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三苦

合集下载

第30课狼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狼七年级语文下册

具体分析:课文在第一自然段中向我们交代了 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四要素: 时间:傍晚 地点:途中 人物:一屠,一狗 事件的起因: 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具体分析,小组讨论后回答下面问题: (1)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2)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 至” 读到这,你对狼产生了什么样的看法? (3) “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投以骨(缓兵之策显示出屠夫的退让迁就)
第五自然段: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变诈,欺骗; 几何,多少; 止,“只”,只是。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惧:恐惧。 从:跟随。 驱;追赶。 恐:恐怕。 瞑:闭眼。 毙:杀死。 寐:睡觉。
故:原来(一样)。 窘:困窘。 顾:看到。 暴:突然。 股:大腿。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 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 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 /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 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 /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止/增笑耳。
听录音请注意加点字音
缀行( zhuì ) 屠大窘( jiǒng ) n bì 苫蔽成丘(shà ) 弛担持刀( chí ) ng ) 眈眈相向( dān ) 目似瞑( mí 隧入( suì ) 狼亦黠矣( xiá )

八年级语文上册 29 劳山道士背景知识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9 劳山道士背景知识 语文版

劳山道士一、蒲松龄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

18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

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4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二、蒲松龄与《聊斋志异》——马瑞芳教授在山东大学的演讲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最好的小说是哪一部?毫无疑问,白话长篇小说《红楼梦》。

如果再问:哪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和《红楼梦》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 一位西方理论家有句名言:"小说家总是喜欢把男女 主人公弄到一张床上结束."又说:"床是爱情的摇篮, 也是爱情的坟墓."夫妻之间的爱情如何描写?对于作 家们始终是个难题,很难写好,以至于张敞画眉的琐 事变成夫妻恩爱的经典. • 蒲松龄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总是在常人想不到的地 方做文章,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他居然能在最该板起 道学面孔的地方大作"媚"的文章.按照传统观念,夫 妇之间应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非礼勿动.蒲松龄偏 偏要写一位嫡妻如何使用性的魅力跟小妾争宠.描写 女性如何把握男性心理,知己知彼地操纵婚姻.
法度情觉的乎的妻欲 制上理反婚可有子的江 以可之抗姻以力对表城 毒以 爱说报二现之 悍正 攻说 情是复三也 如 毒是 中男这其是妒 在江女女 德 对一 刚 城 封定 性不妒的强是 不 建程 的平 丈的占 合 宗 自等几夫 有 " , " ", " , . . ", " ",
• .
女的 对泼在 压悍一 迫是定 的封程 畸建度 形时上 反代江 抗的城 妇
谢谢观赏!
聊斋志异
• 所谓“聊斋: • "聊"有"姑且"之意,"聊斋" 跟屈原《离骚》叩天门不 开"聊逍遥以相羊"有关,跟 陶渊明辞官归乡"聊乘化以 归尽"有关,"聊斋"含有作 者鹏飞无望,聊以著书,聊 以明志的意思.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 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 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 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 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 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 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 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 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 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 心的赞美。

第18课 狼

第18课 狼

《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 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 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 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 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 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少时,一会;径去,径直离开; 犬坐,像狗一样坐着; 久之,时间长了 瞑,闭眼; 意,神情; 暇,从容,悠闲; 暴,突然; 毙, 杀死; 洞,挖洞; 隧, 从通道; 股,大腿; 尻;屁股; 寐, 睡觉; 盖, 原来是。
第五自然段: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变诈,欺骗; 几何,多少; 止,“只”,只是; 耳,罢了;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⑦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
1、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3、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止 止 同“只”: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意暇甚。 想: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又数刀毙之。 代词,它,指狼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
3、久之。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
投以骨

以劈狼首

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来
盖以诱敌
用来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24)第二章 《聊斋志异》剖析

