能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策略: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投影仪学具准备:作业纸、笔教学程序:一、导入教师背诵几首梅兰竹菊的古诗,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傲霜。

梅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兰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提问2:“四君子”题材除了在绘画中较多运用,在其他美术门类中有运用吗?如果有的话,它们是否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意义呢?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明确主题,托物寄情。

二、新授(1).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观赏图片:《墨梅图》。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2).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3)讲解关于中国画画梅的用笔,以及画面构图.(王冕的梅花继承扬无咎一路,用笔精练,墨色清淡。

其勾花点蕊,极为自然,似于有意无意之中)2.图片欣赏:《墨兰图》。

高中美术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美术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2学情分析1、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学会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个性、信仰及见解。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董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3重点难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视觉形象的关系。

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由青少年较熟知的“花语”入手问题:母亲节、教师节、情人节等节日该送什么花?各代表什么?总结:“花语”代表了人的心声,表达出了送花人的感情,从而引出美术家表达感情的方式———托物寄情活动2【讲授】《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

如“四君子”题材在美术绘画中被大量运用,成了一种通用图式。

提问:谁知道是哪“四君子”?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学生答:教师总结:“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高洁、坚强)它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性格,显示了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可贵精神,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

人们便把它作为刚强意志倍加赞赏。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托物寄情》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朗诵赞扬植物的诗词。

请学生回忆朗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展示王冕《墨梅图》并总结古人运用绘画的方式传情达意,揭示课题《托物寄情》。

环节二:描述分析1、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学生思考回答:梅、兰、竹、菊。

教师总结:四君子为梅、兰、竹、菊,每一个植物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2、出示《墨梅图》,提出问题:作品给你什么感觉?表现了画家什么情感?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表现了梅花凌寒傲骨的特点,传达了画家孤芳自赏的性格。

接着展示《墨梅图》上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并且提出问题:结合题款思考画家传达的情感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表现了孤傲的性格。

教师总结:对异族统治不满而独钟于梅花心志。

追问:画家为什么要画成“墨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3、多媒体展示徐渭《墨葡萄图》提出问题:结合题款思考徐渭传达了什么情感?怎么传达的?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并回答:徐渭生活的困苦。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案(1)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案(1)
析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激励评价法。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菊(傲霜)清雅洁身
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君子”等一些植物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些植物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殊的情感。
欣赏徐渭《墨葡萄图》朗读诗句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真是英雄失落托足无门,因此人们说这幅画画的不是水墨也不是葡萄,而是画家半生怨愤的老泪纵横。
教师讲解总结:历代画马的名家有很多,他们笔下的马虽形态迥异,但基本上描绘的都是宫廷,贵族家里驯养的宝马,从马脖上的缰绳可以看出这些马都摆脱不了被人驱使的命运,但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 自由奔跑的。
4欣赏徐悲鸿其它几幅不同时期的作品。
5同样是动物的人格化,我们来欣赏朱耷笔下的动物,又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放映ppt
二、教学课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杜甫的两句诗,它是说因感慨时事看见花也会落泪,因痛恨离别看见鸟时也会使自己惊心。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运用象征手法的现象特别多,把无生命的事物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把动植物与人物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就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手法。 这些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其实在绘画中也常常被运用。 在民间和画界,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借客观事物以求象征的意象。本课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引出课题:画中的马是有人格化的,具有象征意义,这也是本节所要学习的——托物寄情。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58陈君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58陈君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

本课中从植物,动物,静物,人物等多幅作品介绍了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书中例举了较多的图例,附上了文字说明,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从课本中得到教学重点的解答,但是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书中提及并不多,需要课堂教学引导的深入剖析。

本课内容较多,图片选取上,对教材有删减和增加,使欣赏重点突出。

对其他作品只简要了解,让学生通过自学等形式去完成。

学情分析:高二(3)班的学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课堂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组织较好。

学生会在课前预先做好小组的分配,做好相关内容的准备功课,能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内的讨论,并积极回答。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2、能力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3、情感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经历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家如何借助其他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学难点:会体会作品之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了解教材所涉及的美术家的生平,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代表作品。

根据本课教学设计,制作课堂教学用的PPT美术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运用网络搜索课本相关的画家及作品,预习本课内容。

讨论时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葫芦娃,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这个作品对于很多人是动漫的启蒙之作。

但是这个貌似很简单的动漫作品,背后可能也隐藏着深刻的寓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葫芦娃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正义一方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战胜了邪恶的一方。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葫芦娃”的故事在暗示中国曾经的抗日战争。

托物寄情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托物寄情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能够理解和鉴赏托物寄情的作品。

3.能够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写作。

教学重点:1.了解托物寄情的特点和思想。

2.能够分析和解读托物寄情的作品。

教学难点:1.能够灵活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写作。

教学准备:1.教材:托物寄情的经典诗作。

2.教具: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导入(5分钟)1.向学生简单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

2.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托物寄情的表达方法。

Step 2 讲解/练习(15分钟)1.详细讲解托物寄情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分析讲解托物寄情的特点和思想。

3.通过阅读几篇托物寄情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

4.布置托物寄情的写作练习。

Step 3 操练/扩展(2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托物寄情作品。

2.学生展示:选取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托物寄情作品。

Step 4 迁移/巩固(15分钟)1.教师提供一篇没有使用托物寄情手法的作品,请学生尝试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修改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自由写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尝试使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写一篇作文。

Step 5 总结/拓展(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展望下一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延伸:1.经典作品解读:选择一些经典的托物寄情作品,由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形成小组展示。

