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蒲松龄带来的影响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善恶观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善恶观
蒲松龄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他在古代文学中留下了巨大的影响力。
《聊斋志异》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该篇文章着重分析了蒲松龄的善恶观。
《聊斋志异》中充满了各种传说,神话,灵异以及神秘故事,其中重点突出了蒲松龄对人性善恶的观点。
从文中可以看出,蒲松龄认为,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他认为,人的善恶往往是由环境和社会习俗所影响的,而不是生与性决定的。
他强调,善良必须被认可和尊重,恶行则会受到必要的惩罚。
此外,蒲松龄还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善与恶也是相互依存的。
他认为,社会中的人必须有公正和宽容的心,才能使幸福的和睦的气氛在社会中流传出来。
蒲松龄认为,人的言行应当与自己的思想和信仰相协调,从而尽可能地发挥出个人的优点,摒弃恶斗,抛弃恶乡,避免前往恶处。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更强调了坚韧而不屈的善良。
他认为,想要使社会充满善良,必须面对困难和磨难,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被外物所诱惑,也不受某种思想的影响,保持纯正的善良。
从《聊斋志异》中可以看出,蒲松龄的作品中的善恶观是勇敢而公正的,他在社会生活中强调公平正义,强调抵制邪恶,同时又拥护善良,把它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础。
因此,蒲松龄的作品对于当今社会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的善恶观可以借鉴,从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让社会更加和谐。
蒲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蒲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内容摘要:蒲松龄及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为主要组成内容的蒲文化在今天发挥着深远影响。
其在文学上创作上可谓使鬼怪灵异小说得到长足发展,在影视创作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以其文化效应名人效应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深远影响。
蒲松龄,山东淄川人,清末文学家。
他的一生都在科举中度过,然而命途不济的蒲松龄至死也未谋得一官半职,但是作为一个文人他却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他的足迹,至今无论在文学、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蒲文化的影响都是广泛而深刻的。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品。
《聊斋志异》问世后便风行一时,模仿之风亦是盛极一时,主要有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袁枚的《新齐谐》等。
这些作品大都是模仿《聊斋志异》的形式,于其寄托“孤愤”的积极精神略无涉及;虽也不乏文笔流畅之作,但却始终未有可媲美聊斋的作品。
聊斋志异虽侧重于鬼怪狐媚但其在文学上的影响却不仅在此。
仅挑两部大家熟悉的作品为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有人可能提出疑问若说《儒林外史》受其影响可以体现在继承发展了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精神,以痛快淋漓的笔墨,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受毒害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进一步否定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上,那《红楼梦》又何谈受其影响呢?相信认读过《红楼梦》的朋友对该书印象最深刻的一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通过贾家的兴衰过程,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腐败,预示封建社会必然覆灭的历史命运,二便是在红楼梦中出现的不下百余位的女性,在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女子性格无一相同却个个吸引眼球。
《聊斋志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娇娜、青风、聂小倩、鸦头、连城、莲香、胡四姐、伍秋月、阿绣、小梅……这一连串人物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
她们虽然或刚或柔、或热情或羞涩,或单纯或老到各有各的特点,但却都具备了这样一个共同点,这便是她们都吸集了几千年女性发展的精华个个面貌若仙、风华绝伦。
蒲松龄个人简历

蒲松龄个人简历蒲松龄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以编纂《聊斋志异》而蜚声中外。
蒲松龄出生于中国浙江省的一个文化世家,他从小就对文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蒲松龄在求学时期就展现出了出众的才华。