(24)第二章  《聊斋志异》剖析

科举失利的痛苦
• 19岁的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在县、 府、道三试中名列榜首,成为秀才。 • 接连参加四次乡试(举人考试),都 名落孙山。 • 蒲松龄31岁时到江苏宝应县给知县孙 蕙做幕宾 。 • 岁考 ——科考——乡试
• 蒲松龄19岁成秀才, 72岁成为贡生。
• 蒲松龄对科举制度有深刻认识,《聊 斋志异》是较早的集中揭露科举制度 弊端和危害的作品。 如《叶生》、 《王子安》、《司文郎》、《贾奉雉》 等多篇精彩小说。
写作《聊斋志异》的艰苦
• 蒲松龄南游期间有两句很有名的诗: “新闻总入鬼狐史,斗酒难消块磊 愁。” • 在穷困潦倒、全家食粥的情况下坚持 写作 • “聊斋”含有作者鹏飞无望,聊以著 书,聊以明志的意思。
• 结识大文学家王士祯
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 王士祯 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时。
《阿宝》——为情痴而离魂 • 穷书生孙子楚、富家少女阿宝 • “魂游”是古代小说戏剧常用的构 思模式。 • 《搜神记· 庞阿》
聊斋最美:阿秀 • • • • 《阿秀》 两个阿秀:民间少女,狐仙 刘子固 对美的执着追求,对爱的无私奉献
丑女亦美:乔女 • 《乔女》 • 乔女、穆生、孟生
• 不事二夫
• 一手启罗衿,解佩刀,刃薄于纸, 把钏握刃,轻轻附根而割。紫血流溢, 沾染床席。二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 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

娇娜使松娘捧其首,兄以金簪拨 其齿,自乃撮其颐,以舌度红丸入, 又接吻而呵之。
• “腻友”
《连城》——知己之恋的颂歌
• 美丽才女连城、父亲史孝廉 • 贫士乔生、盐商之子王化成
• 蒲松龄自我身影的投射多为内在的 精神,表现在他们所拥有的超凡脱 俗的个性、才情、气质上。

婴宁——笔下的蒲松龄

婴宁——笔下的蒲松龄

婴宁——笔下的蒲松龄摘要:婴宁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产物,源于“撄宁”,但结局却是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命定的归宿。

在我看来,说婴宁的一生是场悲剧未免太过偏激,而作为理想女性,爱笑的女孩最终却不笑了,这个结局又难以让人看出理想该有的丰满。

与其说《婴宁》是鬼狐的传说,不如说是作者的自传。

关键词:婴宁、蒲松龄、“撄宁”、自传“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1),老舍曾这样评价《聊斋志异》。

而《婴宁》作为《聊斋志异》的名篇,脍炙人口,更具有个性。

婴宁的笑灿烂间又带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笑声兜兜转转中又渐起难以言传的悲伤。

她的笑,让人久久回味。

杜贵晨(2)认为《婴宁》即《庄子》“撄宁“思想的演义。

但苏涵(3)却不信服,认为”从《婴宁》及整个《聊斋志异》产生的时代背景来说,这个“婴”字与婴宁形象的”婴儿“特征,更明显地凝聚和象征着明清时代新的文化精神,而非古老哲学命题的演义。

”我却认为婴宁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产物,源于“撄宁”,但结局却是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命定的归宿。

现实无法跟着理想走,走歪了,就只能在悲喜中交织着。

熊文斌(4)认为婴宁是一场童心的丧失、憨痴的隐藏和真幻颠覆的悲剧。

而姚亦登(5)认为婴宁天真烂漫,爽朗喜笑,憨态可掬,是那个时代不太可能出现的新人,这一人物真切地寄寓了蒲松龄的生命智慧与痴情诗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体悟和向往。

在我看来,说婴宁的一生是场悲剧未免太过偏激,而作为理想女性,爱笑的女孩最终却不笑了,这个结局又难以让人看出理想该有的丰满。

与其说《婴宁》是鬼狐的传说,不如说是作者的自传。

一、三试第一名,天真烂漫时“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八字评语透彻点出了蒲松龄的文采。

那个将当时贵胄追名逐利的丑态毕露于《蚤起》二字之上的蒲松龄,那个笔法细腻,人物心理描写传神的蒲松龄,那个三试文章有人物独白、人物对话的蒲松龄,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披露于纸张,绝不八股地敷衍着自己的理想。

初中文学常识:蒲松龄简介

初中文学常识: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博人(淄川),生于一个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清代小说家,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

他用毕生精力完成了小说集《聊斋志异》,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共491篇)。

鲁迅先生称“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对其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他生于明崇祯13年(1640),5岁时,李自成进北京,明朝灭亡。

死于康熙54年(1715),享年76岁。

他19岁应童子试,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挨了个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给别人做塾师,直到1709年才撤帐回家。

蒲松龄一生有三苦:生活过得苦,科举考得苦,写书写得苦。

1、生活苦:家徒四壁妇愁贫。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

(根据他自己所写,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

明崇祯十三年,农历四月十六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惊醒了。

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

在月光的照耀下,蒲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青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