2.扩大范围:除了文学作品,托物寄情的手法也可以运用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可以展开相关的学习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物寄情教案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托物寄情》教案------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晦和象征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3、态度、情感价值观: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善充实。

三、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四、教学策略: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和文字资料七、教学过程:1、(幻灯片1)导入: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堂课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2、设问: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的几幅图片:幻灯2:梅,冰肌玉骨、傲雪傲霜。

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他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梅花以她的不惧寒冰,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的自强不息。

幻灯3:兰,高洁,比喻人品的清高。

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

幻灯4:竹,劲节清高,洒风弄月(比喻“气节”)。

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它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末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

”竹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苏东坡有诗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幻灯5:菊,(傲霜)清雅高洁。

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也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有很大关系。

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而梅兰竹菊四者也一直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

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就确实恰如其分了。

2、新授:(1)植物的人格化:幻灯片7 《墨梅图》,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作品题诗(七言题画诗)为: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提问:1、梅花是什么颜色的?2、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画中文字能传递的信息:“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由此可见,本作品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3、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梅花是一种通用的图式,但是每位画家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

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

《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这首诗题为“墨梅”,表现了诗人在元朝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此画意在述志,王冕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幻灯片9:《墨兰图》学生自主讨论: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

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人格象征意义。

幻灯片11:项圣谟的《大树风号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于清顺治二年(1645),明朝刚刚灭亡,作为“遗民”的项圣谟在画面上表达的是一种凄凉无奈的情绪。

此画的主题是大树和老人,荆棘杂草丛生。

画家用浓重的笔墨刻画大树,画中大树参天而立,主干粗壮挺直,有刚强不屈之势,枝条繁密横生,虽然树叶都脱落了,却显得气势非凡。

全画构图别致,在视觉上故意营造一种既苍劲又独立不移的稳定感。

本幅画家自题为: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

短策且随时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

幻灯片:12、13:作品欣赏徐渭作品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2)动物的人格化提问:植物中例如“四君子”等都能寄托人们的思想情感,那动物是否也能寄托思想情感呢?幻灯片:14、15朱耷介绍《安晚贴》之一、二八大山人《安晚帖》之二:题诗比较晦涩,但这条孤独的、翻着“白眼”的鱼本身就足以体现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

画中的诗是:“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

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

”谢曰:“故当渊注渟着,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

”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曲阿”。

联系画面来看,表达了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

以此寄托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孤傲情怀,更进一步的表现了画家的愤世嫉俗之情。

本画暗示的意思就是:朱耷自己如此鱼一样处于一潭死水中,复明的希望渺茫,今后只有独善其身,保持崇高的气节。

学生互动环节:语言与动作,托物寄情的表达:一个学生面对视频做动作,另外一个学生面向同学回答是什么动作幻灯片16:《二马图》幻灯片 17:《骏骨图》幻灯片18:《奔马》《二马图》(元代)任仁发松江(今上海)人。

现藏北京博物馆。

任仁发擅长人物、花鸟,尤精于画马,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

《二马图》“得唐人遗法”,在虚拟的空间内作肥瘦二马,下边肥马呈花斑橙白二色,骨壮膘肥,上边瘦马棕色,瘦骨嶙峋,肋骨清晰可数,缰绳绕于颈项,俯首垂肩,起步不高,神气凋丧,与肥马形成强烈对比。

全画以劲细流畅的线条勾勒,行笔富于变化,设色明丽,造型谨严而写实。

两匹马均形态逼真,表现准确,其皮毛的质感,毛色的过渡,极为细致巧妙,是任氏晚年的画马杰作。

任仁发的绘画,继承了唐宋以来重视写实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创造。

《骏骨图》(宋代)龚开画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低首漫步风中,腰间15条肋骨历历可数,铜骨铁臀,精神矍铄,仍有千里之志。

自题诗:“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今日有谁怜骏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可见龚开有意画瘦马,以瘦骨丰肋来显现骏马的精神,为自身及千万个怀才不遇者写照。

奔马(现代)徐悲鸿徐悲鸿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长沙为日寇所占,他连夜画出《奔马》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段小结: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一:创作的形象比较传统、隐晦、委婉;追求了人格的完美,完善表达作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消极。

遗民美术的悲凉心境,遗民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所以在新的朝代中,往往不会与当时的统治者合作,尤其在外族人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尤为明显。

同学们可以发现在这两个朝代,文人从音乐、美术方面有诸多的作品出现,他们以这样的艺术形式表达人格的高尚和对当时的社会的厌倦和忧愁。

他们的作品大多是抒发情怀,所以我们呢看到上面的作品基本都体现了,自由、放松、无拘无束的笔墨情趣。

(3)静物的人格化幻灯片:20《艺术家的卧室》讨论:画它描绘了什么场景画中的物品跟画家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A:画的是作者本人的居住创作的地方。

B:凡·高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画法来描绘这间卧室,而是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

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的东西。

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

C: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高更的盼望。

创作该作品的这段时期凡·高住在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地方,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而高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幻灯片22、23:出示《到前线去》《怒吼吧,中国》集体讨论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都是人物画,情感披露的比较直接2.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体现作者希望全国人民奋起抗争的爱国情感3.这种感情有什么特点,有何社会意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积极意义,我们要积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以积极饱满的心态迎接明天小结二: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二:创作直接的视觉形象;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作品积极向上,振奋人心八、课后总结:1、两种形式的托物寄情表达方式的区别2、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都会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入进去,而这些又通过作品达到了新的升华,从而成为了全人类可以共享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