他熟读经典,并且精通多种古代文化和语言,包括汉语、英语、法语等。
这使得他有能力去探索和理解多样的文学作品,并将其毫无缺失地转化成自己所信奉的文学风格。
在年轻时期,蒲松龄幸运地得到了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赏识和指导。
他从这位导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文学创作的技巧和知识,这对他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卓越的想象力。
他将心理惊悚和超自然现象巧妙地融入这部小说集中,使读者在恐怖和惊奇之间不断徘徊。
这部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并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蒲松龄还对翻译也有浓厚的兴趣。
他对英语和法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成为了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
他善于将不同文化的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以使翻译作品更接近原著。
蒲松龄的翻译作品以其准确性和流畅性而受到赞誉。
蒲松龄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学家和读者。
他对文学的贡献被广泛认可,他的名字被铭刻在中国文学史上。
尽管蒲松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并未止步于此。
他不断努力地学习和探索,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他不仅对文学感兴趣,还对哲学、历史和科学等多个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相信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人生体验。
蒲松龄的个人简历是一个充满成就与多样性的故事。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一直影响着读者和文学界。
他的追求不仅仅是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通过文学来传递人类智慧和情感。
蒲松龄的个人简历展示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郭沫若评价蒲松龄_郭沫若如何评价蒲松龄

郭沫若评价蒲松龄_郭沫若如何评价蒲松龄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
字留仙,一字剑臣,那为什么郭沫若要评价蒲松龄?评价蒲松龄的什么,又是如何评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郭沫若评价蒲松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郭沫若评价蒲松龄作为清代最为出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大名因为他潜心创作的《聊斋志异》等作品而家喻户晓,而因为他创作的鬼怪故事中包含的对社会现象的极大讽刺,所以他写的故事也更加地深入人心,历史上也曾经有郭沫若、鲁迅等人曾经评价过蒲松龄,郭沫若评价蒲松龄的一副对联到现在仍然非常出名。
郭沫若评价蒲松龄的这幅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写下这幅对联的契机就是郭沫若在参观蒲松龄故居时偶发灵感写下的,这幅对联不仅仅表达出郭沫若对蒲松龄在文学创作的创作手法上高人一等的技巧的赞赏,而且郭沫若的对联中还包含了他对蒲松龄在抨击社会现象的创作上的鞭辟入里和勇敢的精神的赞赏。
除了郭沫若评价蒲松龄的一副对联比较出名之外,鲁迅对蒲松龄作品的评价也是经常为人所熟知的。
鲁迅在自己的一本《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提到过,“《聊斋志异》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这一评价包含了鲁迅对《聊斋志异》的题材、人物形象以及创作风格的欣赏。
鲁迅评价这部作品的题材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描写的都是鬼妖之间的事情,但是作品中的创作形象却并非都是恐怖的妖怪,而更多是都是一些接近“人”却又高出“人”的形象,蒲松龄在创作风格上则是通过写这些妖魔之事来讽刺当时贪官横行的社会现状。
蒲松龄简介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蒲松龄的祖辈是中小地主阶级,后来以较为丰厚的家底用来经商,所谓经商蚀本,在经商的道路上家族渐渐的败落之后,蒲松龄便刻苦读书,希望以后能有一番作为。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去参加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一时间声名大噪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但是在以后的科举考试中,却是屡试不第,这使得蒲松龄很是气馁,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屡试不爽而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在逆境中前进。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1. 引言蒲松龄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民间故事整理者,他以编纂《聊斋志异》而闻名于世。