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

他还解释,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

当然,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当中杜撰的故事,看得出这是他对自己的宿命的一种无奈和叹息。

但是我们看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

)其实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

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他分家了。

因为家庭矛盾。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

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

”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浅谈蒲松龄的诗歌:盛世苦音

浅谈蒲松龄的诗歌:盛世苦音

蒲松龄生于 14 60年 , 卒于 1 1 年 , 7 5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清 初康熙盛世 。蒲氏所 创作的千余首诗歌 , 材广 泛 , 题 既有反映 农 民疾 苦的 , 也有 自吟困苦和忧愁 的 , 既有 激愤科场 失利 的 ,
又有抒写友谊亲情的 , 既有描写 自然风物 的, 又有讥刺封建官 僚恶吏 的, 甚至还有咏冬虫夏草和养生之道 的。但是 , 蒲氏的
考 场门前官 弁杂吏 “ 鞭鞭人 背 , 黑 跋扈何 飞扬 ” 动辄 漫 骂挥 ,
年、 留下二百多万 字作品的伟大作家蒲松龄 , 在他生命的最后

年, 生活竟 然如此窘迫清苦 , 如此饥 寒交迫 , 实在是令 人匪 蒲松龄 的一生 ,穷神 ” “ 寸步不离 ,苦影 ” “ 终身笼罩 , 的 他
很 大部 分诗 作 , 或者说 他诗歌的情感 基调 , 离不开一个 苦字 。 薄松龄 的困苦诗 ,也是他诗歌 中思想 内容最 为深 重厚 实的部
分, 值得我们采掘和继承。

对“ 晚禾未 种早禾死 ” 为秋 收无望 , , 官府催 粮催租 而忧 心忡
忡。

身 心 困 苦 吟 困 苦
苦夏愁食 , 寒冬苦冷 。 蒲松龄 7 岁所作的《 5 雪夜布被》 描 。
尺雪 , 布被生寒七尺铁。皮革老皱脚鳞皴 , 长夜屈伸踏里裂 。”
肌肤腿脚冻得 绽裂 , 为御寒而两腿不断伸屈却蹬破被子。“ 衣 覆微罅刺 骨冰 ”衣服盖在被子上 , , 寒气透过衣服空隙侵入 , 只 好“ 抱膝入怀偎 欲暖” 。作为短篇小说 之王 、 前后 坐馆 教书 4 0
倒 困苦的身世 , 科场失利之苦 , 在他 的诗 歌 中得到充 分反映 。 《 历下吟》 五首描写 童生应试 时遭受 的种种侮辱 、 不公和痛苦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松龄的三苦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杜撰的宿命故事。

而他一生更是相当苦,可以说三苦并存:生活很贫苦;科举失利很痛苦,创作《聊斋志异》很艰苦。

他的苦是和民族苦联系在一起的,他五岁那一年,满清贵族入主中原,改朝换代,天崩地裂,老百姓水深火热。

而蒲松龄始终是下层百姓的一员。

第一、生活的贫苦。

蒲松龄青年时在父亲羽翼下安心读书,但好日子没过多久,二十五岁时,分家了。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是秀才,两个嫂嫂却是泼妇。

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整天闹得鸡犬不宁。

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四个儿子分家。

家分得不公平,好房子好地都给哥哥分走,蒲松龄分了薄田二十亩,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找堂兄借了块门板,带着妻子、儿子搬进去,他分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一家三口吃三个月。

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私塾老师生涯。

私塾教师待遇不高,一年能拿八两银子就算不错。

而维持一户庄稼人最低生活得二十两,这是《红楼梦》里刘老老算的。

反过来说,蒲松龄教书一年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

蒲松龄三十多岁时,四个孩子陆续出生,父亲故去,老母在堂,他到了家徒四壁妇愁贫的地步,有时他不得不卖文为活,替别人写文章挣几个钱,比如说写封婚书,写篇祭文,报酬不过是一斗米,或者一只鸡,两瓶低档的酒。

蒲松龄最犯愁的就是怎样按时交税不让催税的人登门?当时官吏为了催税,搞所谓“敲比”,就是把欠税人拖到公堂上打板子,有时活活打死。

蒲松龄为了交税,要卖掉缸底的存粮,卖掉妻子织的布,甚至卖掉耕牛,他抱怨土地:怎么谷穗不直接长银子?蒲松龄多次写自己的贫困。

有首诗写他看到市上卖青鱼,很想吃,但是没钱,只好“安分忘馋嚼”,青鱼很便宜,但大作家蒲松龄吃不起。

他的《日中饭》写全家没有干粮吃,煮了锅麦粥,几个儿子抢起来,大儿子先把勺子抢到手里,到锅底捞稠的;二儿子拿着碗叫着吵着跟哥哥抢;三儿子刚会走路,翻盆倒碗像饿鹰;小女儿站在一边可怜巴巴看着父亲。

蒲松龄的《除日祭穷神文》说:穷神,我和你有何亲,偏把我的门儿进?我就是你贴身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也该放几天假。

你为何步步把我跟,时时不离身,像个缠热了的情人?在古代大作家里,蒲松龄的平民特点很突出,贫困使他和下层百姓同命运,共呼吸,使他对吏治黑暗有深刻认识。

第二,科举失利的痛苦:蒲松龄一生科举不得志,这不得志又恰好从少年得志开始。

顺治十五年(1658),十九岁的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三试中名列榜首成为秀才,录取蒲松龄的是山东学道大诗人施闰章。

清初诗坛号称“南施北宋”,指的就是安徽的施闰章和山东的宋琬。

施闰章给童生道试出的第一道制艺题是《蚤起》。

“蚤起”这两个字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写多少字,分哪些段,都有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内容要揣摩圣贤语气,代圣贤立言。

既然题目是“蚤起”,顾名思义,就应该模仿孟子的语气,阐发《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文章本义,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蒲松龄却写成了既像小品,又像小说的文章。

文章开头写了一段,是文言文,我们用白话说出来:“我曾经观察那些追求富贵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题名的功名,小人追求发财致富,有些人自己并不富贵却迫不及待地伺候在富贵者门前,唯恐见晚了,至于那些悠然自在睡懒觉、无所事事的人,不是放达的高人,就是深闺的女子。

”这段话不像八股文,是描写人情世态的小品文,接下来,蒲松龄走得更远,干脆虚构起来,他写齐人之妇如何夜里辗转反侧,琢磨着追踪丈夫,而且想“我得起来了。

”,写到妻子决定跟踪丈夫时对妾说:“你关上门吧,我走啦。

”有人物心理,有人物独白和对话,很像小说,怎能符合八股文要求?但是,蒲松龄遇到的是大文学家施闰章,爱才如命的施闰章,施闰章欣赏蒲松龄对人情世态栩栩如生的描写,他加批语说蒲松龄“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蚤起)二字之上。

”把人们追求富贵的丑态,通过蚤起这两个字,写活了,写绝了。

还写个批语:“观书如月,运笔如风”。

大笔一挥,蒲松龄,山东秀才第一名。

蒲松龄三试第一,名气很大,踌躇满志地走上了求仕之路。

但他接连参加四次乡试(举人考试),都名落孙山。

追根究底,施闰章对蒲松龄的赏识实际是误导,蒲松龄用写小品和小说笔法写八股,虽然得到施闰章的赞赏,其他考官却不会认可。

他们都是用刻板的八股文做敲门砖取得功名,只会写这样的文章,也只欣赏这样的文章。

可以说,蒲松龄最初参加科举考试就偏离了跑道。

蒲松龄31岁时到江苏宝应县给知县孙蕙做幕宾,知县就是人们所说的县太爷,幕宾就是代写公文书信的秘书。

孙蕙的家离蒲松龄很近,蒲松龄三试第一后颇有些名气,孙蕙邀请了他。

蒲松龄平生唯一一次混迹官场,他观察了官场的方方面面,也坚定了进入官场的决心。

有一次孙蕙问他:你想仿效古时什么人啊?他回答:“他日勋名上麟阁,风规雅似郭汾阳。

”有朝一日我的名字能上凌烟阁,气派像汾阳王郭子仪。

这似乎很滑稽,明明是县官请来处理文稿的文字秘书,却说将来要做郭子仪那样大的官,比县官大得多的官!其实不难理解,蒲松龄如果不想青云直上,他数十年如一日参加科举考试是为什么?蒲松龄做了半个多世纪秀才。