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这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和挫折。
然而,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以落第为契机,自勉励志,最终成就了自己在文学上的辉煌。
本文将详细探讨蒲松龄落第后的自勉之路,以期给人们以启示和鼓励。
2. 蒲松龄的落第经历蒲松龄生于清代,他的父亲是一名官员,家境殷实。
蒲松龄从小就显示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因此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严格的学习。
然而,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
他不仅在乡试中未能通过,连续多次参加会试也没有取得成功。
这对于蒲松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才能,觉得自己注定无法在文学上取得成就。
3. 蒲松龄的自勉之路然而,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相反,他将落第看作是自己的磨砺和契机,决心以更加努力的态度来面对挑战。
他深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热情,于是他决定将精力集中在创作上。
蒲松龄开始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他以自己的笔触将这些故事重新书写,并注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的作品逐渐得到了认可,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一颗新星。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4. 蒲松龄的成功与启示蒲松龄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才华,更在于他从失败中汲取了教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沉溺于自己的落第经历,而是勇敢地迎接了新的挑战。
蒲松龄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接受失败,并从中寻找机会和动力。
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
蒲松龄的例子告诉我们,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其次,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蒲松龄在落第后并没有对自己的才能产生怀疑,而是坚信自己在文学上的天赋。
他通过创作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最终取得了成功。
读蒲松龄的收获

读蒲松龄的收获文学是一座永远的宝库,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便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我也不例外。
在阅读《聊斋志异》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收获。
一、文学魅力《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了神怪、鬼魅、妖精的小说集,但它并不是一部恐怖小说,而是一部充满了文学魅力的作品。
蒲松龄的文笔优美,语言华丽,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他的文字不仅仅是描述,更是一种艺术,让人感受到了美的力量。
二、人性思考《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虽然充满了神怪,但是它们都是以人性为基础的。
蒲松龄通过这些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让人深思。
例如《牡丹亭》中的悲剧,就是因为主人公柳永的贪欲和自私导致的。
这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真正的友情和爱情。
三、历史文化《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它们不仅仅是一些神怪故事,更是一部历史文化的宝库。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
四、人生哲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虽然充满了神怪,但是它们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例如《画皮》中的故事,就告诉我们不要贪图外表的美丽,而要看重内在的品质。
这些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人生的真谛,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总之,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部神怪小说,更是一部充满了文学魅力、人性思考、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的作品。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真谛。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穷困潦倒书生蒲松龄喜人谈鬼的文学生涯