秀才是最低的功名,却最辛苦,总得考试。

各省学道任期三年,学道一到任先举行秀才考试,叫“岁考”,岁考决定秀才的等级,考得不好降级,考到一等,有了做廪生的资格,所谓“廪生”就是享受朝廷津贴的秀才。

廪生有名额限制,即使岁考一等,也得有了空额才能“补廪”。

岁考第二年举行“科考”,成绩分六等,考前两等可以参加乡试,考五、六等降级。

乡试三年一次,纳税多的省可以录取百名左右举人。

蒲松龄参加了多少次乡试?从有关资料看,十次左右。

也就是说,蒲松龄为了求区区“举人”功名,用了不少于三十年时间反复参加岁试、科考、乡试。

实在太可怕也太可惜了。

我们现在旁观者清,当年蒲松龄却当局者迷。

因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度是下层知识分子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出路。

蒲松龄一直希望有朝一日金殿对策,光宗耀祖。

他反复练习,挖空心思琢磨写八股文。

四十多岁时他写的八股文跟当年施闰章欣赏的文章已经很不相同。

可是,他还是考不上!一方面,科举腐败,金钱和权势越来越起作用;另一方面,蒲松龄很没运气。

从他写的词看到他乡试失利的具体情况。

他四十八岁那年参加考试,拿到考题,觉得很有把握,写得很快,回头一看,天塌地陷!原来他“越幅”了,违犯了书写规则。

科举考试有严格的书写规范,每一页写十二行,每一行写二十五个字,还必须按照页码1、2、3连续写。

蒲松龄下笔如有神,写完第一页,飞快一翻,连第二页一起翻过去,直接写到第三页上了,隔了一幅,这就叫“越幅”,而越幅要取消资格还要张榜公布。

蒲松龄写了首词《大圣乐》描写闱中越幅的感受:“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他痛心疾首,无颜见江东父老。

五十一岁时参加乡试,头场考完,被内定第一名,偏偏第二场考试他因病没能考完。

又是名落孙山!他的《醉太平》词写:“倔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

”蒲松龄的妻子刘氏比他看得开,劝蒲松龄:不要再考了,如果你命里有官运,早就位居台阁了。

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一定要“肉鼓吹”?也就是听打着板子向老百姓催税的声音呢?蒲松龄自认为他做个进士绰绰有余,只是缺少举人这个环节。

蒲松龄始终通不过的,正是举人考试,《聊斋志异》反映出强烈的“举人”情结。

《王子安》写到秀才考举人有七似:入场前光着脚提着考篮,像乞丐;入场后俯首帖耳听着官呵吏骂,像囚犯;进了号房写文章,上边露头,下边露脚,像秋末之冷蜂;出了考场时神情恍惚,像出笼之病鸟;等发榜等得坐卧不宁,像被拴起来的猴;听到落榜的消息,下决心再也不念了,再也不考了,四书五经都丢了,灰心丧气,像吃了毒的苍蝇;过一阵子,又做起当官的美梦,像跌了蛋的斑鸠,重新衔草抱窝。

“七似”对秀才入闱的精彩概括,没有切身体会绝对写不出来。

蒲松龄在科举路上拼搏了几十年,折磨了几十年,终于明白:“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壁,不能自达于圣明。

”现在看来,蒲松龄的苦恼实在可笑、可怜、可悲。

中国古代举人数以万计,世界级短篇小说大师有几个?但正是蒲松龄的可怜可悲可笑,成就了中国小说史上多篇精彩小说,《叶生》《王子安》《司文郎》《贾奉雉》等。

因为蒲松龄对科举制度有深刻认识,《聊斋志异》是较早的集中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危害的作品。

蒲松龄十九岁成秀才,七十二岁成为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所谓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做够年头,挨号排到了,带安慰赛的意思。

做了贡生,蒲松龄得了个“侯选儒学训导”虚衔,“儒学训导”是哪级官?不是官,也没有品,算个小吏。

封建社会有各级官学,国子监,府学,最低的县学。

县学正教官叫“教谕”,需要举人出身,副教官叫“儒学训导”,而蒲松龄的“儒学训导”前边还加了两个字“侯选”,就是你有儒学训导资格,能不能做上?还得看山东省除淄川县之外,有没有空出位子,如果空出位子,再看有没有排在你前边的人。

对于年逾古稀的蒲松龄来说,贡生只带来精神安慰和小小的实际利益:四两贡银。

县令却迟迟不肯给蒲松龄树旗匾,发规定的贡银,蒲松龄不得不一再上呈,请求县官给树旗匾,还声明,因为天旱少收,他欠了税,急等这几两银子交税。

县令给他树了旗匾,那几两贡银蒲松龄却始终没拿到。

我们现在看到的蒲松龄画像,就穿着贡生的官服,这是蒲松龄七十四岁时,他的三儿子请偶然到淄川的江南画家朱湘鳞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