穷困潦倒书生蒲松龄喜人谈鬼的文学生涯导语:科举制度的开创,可谓给了中下层读书士子新的晋升途径,为封建统治王朝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民间人才。
同时呢也打破了之前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局面。
自隋朝开始,各个王朝都在不断完善科举制的内容,由考查科目的更改等,例如武则天还增加了武举,使得文武官员的选拔变得同样重要。
在经历了宋元之后,科举制的发展开始有些畸形,其实这不仅仅是科举制本身的原因,更是包括当时封建社会下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
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尤其明清之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问题,以及清朝统治者的少数民族身份,这些原因使得统治者为了控制人民思想,加固统治。
所以通过了各种方式来控制百姓的思想,从政治政策、经济文化方案,都在压抑人民的思想。
例如通过闭关锁国,减少人民与外界的交流,科举制度的不断僵化,使得士子思想僵化,一心只为科举做官。
因而使得当时出现了很多一生只为科举的读书人,从年少到垂垂老矣,依旧在参加科举考试。
有的人迷失在其中,从未看清,但有的人在数十年的科举考试中,逐渐也认识到了科举考试的压抑。
同时也看到了官场之上的黑暗,腐败,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自己的理想追求。
蒲松龄便是万千士子中的一位,从十九岁开始便参加考试,有过得意,有过失意,但是最终看清了科举制度下的腐败。
四十年考试生涯蒲松龄和古代大多数士子一样,苦读四书五经,一心只为考取功名,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因此蒲松龄十九岁便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在县、府、道三个阶段的科举考试中连中三个第一,可以说风光一时,受到了当时众多人的看好,因此蒲松龄凭借良好的成绩补为博士弟子员,为之后的科举考试做准备。
蒲松龄石像然而天不遂人意,在之后的考试中,蒲松龄却一直屡试不第,然而蒲松龄一直没有放弃科考,直到四十岁依旧在参加,然而却一直没有考中。
同时呢由于蒲松龄在接连不断的考试中,不打理家资,生活难以为继,因此前往同乡毕际有家,担任私塾先生,教授毕家子弟读书识字,而这一教书便是在毕际有家教书了三十年。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聊斋志异》作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内容涉及传奇、志怪、轶事等多方面,诸体兼备,可以称之为一部传世的不朽之作。
虽然绝大多数作品都是通过出神入化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谈狐说鬼,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但作品本身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以大胆的艺术想像创造出一个奇幻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来影射现实社会,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婪、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寄托了作者的孤愤和理想。
整个作品熔铸进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不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博得了世人的青睐。
蒲松龄之所以将《聊斋志异》抒写的如此出神入化,缘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执拗而叛逆的个性。
纵观蒲松龄70多年的生命轨迹,竟有40余年耗费在科考之中,可结局却不尽人意。
因此,在《聊斋志异》中有20多篇作品涉及到了科举,同时描绘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士子形象,通过他们,作者表达了对科举这一重要制度的态度。
一、蒲松龄科举情结的成因科举取士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主要制度,它通过层层考试择优选拔贤士,委以官职,直接进入统治阶级,不可否认科举制度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使得中下层地主出身的有志之士有了一条可以依靠自身努力进入官场的路,极大地吸引了读书人,到了明清两代,随着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条件让子弟读书和科考,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由此,科举便成了许多读书人的一条不归路。
但是这条路从规则上讲是公正平等的,在实践和执行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偏差,毕竟考中入朝为官的毕竟是少数人。
蒲松龄就是众多士子中典型的落魄文人、失意文人,只求一日跳出龙门,跻身官场,却无果而终。
1、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增加和修改。
“聊斋”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
“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中重要的一类便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考弊司》《王子安》《三生》《司文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蒲松龄带来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传奇小说的蔚为大观,始于唐。
繁华落尽之后,中国的文言小说自此陷入了长久的沉寂。
而蒲松龄的出现,如冰河下汹涌的暗流终于途经春天,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
公元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破晓,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的一户农家,一阵响亮的啼哭声惊飞了漫漫长夜,迎来了村头的第一缕曙光。
晨曦中飞鸟的剪影和它身后旧梦初醒的柳枝,共同见证了这一非同凡响的时刻。
关于蒲松龄名字的由来,史上还有一个有趣的记载。
据说早在蒲松龄出生前,其父有一次夜里梦见一个仙风道骨的出家人,将一贴膏药贴于其儿胸膛,其父遂被惊醒。
待儿出世,便为其取名“松龄”,言“寿比南山不老松”之意,希望其子一生安康。
及至蒲松龄出生,家道已经衰落,其父只好将未遂之愿寄托在儿子身上,关闭诸多视听,不遗余力地指导儿子读书。
19岁时,蒲松龄便以府、县、道三个第一的佳绩考中秀才。
幸运之神似乎就在不远处朝着这个身负众望的少
年招手。
然而,之后三年一次的乡试,却成了蒲松龄一生都不曾迈过的坎。
直至72岁,他生命的晚秋,蒲松龄才博得岁贡的功名。
一次次的志在必得,换来岁岁年年的折戟沉沙。
在这漫无边际的等待与清贫如水的黯淡人生里,为了维持生计,41岁的蒲松龄不得不做起家庭教师这一辛苦而又卑微的工作,直到71岁,方才撤帐回家。
科举考试制度对于蒲松龄来说,是一根难以攀爬的藤蔓。
即使倾其一生,也只能望其项背。
同行者及尾随者们蜂拥而来,又从身边呼啸而过,渐渐沐浴在功成名就的阳光里。
而蒲松龄,独自滞留根部,和万千失落者一起,被覆盖在那片硕大的浓荫下,艰难地呼吸。
然而,蒲松龄就是蒲松龄。
即使一次次跌入万丈深渊,也决不肯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声声叹息和一次次抱怨里。
他在一次次困惑与尴尬之后绝地而起,用一支饱含激情与热泪的巨笔,将满腔的悲愤与困苦,化作不朽的传奇篇章。
蒲松龄从三十多岁开始,便坚持《聊斋志异》的创作与加工。
半袋烟,一壶茶,往往换来一段段离奇曲折抑或缠绵悱恻的故事。
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鬼魅花妖,便舞动在聊斋闪烁的烛光里,纠缠于蒲松龄
醒来睡去的梦里。
她们让蒲松龄凄凉而又孤寂的灵魂渐趋饱满而有厚度,温暖而又明亮。
四十多年的笔耕不辍,一部《聊斋志异》,为世人勾画了一幅幅气势磅礴的人生画卷,构建了一个瑰丽奇特、异彩纷呈的精神家园。
那里有蒲松龄终生不得亦不死的梦,有蒲松龄人生城堡中所有的真善美,亦真亦幻,永生不灭。
《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穷其半生,困于科场,最后郁郁而终。
但他不死的魂魄一直苦苦追随着自己生前的知己,县令丁称鹤,无数个日夜的寒窗苦读,一次次高进榜首直至进士及第。
当他春风得意马蹄疾,怀着欲“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欣喜回归故里时,却惊飞了妻儿残守的梦境。
“你已死去多年!”惊慌失措的爱妻颤抖着望着眉眼间洋溢着喜悦之情的叶生。
叶生方悟自己已然死去多时,是那颗不甘就此泯灭的灵魂一路支撑着自己苦苦狂奔,直达梦中的彼岸。
彼岸终于花开,回首方知是梦。
枕边,是残留的泪痕。
在蒲松龄构建的人生城堡里,万物皆有情。
有着人性最灿烂夺目的真善美,洋溢着唯美的浪漫气息。
无论鬼狐还是花妖,她们都能置封建礼法于不顾,夜扣书斋和心爱的穷酸书生幽会。
她们热烈而又大胆地
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丝毫没有世俗婚姻中门当户对的观念和嫌贫爱富的庸俗想法。
她们对于恋爱对象的选择,完全遵循自己内心的愿望。
或因志趣相投,或因爱好相近,而绝不会顾及对方身份的卑微。
一旦付出真心,她们便义无反顾,即使海枯石烂,亦矢志不渝。
《香玉》中的白牡丹香玉,爱上了书生黄生,当她被迫迁往他处,立即枯萎而死。
在黄生写了五十多首诗日夜凭吊之后回归红尘与之相爱相依。
后来黄生魂魄所寄的牡丹被道士砍死,他便因之憔悴而死。
这种因情而生、为情而死的纯真爱恋,诠释了蒲松龄与那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爱情观念,为世人营造了一片温润的净土。
那里,没有冬天,四季花开。
无论是连锁、晚霞、白秋练,抑或是仙女翩翩,人人至情至性,只求与心爱的人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不羡高官厚禄,极为超然洒脱。
蒲松龄,毕其一生,凭借个人的力量,将中国的文言小说推向了一个常人不可企及的高度,给世人留下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挽歌。
透过那一个个力透纸背的形象,我们读懂了那个孤独的徘徊在宿命边缘的灵魂,感受到了来自他生命深处的强大的张力。
它们就那样自然而然地鲜活在了我们的血液里。
72岁那年,与蒲松龄患难与共56年的妻子刘孺人病逝。
历经人生无际风雨的蒲松龄,在埋葬妻子的仪式上淡然地对儿孙们宣布,自己将在三年之内死去。
两年之后,公元1775年,74岁的蒲松龄,轻轻倚在浸透了他一生心血,见证了他一生苍凉的聊斋南窗,悄然而逝。
暮色四合。
窗外,一只飞鸟悲鸣而过。
南山上那棵千年古松,瞬间轰然坍塌。
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正从抽象的史书中翻卷而来,流经所有干涸的滩涂,一路歌颂着春天。
我们,在三百年后的今天,就站在蒲松龄梦中的那条河边。
感谢蒲松龄们。
他们的憧憬,滋养了一片又一片文明的绿洲。
因为他们的抗争、奋起、努力,今天,渺小卑微的我们,才得以心安理得地踩在他们目力所及、心灵所及而注定足迹无法企及的高度,怡然自得地呼吸着顺着那条河流飘过来的,温润而自由的春风。
昔日饱满而有热度的聊斋,早已在蒲松龄的离去之后憔悴了容颜。
而衍生于此的那片瑰丽奇幻的王国,注定不会随着蒲松龄仙逝的身影一起飘散。
它们,将会陪着蒲松龄当年那个不死的梦一起,骄傲而顽强地活下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